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采和手工分离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62例(256例次)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其中输注单采血小板患者39例为单采组,输注手工分离血小板患者23例为手工组,于输注前、输注后24 h进行外周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等指标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输注有效率、输血不良反应率、输注后24 h CCI和PPR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需反复输血的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次数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输注单采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手工分离血小板,应首选单采血小板输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机采血小板无效输注(platelet transfusion resistance,PTR)与血小板抗体相关性。方法以计算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作为PTR的量化的判断依据,观察207例的血液病患者进行机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并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计算PTR发生率及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将研究对象分为血小板抗体阳性组及血小板抗体阴性组,比较两组血小板输注效果及1hCCI、24hCCI值。结果PTR发生率为43.0%,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7.2%;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的PTR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组1hCCI及24hCCI明显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前需进行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有效地预防免疫性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为科学、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71例(447例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按不同疾病和输注频率分组进行统计分柝,计数输注前、输注后1h、24 h外周血小板,计算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等指标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1)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明显低于外科手术、肿瘤及其他疾病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低频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中频组和高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频组与输注7次以上的高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低频组与中频组、高频组,中频组与高频组的输注后1h、24 h CCI和P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疾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不同.随着输注频率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频繁输注者(≥7次)输注疗效较差,易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G、PAIgM、PAIgA)检测对反复性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我院行输血治疗的血液病患者92例,所有患者入院前均经PAIgG、PAIgM、PAIgA检测,比较不同检测结果患者之间的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并比较各指标阳性患者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差异。结果 PAIgG阳性组患者1 h、24 h后CCI水平均低于阴性组患者,输注无效率(60.65%)高于阴性组患者(25.81%)(P<0.05)。PAIgM阳性组患者1 h、24 h后CCI水平均低于阴性组患者,输注无效率(59.26%)高于阴性组患者(34.21%)(P<0.05)。PAIgA阳性组患者1 h、24 h后CCI水平均低于阴性组患者,输注无效率(57.89%)高于阴性组患者(34.28%)(P<0.05)。PAIgG阳性组患者输注无效率均高于PAIgM阳性组、PAIgA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AIgM阳性组、PAIgA阳性组间输注无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反复输注血小板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血小板交叉配合前后输注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择140例3次以上输血史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其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43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患者,通过检测随机输注和配合性输注1h后和24 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观察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对比血小板交叉配合前后输注的疗效.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0.71%;ABO同型机采血小板的不同输注次数(3~5次、6次以上)患者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交叉配合后输注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后的效果,配合性输注有效率为83.72%.结论 对于≥3次输血的临床患者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应检测血小板抗体,对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患者应做交叉配型,提高输注疗效,减少血液的浪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出血性血液病患者机采血小板与手工血小板榆注效果.方法 将42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分别输注机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后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以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值(CC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 机采组输注后1h,输注后24h,CCI高于手工采组,机采组输血无效率低于手工采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机采血小板输注疗效优于手工血小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试验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血小板抗体检验结果将其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配型到阴性或弱阳性供者标本纳入相合亚组,多次配型均为阳性供者标本纳入不合亚组。比较阳性组与阴性组首次输注后,相合亚组与不合亚组本次输注后,1 h、24 h血小板校正增高计数(CCI)及血小板回收率(PPR)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分析1 h、24 h血小板CCI及PPR与血小板抗体检验、交叉配型试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阳性组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相合亚组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明显高于不合亚组(P<0.05)。血小板抗体测试结果与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交叉配型试验结果与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结果与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关系较为密切,临床需积极开展上述试验以避免不必要的血小板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8.
熊燕  胡俊  魏立繁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10):915-916,920
目的 比较冰冻血小板和新鲜血小板用于治疗血液病及创伤性失血后患者在止血与血小板计数方面存在的差异.方法 40例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40例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对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患者输注前后出血改善程度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输注冰冻血小板1 h CCI(5.8±1.4)×109、PPR 36%,24 h CCI(2.9±1.0)×109、PPR 18%.输注新鲜血小板1 h CCI(20.1±4.8)×109、PPR 72%,24 h CCI(16.0±6.1)×109、PPR 56%.CCI值和PPR值比较,P<0.05,提示外周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输注冰冻血小板组平均提高血小板计数能力不及输新鲜血小板组高,但两组输注后患者出血情况均有改善.结论 在提高外周血小板计数方面两种制剂有差异,输新鲜血小板提升外周血小板计数效果好,输冰冻血小板效果差.评判冰冻血小板的效果,不以单纯外周血小板的计数指标评价,应综合评价.冰冻血小板只适用于应急止血,不适合常规使用,新鲜血小板是血液病患者的首选制剂.两种制剂在有效止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配合性血小板与随机血小板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这两种血液病治疗中的疗效差异,判断输注配合性血小板的必要性。方法将接受血小板治疗的AA和MDS共258例患者分组,其中124例因输注无效而接受配合性血小板的AA和MDS患者,将其分为AA 1组和MDS 1组,计算两组输注24h血小板增长值、输注有效率。同时将133例接受随机机采血小板的AA和MDS患者分为AA 2组和MDS 2组,同样计算输注24h血小板增长值和输注有效率。分别计算AA组和MDS组增长值和有效率的差异,判断配合性血小板在AA和MDS治疗中的疗效差异。结果 AA1组与AA2组、MDS1组与MDS2组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无效输注采用配合性血小板后有效率达到随机血小板组水平。AA1组与AA2组输注血小板24h平均增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S1与MDS2组输注血小板24h平均增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AA1组输注血小板24h增长明显,疗效优于MDS1组。结论配合性血小板输注对AA和MDS的无效输注均有改善,对AA的无效输注改善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血液病患者辐照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61名预防性X射线辐照血小板输注血液病患者,采用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评价其输注效果,同时随机选择68名预防性非辐照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辐照组与非辐照组输注后1 h的CCI中位数(M)、[最小值(Min)~最大值(Max)]分别为17.4(-4.3~44.0)、20.9(-4.2~51.9);辐照组与非辐照组输注后24 h的CCI中位数(M)、[最小值(Min)~最大值(Max)]分别为8.2(-8.3~39.2)、9.3(-4.9~41.