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愈合不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于感染性骨折愈合不良采取自体骨髓移植,仍未达成共识。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感染性骨折愈合不良方法及临床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病例来自2001-01/2006-0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伤科。 对象:感染性骨折愈合不良患者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18~50岁,平均36岁。胫骨骨折10例,股骨骨折5例,尺骨骨折2例,肱骨骨折2例。骨缺损6例,骨延迟愈合9例,骨不愈合4例。 方法:对19例感染性骨折愈合不良患者应用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其中12例感染控制后3周应用自体骨髓移植,7例自体骨移植后自体骨髓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自体骨髓移植后定期复查X射线平片,根据骨折端骨痂生长情况,追踪了解骨折愈合进度,并观察副反应。 结果: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15例骨折愈合,愈合时间为7~20周。除注射时及注射后初期局部有胀痛感外,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5例局部少量渗出,未出现感染复发、移植部位软组织骨化等并发症。骨折未愈合者4例,其原因2例骨缺损大于2 cm。1例骨不愈合假关节形成骨折端硬化超过 2 cm。1例外固定架松动,更改调整外固定架12周后骨折愈合。3例经再次进行自体髂骨移植后愈合。 结论:自体骨髓移植经皮注射于骨愈合不良部位可以诱导成骨,有修复骨折及骨缺损作用,临床应用简单、创伤小、无并发症。尤其适用于感染性骨愈合不良。  相似文献   

2.
背景:大段骨缺损修复多以植骨为主,如果能将带血运的组织与人工骨同时植入,理论上更有利于新生组织血运建立及人工骨的爬行替代重建。 目的:观察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人工骨结合自体带血供自体肌肉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手术造成30 mm绵羊大段桡骨缺损,抽签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人工骨及自体带血运的屈指长肌,对照组仅植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人工骨,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材料。3组均以钢板固定骨缺损区,术后24周进行X射线检测及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桡骨缺损处完全成骨修复,皮质骨与髓腔轮廓清晰,骨痂为较成熟板层骨;对照组骨缺损基本完全修复,但新生骨密度及髓腔轮廓清晰度及骨痂成熟度均不如实验组;空白对照组无有效骨痂形成,缺损区被大量纤维组织填充。说明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人工骨结合自体带血供肌肉移植能够很好修复绵羊桡骨30 mm的大段骨缺损。  相似文献   

3.
前列腺素E2复合同种异体骨治疗实验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前列腺素E2具有促进骨生长的作用,其与同种异体骨移植块复合能否加速骨缺损的修复有待进一步证实。 目的:观察复合前列腺素E2的同种异体冻干骨移植用于治疗兔实验性骨缺损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11/2009-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老年病研究室完成。 材料: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46只,体质量(1.8±0.2) kg,其中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取髂骨和肩胛骨以截取骨组织块,深低温冷冻干燥灭菌后经0.01 mg/L和0.1 mg/L前列腺素E2深低温冷冻干燥复合24 h。 方法:40只大耳白兔按数字表随机分为自体骨移植组,异体骨移植组,0.01 mg/L前列腺素E2骨移植组和0.1 mg/L前列腺素E2骨移植组,每组10只。无菌条件下切除桡骨中段1.5 cm骨干和骨膜建立骨缺损实验模型,后分别移植自体骨组织块,异体骨组织,0.01 mg/L前列腺素E2异体骨组织块和0.1 mg/L前列腺素E2异体骨组织块复合。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周进行患处的骨影像学、组织学检测,测定钙含量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水平。 结果:前列腺素E2复合的异体骨组织块移植修复骨缺损明显优于未处理的异体骨组织块,局部钙含量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明显增高,且这些作用呈浓度相关性。骨影像学显示自体骨的骨痂形成速度快于异体骨,而前列腺素E2骨移植组的骨痂形成速度较自体骨移植组快,并与前列腺素浓度呈正相关。组织学检测显示自体骨的骨小梁形成数目多于异体骨,而复合组除了骨小梁形成之外,还有大量的成骨细胞、骨细胞形成,且新生毛细血管丰富。 结论:前列腺素E2复合的异体骨组织块移植能促进骨缺损的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愈合较传统植骨治疗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如何获得浓缩、高效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与骨折愈合的量效关系还需进一步探讨。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愈合的效果,并与自体髂骨植骨相比较。 设计、时间及单位:随机对照分析,1999-01/2005-06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参试者:收治的140例肱骨及胫骨骨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体髂骨植骨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70例/组。 方法: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患者在无菌条件下,从髂后上棘进行穿刺,分不同部位抽取骨髓10~20 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干细胞,镜下计数为4×109个有核细胞/mL时待用。自体髂骨植骨组骨折端周围植入适量髂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骨折端周围植入脱钙骨基质与骨髓干细胞的混合物,缝合切口。移植后根据内固定的坚固程度,可辅助使用外固定4~6周。 主要观察指标:①移植后不同时间点两组骨痂形成及疼痛情况。②两组骨愈合时间的比较。③不良事件和副反应。 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用140例肱骨及胫骨骨折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骨痂形成及疼痛情况:移植后1个月,自体髂骨植骨组骨折端骨痂形成不明显,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骨折端有骨痂形成,两组骨折处皆有压痛。