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SCI)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药物组、电针组,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成SCI模型.电针组造模后电针"大椎""命门"两穴,药物组尾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损伤6 h后取材.测定损伤后血清中钙离子含量;取电针组、模型组和空白组的损伤局部组织,提取mRNA,由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脊髓标本中提取的RNA样品中,各选取3份RNA样品,分别混合后组成具有可比性的2组获得差异表达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急性SCI中的作用进行功能分析.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钙离子含量降低显著(P<0.05).SCI的早期,模型-空白组有266条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电针-空白组有181条差异表达基因.结论 电针可以降低SCI大鼠血清中钙离子含量,对SCI具有保护作用;脊髓损伤后有大量的基因差异表达发生,这些基因可能与神经组织保护、生长和再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大鼠中度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电针对大鼠中度脊髓损伤后 ,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为电针组、单纯针刺组和造模组 ,用 Allen改良法撞击致 SD大鼠脊髓 T12 损伤 ,分别予电针和单纯针刺治疗 ,连续治疗 30天。应用 HE染色观察伤后 30天伤段脊髓空洞面积 ,采用斜板试验和运动功能评分 ,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损伤后 30天 ,电针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单纯针刺组和造模组 ( P<0 .0 5 )。伤后 30天 ,电针组大鼠伤段脊髓空洞面积明显小于单纯针刺组和造模组 ( P<0 .0 1 )。结论 :电针能减少脊髓损伤后伤区的坏死 ,并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4.
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神经干细胞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CI)年发病率为20-40/100万^[1],其所致的截瘫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严重伤残,常引起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督脉电针是中医治疗SCI的重要手段,并且有肯定的疗效,但是其机理尚不清楚,其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干细胞的影响,将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督脉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类分子(CSGPs)表达和后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80只,用改良的Allen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40只)、督脉电针组(40只),督脉电针组于术后开始接受督脉电针治疗。于术后第1、3、7、14、21、28天进行BBB(Basso-Beattle-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脊髓组织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类分子(CSGPs)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术后第3~28天,督脉电针组的BBB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术后第1天,对照组和督脉电针组受损脊髓中CS-GPs的表达明显增加;第3天时均达到高峰,但督脉电针组低于对照组(P〈0.05)。第7、14、21、28天,与对照组比较,督脉电针组CSGPs表达也较低(P〈0.01)。结论:督脉电针使脊髓损伤后CSGPs表达减少,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这可能有利于抑制脊髓损伤后抑制因子的表达、消除脊髓继发性损伤,保存了残存正常脊髓组织并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电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 SCI)后的保护机理.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组、药物组、电针组,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6h、1d、7d取损伤局部脊髓组织,提取总RNA,经RT-PCR反应,测定损伤后脊髓组织内信号通路基因(notch1)、早老素1( ps1)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9(3):73-75,80
目的观察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成年SD大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建立成年大鼠T9~T10段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除电针组于术后当天进行电针治疗外,3个组均分别于术后7、14、28 d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脊髓内CSPGs的表达。结果术后7~28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脊髓损伤邻近组织内CSPGs表达明显增强(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脊髓损伤邻近组织内CSPGs表达明显受到抑制,差异显著(P<0.05)。结论电针能显著降低脊髓损伤后CSPGs的表达,从而减弱CSPGs对轴突再生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其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督脉、夹脊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实验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单介绍电场与神经细胞再生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内近二十年有关电针督脉、夹脊穴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实验机理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处少突胶质细胞的影响,为探索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电针治疗组(EA)、脊髓损伤组(SCI)、对照组(SHAM),每组各20只大鼠.EA组接受SCI手术+EA治疗;SCI组接受SCI手术;SHAM组仅接受椎板切除术.在术后24 h,术后7d、14d、21d、28 d取脊髓损伤处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APC阳性细胞数的表达变化.结果 同一时间点不同组之间,少突胶质细胞数目比较,电针组明显高于其他组;组之间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之间不同时间点对比,随着电针时间的增长,细胞数不断增长;不同时间点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能促使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处远端少突胶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相似文献
10.
