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背景:用锁定钉的最终固定依赖于钢板的放置,为避免螺钉锁入关节,要求在放入螺钉前反复确认骨折块的复位及钢板位置的放置,无疑增加了操作繁琐及螺钉进入关节的风险。 目的:观察新型带变向螺钉的解剖型掌侧锁定钢板DVRTM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21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AO分型A3型3例,B2型3例,B3型2例,C1型3例,C2型5例,C3型5例。受伤后0~12 d采用带变向螺钉的解剖型掌侧锁定钢板DVRTM治疗。 结果与结论:随访至24周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软组织并发症,无螺钉移位及钢板断裂,影像学及功能评估满意。据此得出,对于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这种固定方式能提供解剖复位、固定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钉板之间能更灵活、弹性的搭配。  相似文献   

2.
背景:既往锁骨远端骨折常采用克氏针张力带或普通钢板螺钉固定,易出现张力带钢丝的松弛、螺钉松动及钢板断裂、针道感染,甚至内固定失败等现象。近年来,AO钩板内固定治疗该类骨折取得良好疗效,但是由于钩型接骨板中板钩的存在,理论上仍然影响肩关节功能,在这一点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目的:观察AO钩型接骨板并喙锁韧带修复或重建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效果。 方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02-09/2008-03使用AO钩型接骨板置入治疗NeerⅡ型不稳定性锁骨远端骨折27例,并在术中采用了直接修复或肌腱移植方法重建喙锁韧带,术后2周开始康复训练。X射线检查判断骨折愈合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评价肩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27例患者得到6个月以上随访,置入后3个月骨折愈合,置入后平均8.2个月取出内固定,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87分。结果表明AO钩型接骨板内固定是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但在内固定的同时必须注意喙锁韧带的修复或重建。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钢板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中的疗效及临床价值。 方法:以“锁定加压钢板,T型钢板,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为中文关键词;以“Locked compression plate, T plate, Distal radius, 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 为英文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2006-02/2010-03)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纳入28篇文献。 结果: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内固定治疗以T型接骨板、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多轴锁定钢板及π钢板为主,而锁定钢板因能提供较好的生物稳定性,目前临床广泛应用。 结论: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对比普通T型接骨板,锁定钢板能提供更好的骨折块稳定性,保护血运,且并发症少,可作为治疗此种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T型钢板;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  相似文献   

4.
背景:保守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效果差,关节功能恢复相对于其他部位骨折有较大的差别,主要因为固定时间过长所致。而早期的功能锻炼必须要以坚强的内固定为基础。 目的:观察利用AO原则行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纳入2000-06/2005-11来宾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37例,行三维CT重建检查后按AO/ASIF分类分型标准:C1型11例,C2型21例,C3型5例。均采用后路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后用双侧解剖接骨板内固定,应用常州市康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后第1天开始指导患者行手指和腕关节的屈伸活动。拔除引流后1 d开始物理治疗,早期进行肘关节主动功能锻炼。根据骨折的影像资料以及临床随访结果,结合骨折愈合的进展情况,内固定后4周左右逐渐进行轻微的抗力练习,以恢复肌肉的力量。8~12周后可开始逐渐负重。 结果与结论:37例患者中3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26个月,平均19.5个月,骨折均愈合,优良率为91.7%。内固定复位越早功能锻炼越早,则肘关节功能恢复越快越好。提示根据AO原则应用双解剖接骨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可提供牢固的内固定,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合并正中神经损伤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2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正中神经损伤的患者根据情况采取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1a,平均随访9个月,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功能及正中神经损伤症状恢复情况。结果 22例患者3个月后骨折均愈合,腕关节功能良好,所有患者正中神经损伤症状均有缓解,总有效率为95.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合并正中神经损伤的患者应早期手术解剖复位骨折,解除神经压迫同时探查修复神经,为神经的恢复创造条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背景:PHILOS锁定加压接骨板和肱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均是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根据生物接骨的理念,以及肱骨局部解剖特点和生物力学特性研究设计的新一代接骨板。 目的:对比分析PHILOS锁定加压接骨板和肱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49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照植入接骨板的不同随机分成2组,PHILOS组:24例,三部分骨折13例,四部分骨折11例,采用PHILOS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LPHP组:25例,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10例,采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两组均经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行术后患肩功能评分,对两组疗效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与结论:PHILOS组22例、LPHP组2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5.6±4.8)个月。3个月内显示骨折愈合PHILOS组16例、LPHP组18例;6个月内显示骨折愈合PHILOS组21例、LPHP组21例;1年内均全部达骨性愈合。按Neer功能评分标准,患侧肩关节功能:PHILOS组优9例、满意11例,优良率达91%;LPHP组优10例、满意11例,优良率达91%。提示PHILOS锁定加压接骨板和肱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均具有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满意率高等优点,是较好的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内置物,但若合并肱骨干骨折PHILOS锁定加压接骨板疗效可能更满意。  相似文献   

7.
