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多数民国医家继承了传统组方理论,但受西医传入的影响,民国时期中医的组方理论体系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中西药合用的组方思想和中药西用、西药中用的组方模式,对组方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先秦时期,君臣佐使组方法则和药性组方法则被正式提出和确立。《内经》提出了君臣佐使组方法则和药性组方法则,并对药性组方法则中五脏若欲补泻组方理论和六气淫胜理论进行了详细阐释和分析。两种组方法则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为秦汉时期方剂组方法则的进一步实践和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风热火湿燥寒六气组方原则是《内经》五运六气组方的核心内容。吴鞠通《温病条辨》在诊治外感温病时充分运用了《内经》六气组方原则,对后世临床防治外感温病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世医家运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树立了典范。《温病条辨》不仅从卫气营血论治、三焦论治谨遵六气组方原则,温病的预防和备药亦遵六气组方原则。研究《温病条辩》对《内经》六气组方原则的应用,对运用《内经》六气组方原则指导临床防治温病、组方用药具有指导价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212-1214
在金元时期,诸多医家对传统药性组方理论进一步阐释与发挥,并将药物归经、升降浮沉理论纳入药性组方理论体系,为进一步丰富组方理论及指导临证组方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归经理论之形成与发展对中医组方配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阐析方剂组成原理与指导组方配伍两方面。其对组方配伍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按经络归经配伍组方、按脏腑归经配伍组方、按部位归经配伍组方以及选用引经药配伍组方。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研究阳和汤的组方原理,探讨其对后世临床组方用药的启示,本文就其方义、功效以及所针对的病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该方组方配伍科学,用量配伍精确独到,在治疗病机、主治功效、组方原理上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理融通的组方模式有辨证融通现代药理组方、辨证融通西医病理生理组方、利用药效学实验精简复方组方和有效组分配伍组方等。"融通组方"有利有弊,应通过理论、临床、实验,甚至多学科联合的研究来规范组方,以保证方剂的效用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正中药及组方是中药临床使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于中药组方药理活性成分的研究是中药现代化及国际化的必有出路。由于中药组方成分的复杂性、多样性,药理作用的多靶点、多途径、多效应等,给中药组方物质基础研究带来挑战。传统中药组方的物质基础研究多集中在单味药的物质基础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青蒿素、石杉碱甲、川芎嗪、五味子素、联苯双酯、银杏内酯等,但是这种拆方研究没有体现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性、系统性,没有全面阐述中药组方效应的物  相似文献   

9.
“君臣佐使”组方原则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君、臣、佐、使"历来被强调为"制方之要",但对于其地位的认识,至今尚存争议。从回顾"君、臣、佐、使"的使用沿革、分析组方原则与组方结构的区别着手进行阐述,认为"君、臣、佐、使"是组成方剂的各种药物的搭配和安排,此与组方结构的涵义相符。得出了"君、臣、佐、使"是组方的基本结构,而治法才是组方原则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5,(11):1566-1567
目的:探讨龙眼核组方的镇痛作用及抗炎作用。方法:镇痛试验采用小鼠热板法及小鼠光照甩尾法;抗炎试验采用二甲苯小鼠所致耳廓肿胀法试验。结果:龙眼核组方1~8组给药45min明显升高小鼠热板法痛阈值;马应龙组和龙眼核组方6、7、8组给药90min明显升高痛阈值;提示龙眼核组方对热刺激有明显镇痛作用。龙眼核组方1~8组具有延长小鼠光照甩尾时间的作用,且与对照组比甩尾潜伏期延长百分率表明龙眼核组方5~8组高于龙眼核组方1~4组;提示龙眼核组方对光照刺激有明显镇痛作用。龙眼核组方1~8组有明显抑制小鼠耳廓肿胀的作用,且与对照组比小鼠耳廓肿胀抑制百分率表明马应龙组和龙眼核组方4、6、8组高于其余各组;提示龙眼核组方对小鼠二甲苯所致耳肿胀有明显抗炎作用。结论:龙眼核组方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烨燃  李冀 《中医药学报》2012,40(5):126-128
对《汤液经法》所载药性组方理论进行阐述,并以五脏病证方为例阐释药性组方法则之内涵,简析药性组方模式之特色。认为《汤液经法》药性组方法则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组方理论,对指导临证组方、阐释经方配伍规律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中医理论阐述了中风病的发病机理,根据发病机理,以三七、葛根、西洋参组方分析,阐述组方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对"方从法出"之"法"的内涵给予阐析,并探讨"组方法则"、"组方方法"、"治法"三者之关系。"组方法则"是对"组方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归纳与总结。"方从法出"之"法"包括"治法"与"组方法则"两方面。方剂的组成是"治法"与"组方法则"共同发挥指导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阳和汤组方配伍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研究阳和汤的组方原理,探讨其对后世临床组方用药的启示,本文就其方义、功效以及所针对的病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该方组方配伍科学,用量配伍精确独到,在治疗病机、主治功效、组方原理上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医关于组方的论述,渊源于《内经》,在《素问》中即已提出了君、臣、倚、偶等组方形式。随着中医辨证论治、中药性味归经理论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对于中药药理和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医组方形式也逐渐增多。现就几种常见的组方形式,浅述于下,冀其能对临床处方用药有所裨益。一、按中医理论组方按中医理论组方,大致分为经方和时方。两者均以辨证论治为前提,即以中医独特的理论为基础,根据八纲、六经、脏腑、  相似文献   

16.
《内经》方剂组方法则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内经》提出的方剂组方法则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内经》所提出的君臣佐使是被学术界大多数人所承认的组方法则,但《内经》中所提出的气味组方法则却未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气味组方法则所包括的六气淫胜组方法则和五脏苦欲补泻组方法则亦是方剂组方法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所提出的组方法则是后世组方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药性组方理论是医家在辨证立法之后根据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进行遣药组方。自秦汉以来。历代医家对药性组方理论不断丰富与完善,清代是其发展高峰。1、气味组方理论。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多运用气味组方理论以释方,罗美在《古今名医方论》中选录多位医家运用气味组方理论阐释方的实例。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高度强调了气味组方理论在方剂配伍中的重要性,如"论药必首推气味"。针对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叶氏提出了一系列治法和气味组方方法,如在卫辛凉解表法,在气甘寒生津法,入营成寒苦甘合法,热入血分,用清血凉血法,或用甘润存津法,或用辛凉合甘寒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通过选择近代中医名家经典医案组方,依据对方解的分析,确定组方方法的定义,评述其组方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7种常用中医临证组方方法.探讨常用中医临证组方方法的定义与特点,学习和整理近代中医名家临证组方的经验、技巧和规律,对于提高临证处方的水平,在继承中发展中医临证组方技术,将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经方组方配伍严谨,药简力宏,是中医传世瑰宝,然而后世对其组方原义较难窥测,尚未形成理论突破。《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保存《汤液经法》方60首,书中以辞析理,以图解方,对研究经方组方法则有重要价值。五行互藏是中医五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指导下的组方用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可使纷繁复杂的药物易于掌握。文章基于五行互藏理论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经方组方法则进行探讨,认为其总的组方法则是在五行互藏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并以五味五行互藏的25味中药为组方基础,以体味补、用味泻、化味平为组方特点,以复脏气和平为组方目标。旨在探究经方组方思路,为现代经方研究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从组方、用药及剂型、服法及宜忌等方面总结归纳了李东垣脾胃方的组方用药特点,对临床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