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纤溶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30例糖尿病患、30例心衰患者、33例糖尿病心衰患者及16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测定各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特异性抑制物(PAI-1)活性和D-二聚体(DD)含量。结果糖尿病组、心衰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浆tPA活性明显降低(P〈0.05);而PAI-1活性、DD含量明显升高(P〈0.05)。糖尿病组和心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心衰组血浆tPA活性较健康对照组、糖尿病组和心衰组明显降低(P〈0.05),而PAI-1活性、DD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糖尿病组、心衰组和糖尿病心衰组患者均存在凝血纤溶活性异常,并且糖尿病心衰组患者变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凝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将正常体检和分娩的孕产妇350例按有无合并高血压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组(实验组)75例和正常妊娠晚期孕妇组(对照组)275例,对两组的凝血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纤维蛋白原水平(fibrinogen,FIB)、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t=13.182、10.497、23.880,P=0.000),实验组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C)低于对照组(t=2.140,P=0.033),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也少于对照组(t=9.572,P=0.000;t=3.109,P=0.002);轻度子痫前期PC高于重度子痫前期(P〈0.05),FIB、D-二聚体水平低于重度子痫前期(P〈0.05或0.01);早发型子痫前期的PT少于晚发型子痫前期(P〈0.05),FIB、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明显的高凝现象,且凝血程度与病情严重度有关,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陆奕华  吴星光  崔艳双 《海南医学》2014,(12):1805-1806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50例子痫前期患者与50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作对照,分析各组间凝血功能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及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组患者的PT、APTT、TT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明显升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PT、APTT、TT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FIB显著升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娠期高血压组与正常晚期妊娠组的组间PLT、MPV、P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P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MPV、PDW明显升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及血小板活化现象,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监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指标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定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孕妇分娩前凝血功能、纤溶指标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分娩前孕妇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预防产后大出血或血栓形成。方法 检测200例分娩前孕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并与200例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比较。结果 分娩前妇女PT、APTT、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FIB明显增多(P〈0.01),DD明显升高。结论 临产妇女处于高凝状态,产前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的检测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D-二聚体(D-D)、凝血指标联合检测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该院收治的6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组。另选取30例该院规律产检孕妇为对照组。两组均行D-D、凝血指标水平检测。比较两组D-D、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并依据《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定义及诊断变迁》,将研究组患者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组26例、轻度子痫前期(PE)组24例、重度PE组18例,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各亚组间D-D、凝血指标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D-D、凝血指标单项及联合检测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中的效能。结果:研究组PT、APTT、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FIB、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PE组PT、APTT、TT水平均低于轻度PE组与妊娠期高血压组,且轻度PE组低于妊娠期高血压组,重度PE组FIB、D-D水平均高于轻度PE组与妊娠期高血压组,且轻度PE组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正常妊娠晚期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相关指标的差异,探讨凝血相关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发病孕周的关系.方法 收集76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及140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原片段1+2(F1+2)和血栓烷B2(TXB2)检测.结果 ①妊娠期高血压组与正常晚孕组比较,PLT、PT、APTT、FIB显著下降(P<0.05或P<0.01);MPV、D-D、F1+2、TXB2显著增加(P<0.01).②重度子痫前期组(n=53)与轻度子痫前期组(n=23)比较,FIB显著下降(P<0.01);D-D、F1+2、TXB2显著增加(P<0.01).③早发型子痫前期组(n=40)与晚发型子痫前期组(n=36)比较,PT缩短、FIB下降、TXB2上升(P<0.05);D-D、F1+2上升(P<0.01).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呈明显高凝状态;FIB、D-D、F1+2、TXB2可以作为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凝状态及其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早发型子痫前期较晚发型子痫前期高凝状态和凝血功能障碍更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凝血、纤溶系统、血小板活化指标,探讨血栓前状态指标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URSA患者108例及健康体检人员100例,采用凝固法检测PT、APTT、纤维蛋白原(Fg);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D-D);采用ELISA法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血小板第四因子(PF4)、P选择素,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URSA组Fg、D-D、tPA、PAI-1、PF4和P选择素水平均增高(均P<0.05);流产次数≥3次组Fg、D-D、tPA、PAI-1、PF4和P选择素水平高于流产次数2次组(均P<0.05);早期流产组PF4和P选择素水平高于晚期流产组(均P<0.05)。结论检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Fg、D-D、tPA、PAI-1、PF4、P选择素等指标,采取预防治疗措施,对改善妊娠结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焱  张雪梅 《四川医学》2010,31(10):1544-1546
