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播种密度对三七种苗产量和质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得出不同播种密度之间的三七种苗鲜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存苗数和其它经济性状则有较大变化。试验通过综合分析得出三七主产区最佳种植密度为每亩20万粒,播种规格4×5cm。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考察来自10个产地不同种质薄荷在不同栽培密度下的生长发育情况,基于药效成分和生物量,筛选适宜的栽培密度,为进一步规模化、标准化薄荷大田种植推广提供科学支撑。[方法]收集2020年种植的10个产地不同种质薄荷地下根茎,以10 cm×30 cm、15 cm×30 cm、20 cm×30 cm 3个栽培密度设计,基于最佳采收期采收,系统考察不同栽培密度对薄荷植株生长指标、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不同产地薄荷株高逐渐增大,茎节数呈现增加趋势,茎粗变小,分枝数减少,单株产量减少,但薄荷叶长叶宽没有明显变化规律。基于薄荷产量和药效成分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综合评价不同栽培密度下薄荷质量,结果显示,在天津地区,广州、焦作、长春、鹿泉、南京、秦皇岛、安国产地种质薄荷最佳栽培密度为15 cm×30 cm;信阳、平山、盐城产地种质薄荷最佳栽培密度为10 cm×30 cm。[结论]适宜的栽培密度能有效提高薄荷品质和产量,在薄荷大田种植实践活动中有一定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2017,(6)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采收期对栽培唐古特大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唐古特大黄的规范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计5种不同种植密度(株距×行距):10 cm×50 cm,20 cm×50 cm,30 cm×50cm,40 cm×50 cm,50 cm×50 cm,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一密度设置3个重复;采收期为5月,7月,10月。对生长发育及产量指标进行测量、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种植密度及采收期对唐古特大黄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均有影响。随株距增大,药材个体各指标测量值增加。株距为40 cm或50 cm时,药材个体的根鲜重、根干重达到最大值;唐古特大黄的生长发育指标与产量指标,年际之间、月际之间对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考虑到经济效益,青海省唐古特大黄种植最宜栽培的行株距为50 cm×30 cm(或40 cm),于10月份进行采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板蓝根醇浸出物、腺苷及大青叶中靛玉红动态积累变化,以期为菘蓝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5个种植密度处理,25 cm×5 cm(A),25 cm×7 cm(B),25 cm×9 cm(C),20 cm×8 cm(D),20 cm×10 cm(E),定期采集菘蓝样品,测定板蓝根中醇浸出物、腺苷及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结果: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板蓝根中醇浸出物、腺苷及大青叶中靛玉红动态积累变化趋于一致;但各处理间活性成分含量并无显著差异.结论:基于产量与品质2方面考虑,安徽阜阳地区菘蓝种植密度行株距设为25 cm×7 cm较适宜.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6,(2)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采收期对苗药艾纳香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艾纳香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二因素试验进行种植密度和采收期对苗药艾纳香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设种植密度(株距×行距)50 cm×90 cm、50 cm×60 cm、50 cm×30 cm和30 cm×30 cm,采收期设10月中旬、11月中旬、12月中旬,随机区组设计。结果:种植密度及采收期对艾纳香的产量和品质均有影响。单位面积产量和单位面积挥发油产量都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密度为111 112株/hm~2时,12月中旬采收的艾纳香单位面积产量和单位面积挥发油产量最高,均可获得高产,分别为1 546.68 kg/hm~2和96.6 L/hm~2。在密度22 223株/hm~2和111 112株/hm~2时艾纳香叶片的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2.50 mg/g和2.53 mg/g,采收期对总黄酮含量无显著影响。结论:艾纳香根蘖苗当年移栽定植的适合种植密度为111 112株/hm~2,适宜的采收期为12月。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7,(8)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乌腺金丝桃中金丝桃素含量的影响,寻找合理的种植密度,为乌腺金丝桃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方法:设计4个不同的种植密度,行距65 cm,株距分别为15、25、35和45 cm。随机区组分布,收获时分为茎、叶、花和花蕾4个不同的部位分类采收处理。采样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金丝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结果:种植密度为35 cm时茎中的含量最高;种植密度为45 cm时叶中的含量最高;种植密度为25 cm时花和花蕾中的含量最高。结论:乌腺金丝桃中金丝桃素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有差异。若以叶为药用部位应选择株行距45 cm×65 cm的种植密度,若以花和花蕾为药用部位应选择株行距25 cm×65 cm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6,(11)
目的:研究王不留行种植密度、施肥种类对其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和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定期进行调查测定王不留行株高、一级分级枝数、一级分枝总长度、干物质积累、总灰分、浸出物、王不留行黄酮苷以及单株籽粒干重和产量。结果:王不留行株高、一级分枝总长度及浸出物均随密度的减小而增加,获得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为行株距20 cm×35 cm。单施有机肥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单株籽粒干重及亩产量均最大。结论:行株距20 cm×35 cm为高产适宜种植密度,生产中应提倡底施有机肥100 kg/667 m~2。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下桔梗干物质积累和桔梗皂苷D含量动态变化.方法:大田试验设5个密度处理:M1(4 cm×25 cm),M2(6 cm×25 cm),M3(8 cm×25 cm),M4(10 cm×25 cm),M5(12 cm×25 cm),分时期对桔梗个体和群体的生物量积累、干物质分配、根产量、桔梗皂苷D含量进行研究.结果: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桔梗个体生物量除M2>M3外,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少,群体生物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桔梗器官干物质积累各处理间有显著差异,但趋势相近.各器官干物质分配在不同密度处理下差异显著,其中M2花果所占比例最小,根部物质积累最多;桔梗茎、花果干物质量随密度增加显著降低,而叶干物质量随密度增加显著增加.除M2最高外,桔梗单株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桔梗群体根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桔梗皂苷D含量以M2处理为最高.结论:适宜的密度对桔梗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桔梗根产量、桔梗皂苷D含量及群体产量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头花蓼规范化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确定头花蓼规范化种植的最佳种植密度,提供制订头花蓼种植SOP的科学的数据,我们以不同株、行距组合成21种种植密度,采用方差法对其不同栽培密度下的药材产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头花蓼的产量存在显著影响.头花蓼规范化种植的最佳种植密度为20cm×20cm.  相似文献   

10.
