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草纲目》之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彦章  杨倩  邱贝  马赟 《河北中医》2012,34(2):278-279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和不良生活习惯增多,各种功能紊乱越来越多地困扰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药膳是一种大家普遍认可和乐于使用的养生方式,而在药膳的多种形式中,粥又因做法简单和内涵丰富获得了普遍认可.《本草纲目》中对各种有治疗功效的粥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大致勾勒出药粥的雏形,为现代食疗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1].  相似文献   

2.
研读《本草纲目拾遗》,认为作者赵学敏在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基础上,新增许多药物,民间验方、治法以及西医药资料等。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通报》2013,(3):60-60
李时珍,明代蕲州人,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医圣。他曾在离家乡一江之隔的湖口一带行医,盛产药材的庐山深深地吸引着他,“远穷僻壤之产,险探山麓之华”。待他攀入山之谷,登上峰之巅,立即被庐山丰富的药藏所吸引。他不顾疲劳地在荆棘中跋涉,在悬崖上攀缘,忘情地采集着各种药物标本。几进几出锦绣谷,谷中生长的瑞香、石耳等都被载入《本草纲目》之中。  相似文献   

4.
李灵 《气功》2014,(3):224-227
近些年来,睡眠节律障碍的发病越来越多,睡不好已成为亚健康的组成部分。调治亚健康,增进睡眠,除了起居有常,放松心绪,常吃一些安神食物,亦有益助眠安睡。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黑米是我国古老而名贵的水稻品种,相传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便由博望侯张骞首先发现。中医认为,黑米有显著的药用价值,古农医书记载黑米有“滋阴补肾、健身暖胃、明目活血、清肝润肠、滑润益精、补肺缓筋”等功效。可入药入膳,对头昏目眩、贫血白发、腰膝酸软、夜盲耳鸣等症疗效尤佳,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因此,人们俗称“药米”、“长寿米”。由于它最适于孕妇、产妇等补血之用,又称“月米”、“补血米”等;历代帝王,也把它作为宫廷养生珍品,称为“贡米”。  相似文献   

6.
疼痛是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其种类多 ,证治复杂。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记之治痛之药 ,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而由此形成的庞大的痛药系统及现代药学对一些痛药卓有成效的研究 ,也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兹以此试作探讨。1 种类众多 ,源远流长长期以来 ,治痛之药少见归类 ,亦疏于整理。除个别品种外 ,很大一部分药物被忽视了。据初步统计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 ,而功能主治项下标注治痛之药就有 72 6种 ,加以方药化裁则数不胜数。而绝大部分药物都是现代常用中药 ,如人参、甘草、朱砂、桔梗、丹参、白头翁、三七、防风等等 ,可惜一直…  相似文献   

7.
马锐 《国医论坛》2000,15(5):11-12
在现存宋及成注两种《伤寒论》版本中 ,不仅正文条文出现了在位皇帝汉献帝刘协之名“协”字 ,犯了“御讳”,而且在其序文中也曾三处犯了当朝 (东汉 )三位皇帝的“庙讳”,出现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之名“秀”字 (慨然叹其才·秀也 )、顺帝刘保之“保”字 (中以 ·保身长全 )、桓帝刘志之“志”字 (降 ·志屈节 )。仲景犯讳至此地步 ,实非常理。笔者以为 ,犯讳非仲景所为 ,而是后人王叔和编撰《伤寒论》所致。现不揣谫陋 ,质疑于后。1 张仲景不应犯讳 ,也不会犯讳避讳始于周 ,成于秦 ,盛于唐宋。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 ,所著《伤寒杂病论》大约…  相似文献   

8.
黄巧玲 《湖南中医杂志》2010,26(4):109-109,126
章太炎认为“物名必有由起”。中药的命名,都有一定的含义,深入探求药物的得名之原由,对中药品种考证是很有价值的。《本草纲目》立“释名”一目,意在解释药物的命名理据,在探求药物获名缘由的过程中,李时珍汲取了各种语源学的方法,且多有创新,为名物训诂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对外科学辨证诊疗非常重视,在其所著《本草纲目》中,收集了十六世纪以前诸多先贤和自己关于外科治疗的理论和经验,给后世治疗外科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现就《本草纲目》对外科学的贡献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史记》和《本草纲目》都是不朽的巨著,这两部巨著有许多相似处,二者都是发愤之作,都是内容广博的知识宝库,都在各自领域里开创了新的编纂体例,都最详尽地占有了书面记载和实地调查材料,都是家庭中许多人努力的结晶,都达到了语言优美的地步。  相似文献   

