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对预测心血管疾病危险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上高血压发病中强调舒张压的水平,近年来人们对收缩压和脉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日益重视。本文比较分析了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危险中的不同价值,为提高临床对高血压的认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 收集 94 1例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脉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情况 )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在≥ 6 0岁年龄组 :脉压 >4 0mmHg合并高血压心脏病 (CHD)的百分比小于脉压≤ 4 0mmHg组 ,P <0 .0 5 ;(2 )在 <6 0岁年龄组 :脉压 >4 0mmHg合并脑出血的百分比大于脉压≤ 4 0mmHg组 ,P <0 .0 1,而合并高心病的百分比小于脉压≤ 4 0mmHg组 ,P <0 .0 5。结论 脉压可作为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 (如高心病、脑出血、冠心病 )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脉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报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脉压(pulse pressure,PP)升高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是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冠脉疾病的危险因素,通常评价血压状况的4种血压测量指标是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PP和平均血压(MBP)。PP值为SBP与DBP之差,PP差增大说明大动脉血管顺应性降低,僵硬度增加,是反映血管壁厚/管腔直径比值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因此,PP升高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是冠心病(CHD)、脑卒中及左心室肥厚(LVH)等发生的有力指征,PP的测量包括常规的肱动脉血压计、动态血压监测、内动脉压记录和特殊部位的测量等。PP的作用独立于其他血压测量值,特别是MBP。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老年鼾症患者脉压的变化情况 ,作者对 182 2例老年鼾症患者与 182 3例非鼾症老年人血压进行对比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0 0 0 -0 2~ 2 0 0 3 -0 6,在我院参加健康体检的无自觉症状的 60岁以上老年人中 ,将符合鼾症诊断标准的 182 2例列为鼾症组 ,其中男 1170例 ,女 65 2例 ,年龄 ( 68 7± 8 3 )岁 ,打鼾病史 5~ 3 0年。另 182 3例列为非鼾症组 ,其中男 115 8例 ,女 665例 ,年龄 ( 69 2± 8 5 )岁。两组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糖尿病 ,高脂血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 ,严重贫血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影响脉压的…  相似文献   

5.
李定国 《健康世界》2010,(10):64-65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少人都有定期监测血压的习惯,然而,往往人们只注意了血压一高一低的两个数值,而忽略了中间的差值。事实上,这个差值也是反应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需要引起足够的重税,进行必要的干预。每年的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专家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评价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昼夜节律和脉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0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分为非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54例,对照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56例。两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 mm为颈动脉增厚;同时观察斑块形态和性质,进行斑块分级。使用动态血压仪监测24 h血压,分为日间(6∶00—21∶00)、夜间(21∶00—6∶00)两个时间段,记录日间和夜间的平均血压以及夜间血压下降率;计算脉压,分为≤60 mmHg、61~89 mmHg、≥90 mmHg 3个等级;分析相关性。结果 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日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56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45例(80.36%),非杓型组54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51例(94.44%),...  相似文献   

7.
目的 正确估计旅行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查明表面健康人群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率,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212名健康居民家族史、吸烟、超体重、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危险因素进行筛检.结果 显示该人群上述危险因素总的流行率分别为20.3%、28.8%、33.5%、74.5%和12.3%.对各种不同的危险因素的组合类型进行了分析,无任何所调查的危险因素者仅占12.74%,仅具有一种危险因素者占38.68%,其余51.89%的人群同时具有2种及2种以上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提示应当加强对健康人群,特别是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前期常见于绝经妇女,心肌梗死(MI)、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险增高,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当前指南强调在心血管疾病的较早阶段降低血压的方针。  相似文献   

9.