移植后2个月,自体髂骨植骨组骨折端有骨痂形成,骨折处压痛较前减轻;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骨折端有大量骨痂形成,骨折处压痛不明显。移植后3个月,自体髂骨植骨组骨折端有大量骨痂形成,骨折处有轻微压痛;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骨折端有连续骨痂形成,骨折处无压痛。②两组骨愈合时间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短于自体髂骨植骨组[(5.5±1.5),(8.0±2.0)个月,P < 0.05]。③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除有4例出现髂骨疼痛外,无感染等其他并发症,随访8个月均未发生再骨折。 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愈合疗程短、效果好,较传统植骨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摘要 背景:动物实验证实骨基质明胶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小,可在早期促进软骨及骨形成。 目的:观察骨基质明胶吸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将节段性骨缺损病例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2组治疗,一组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充分嵌合于骨断端,另一组仅将骨基质明胶嵌合于骨断端,并行牢固内外固定。术后拍摄骨缺损部位正、侧位X射线片。 结果与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骨基质明胶组骨折端可见大量新生不规则骨纤维组织、软骨及纤维骨痂填充,可见骨细胞、骨组织和骨小梁,已形成骨髓腔。骨基质明胶组骨折端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少量新生不规则骨纤维组织及骨骼肌组织,伴有多核巨细胞和少量炎性细胞,缺损区边缘带有骨痂组织。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骨基质明胶组术后愈合时间较骨基质明胶组缩短(P < 0.05);治疗期间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吸收性,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起骨引导和骨诱导作用,效果优于单纯骨基质明胶移植。 关键词:骨基质明胶;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骨修复;骨折愈合;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3.025  相似文献   

6.
背景:颅脑损伤患者下肢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周围新生骨形成加速现象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这种快速形成的骨痂或异位骨化是否是颅脑损伤合并下肢骨折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至今仍有争论。 目的:利用骨密度检测来评估创伤性脑损伤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纳入创伤性脑损伤合并股骨干骨折患者和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各25例,以切开复位后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第6,12周行X射线测量骨痂体积。术后1,3,5周利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两组患者骨折区骨密度值。 结果与结论: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第12周较第6周骨痂体积明显增加。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第6,12周骨痂体积均有明显增加,且大于单纯骨折组骨痂体积。在第1,3,5周时骨折区骨密度值逐渐增大,并且高于同时间点单纯骨折组骨折区骨密度值。说明创伤性脑损伤可增加股骨干骨折愈合时的骨痂体积,提高骨折区骨密度值,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治疗跟骨骨折的观点是手术复位后植骨修复骨缺损,但在骨缺损的填充物选择方面仍有不同的意见。 目的:观察硫酸钙人工骨结合内固定置入物治疗跟骨骨折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07-10/2008-12采用硫酸钙人工骨植骨及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1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跟骨外侧“L”形手术切口,将骨折复位后选取粉状或颗粒状硫酸钙人工骨植入,植骨后于跟骨外侧放置预弯好的树形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术后每月门诊复查平片,8周起按照X射线片显示的骨折愈合情况指导患者部分负重锻炼,骨折愈合后患肢完全负重行走。手术前后采用Maryland评分评价患足功能。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经7~18个月(平均11.2个月)随访,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2周,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总优良率92%,所有患者无排斥反应、过敏反应及毒性反应。提示硫酸钙人工骨植骨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可有效治疗跟骨骨折;硫酸钙人工骨是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软骨移植是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新鲜自体骨软骨移植与新鲜异体骨软骨移植相比效果尚无定论。 目的:探讨新鲜自体骨软骨移植与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方法及疗效。 设计、时间及单位:动物实验观察,于2007-01/2008-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完成。 材料:新西兰大白兔9只,随机分为3组,3只/组,分别实施自体骨软骨移植、异体骨软骨移植、单纯软骨缺损3种手术。 方法:自体移植组:在股骨内侧髁负重关节面取直径3 mm骨软骨缺损,于非负重关节面取4块直径1 mm骨软骨柱移植;异体移植组:在股骨内侧髁负重关节面直径3 mm骨软骨缺损处植入相同直径的异体骨软骨柱;对照组:于股骨内侧髁负重关节面取直径3 mm全层软骨缺损,不做处理。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半定量的改良Wakitani score评分。 结果:大体观察异体移植组修复面较自体移植组稍平整,光镜可见自体和异体移植软骨均已覆盖缺损,与正常软骨高度相当。绝大部分修复面为透明软骨,增殖活跃。软骨下骨、松质骨小梁均与骨床完全骨性愈合。自体移植组软骨浅表区细胞数目及排布更接近正常透明软骨,过渡区及辐射区细胞密度、厚度也明显优于异体移植组,基质染色丰富。 结论:自体与异体骨软骨移植的方法均可完成关节软骨缺损的透明软骨修复,自体骨软骨移植更优。  相似文献   

9.