目的探讨吸烟者凝血纤溶机制的改变规律,研究吸烟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途径。方法使用Sysmex-CA-1500型血凝仪检测150例吸烟者(按吸烟程度不同分为3组)与50例对照者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吸烟组PLT、PT、APTT、TT,t-PA、D-D均下降,FIB、PAI增高(P〈0.05)。结论重度吸烟组与轻度吸烟组相比较呈现梯度效应(P〈0.05)。吸烟可引起血液系统呈现相对高凝状态并出现继发性纤溶亢进,是心血脑管疾病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手术或介入治疗后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对肝病组(100例)、肝癌组(100例)于手术或介入治疗前与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F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蛋白C(PC)活性、蛋白S(PS)活性、纤溶酶原(PLG)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α2-抗纤溶酶(α-PI)活性、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PAP),并与正常对照组100例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介入治疗前与后PT、APT、t-PA、PAI、PAP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FIB、ATⅢ活性、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α2-PI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与介入治疗前比较,介入治疗后PT、APTT、t-PA降低,FIB、ATⅢ活性、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α2-PI活性升高(P〈0.05),而PAI-1和PA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肝病组手术治疗前与后PT、APTT、t-PA、PAP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而FIB、ATⅢ、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PAI、α2-PI活性降低(P〈0.01);与手术治疗前比较,肝病组手术治疗后PT、APTT、t-PA、PAP降低(P〈0.05或〈0.01),FIB、ATⅢ活性、PC活性、PS活性、PLG活性、PAI、α2-PI活性升高(P〈0.05或〈0.01)。结论肝病组和肝癌组均存在抗凝活性降低及易发纤溶。手术或介入治疗后有所改善,但未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血必净注射液的作用。方法将36例心肺复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血必净组,每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肺复苏综合治疗,血必净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ml,2次/d,连用7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d、3d、7d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TT、APTT延长,PLT、FBG、DD和PAI-1下降,TPA升高;治疗第7天时,血必净组凝血功能各指标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心肺复苏患者的凝血功能发生紊乱,血必净注射液对其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凝四项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四项检测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血凝四项指标变化。方法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组(48例)、正常妊娠组(30例)和正常未孕组(30例)患者的血凝四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与正常未孕组相比,PT、APTT、TT、FIB四项检测结果均显著增高(P〈0.01);正常妊娠组与正常未孕组相比APTT和FIB均显著增高(P〈0.01),PT和TT均明显增高(P〈0.05);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和正常妊娠组相比,APTT和FIB显著增高(P〈0.01),PT和TT明显增高(P〈0.05)。结论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均处于高凝状态,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呈重度高凝状态,检测妊娠妇女血凝四项指标,有利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对保护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凝血4项结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5月-2009年5月我院保健科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118例为观察组,健康孕妇207例为对照组,2组资料均已进行凝血4项检测。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的PT,APTT的时间比健康孕妇明显缩短,而FIB的结果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18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中,轻度61例(51.6%),中度36例(30.5%),重度21例(17.9%),用统计学双变量Spearman相关分析,PT,APTT的结果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FIB则呈负相关。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检测凝血4项有助诊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乳腺癌凝血纤溶异常与其转移、激素受体状态、分期等生物学行为的密切关系。方法检测30例乳腺癌血浆6项凝血和纤溶指标,统计分析其变化与淋巴结转移、细胞增殖、受体状态等的关系。结果良性对照组与乳腺癌组FiB由(3.05±0.44)g/L增高至(3.39±0.52)g/L(P〈0.05)、D—Di由(0.27±0.06)μg/ml增高至(0.36±0.16)μg/ml(P〈0.05)、PAI-1由(26.14±3.30)ng/ml增高至(34.59±3.68)ng/ml(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者的血浆FiB(3.70±0.47)g/L和PAI-1(37.36±2.71)ng/ml较无转移者增多(P〈0.05);细胞增殖抗原Ki67表达≥30%者PAI-1含量增加(36.40±3.57)ng/ml(P〈0.05)。