钱渝  王万里 《中药材》1999,22(3):112-112
红旱莲 Hypericum ascyron 在育苗移栽时,常采用数株丛栽法。由于种植密度过大易引起病害而影响产量。为探索红旱莲种植的适宜密度,提高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特设本试验。1 试验方法 试验于1996年和1997年在南通农垦农科所内进行。1996年2月9日播种,5月下旬定植。试验设三个密度处理:每亩15000株、12000株和9600株,相应的株行距分别为15cm×30 cm、18 cm×30 cm、23 cm×30 cm。小区面积 0.013亩(4.8 m×1.8 m),重复三次。  相似文献   

11.
《中药材》2017,(10)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及种植密度对祁沙参干物质积累量和质量的影响,优化栽培技术。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了6种施肥处理和4种种植密度祁沙参田间试验,定期取样分析祁沙参的分枝数、根粗、根长、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多糖含量。结果: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祁沙参产量显著提高,且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较单施有机肥或无机肥能够显著增加产量,其中,施肥处理为有机肥(100 kg/667 m~2)+无机肥(200 kg/667 m~2)时能够显著提高祁沙参的干物质积累量且多糖含量相对较高;种植密度行株距为25 cm×7 cm时,祁沙参产量较高且多糖含量达到最高。结论:本研究初步确立了河北安国祁沙参栽培适宜施肥量为有机肥(100 kg/667 m~2)+无机肥(200kg/667 m~2),适宜种植密度行株距为25 cm×7 cm。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蒺藜适宜种植密度和最佳采收期。方法:在60cm垄作下,设计4个种植密度,即株距10,20,30,50cm,研究了蒺藜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用薯蓣皂苷作标准品,采用光谱检测法,测定了蒺藜总皂苷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蒺藜单株产量随密度增大而降低,30和50cm株距间差异不显著,其他株距间差异显著;单位面积产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各密度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8月下旬达到产量高峰;蒺藜生长高峰最佳叶面积指数为1.4;蒺藜总皂苷含量有2个高峰,即6月下旬和8月下旬,其中8月下旬与产量高峰一致,这时总灰分含量也处于最低水平。结论:蒺藜最佳种植密度度为60cm垄作下大约10cm株距,最佳采收期8月下旬,产量可达到1400~2000kg·hm-2。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小区实验,设置5个不同密度处理,分别为2 500,3 000,5 000,6 660,8 000株/亩(1亩≈667 m~2),测定各种植密度处理下菊花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矿质元素吸收以及各有效成分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密植可以显著减少菊花二级分枝数,降低单株产量,而显著提高菊花群体产量,在密度为8 000株/亩时菊花产量最高,但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增产效应会逐步下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菊花花中氮(N)、磷(P)、镁(Mg)元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叶中N元素含量呈现逐步增加趋势,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以促进菊花对N,P,Mg元素的吸收。菊花中芦丁、绿原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成分的含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种植密度分别为5 500,5 000,3 750株/亩时,绿原酸、芦丁、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有最大值;菊花中木犀草苷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当种植密度为7 143株/亩时,木犀草苷含量有最小值。综合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等因素,菊花种植生产上以5 000株/亩(行株距为40 cm×30 cm)左右的栽培密度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巴戟天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巴戟天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观察,对二~四年生巴戟天的产量,灰份和浸出物作了比较,并进行薄层层析。通过种植密度和施肥试验认为,种植巴戟天的适宜行株距为35×30cm,增产效果较好的肥料为阴阳灰。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植密度、叶位与叶龄对蕲艾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指导蕲艾规范化种植和科学采收,该文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叶位和叶龄对蕲艾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稀植能促进蕲艾植株茎粗增加,叶间距紧凑,叶片增大,枯叶率降低,有效叶片数增加;密植可以显著提高蕲艾亩产量和叶片出绒率,但会降低单株产量和有效叶片数。