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进4 000 m海拔高原的健康青年男性长时程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为急进高原对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整群抽样兰州驻军某部队服役1年以上急进海拔4 000 m高原、年龄≤35岁的健康青年男性100名作为急进高原组,整群抽样敦煌海拔1 700 m驻军某部队服役1年以上体检健康青年男性100名作为高原组和北京海拔43.5 m驻军某部队服役1年以上体检健康青年男性42名作为平原组。急进高原组在急进4 000 m高原后驻扎高原,24 h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3组心电参数。结果研究最终入选急进高原组91名,高原组98名和平原组40名。急进高原组总心搏数、平均心率、最高心率、最低心率、窦性心搏总数、最高窦性心率、最低窦性心率和平均窦性心率均明显高于高原组和平原组(均为P0.05)。3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而HRV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与平原组比较,高原组代表总频率24 h全部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和代表交感神经张力的超低频指标24 h内每5 min节段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明显降低[(186.3±43.8)ms比(214.2±42.0)ms,t=3.239,P0.01;(172.5±44.6)ms比(206.0±47.5)ms,t=4.004,P0.01];与高原组比较,急进高原组代表迷走神经张力的高频指标24 h内相邻两个正常窦性RR间期差值大于20 ms的个数所占百分比(PNN50)、24 h内全部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代表总频率的HRV三角指数均明显降低[6.45%±3.5%比12.7%±5.1%,t=6.466;(47.6±23.3)ms比(62.4±22.9)ms,t=2.853;43.9±9.9比50.9±13.5,t=2.246,均为P0.01]。所有HRV指标急进高原组均低于平原组(均为P0.05)。结论健康青年男性急进高原后所有频率水平的HRV指数均降低,可能是自主神经逐步调节所致;高原环境习服后交感神经首先调节,在进一步急进高海拔地区后迷走神经占主导。  相似文献   

2.
费美娟 《山东医药》2008,48(15):48-48
2004年6月~2007年8月,我们采用延迟复苏法救治创伤性休克患者37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8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其中男53例,女37例;年龄12~82岁,平均30.2岁.其中交通事故伤19例,挤压伤20例,穿透伤(包括刀刺伤)10例,坠落伤8例,砸伤23例.均符合创伤性休克诊断标准及分度标准,其中轻度休克31例,中度休克34例,重度休克15例.  相似文献   

3.
高原昏迷(高原脑水肿)是急性高原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多发生在海拔3000m以上的地区。我院地处海拔约3900m之后藏地区,高原脑水肿是我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1998年1月~2003年12月,我们应用盐酸纳洛酮抢救了64例高原脑水肿,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创伤性休克早期尤其是有活动出血者救治时宜实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接受.然而,采用何种复苏液实现限制性液体复苏效果更佳,各方观点仍有分歧.本研究采用高渗盐/胶体复合液和等渗盐/胶体复合液两种液体对创伤性休克进行复苏,对比观察各自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96例(合并致命性的重要脏器损伤;延误抢救时机时间过长;于1h内死亡者不纳入研究范围),其中男71例,女25例;年龄37~83[平均(55.15±1.32)]岁;受伤部位:胸部损伤为主14例,腹部损伤为主12例,四肢损伤为主15例,头部损伤为主8例,复合伤47例;开始救治时间11 ~ 87[平均(18.18 ±2.26)]min.  相似文献   