背景:单纯使用克氏针或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临床实践中,仍存在桡骨短缩、骨折移位等固定后并发症,尤其在不稳定骨骺骨折情况下。克氏针主要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其骨骺骨折使用相对较少。 目的:观察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复位固定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骺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90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行固定治疗,在不切开情况下微创闭合复位骨折骨骺,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方案;观察组采用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闭合帮助复位固定骨骺骨折方案。固定后行腕关节功能锻炼,分别于固定后9周及24个月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固定后中远期的临床疗效、腕关节功能恢复及X射线检查情况。 结果与结论:固定后24个月随访按Cooney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对照组优良率77%,X射线评定优良率63%;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3%,X射线评定优良率为90%,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骨骺骨折患者均获临床骨愈合,腕关节均功能恢复。提示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闭合复位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骺骨折,可应用克氏针辅助复位掌倾角及尺偏角,治疗简单,固定可靠,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骨骺畸形愈合并发症少,固定后基本生活学习功能恢复正常,疗效稳定满意,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跨外固定支架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微型钢板置入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8/2007-0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妇女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儿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4岁1个月~13岁3个月,平均9岁8个月,右侧9例,左侧9例;均采用微型钢板代替克氏针置入内固定治疗。术前根据骨折类型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成人指骨、掌骨、跖骨微型不锈钢或钛钢板,测量骨折线距骺板的距离准备T型、L型、三叶草型或直型钢板。术后及随访时观察关节功能、前臂旋转丢失的程度、骨愈合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全部病例均在门诊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4个月。18例患儿前臂旋前功能有平均10°的受限,功能锻炼后基本恢复,不影响日常活动。旋后功能及腕关节屈伸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骨折全部愈合。无再移位和再骨折、无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以及骨桥形成等并发症,也未见血管和神经损伤。 结论:对不能满意复位、复位后不能维持稳定再次移位或陈旧性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需要开放复位者,用微型钢板内固定避免对前臂远端骨骺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只要选择好合适的微型钢板,则可以代替传统的克氏针内固定。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辅助设计股骨远端个性化解剖型接骨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现有解剖型接骨板在个性化方面存在缺点及不足。 目的:用CT原始数据建立股骨远端骨折模拟复位后的三维实体模型,并设计个性化解剖型接骨板的三维实体模型。 方法:选取1例左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CT扫描原始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得到股骨远端骨折模拟复位的三维实体模型;用Geomagic软件转换为符合要求的NURBS封闭曲面模型;接着用UG软件设计出接骨板的内外表面,得到模型数据,确定螺钉孔的位置并设计螺钉孔,并对设计好的接骨板进行数控编程。将生成的NC代码输入数控机床,加工出股骨远端个性化解剖型接骨板。 结果与结论:①建立了股骨远端复杂骨折模拟复位后的三维实体模型。②建立了股骨远端个性化解剖型接骨板的三维实体模型及股骨远端个性化解剖型接骨板螺钉系统装配的三维实体模型。③加工出了股骨远端个性化解剖型接骨板模型及股骨远端骨骼模型。模型外形逼真,接近真实情况,具有良好的骨面贴合性和特殊的螺钉孔设计。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经皮微创单轴锁定接骨板固定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复杂的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对于比较小的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单轴锁定接骨板有时无法提供足够的固定强度和稳定。 目的:观察多轴锁定接骨板治疗较短的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块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应用多轴锁定接骨板治疗32例伴较短干骺端骨折块的胫骨远端骨折,骨折部位距离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平均长度为 11 mm,共有9例开放性骨折。所有骨折均涉及胫骨远端的干骺端,其中14例累及踝部。21例胫骨远端骨折使用经皮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11例使用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直到骨折愈合。随访采用AOFAS踝部评分标准对结果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的时间为10~20周,平均14周。经皮微创接骨板技术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P < 0.01)。闭合性骨折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开放性骨折组(P < 0.05)。患者AOFAS踝关节评分为72~98分,平均功能得分为87.3分。10例患者出现骨折固定后并发症。提示在某些非常短的关节部位的骨折或干骺端粉碎性骨折,多轴锁定接骨板系统可以提供高强度的成角和轴向稳定,并且并发症较少,因此对于这些特殊的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多轴锁定接骨板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重建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松动、钢板段裂是影响骨折愈合的最常见的原因。