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移植修复良性骨肿瘤骨缺损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作为一种植骨替代材料,珊瑚羟基磷灰石具有均匀一致且相互连通的孔隙结构,植入骨缺损区其孔隙适合于血管再生、骨再生和骨沉积,生物相容性好,且无免疫原性。 目的:评估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移植修复良性溶骨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96-05/2007-05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完成。 对象:选取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同期收治的32例良性溶骨性瘤样病变患者,病理诊断骨缺损原因:骨囊肿18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9例,动脉瘤样骨囊肿4例,骨软骨瘤1例;合并骨折5例,其中2例股骨、1例肱骨为完全骨折,2例肱骨为不完全骨折。珊瑚羟基磷灰石由海南医学院生物材料实验室制备。 方法:32例患者均行常规手术入路,彻底刮除病灶内瘤组织至正常变薄的骨皮质,选用大小不一的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充填,并用颗粒状珊瑚羟基磷灰石尽量将腔隙填满压实,缝合骨膜。完全骨折的3例患者作内固定,其余患者未作内固定,均不采用石膏外固定。 主要观察指标:人工骨移植修复后不同时间X射线摄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无全身性异常反应,伤口均在2周内一期愈合。移植前骨缺损病变范围为3 cm×2 cm×2 cm~12 cm×4 cm×4 cm;移植修复后1~3个月人工骨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3~6个月人工骨与周围骨组织融为一体,骨缺损基本修复;6~24个月植入人工骨塑形改建,逐渐为自体新骨替代。 结论:应用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移植修复良性溶骨性骨缺损效果满意,且并发症少,验证了其为一种比较理想的移植骨替代物。  相似文献   

10.
背景: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异种骨移植的来源缺乏,或存在免疫反应与感染和再骨折的可能。而作为人工骨替代物,硫酸钙和磷酸钙在临床上的使用比较广泛。 目的:拟比较人工合成医用硫酸钙和磷酸钙在骨创伤中作为骨替代物的临床使用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观察,于2004-10/2007-10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骨科完成。 对象:选择50例骨创伤后存在不同程度的骨缺损并需要植骨的患者,在无自体骨混用的情况下,按随机数字表达分为2组,分别使用了不同类型的人工骨进行骨缺损填充,其中硫酸钙骨空腔填料组24例,磷酸钙生物陶瓷组26例。 方法:治疗除采用内固定(钢针、钢板)和外固定(石膏、外固定架)外,分别结合使用硫酸钙骨空腔填料及磷酸钙生物陶瓷。植入的人工骨量以植骨术中判断为准,桡骨远端骨折和跟骨骨折一般植入3~5 mL,最大植入量为10 mL。植入人工骨要尽可能填满充实。 主要观察指标:人工骨替代物使用量、吸收时间、骨折是否稳定以及骨痂出现的时间。 结果:所有使用填充人工骨的病例,骨折均如期愈合,使用硫酸钙者未出现任何异常反应和并发症,使用磷酸钙者有2例浅表渗出,经换药愈合。平均随访6个月,硫酸钙组平均吸收时间较磷酸钙组短,硫酸钙组2个月内吸收80%,3个月内100%吸收;磷酸钙组4~6个月吸收70%,7~12个月吸收90%。 结论:医用硫酸钙和磷酸钙人工骨均可作为骨替代物应用,在辅助固定下具有安全、方便、副作用小以及填充效果确实、骨折愈合良好等优点。硫酸钙骨粉固化后较磷酸钙坚固,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且降解速度较磷酸钙快。  相似文献   

11.
