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内皮素浓度的变化,探讨高血压与内皮素升高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0例原发性高血压血内皮素含量,并与4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高血压组内皮素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并与血压升高程度呈正相关,高血压组Ⅱ、Ⅲ级与Ⅰ级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1),Ⅲ级与Ⅱ级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1).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左心室肥厚(LVH)、心力衰竭组与单纯高血压组内皮素含量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1,P<0.001);并发心力衰竭组与并发LVH组内皮素含量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1).结论:内皮素是高血压病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与因素,可作为反映高血压病变程度和动态变化的一项指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引起左心室肥厚(LVH)的主要原因,但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却少见报道。本文对1999年12月至2001年10月2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声心动图和动态血压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LVH与脉压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后并发的醛固酮逃逸及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并观察ACEI联合使用螺内酯后对醛固酮逃逸和LVH的效果。方法65例EH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LVH组)和非左心室肥厚组(NLVH组),使用依那普利。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采血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浓度,并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根据3个月时的Ald浓度,判断有无醛固酮逃逸,对有醛固酮逃逸者,联合用螺内酯3个月,观察效果。结果依那普利治疗后1个月,AngⅡ、Ald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但3个月时,AngⅡ有所升高,Ald明显增高,65例中有28例并发醛固酮逃逸。治疗前LVH组的Ald明显高于NLVH组,LVMI与Ald呈明显的正相关;LVH组治疗3个月,无醛固酮逃逸者的LVMI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下降,有醛固酮逃逸者LVMI变化不显著。结论EH患者长期使用ACEI后会出现醛固酮逃逸现象,Ald与EH合并的LVH有明显的相关性,ACEI能逆转EH所合并的LVH,但醛固酮逃逸能阻碍ACEI对LVH的逆转作用,ACEI联合使用螺内酯可能会改善醛固酮逃逸。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放射免疫方法对39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和16例健康成人进行了内皮素(Endo-thelinET)含量测定,结果正常人血浆ET为44.1±14.8pg/ml,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伴有高血压患者为97.4±35.3pg/ml,不伴有高血压患者为68.1±31.2pg/ml,两组ET含量均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伴有高血压患者与不伴高血压患者比较,也明显增高(P<0.01),证实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伴有高血压ET含量比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不伴有高血压以及正常人均增高  相似文献   

5.
一氧化氮,内皮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若凌 《河北医药》1998,20(1):16-19
原发性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有关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近年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不仅在血管平滑肌和循环血液之间形成一层生理屏障,摄取、代谢血液中的血管活性物质,尤其能合成和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内皮衍生舒张因子(EDRF,endothelium derived relaxing factor)和内皮衍生收缩因子(EDCF,endothclium derived contracting factor)就是其中两种。EDRF的最终效应分子一氧化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的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对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出左房内径,左室肥厚及心律失常情况。根据心脏彩超检测结果分为左心房肥厚与非左心室肥厚组,对两组患者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分析。结果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左心室肥厚组明显高于非左心室肥厚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030001)王晓卉,张亮清山西纺织印染厂职工医院阎引婵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杨国闻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我们用动态心电图观察了43例高血压并左室肥厚和29...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发现血浆内皮素(ET)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和靶器官损害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性高血压动物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血浆ET水平明显升高,血压和ET呈明显正相关性。但报道多限于成人,罕有儿童高血压与ET关系的研究报道。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内皮素,旨在探讨血浆内皮素在儿童原发性高血压发病过程中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9.