梁雪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0):1663-1664
阿司匹林(Aspirin)又名乙酰水杨酸,应用于临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属于非甾体抗炎药类(NSAIDs)。早先主要用于解热、镇痛和抗炎抗风湿,后发现它有抗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的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目前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本文就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及注意事项等的最新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对早期肾损害的指示作用.方法 纳入80例经诊断证实为高血压合并肾损害的老年患者作为A组,同时选取60例仅诊断为高血压的老年患者作为B组,再随机抽取30例健康体检老年人作为C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PP、PPI检测,并对A组患者早期肾损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A组中PP≥60 mm Hg(1 mm Hg=0.133 kPa)及PPI≥0.5的患者分别占70.0%(56/80)、75.0%(60/80),明显多于B组的41.7%(25/60)、43.3%(26/60)和C组的26.7%(8/30)、2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PP≥60mm Hg患者的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U)、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分别为(13.23±3.22)mg/L、(56.6±13.2)mg/24 h、(1.9±1.2)mmol/L、(2.6±1.2)mmol/L、(2.01±0.80)m/L,与PP<60 mm Hg患者的(12.03±2.32)mg/L、(42.7±12.3)mg/24 h、(2.2±1.3)mmol/L、(2.9±1.3)mmol/L、(1.21±0.90)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尿酸(SUA)、血肌酐(SCr与PP<60 mmHg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I≥0.5患者β 2-MG、SCr、MAU、LDL及Cys-C分别为(10.53±2.43)mg/L、(97±22)μmol/L、(52.5±12.4)mg/24 h、(2.2±1.2)mmol/L、(1.91±0.90)mg/L,与PPI<0.5患者的(14.00±2.15)mg/L、(82±16)μmol/L、(40.7±11.3)mg/24 h、(2.7±1.3)mmol/L、(1.23±1.10)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UA、HDL与PPI<0.5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肾损害患者中PP≥60 mm Hg及PPI≥0.5的患者明显多于单纯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体检者;PP及PPI可以作为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预测指标,对该类患者需要密切关注其PP及PPI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观察培哚普利和氨氯地平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收缩压与脉压的影响。方法 将96例ISH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46例)服用培哚普利4mg ,每天1次晨服;B组(5 0例)服用氨氯地平5mg,每天1次晨服。第4周根据血压情况调整剂量至培哚普利8mg/d ,氨氯地平10mg/d ,第8周仍不达标者开始加用双氢克尿噻(DCT) 2 5mg,每日1次。观察服药前、服药后4周、8周、12周收缩压与脉压水平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 服药12周后培哚普利组有效率达81.4 % ,不良反应为干咳,发生率为7.5 % ;氨氯地平组有效率达83.5 % ,主要不良反应为头昏、头痛、面部潮红及轻微踝部水肿,发生率为8.1%。结论 培哚普利与氨氯地平均能有效降低ISH患者收缩压与脉压水平,疗效相似,副作用少,耐受性好,可以作为老年ISH患者的一线用药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脉压(pulse pressure,PP)和脉压指数(pulse pressure index,PPI)与冠脉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 098例疑诊冠心病住院的老年女性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主要血管直径狭窄≥50%)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冠心病组1 402例(66.8%),对照组696例(33.2%),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采用Gensini积分评估,依据受累及主要冠脉支数分为0、1、2和3支病变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PP、PPI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年龄[(66.56±5.01)、(68.34±5.23)岁]、PP[(55.17±15.18)、(60.42±17.50)mm Hg(1 mm Hg=0.133 k Pa)、PPI[(0.41±0.07)、(0.43±0.08)]、LDL-C[(2.83±0.80)、(2.97±0.88)mmol/L]、GLU[(5.43±1.57)、(6.01±2.02)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四组研究对象的PP[(55.17±15.18)、(58.07±16.42)、(61.19±17.18)、(62.87±18.83)mm Hg]、PPI[(0.41±0.07)、(0.42±0.07)、(0.43±0.08)、(0.44±0.08)]、Gensini积分[(2.71±1.57)、(14.59±12.41)、(35.39±25.02)、(65.78±37.57)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发现,与0支病变组比较,1、2、3支病变组的PP、PPI、Gensini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PPI、GLU、LDL-C均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OR=1.060,95%CI为1.038~1.081;OR=2.237,95%CI为1.466~3.413;OR=1.708,95%CI为1.357~2.148;OR=2.076,95%CI为1.519~2.837;OR=10.376,95%CI为2.354~45.738;OR=1.132,95%CI为1.045~1.225;OR=1.208,95%CI为1.066~1.369)。结论 PP、PPI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PP、PPI水平越高,冠脉病变程度越严重;PPI是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无业居民营养相关知识、血压水平及与脉压的关系,为提高居民营养相关知识水平、合理饮食、控制血压、降低脉压差、最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随机拦截的方式拦截123名无业居民,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并利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时采用logiStic回归,在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分析营养相关知识、血压水平与脉压异常的关系。[结果]无业居民的营养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16.3%),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39.8%),脉压异常率较高(31.7%)。营养相关知识知晓者脉压异常率(10.0%)低于未知晓者(35.9%)。在调整了血压水平、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脉搏后,营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与脉压无关(P〉0.05),而收缩压水平越高,脉压异常发生的风险越大,未调整高血压患病.