不同产地蕲艾,均是随着植株叶位的降低和叶龄的增大,蕲艾叶片大小和百叶重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叶片下表皮的非腺毛密度和叶片出绒率逐渐减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蕲艾叶片桉油精、樟脑、α-侧柏酮和棕矢车菊素含量逐步降低,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含量逐渐增加,而龙脑、乙酸龙脑酯和异泽兰黄素的含量是先增加后大幅降低的趋势。随着植株叶位的降低和叶龄的增大,蕲艾挥发油、酚酸和黄酮类成分的含量逐渐减少;PCA分析可将蕲艾植株叶片质量特征分为中、上部10~30 d叶龄和中、下部40~50 d以上叶龄2个部分。综合以上因素,生产上蕲艾根茎种植密度以28 000株/亩左右(株行距为10 cm×20 cm,1亩≈667 m~2)为适宜,田间有效株树以14.28万株/亩左右为适宜;蕲艾采收上建议分为农历"三月三日"和"五月五日"进行分期2批次采收;如是采用五月一次性采收方式,则宜将蕲艾分成中、上部叶和中、下部叶2个部位采收加工,以此实现艾叶的优质优价,提高蕲艾种植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常用中药紫苏叶和紫苏叶油的基原植物应为PA型紫苏。课题组对全国紫苏资源全面调查后发现,PA型紫苏资源十分紧缺。而PA型栽培紫苏都属株型矮小、叶片轻薄的回回苏变种,单株叶片产量较低。该研究以2份药用PA型紫苏为材料,在5个种植密度(D1,2 500株/亩;D2,5 500株/亩;D3,8 500株/亩;D4,11 500株/亩;D5,14 500株/亩,1亩≈667 m^2)下种植。选取叶型、株型、产量、挥发油含量和挥发油成分构成等17个性状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叶型、株型变窄、变小,落叶增加,单株叶产量降低,而叶亩产量增加,且达到D4后基本稳定。叶挥发油提取率在种植密度D2~D5较D1高约0.1%,各个密度下紫苏醛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各个密度下紫苏醛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2份PA种质的耐密植特性有较大差异,与其株型的特征有关,尤其收敛型株型更能适应密植环境。为达到高叶亩产量,推荐以D4(株行距15 cm×40 cm)密度下种植;而综合叶产量、叶型、株型,推荐以D2(株行距30 cm×40 cm)密度下种植。落叶节数、二级分枝数,株型可作为PA型紫苏种质耐密性评价的特征,收敛株型可作为紫苏种质高产育种的评价指标。该研究为PA型紫苏适宜种植的密度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紫苏的耐密植特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三七皂苷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三七皂苷的积累规律 ,为确定三七的最佳采收期提供依据。方法 :定期定点采集三七样品 ,分析三七总皂苷和主要单体皂苷含量。结果 :4~7月三七皂苷含量减少 ,8~12月 ,三七皂苷含量增加。结论 :10~12月为三七最佳采收期 ,与传统确定的采收期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密度对桔梗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处理对桔梗光合生理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探讨适合桔梗栽培的密度水平,为桔梗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密度水平,用LI-6400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不同密度水平桔梗净光合速率,同时测定桔梗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结果:密度对桔梗净光合速率、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等影响显著,随着密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行株距20cm×(20~30)cm处理的单株净光合速率、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等指标表现最好,行株距20cm×(10~15)cm处理的单位面积的产量最高。结论:桔梗最佳种植密度为行株距20cm×(10—15)cm,可获得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种芽等级、种芽消毒、种植时间、种植密度、种植深度、摘蕾、施肥及病虫害防治对玄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方法运用HPLC方法测定玄参指标性成分哈巴苷、哈巴俄苷含量,同时比较不同处理的玄参产量。结果玄参种植以消毒后的一等种芽、在12月份种植、种植密度40cm×50cm、种植深度5~15cm、出蕾后进行摘蕾、用有机肥或复合肥进行施肥、使用石灰喷洒防治病虫害为最佳。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玄参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确定金线莲林下仿野生栽培的适宜密度和最佳采收时期。方法:以福建省广泛种植的金线莲品种泰宁一号为实验材料,在金线莲道地产区契合金线莲原初生境的林下进行栽培,详细探究不同林下种植密度和采收期对金线莲的生物量和代表性药效成分的影响,为选取金线莲林下栽培合适栽培密度和最佳采收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结果:在林下栽种密度处于4 cm(行距)×4 cm(株距)时,林下栽培金线莲的长势最佳、折干率高、多糖、生物碱和类黄酮等药用成分含量较高。通过详细分析不同采收期林下栽培金线莲的产量和品质,发现在林下种植金线莲180 d后进行采收,金线莲根、茎叶长势佳,生物量积累丰富,折干率高,同时总黄酮、多糖、总生物碱药用价值成分均达到较高值。结论:泰宁一号金线莲林下仿野生种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 cm×4 cm,最佳采收时期为移栽后180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