背景:自体骨髓经皮移植促进骨折愈合已经成为临床一种治疗手段,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局部微环境下所起到的作用已经得到共识。但是如何提高其在移植骨髓中的含量仍是目前面临的难题。已经有研究报道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可动员外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快速增殖。 目的:探讨rhG-CSF干预的自体骨髓移植对兔桡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方法:制备桡骨中段3 mm宽骨折模型白兔5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4只。术后1 h,rhG-CSF组,自体骨髓组与PBS对照组均在白兔背部皮下注射rhG-CSF,1次/d,连续5 d。模型组皮下注射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5 d,自体骨髓组抽取自体骨髓经皮回植骨折部位,PBS对照组在骨折处注射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14,28 d取材进行影像学、组织学、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与分析。 结果与结论:rhG-CSF,自体骨髓,PBS对照组新生血管、骨小梁形成、4种骨痂记分、外骨痂厚度均优于模型组,尤以自体骨髓组效果最显著(P < 0.01或P < 0.05)。说明rhG-CSF干预能够促进骨折愈合,结合自体骨髓移植促进骨折愈合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背景:同种异体骨是临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但缺乏诱导成骨能力是最大的问题。 目的:评价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刮除或切除后应用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红骨髓修复骨缺损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对比分析,于2004-05/2006-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进行。 对象:选择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108例患者,男 58例,女 50例;年龄10~58岁,平均32岁。其中采用异体骨复合自体浓缩红骨髓植骨52例(复合红骨髓植骨组);单纯异体骨植骨56例(单纯植骨组)。 方法:复合红骨髓植骨组患者根据预计植骨量从每位患者两侧的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抽取红骨髓40~100 mL,在植骨前将同种异体骨与红骨髓充分混匀。肿瘤刮除或切除后,用电刀烧灼骨缺损腔,将同种异体骨剪成细小的短棒状或修成2 mm见方的块状,植入骨缺损区内。单纯植骨组将相同比例的生理盐水与同种异体骨充分混匀后植入骨缺损区内。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定期进行植骨区X射线检查及骨密度检测,比较两组间移植骨颗粒界限模糊、消失的时间及不同时间骨密度的情况。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免疫排斥反应、感染等发生情况。 结果:100例患者达骨性融合(复合红骨髓植骨组49例,单纯植骨组51例),并获得24个月随访,数据进入结果分析。复合红骨髓植骨组移植骨界限模糊时间和消失时间均短于单纯植骨组(P < 0.05~0.01)。术后3,6,12个月时复合红骨髓植骨组骨密度高于单纯植骨组(P < 0.05~0.01)。复合红骨髓植骨组2例,单纯植骨组3例出现排异反应,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两三周后痊愈。 结论: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红骨髓来源相对丰富,抗原性减弱,能明显促进骨融合和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13.
摘要 背景:如何利用纤维蛋白胶的黏合性在术中复合自体骨髓与人工骨来提高脊柱融合的成功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目的:综述纤维蛋白胶的研究背景、成分、作用原理及理化特性,纤维蛋白胶及自体骨髓复合人工骨在脊柱融合中应用的现状。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4/2010 CNKI系列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有关纤维蛋白胶的研究背景、成分、作用原理及理化特性,纤维蛋白胶在构建组织工程骨及修复骨缺损中的应用,自体骨髓复合人工骨移植在修复骨缺损中的应用,脊柱融合中植骨方法应用等方面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自体骨髓复合人工骨移植修复骨缺损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在脊柱融合中利用自体骨髓复合人工骨来提高脊柱融合率应该是可行的方案,但以往自体骨髓混合人工骨的过程相对简单,又由于自体骨髓流动性大,注射后容易流失,明显降低了自体骨髓的成骨作用。因此设想在临床手术中,利用纤维蛋白胶的黏合特性将自体骨髓与人工骨黏合在一起,植入脊柱关节突、横突部位,充分发挥骨髓的最大成骨作用,这将是临床一个提高脊柱融合率的简易、快速、有效的方法,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纤维蛋白胶;自体骨髓;人工骨;脊柱融合;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6.019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study,we chemically extracted 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s from bilateral sciatic nerves,and repaired 10-mm sciatic nerve defects in rats using these grafts an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transfect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three groups: the 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 bridging group,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group,and the 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 +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transfect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group.Results showed that at 8 weeks after bridging,sciatic functional index,triceps wet weight recovery rate,myelin thickness,and number of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were significantly changed in the three groups.Variations were the largest in the 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 +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transfect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groups.Experimental findings suggest that chemically extracted 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 combined nerve factor an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an promote the restoration of sciatic nerve defects.The repair effect seen is better than the single application of 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 or 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 combin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study, we chemically extracted 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s from bilateral sciatic nerves, and repaired 10-mm sciatic nerve defects in rats using these grafts an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transfect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three groups: the 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 bridging group, 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group, and the 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 +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transfected bone marrow mesenchyrnal stem cells group. Results showed that at 8 weeks after bridging, sciatic functional index, triceps wet weight recovery rate, myelin thickness, and number of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were significantly changed in the three groups. Variations were the largest in the 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 +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transfect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groups. Experimental findings suggest that chemically extracted 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 combined nerve factor an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an promote the restoration of sciatic nerve defects. The repair effect seen is better than the single application of 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 or 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 combin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6.