5.
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高原特殊低氧环境,在高原(尤其海拔>4000m)易发生急性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如不及时治疗,预后极差。我们在格尔木市人民医院(海拔2820m)对8例急性高原肺水肿进行了血流动力学监测。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8例急性高原肺水肿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高原医学学术研讨会推荐的诊断标准[1]。其中5例合并高原脑水肿。年龄27~45岁,平均年龄(35±7)岁。均为汉族。发病时海拔高度在4200~4800m,其中7例是由平原地区5d内直接进入海拔4200m以上地区,1例是当地居民。8例均于进入高海拔地区72h内发病。(2)方法:患者经常规处理后均经右侧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限制补液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5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9例。两组患者入院后行生命体征检测,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补液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限制补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DIC发生率、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补液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高原中青年(年龄≤50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情况。方法收集雅安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PCI治疗的全部中青年STEMI患者资料,根据海拔高度将患者分为平原组(120例)和高原组(92例)。比较分析危险因素、冠状动脉情况及90 d预后。结果本研究共入选212例STEMI患者,年龄(41.3±8.1)岁,男172例(81.1%)。平原组和高原组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比例分别是24.2%和52.2%,血糖异常比例分别是18.3%和32.6%,血脂异常比例分别是41.7%和57.6%,高敏肌钙蛋白T峰值分别是(575±67)pg/m L和(1 624±379)pg/m L,高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比例分别是62.5%和30.4%,精神抑郁比例分别是35.8%和12.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家族史比例分别是30.0%和16.3%,高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症状-入门时间分别为385.4(42~695)min和542.5(110~876)min,多支血管病变比例分别是10.0%和21.7%,高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90 d预后方面,高原组和平原组心肌梗死再发率分别是0.83%和6.52%,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是11.7%和23.9%,高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中青年STEMI患者比平原患者合并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的比例更高,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比例、再发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高渗盐水—右旋糖酐溶液在创伤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生志  冯新磊 《山东医药》2001,41(24):45-46
7.5 %高渗盐水 - 6 %的右旋糖酐 70溶液 (HSD)因能快速扩容 ,已用于治疗创伤性休克。但因其副作用 ,HSD的临床应用又受到一定的限制。 1 999年 1月~ 2 0 0 0年 1 0月我们共应用 HSD治疗创伤性休克病人 5 6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6例中 ,男 3 5例 ,女 2 1例 ;年龄 4~ 70岁 ,1 0岁以下者 2例 ,6 5岁上者 3例。致伤原因 :车祸伤 2 8例 ,钝器伤 1 1例 ,塌方砸伤 8例 ,坠落伤 6例 ,刀刺伤 3例。单纯内脏破裂 2 0例 ,多发骨折 1 2例 ,多发骨折并颅脑外伤 9例 ,颅胸或颅腹联合伤 6例 ,胸腹联合伤 4例 ,腹部闭合…  相似文献   

9.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18例确诊病人,以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治疗,吸气压(6~16)cmH2O(0.588 kPa~1.568 kPa),呼气压(4~8)cmH2O(0.392 kPa~0.784 kPa),供氧流量为(5~10)L/min.对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进行监测.结果 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RR、HR、pH、PaO2、SaO2明显改善(P<0.61).结论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过程中补液速度的临床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到2014年4月收治的10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运用休克指数公式来进行补液速度的调整,对照组则按照患者的最初休克状况来进行补液速度的设定,在治疗期间不更改患者的补液速度。结果观察组抗体休克良好患者49例,复苏失败1例,补液速度准确率达到98%,对照组患者的抗体休克良好38例,复苏失败12例,补液速度准确率为76%,两组相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人员需要根据休克患者的休克指数变化来对其补液速度进行调整,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提升其治疗效果,在临床应用上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关节镜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4-02~2016-09渑池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踝关节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中随机抽取关节镜手术患者44例作为观察组,传统开放手术4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康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康复时间分别为(50. 15±6. 52) min、(55. 67±11. 41) ml、(6. 01±1. 27) d,对照组分别为(78. 69±7. 74) min、(85. 51±9. 78) ml、(10. 48±2. 36)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踝关节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接受关节镜手术能提高疗效,缩短手术时间,加快康复速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高原辅助呼吸器对急进高原受试者心率、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 12例平原健康受试者乘车进入3500 m高原,使用高原辅助呼吸器辅助呼吸15 min,检测受试者使用呼吸器前后心率、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结果 在使用高原辅助呼吸器进行辅助呼吸后,受试者心率发生显著下降、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水平显著提高(P均<0.01).结论 高原辅助呼吸器提高了初入高原人群的动脉血氧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西藏拉萨高原地区与菏泽平原地区老年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环境因素及人群分布特点进行调查。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西藏拉萨市及山东省菏泽市的城镇居民及城镇周边农村居民人口为研究对象,入选拉萨地区藏族8000例(高原组),其中男性4000例,女性4000例。入选菏泽地区汉族8000例(平原组),其中男性4000例,女性4000例。对2组不同性别、年龄、地区、文化程度、职业的AD患病率进行比较。结果高原组和平原组女性AD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14.7%vs 11.5%,13.4%vs 10.5%,P0.01)。高原组和平原组随年龄增长,AD发病率逐渐增高(P0.01)。高原组城区AD患病率明显高于平原组(12.9%vs 9.9%,P0.01)。平原组郊区AD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区(15.7%vs 9.9%,P0.01)。高原组大学及以上AD患病率明显高于平原组(6.9%vs 4.3%,P0.05)。高原组脑力工作AD患病率明显高于平原组(10.0%vs 6.5%,P0.01)。结论两地区因地域及文化差异等因素,AD患病情况有所不同。高海拔对AD发病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杜智敏 《心脏杂志》2002,14(4):336-336
对高原地区 QT离散度的研究较少 ,特别是高原不同海拔地区青年人 QT离散度测定尚未见报道。为此 ,作者对高原不同海拔地区青年人 QT离散度进行测定 ,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 本组 13 7例 ,均男性。平均年龄 2 4(18~ 2 8)岁。现居住格尔木 (海拔 2 80 1m ) 63例 ,纳赤台 (海拔 3 70 0m) 3 8例 ,温泉 (海拔 480 0 m) 3 6例 ,均为移居高原汉族战士。移居高原前均经多次体格检查正常。移居时间 1~ 6年。移居地氧分压低、大风多、干旱、紫外线照射强、寒冷。方法 :常规测定 QT间期离散度 (QTd)。2 结果 不同海拔青年人 QT离散度测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氧分压/经皮二氧化碳分压比值(PtcO2/PtcCO2)、乳酸(Lac)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 ~2020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103例,根据28 d生存状况将其分为存活组(80例)和死亡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接受治疗的情...  相似文献   