t-PA含量在不同激素受体状态下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病理分期乳腺癌患者之间APTF(P〈0.01)、FiB(P〈0.01)、D—Di(P〈0.05)和PAI(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凝血纤溶指标与乳腺癌增殖、转移、分期等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判断预后和术后复发转移的监测指标,并有利于血栓前状态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患者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等检测AECOPD患者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抑制剂(PAI-1)和凝血4项即Fbg含量及aPTT、PT、TT水平。结果AECOPD患者治疗组P-选择素的表达、血浆PAI-1、Fbg等3项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而tPA水平较对照组增高(P〈0.05);COPD患者治疗组aPTT和PT时间明显延长(P〈0.05);对照组与COPD治疗组,TT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AECOPD患者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等血栓前状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洛地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56例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尿白蛋白排泌率(20.200)“g/rain,予舒落地特针每日2mL,肌注,共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泌率(UAER),凝血纤溶指标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一1(PAI一1),纤维蛋白原(Fbg)、PT、TT、APrllT的改变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1个月后患者尿白蛋白排泌率(UAER)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t—PA较治疗前升高、PAI一1、Fbg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PT、TT、APrrr较治疗前延长(P〈0.05),血脂治疗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舒洛地特可通过多种机制减少尿蛋白,治疗糖尿病肾病,无明显出血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流变学参数和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方法对49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56例正常妊娠妇女进行血流变学指标、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妇女(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的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nT)比正常孕妇明显缩短,而纤维蛋白原(FIB)的结果明显升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妇女(P〈0.01)结论监测孕妇血流变学和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指标,有助于预测妊娠高血征疾病.对妊娠高血压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液流变性的变化,为脑疾病的诊断与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检测脑癌组(n=60)、脑梗死组(n=40)、缺血性脑血管病组(n=30)与健康对照组(n=60)个体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计数、纤维蛋白原(FIB)、蛋白C(PC)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等。结果脑癌组的APTT、PT、TT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脑梗死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的APTT、PT、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和脑癌组的PLT均低于对照组,但脑癌组高于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的FIB低于对照组;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和脑梗死组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和脑癌组血浆PC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但脑癌组高于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脑癌组的PAI-1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的过程中,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和脑癌患者在凝血、抗凝和血小板功能及血栓前状态的表现存在差异,血液流变学的相关分子标记可作为监测脑癌早期血栓形成高危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妊及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测定仪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中妊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PT、APTT、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值增高,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产组与中妊组、健康非孕妇组比较,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FIB值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产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对临床选择适宜的生产方式,预防产科并发症,保证母子平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单育  王蔼明  孙影  姜文 《血栓与止血学》2013,19(2):67-69,75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妇女妊娠早期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以及与妊娠中晚期是否患有妊娠期高血压(PIH)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4月-2012年5月海军总医院产科门诊常规产检的孕妇资料,PCOS妇女妊娠早期患者40例,健康妇女妊娠早期者40例为对照组。于妊娠12周抽血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1)、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PCOS妊娠妇女每次产检测血压、尿蛋白。结果血浆vWF、PAI-1水平在PCOS组中比对照组高(vWF,172.1±28.2%,158.2±28.3%,P〈0.05;PAI-1,56.5±12.5,51.2±7.8ng/ml,P〈0.05)。vWF、PAI-1水平在有PIH的PCOS妊娠妇女组中比无PIH的PCOS妊娠妇女组中高(vWF,189.2±31.6%,166.4±25.0%,P〈0.05:PAI-1,65.4±13.1,53.6±10.9ng/ml,P〈0.05)。PCOS组中vWF与FPG、HDL.C、LDL—C显著相关(r=0.519,-0.472,0.455;P〈0.005)。PAI-1与FPG、TC显著相关(r=0.531,0.539;P〈0.001)。结论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vWF与FPG、HDL—C具有高度相关性。PAI-1与FPG、TC具有高度相关性。说明PCOS妊娠早期妇女更容易出现血管内皮功能障碍,vWF、PAI-1水平可以预测PCOS妇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而且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改变与血糖血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