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总结重建改善成人重度深覆修复方法的综合应用和临床体会。方法:对9例重度前牙深覆伴不同程度牙体牙列缺损的患者,综合应用固定义齿修复,通过适度增高垂直距离的重建方式改善患者的咬合关系。结果:重建以后全部患者牙列形态良好,咬合稳定,咀嚼功能及前牙美观均得到明显改善,经过半年至1年观察,无患者出现颞下颌关节不适主诉。结论:在患者已存在牙体牙列缺损需要修复时,采取适当增加垂直高度的修复性重建方法,可在修复牙体牙列缺损的同时,有效改善成年重度前牙深覆患者的咬合关系、咀嚼功能和美观,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用记录基板确立正中和前伸关系,以便模型对咬合和调整髁状突的位置,许多牙科医生喜欢用蜡或印模膏作记录间质,这种操作通常是分次预约完成,因此拖延了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患者对长正中全口义齿与解剖全口义齿的满意度。方法选择16例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无牙颌患者,每例患者制作传统解剖全口义齿和长正中全口义齿,每例患者均先戴用解剖全口义齿3个月后改戴用长正中全口义齿3个月,每副义齿使用1个月、3个月时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使用3个月时,长正中全口义齿固位稳定(t=2.261,P=0.028)和舒适程度(t=2.686,P=0.006)的满意度高于解剖全口义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1个月时相比,长正中全口义齿使用3个月在固位稳定(t=9.896,P=0.006)、咀嚼功能(t=7.980,P=0.012)和舒适程度(t=6.898,P=0.023)方面的满意度有显著提高。长正中全口义齿初戴后因疼痛调改的次数少于解剖全口义齿(T=45.5,P=0.008)。结论牙槽嵴吸收严重的无牙颌患者对长正中全口义齿固位、稳定和舒适程度的满意度高于解剖全口义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牙合重度磨耗的老年患者一次性升高咬合,固定修复后的咀嚼效能变化。方法17例患者采用吸光度法在修复前及修复后3、6个月分别进行咀嚼效能定量分析。结果牙合重度磨耗经修复治疗后,其咀嚼效能均高于修复前,且随着戴牙时间的延长,咀嚼效能亦逐渐提高。结论对牙合重度磨耗且修复要求较高的老年患者,可以在正确的颌位上一次性适当增加咬合高度。  相似文献   

6.
牙列缺失是口腔修复临床工作中的常见病,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多见。虽然种植义齿的飞速发展为牙列缺失患者提供了新的修复方法,但总义齿修复仍然是现阶段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方案。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使牙列缺失的患者增多,同时也让这些患者的无牙颌时间延长,剩余牙槽嵴的条件也越来越复杂,此时,无牙颌的再修复成为医生面临的难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下颌最大张口位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ObstructiveSleepApnea ,OSA)患者上气道及其周围结构的影响。方法 OSA患者 14例 (男 11例 ,女 3例 ) ,在戴用口腔矫治器治疗之前均经多导睡眠图监测并拍摄正中位和最大张口位时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分析比较两种下颌姿势位时上气道及其周围结构的大小及位置关系。结果 最大张口位时软腭后气道间隙无显著变化 ,但悬雍垂尖后方及舌根后气道间隙明显变窄。软腭长度、宽度无显著改变 ,但软腭与舌体的重叠长度明显缩短 ,且舌骨明显向下移位。结论 最大张口位对OSA患者上气道及其周围结构的影响是利弊双重的 ,在对拟采用口腔矫治器治疗的OSA患者进行下颌前伸时 ,适度的下颌垂直打开对部分OSA患者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初戴全口义齿时正中出现前牙及磨牙开是口腔修复经常遇见的临床症状,它不仅影响美观、发音和咀嚼,而且不易找准原因,现将笔者所见到的各种原因及预防处理的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髁状突参考位与TMD患者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咬合重建是颞下颌关节病(TMD)永久性修复治疗的方法之一,关键在于重建时如何确定最适颌位。但是,由于对口腔修复中所采用的最适颌位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标准,对髁状突运动中心及基本颌位下,髁位的稳定性及位置的研究存在争议,对髁位重建后的口腔功能还不能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就有关最适颌位的概念、髁状突参考位与重建的关系、TMD患者的重建等问题作一综述。提出尽管正中关系位(CR)是生理性的最适髁位,可以用于建,但TMD病人的最大牙尖交错位(MI)也可能是生理性的。有些情况下,应采用生理性的MI建。若MI不是生理性的,应首先调整肌肉的状态,然后再选在CR位或适应性正中位建。合牙合牙合牙合牙合牙  相似文献   

10.
方法 1.病例选择、基牙预备、取模、腊型等按常规进行。 2.按代型及腊合制备固位体及桥体金属合面预备体。 3.置固位体于口内试合,然后将金属合面加热覆置于腊预备体上嘱患者咬合调试功能合与邻接关系,以腊刀烘热促使三者暂时粘着固定。  相似文献   