16.
1994~ 1999年 ,我院在海拔 35 0 0m高原收治高原肺水肿 97例。现将 97例高原肺水肿心电图进行分析、探讨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本组均为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在 2~ 7d内发病的患者 ,其中男性 91例 ,女性 6例 ,年龄 18~ 45岁 ,平均 2 7.5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诊断 ,确诊为高原肺水肿。心电图检测应用日本单导心电图机 ,于患者入院后 1h内进行床旁急诊心电图检测 ,常规记录 12导联。2 结果 :本组高原肺水肿 97例 ,其中合并心电图改变96例 (98.9% )。单项异常者 6 2例 ,两项以上异常者 34例 ;依次为窦性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对大鼠高原肺水肿模型的干预研究。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N)、高原肺水肿模型组(HAPE)、七叶皂苷钠治疗组(SA)。在模拟海拔6000m高原环境中通过大鼠运动建立出血性肺泡型肺水肿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按相应措施处理观察并取血取材检测相关指标。观察检测指标有肺组织形态学、肺湿/干重(W/D)、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白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治疗组大鼠PaO2明显上升,PaCO2、W/D值明显下降,血清中IL-6含量也均下降。结论七叶皂苷钠可减轻高原肺水肿的发生,为临床治疗高原肺水肿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原低氧低气压环境对驻守官兵心律失常的影响程度.方法 对选定的160例中青年官兵连续记录24h心电图,对不同海拔地区官兵的心电图进行比较.结果 160例官兵中,有141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海拔≥4000m的官兵复合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大于海拔3000 ~ 3500m,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海拔≥4000m的官兵室性早搏Lown分级≥3级的人数高于海拔3000 ~ 3500m,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高原低氧低气压环境易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海拔越高,心律失常越严重.因此,坚持每天吸氧,科学的训练,加强官兵的耐力及有氧能力的训练,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及一氧化氮(NO)在高原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平原体检正常者进入海拔5 000 m高原(1~3)月期间,在高原暴露时间、劳动强度及生活条件相同的施工群体中随机抽样127人.依血压变化将其分为高原高血压(Ⅰ~Ⅲ级)组78人(进一步分为收缩期高原高血压组与舒张期高原高血压组),高原正常血压组49人,采取肘静脉血,采用敏感硫电极法测定其H2S浓度,Griess法测定血清NO含量.结果高原高血压组、收缩期高原高血压组、舒张期高原高血压组的血清H2S与NO平均含量均显著增加,分别比正常血压组高34.5%, 36.9%, 31.7%(均P<0.001)与28.4%, 33.1%, 39.7%, (均P<0.05),尤以H2S更为突出;随着血压分级程度的升高H2S与NO血清含量相应增高,也以H2S更显著(R2=0.918);H2S与NO、舒张压间均有密切正相关关系及良好的拟和优度、与氧饱和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拟和优度(R2=0.374,P=0.001).结论 H2S与NO的代谢失常可能参与了高原高血压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及一氧化氮(NO)在高原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平原体检正常者进入海拔5000m高原(1~3)月期间,在高原暴露时间、劳动强度及生活条件相同的施工群体中随机抽样127人。依血压变化将其分为高原高血压(Ⅰ~Ⅲ级)组78人(进一步分为收缩期高原高血压组与舒张期高原高血压组),高原正常血压组49人,采取肘静脉血,采用敏感硫电极法测定其H2S浓度,Griess法测定血清NO含量。结果高原高血压组、收缩期高原高血压组、舒张期高原高血压组的血清H2S与NO平均含量均显著增加,分别比正常血压组高34·5%,36·9%,31·7%(均P<0·001)与28·4%,33·1%,39·7%,(均P<0·05),尤以H2S更为突出;随着血压分级程度的升高H2S与NO血清含量相应增高,也以H2S更显著(R2=0·918);H2S与NO、舒张压间均有密切正相关关系及良好的拟和优度、与氧饱和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拟和优度(R2=0·374,P=0·001)。结论H2S与NO的代谢失常可能参与了高原高血压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