情况与调整时0R值分别为1.177(95%CI:1.110,1.274)和1.164(95%CI:1.096,1.237)。[结论]相关部门根据居民接触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加大营养知识的宣教力度,从而控制血压水平,降低.脉压异常发生率,最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压、血糖、血脂和血红蛋白与老年人髋部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髋部骨折首次就诊患者及无骨折病史老年人各91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测量各组血压,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糖、血脂和血红蛋白。结果观察组舒张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0,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5,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收缩压、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舒张压(D=0.051,P=0.007)和血红蛋白(β=-0.04,P=0.001)水平与髋部骨折相关。结论高舒张压、低血红蛋白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脉压对冠心病患者左室肥厚和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脉压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及左心室大小的影响。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09例冠心病患者,排除合并有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分别测定每位患者的24 h的动态血压,根据24 h平均脉压分为3组,A组:脉压≤45 mmHg,B组:55 mmHg≥脉压>45 mmHg,C组:脉压>55 mmHg,比较3组的24 h平均动脉压,心电图中Rv5 Sv1,心脏彩色超声左心室质量指数(LVM I),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射血分数(EF)。结果脉压明显增高的C组较A组及B组的LVM I、LVPWT明显增加,Rv5 Sv1也明显增加,但EF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脉压增高使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肥厚更加明显,心功能明显下降,控制脉压有助于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乔哲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6):2441-2442
目的:探讨孕中期血抗心磷脂抗体(ACA)、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平均动脉压联合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意义。方法:选择自2008年12月~2010年1月孕妇19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ACA,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β-HCG值,同时测量平均动脉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在孕15~20周β-HCG值明显高于正常妊娠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血β-HCG值>50 371 IU/L,CAC阳性,平均动脉压≥85 mmHg为联合预测指标,阳性预测值为89.66%,阴性预测值95.35%,敏感度80.76%,特异度97.04%。结论:孕中期联合检测血β-HCG值、ACA和平均动脉压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脉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已确诊的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150例,按性别和脉压水平分为<60mmHg和≥60mmHg4组,对其进行相关临床指标分析。结果脉压≥60mmHg组年龄较大,心脏射血分数降低,心功能不全及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宽脉压是心肌缺血尤其是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和独立的危险因素。而近年来脉压(PP)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关系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不同PP水平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对比,究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正常糖耐量范围内,空腹和2 h血糖与中国成人心脑血管疾病关联性,为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早期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以4 307名35~74岁成年人中空腹血糖(FPG)< 6.1 mmol/L且2 h血糖(2hPG) < 7.8 mmol/L糖耐量正常者为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2hPG > FPG组与2hPG≤FPG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的风险比。  结果  4 307名成年人中确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 815例,2hPG > FPG组人群心脑血管病患病率(42.4 %)高于2hPG≤FPG组(36.2 %)(P < 0.01);与2hPG≤FPG组比较,2hPG > FPG组人群年龄偏大、体质指数、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胰岛素水平较高(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hPG > FPG、年龄、体质指数、甘油三酯和饮酒状况可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OR值及其95 % CI分别为1.210(1.042~1.405)、1.073(1.064~1.082)、1.170(1.144~1.196)、1.396(1.127~1.729)和1.269(1.154~1.396)。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女性、年龄 < 60岁及FPG < 5.6 mmol/L亚组中,2hPG > FPG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较高;调整蔬菜、水果摄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分泌水平后,2hPG > FPG组人群心脑血管病患病风险降低。  结论  正常血糖下,较高的2 h血糖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不同脉压(PP)值的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的探究,分析PP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预后等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接诊的12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探讨主体,以PP是否低于60 mm Hg为分类标准,其中低于60 mm Hg的65例设为A组,等于或大于60 mm Hg的63例设为B组,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两组TC、HDL、TG、Cr、UA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而其SBP、Glu、LDL组间差异具显著性(P<0.05);B组IMT、斑块Crouse积分与检出率均明显较A组高(P<0.05);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PP值可折射出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PP值高者发作心脑血管病的机率更大,这为预测与改善预后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