11.
作者提出自然牙列正中的尖凹接触位是保持牙齿的正常排列和下颌稳定的主要可靠因素之一,因此,了解自然牙列完全接触的特征,对自然牙列的正确诊断及保健、下颌功能紊乱的诊治和咬合重建的设计都是很  相似文献   

12.
正中(牙合)的前后位有不少争论。大多数病人的正中(牙合)位处于正中关系之前,这是由正中关系“滑移”至正中(牙合)的结果。一般都认为两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状突同时成线形排列于关节凹内,为正中关系唯一的参照位。近来介绍了一种测定正中(牙合)位置的新仪器—肌探测仪(Myo-Monitor),此种电子仪器放出微量直流电,通过安在下颌升支乙状切迹的电极,刺激有关下颌运动的肌肉,并探测得下颌正中(牙合)位—为“肌探测仪正中(牙合)”(Myo-Monitor centric)。现在已有许多口腔科医师应用此种仪器测定正中(牙合)位(牙尖间接触位intercuspal  相似文献   

13.
前牙反是较常见的错畸形,在江油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错畸形患者中占19%,常伴有后牙近中错和前牙拥挤,临床表现为下颌前突,上颌发育不足或两者兼有的凹面形。作者近2年采用固定矫治器配合垫矫治21例反畸形,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14.
上下颌前牙残根 ,临床上较常见 ,其修复既可用塑料一次桩冠法修复 ,亦可用金瓷核桩冠修复 ,不同的修复方法效果也不尽相同。我们在临床遇到这样一些病例 ,即上颌前牙全部残根兼重度深覆牙合 ,且伴有后牙不同程度的磨损 ,用金属烤瓷核桩冠、升高咬合、龈成形术及牙槽突切除术治疗 40例此类患者 ,效果满意。现将修复体会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男性 2 2例 ,女性 18例 ;平均年龄 30岁。2 归纳分类Ⅰ类 :牙槽骨有轻度吸收。Ⅱ类 :牙槽窝形态正常。Ⅲ类牙槽突较丰满。Ⅳ类 :伴轻重上颌前突。Ⅴ类 :伴中重度上颌前突。Ⅵ类 :伴有不同程度的深覆盖…  相似文献   

15.
取得准确的正中位记录是义齿修复中的重要步骤之一。自前临床上多采用蜡(牙合)记录和蜡堤记录确定(牙合)关系,但因咬合时蜡片或蜡堤固定不稳而致移动,以及蜡对咬合时的抵抗力而易出现咬合误差,影响(牙合)关系的准确性。一侧牙列缺损仅作单侧蜡(牙合)记录时,因病人对咬合很敏感,而易使注意力集中在患侧,使  相似文献   

16.
在最近的许多刊物中对TMJ骨性关系的X线表现的研究,特别是闭口时,下颌髁状突与颞骨关节凹的正常或异常的位置关系均作了评论。但对与X线投影效果有关的方法和TMJ的空间测量技术问题则有所忽视。关于髁状突对颞骨关节凹的空间位置关系,作者采用了从关节侧位分层片上量取  相似文献   

17.
正常人牙特点在固定矫治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使用固定矫治器治疗中国错畸形患者时的注意事项。方法 比较恒牙列正常中国人与白种人的牙冠突距、冠角、牙冠转矩及磨牙补偿角的差异,以及测量正常中国人牙冠唇颊面中心区的近远中向、龈向轮廓形态和牙弓形态。结果 正常的特征、牙弓形态以及牙冠唇颊面中心区的近远中向和龈向轮廓形态,在中国人与白种人间存在人种差异。结论 使用方丝弓、直丝弓矫治器治疗中国错畸形患者时,弓丝弯制中应进行必要的调整,有必要设计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直丝弓矫治器。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临时冠记录非正中He关系在上颌固定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下颌前伸和侧He运动过程中,由于一部分牙的切道斜度或侧方牙尖工作斜面斜度较大,而使另一部分牙齿出现He分离现象。如果使上下牙出现He分离的最后几个牙齿同时需要行固定义齿修复时,由于基牙预备改变了这些牙齿原来的切道斜度或侧方牙尖工作斜面斜度,将使下颌运动的轨迹发生改变。在临床上就表现为这些牙齿的咬合功能面及牙尖经过适量的  相似文献   

19.
20.
我们用双重牙列修复成年人严重的Ⅲ类错牙合畸形1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男,6 3岁。检查:上唇凹陷,71|7缺失,5┼5为反覆牙合Ⅱ度,前牙反覆盖约2mm。诊断:Ⅲ类功能性错牙合畸形,前牙反覆牙合Ⅱ度。治疗:采用全口双重牙列修复。取上下颌印模,确定牙尖交错牙合位时的垂直距离,取数层蜡片烤软后放入患者口内,嘱其轻轻咬合,使鼻底到颏底的垂直距离比原来正中咬合时增高2mm ,根据此咬合关系进行上牙合架。然后制作6 5 4 |5 6金属牙合垫、3|34卡环以及马蹄形腭板的支架。在牙合架上排牙,使有适当的覆盖覆牙合。在试牙时患者要求达到前牙盖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