许丽娃  崔晓红  周干 《中国医药》2007,2(7):404-40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24hPP)与左心室肥厚及主动脉根部内径的关系。方法对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ABP)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分别测量ABP和超声心动图的各种参数。将24hPP≥60mmHg的患者45例作为A组,24hPP〈60mmHg的患者45例作为B组。2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两组左心室肥厚和主动脉根部内径扩张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质量指数与24hPP、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密切相关(r=0、52,r=0.48,P〈0.01),与脉压和收缩压呈正相关(r=0.31,r=0.29,P〈0.05)。主动脉根部内径与24hPP、24hSBP、脉压、收缩压、年龄和病程密切相关(r分别为0.68、0.57、0.46、0.40、0.31、0.32,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hPP与左心室肥厚及主动脉根部内径扩张密切相关,24hPP可作为评价抗高血压药物能否更好地减少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王建安  荣沪光 《江苏医药》2001,27(8):619-619
原发性高血压主要危害在于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伤 ,左心室肥厚 (LVH)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心脏改变 ,能否有效的降低血压并逆转LVH ,是判断理想降压药物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对 5 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LVH患者 ,应用氯沙坦 (美国默沙东公司生产 )治疗 6个月 ,通过治疗前后血压、超声多普勒心动图检测的对比观察 ,探讨该药对左心室肥厚的逆转作用。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1999年 6月~ 2 0 0 0年 12月在本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5 0例 ,男 34例 ,女 16例 ,年龄 4 8~ 82岁 ,平均年龄 60 6± 5 4岁 ,诊断符合1993年WHO/ISH…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根据12导联常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将9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分为伴左室肥厚者(LVH组)50例和不伴左室肥厚者(非LVH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QT离散度(QTd)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 两组病人QT离散度LVH组为(65....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212例,按PP水平分为<40mmHg、40~60mmHg、60~80mmHg及>80mmHg4组,分别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计算出左室质量指数(LVMI),分析PP与LVMI的关系。结果随着PP的增大,LVMI明显增加,各组间LVMI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PP增大可以促进LVH的发生及发展,PP是LVH重要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B型脑钠利肽(BNP)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相关性,并观察拉西地平治疗对LVH和BNP水平的影响。方法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50例,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分为左室肥厚组(LVH)和无左室肥厚组(NLVH),给予拉西地平治疗6个月,观察血清BNP水平和LVHI治疗前后及组间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结果拉西地平治疗前,LVH组和NLVH组血清BN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并LVH组高于NLVH组(P<0.01);治疗后LVH组LVMI、血清BNP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1);NLVH组治疗后仅LVMI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血清BNP水平与BNP和LVMI均呈正相关(r=0.31,P<0.05,r=0.45,P<0.01)。结论拉西地平不仅可以平稳降低血压,还可逆转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其中高血压LVH组40例,高血压无LVH组60例,对照组正常血压者50例。予动态血压监测仪24 h连续记录,统计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结果高血压LVH组与高血压无LVH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24h各时间段的血压均值和血压变异性的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高血压无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血压变异性比较,除白昼收缩压变异性有显著差异外,其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态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LVH密切相关。故高血压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对减少LVH及各种并发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煜 《中国药房》2012,(24):2259-2260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辛伐他汀逆转高血压导致的左心室肥厚和改善左心室功能的效果。方法:将2008年3月-2010年8月在我院确诊为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165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和氨氯地平+辛伐他汀组,分别应用氨氯地平5mg.d-1和氨氯地平5mg·d-1+辛伐他汀10mg·d-1治疗,治疗前和随访结束时采用西门子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心脏结构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但2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且氨氯地平+辛伐他汀组优于氨氯地平组(P<0.05);2组均能显著增加射血分数(EF)、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P<0.05),且与氨氯地平组比较,氨氯地平+辛伐他汀组可进一步增加EF和E/A(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氨氯地平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能有效降压和逆转左心室肥厚,进而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逆转左心室肥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逆转左心室肥厚的作用。方法选择66例原发性高血压且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在给予替米沙坦治疗前后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重量指数(LVM I)。结果治疗24周后,SBP、DB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IVST、LVPWT、LVDd、LVM I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替米沙坦不仅能控制高血压,而且能够逆转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均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震荡和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伴有室性期前收缩高血压患者180例,根据是否合并左心室肥厚随机分为单纯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窦性心律震荡,比较两组患者的窦性心律震荡相关的震荡起始(TO)和震荡斜率(TS)等指标之间的差异变化。结果单纯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组比较,TO增高,TS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高血压组以窦性心律震荡3型为主,占62.3%,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组以窦性心律震荡2型为主,占52.7%。结论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的窦性心律震荡较单纯高血压患者减弱,窦房结功能受损明显,窦性心律震荡可作为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硝苯地平对肾性高血压患儿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超声观察18例患儿药物治疗8w前后左室重量指数(LVMI),并与15例正常儿童作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32.24±11.22g/m2)相比,治疗前患儿的LVMI增大(52.32±13.32g/m2)(P<0.05),血压增高,但年龄、血脂、血糖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血压下降,LVMI显著减小(33.43±12.01g/m2)(P<0.01)。结论:硝苯地平可以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抑制患儿左室肥厚,这一作用并不与血脂、血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福辛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肾功能和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应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4h血压的变化,并测定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CA)、肌酐(Cr)和尿素氮(BUN),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测量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比较治疗前后以上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4h血压及昼夜血压均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IVST、PWT和LVMI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尿β2-MG及尿MCA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辛普利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肾功能的损害可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