11.
饮食养生法源于<内经>,又在明代医家李时珍著作<本草纲目>中有详细记载.例如<内经>书中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再如<本草纲目>中谓:"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  相似文献   

12.
薛殿凯 《家庭中医药》2007,14(11):67-67
石榴在秋季成熟后,剥下果皮洗净、晒干,就成了中医常用的涩肠止泻药。《本草纲目》认为,石榴皮昧甘酸涩性温。止下痢漏精,治筋骨  相似文献   

13.
杨柳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7):692-693
目的:述评《本草纲目》有关湿疹的药物外治法。方法:通过《本草纲目》及相关文献整理研究。结果:《本草纲目》中有关湿疹的药物外治处方丰富,具体有药物煎水外洗、制膏外涂、鲜药捣烂外敷、油剂调涂、或研末调涂等。结论:《本草纲目》中有关湿疹的药物外治法反映了明及明以前药物外治湿疹的概貌,对今天的临床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柳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55-1156
目的:述评《本草纲目》有关汗斑的药物外治法。方法:通过《本草纲目》及相关文献整理研究。结果:《本草纲目》中有关汗斑的药物外治处方丰富,主要方法有煎水外洗、浴擦;或研末,以布包药摩擦,或茄蒂蘸擦,或醋调外涂;或取姜片擦热,辅助暖卧取汗等。结论:《本草纲目》中有关汗瘫的药物外治法反映了明及明前药物外治汗斑的概貌,对今天的临床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柳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9):910-911
目的:述评《本草纲目》有关湿疹的药物外治法。方法:通过《本草纲目》及相关文献整理研究。结果:《本草纲目》中有关湿疹的药物外治处方丰富,具体有药物煎水外洗、制膏外涂、鲜药捣烂外敷、油剂调涂、或研末调涂等。结论:《本草纲目》中有关湿疹的药物外治法反映了明及明前药物外治湿疹的概貌,对今天的临床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公元1518~1593年),湖北蕲州(今蕲春市)人,出身世医,是我国明代一位注重实践,具有革新思想的杰出的医药学家。《本草纲目》为李时珍一生最大的成就,他用毕生的精力写成这部伟大巨著。《本草纲目》卷一序例上末段说:“始于嘉靖壬子(1552年),  相似文献   

17.
胡献国 《家庭中医药》2006,13(12):64-64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写道:宝玉“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把那花儿兜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和黛玉葬桃花的去处”。第五十一回晴雯生病,请来太医看病。晴雯从幔帐中单伸出手去,那太医见这只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二三寸长,尚有金凤仙花染的通红的痕迹。这凤仙花即是观赏药用两相宜的花卉。《广群芳谱》卷四十七“凤仙”条中记载:“女人采红花,同白矾捣烂,先以蒜擦指甲,以花敷上,叶包裹,次日红鲜可爱,数月不退”。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杨万里有诗言其:“细看金凤小花丛,费尽司花染作工,雪色白边袍色紫,更饶深浅日般红。”  相似文献   

18.
李时珍(1518~l593年),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明代杰出医药学家。父言闻,为名医。时珍幼习儒,又受家庭熏陶,兼好医书,遂精医药。曾在太医院供职,晚年进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因念及本草类书历代注解谬误颇多,遂广采博收,辨疑订误,奋发编修,自1552年至1578年,历时二十七载,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纲目》五十卷,初刊于金陵。《本草纲目》为明代本草集大成之巨著,共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药374种),分16部62类,各药列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医药结合。书中附有药图1千余幅,药方1万余个。它对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进行了相当全面的总结,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沈尔安 《家庭中医药》2005,12(12):52-52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转载了一则晋代葛洪《抱朴子》中有关“长寿毛女”的传奇故事。秦末汉初,西楚霸王项羽进驻咸阳,一宫女惊走,逃入山中,饥饿时寻找食物,经一老翁指点,教食柏仁,嚼柏叶。起初觉苦涩难咽,日久则渐渐习惯,而常以此充饥,且冬不觉寒冷,夏不觉暑热。至汉成帝时,有猎人于终南山见一老妇,身无衣服,全身黑毛,跳坑越涧,身轻如飞。许多人  相似文献   

20.
新鲜蔬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如果经常不吃蔬菜,对人体的健康是有害的。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