电针对脊髓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与减轻继发性损伤、促进轴突再生和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等有关.电针治疗脊髓损伤,能从多靶点,有针对性的结合其他方法如细胞移植等联合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电针治疗时间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SOD和NO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的最佳治疗时间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Ⅰ组(造模2h针刺)、电针Ⅱ组(造模6h针刺)、电针Ⅲ组(造模12h针刺),电针治疗选用“大椎”和“命门”穴,持续脉冲电流,频率2Hz,强度2-5mA,治疗30min。造模后24h采集各组大鼠脊髓标本,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电针治疗ASCI大鼠,其损伤脊髓SOD、NO含量均有改变,以电针Ⅰ组影响最明显,电针Ⅱ组次之,电针Ⅲ组再次之。结论损伤后2h为针刺最佳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相关基因芯片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阐明继发性SCI的分子机制提供新思路.方法:首先从GEO数据库下载大鼠SCI的mRNA表达谱数据集GSE464和GSE45006,利用R语言limma包筛选损伤和正常脊髓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外泌体(Exos)源性microRNA-124(miR-124)对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MG)活化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期HEK239细胞,分为空白组、转染组。空白组不处理,转染组转染miR-124-mimics质粒。从35只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仅咬除椎板显露脊髓,不进行损伤处理,设为假手术组;其余25只复制ASCI模型,模型复制成功20只,随机分为ASCI组、实验组,每组10只。分离含有miR-124的Exos,鉴定后用于后续实验。模型复制成功后24 h,实验组经尾静脉注射Exos 3×109个微粒,假手术组及ASCI组注射等量PBS溶液。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脊髓组织miR-124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脊髓组织MG占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脊髓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Western bloting检测脊髓组织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P2X7蛋白的表达。结果 转染组miR-124相对表达量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高压氧结合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后大鼠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分析.方法 将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压氧组及高压氧结合电针组(结合电针组),每组20只.所有大鼠用Allen′s重物撞击法制造SCI模型,其中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治疗,高压氧组及结合电针组在造模成功12 h后每天接受高压氧治疗或高压氧结合电针治疗1次.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24 h,3、7、14 d在乌拉坦麻醉下尿道置管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后处死.观察比较3组大鼠脊髓中及膀胱组织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及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在各时间点上,高压氧组及结合电针组脊髓及膀胱组织中nNOS表达明显高于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对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在SCI后骨质疏松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20只3mo龄SD大鼠均分为SCI组与对照组,SCI组于T10 处完全横断脊髓,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术,3wk后对骨骨进行取材料,应用原位凋亡法计数股骨髁部松质骨骨细胞的凋亡指数,对股骨髁部行透射电镜观察,采用双能线骨密度仪对各组大鼠的股骨髁部骨密度(BMD)进行测定,结果:SCI组BM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小梁骨中骨细胞凋亡比率显上升(P<0.001),透射电镜观察到SCI组骨细胞异梁色质凝聚,边集等典型的细胞凋亡征象,结论:骨细胞凋亡在SCI后骨质疏松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大黄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血-脊髓屏障(BSCB)的影响,筛选大黄煎药灌服的最佳浓度,拟为临床治疗SCI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成年健康SD大鼠1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及大黄低、中、高剂量组.大黄各剂量组用大黄水溶液灌胃,其余两组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大鼠SCI后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脊髓含水量以及荧光显微镜观察注入伊文思蓝(EB)后的BSCB情况.结果 (1)BBB评分:模型组和大黄低、中、高剂量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脊髓含水量的测定:模型组和大黄低、中、高剂量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Sham组没有EB染出,模型组EB大量染出,以3 d时染出最多,大黄各剂量组EB染出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减少,以大黄中剂量组EB染出最少.结论 中剂量组大黄有效地降低了大鼠SCI后BSCB的通透性,对其保护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电针预处理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脊髓屏障的影响.方法 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假手术组(S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电针预处理组(E组).IR组和E组大鼠阻断胸主动脉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组只开胸暴露胸主动脉但不阻断,E组在夹闭胸主动脉前行电针刺激预处理.观察记录术后48 h大鼠神经运动功能评分,依文思兰荧光法测定血脊髓屏障通透性,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中AQP-4表达情况.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血脊髓屏障通透性明显增加,AQP-4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IR组比较,E组神经功能评分增高,血脊髓通透性降低,AQP-4表达减少(P<0.05).结论 电针预处理可以明显抑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AQP-4的表达,降低血脊髓屏障通透性,进而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通腑茯苓饮联合电针通过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A)信号通路对大鼠骶上脊髓损伤(S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雌性大鼠分为对照组(8只)和实验组(37只)。实验组37只大鼠先复制SSCI模型,再复制SSCI后NB模型,其中5只大鼠模型复制失败,其余3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通腑茯苓饮组、电针组及联合组,每组8只。通腑茯苓饮组给予通腑茯苓饮6.25 g/(kg·d)灌胃处理;电针组对长强穴和维胞穴进行电针治疗,留针20 min,1次/d;联合组同时予以2种治疗;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均连续治疗14 d。检测各组大鼠膀胱重量、残余尿量及尿流动力学指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病理学评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脊髓组织NGF、TrkA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通腑茯苓饮组、电针组及联合组大鼠膀胱重量、残余尿量增加,膀胱漏尿点压力、病理评分升高(P <0.05),膀胱顺应性降低,膀胱最大容量减少,N... 相似文献
19.
带血运的组织并胚胎脊髓移植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带蒂的大网膜、椎旁肌并胚胎脊髓移植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将动物分为胚胎脊髓移植 大网膜组、胚胎脊髓移植 椎旁肌组、胚胎脊髓移植组、损伤对照组。移植后1、2、4、8、12周,进行HE、Nissl、嗜银染色、电镜检查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查,观察移植存活、分化及其宿主之间的关系。结果 提供血运的胚胎脊髓移植到损伤的脊髓后,移植物膛逐渐增大,充满损伤的洞腔,并可在宿主脊髓内继续分化发育,与宿主脊髓形成部分纤维和血管联系。结论 带蒂的大网膜和胚胎脊髓组织联合移植能较好地修复损伤的脊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