背景:急性白血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率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相关病死率高,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有可能取长补短,提高疗效。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混合H-2半相合异体骨髓移植后供体淋巴细胞输注+白细胞介素2治疗对小鼠白血病的疗效。 方法:将Balb/c小鼠经直线加速器照射3 Gy后分为白血病模型组、白血病模型照射组、混合移植组、自体骨髓移植组,均尾静脉注射5×105 K562(GFP+/NeoR+)或K562(GFP-/NeoR-)细胞。7 d后6 Gy照射,自体骨髓移植组移植自体骨髓细胞或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混合移植组移植小鼠自体骨髓细胞混合1/10的H-2半相合异体骨髓细胞后应用白细胞介素2或联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4周后行小鼠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外周血细胞亚群、GFP及NeoR基因测定,肝、脾匀浆细胞GFP和NeoR基因测定。 结果与结论:白血病模型组小鼠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于20 d内全部死亡,白血病模型照射组小鼠因造血功能衰竭于14 d内全部死亡;自体骨髓移植组、混合移植组均有多少不等小鼠无白血病存活超过28 d,且混合骨髓移植后及自体骨髓移植后应用白细胞介素2治疗可提高白血病小鼠长期无病生存率,在此基础上联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可更进一步提高白血病小鼠长期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生物衍生支架材料具备与自身骨相似的结构和微环境,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目的:探讨生物衍生骨复合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桡骨的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并与单纯生物衍生骨进行比较。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2008-01在南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完成。 材料:同种异体骨经脱脂、脱蛋白、部分脱钙和冻干等方法处理后制备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制备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 方法:25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制备中段15 mm的骨缺损,随机取其中20只兔右侧桡骨为实验组植入组织工程骨,左侧为对照组植入单纯生物衍生骨,不做内外固定;另5只兔双侧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组。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X射线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观察比较3组骨缺损修复的能力。 结果:X射线显示随时间延长骨折处骨痂逐渐增多, 实验组8周基本愈合,12周塑形完成;对照组骨痂少,愈合时间推迟;空白组术后12周骨缺损未见骨性修复,最后形成骨不连。术后2,4,8,12周实验组放射学检查评价新骨生成优于对照组 (P < 0.05)。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术后4周时材料开始吸收,8周基本降解吸收被新生骨取代,12周完全修复;对照组明显推迟,新骨生成速度、生成量低于实验组(P < 0.05);空白组各时点均无新骨形成,最后缺损由纤维组织充填。 结论:成骨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生物衍生骨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植入修复兔桡骨缺损能够加速新骨形成,其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单纯生物衍生骨。  相似文献   

18.
Dark Agouti rat donor hind limbs were orthotopically transplanted into Lewis rat recipients to verify the effects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neural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of allotransplanted limbs in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immunotoleranc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intramuscularly (gluteus maximus) injected with FK506 (tacrolimus) daily, and were transplanted to the injured nerve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llograft group not receiving therapy showed severe rejection, with transplanted limbs detaching at 10 days after transplantation with complete necrosis. The number of myelinated axons and Schwann cells in the FK506 and FK506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e observed a lesser degree of gastrocnemius muscle degeneration, and increased polymorphic fibers along with other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FK506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group. The FK506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ly better recovery than the autograft and FK506 group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FK506 improved the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FK506 combined with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sciatic nerve regeneration, and improved sensory recovery and motor function in hind limb allotranspl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