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输注后1 h CCI7.5,输注后24 h CCI4.5为输注有效标准,则辐照组与非辐照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73.8%(45/61)、76.8%(52/6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常规剂量X射线对血小板进行辐照处理不会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及配合性输注措施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多次输血的患者255例,对输血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值进行监测,对1h、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进行计算,对于判断为PTR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并行交叉配型,分析配合性输注效果。结果 255例多次输血患者中发现PTR者共82例(32.2%)。82例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者62例(75.6%),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552,P0.05);62例患者进行交叉配血,33例成功配合,28例输注有效,另外29例患者因配合未成功采用随机输注ABO同型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后及随机输注1h、24h后CCI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使血小板输注效果显著提高,而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PTR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单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比较输注单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在非血液病患者与血液病患者中24 h后的血小板变化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289例次非血液病输注单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病例,输后血小板上升值与输注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输注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114例次血液病患者输注单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病例,输注单采新鲜血小板后的血小板上升值与输注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输注冰冻血小板后上升值与输注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输注新鲜血小板后上升值明显高于输注冰冻血小板后上升值(P〈0.05).两组输注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输注单采新鲜血小板或冰冻血小板均能达到控制及预防出血的治疗作用,对于血液病单采新鲜血小板的升外周血血小板的效果优于冰冻血小板,冰冻血小板可作为抢救危重患者时代替单采新鲜血小板.  相似文献   

13.
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 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 ,对 87名长期反复输血而又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 ,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 ,在血小板输注前后计数血小板 ,并计算 1h和 2 4h血小板增值 (CCI)。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LCT)和SEPSA法对部分血小板抗体阳性且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了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结果 反复输血的患者 ,血小板抗体阳性比率 6 0 .9% (5 3/ 87) ;5 3名血小板抗体阳性者中 ,再次输注血小板时 4 6名输注无效 ;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CCI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 ,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差异也有显著性 (P〈0 .0 0 1)。结论 长期反复输血患者 ,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 ,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 ,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较好的解决因血小板抗体阳性引起的输注无效问题 ,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血液病及肿瘤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探讨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该院114例患者(577次)按血小板输注次数进行分组,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等指标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输注血小板1~2次有效率为94.3%,3~5次有效率为81.8%,5次以上有效率为48.0%。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下降,不同输注次数的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血小板抗体阴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机采血小板输注对提升血小板数量,改善出血症状有积极作用,反复输注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72例(341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比较输注前、后24 h外周血小板结果,根据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等指标来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结果 急性白血病(A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7.5%、60.3%、52.2%、46.9%,只有AL组与IT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P<0.05),频繁输注者输注疗效较差,甚至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结论 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其血小板输注疗效不同,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影响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单采血小板与浓缩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2例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数值进行检测,根据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以及临床症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单采血小板和浓缩血小板均有输注疗效,单采血小板有效率CCI 89.09%,PPR 93.64%,浓缩血小板有效率CCI 63.73%,PPR 69.61%;单采血小板组和浓缩血小板组在输注后1 h CCI、24 h CCI以及1 h P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 P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临床出血症状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可明显提升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并能迅速起到止血的目的,防止大出血并发症,而浓缩血小板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措施。方法对37例不同类型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24h输注红细胞悬液〉10U(2 000mL),输注红细胞悬液前后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患者在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检测结果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IB)均较输血前显著降低(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均较输血前有显著延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应及时检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减少因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稀释引起的出血,及时输注血小板和血浆,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配合性输注的血小板交叉配型采用固相凝集法。比较24例患者随机输注及配合性输注后的输注效果(有效输注率及24h CCI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患者的配合性输注后其有效输注率为91.67%,其24h CCI平均值为4764.08±429.91;而12例随机输注组的有效输注率及24 h CCI平均值分别为8.33%和1335.08±1084.82。两个组别间的有效输注率及24h CCI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免疫因素所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可以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并提高其输注效果,从而提升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影响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方法 共检测102例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1、24h的血小板计数,计算出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加值(CCI值),结合临床表现判断输注疗效。患者输注血小板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根据是否有血小板抗体、并发症、输注次数及输注的血小板种类对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CCI值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总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71.6%(73/102)。无效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7.2%)高于有效组(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并发症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52.8%)低于无并发症组(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输注次数增加,血小板输注效率降低。不同血小板输注次数组间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小板种类间比较,血小板输注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h和24hCCI值与血小板抗体是否阳性及患者是否有并发症均有关(P<0.05)。结论 血小板抗体、并发症、输注次数及血小板种类均为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对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9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的肿瘤患者,分为随机输注组与交叉配合输注组,计算输注后1h和24h血小板增加校正指数(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机输注组与交叉配合输注组的1、24hCCI分别为(6.34±1.82)、(3.05±1.42)×109/L与(15.58±3.12)、(8.13±2.5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3.81%、83.33%与14.29%、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的肿瘤患者进行输注前交叉配型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