镍钛形态记忆合金环抱器由于具有优良的力学特性、生物相容性和低生物蜕变性使其在骨折内固定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 目的:比较镍钛形态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与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有移位或粉碎性尺桡骨中段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04-04/2009-03收治的尺桡骨中段骨折患者56例,镍钛形态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组26例,重建钢板内固定组30例。所有患者分别在内固定后第1,2,4,6,12个月随访,采用Anderson标准进行前臂功能优良率评定。 结果与结论:与重建钢板相比,镍钛形态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有移位或粉碎性尺桡骨中段骨折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小(P < 0.05),适应证广,内固定后前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两组住院时间、内固定取出时间、内固定后骨折愈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有移位或粉碎性尺桡骨中段骨折的疗效优于重建加压钢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手术联合手法整复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伴正中神经损伤患者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10—2019-01在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治疗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伴正中神经损伤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对照组仅使用手法整复进行治疗,研究组使用手术联合手法整复进行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预后情况。结果3个月后,研究组屈伸活动、旋前、旋后、桡偏、尺偏、握力等功能恢复程度分别为(87.43±5.56)°、(82.74±5.76)°、(80.58±4.14)°、(18.09±4.48)°、(25.76±4.29)°、(86.05±5.4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8.75±5.28)°、(71.98±5.24)°、(68.89±4.46)°、(12.50±4.59)°、(21.48±4.02)°、(77.85±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优良率(85.29%)显著高于对照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疼痛、两点辨别觉、大鱼际肌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疗效评分分别为(5.64±1.27)分、(9.03±0.75)分、(9.61±0.12)分、(62.67±5.5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05±0.81、7.45±0.42、8.02±0.32、58.59±5.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预后不良率(14.71%)明显低于对照组(32.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手术联合手法整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伴正中神经损伤,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明显,预后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解剖钢板和Liss钢板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 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18~76岁,平均43.1岁。其中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25例,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20例。记录两组内固定时间、内固定过程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内固定取出时间,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Merchant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变化。 结果: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无骨不连发生。仅解剖钢板组2例出现局部皮肤感染、坏死,经换药、皮瓣移植后治愈;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内固定取出时间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内固定置入后10~12个月,参照Merchant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解剖钢板组优18例,良3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84%;Liss钢板组优15例,良2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5%;两组膝关节功能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解剖钢板组2例内固定松动,1例出现退钉,但无断裂;1例患者术后出现膝关节僵硬,1例出现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Liss钢板组1例出现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结论:解剖钢板和Liss钢板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相当,对于胫骨平台骨折,应根据患者受伤情况、骨质条件、经济情况等选择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等,究竟使用何种内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近年来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逐渐被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7-05/2009-06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组及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各2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下地时间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5~18个月,平均12.6个月。两组间伤口引流量、下地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解剖钢板组较动力髋螺钉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P < 0.05)。内固定后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解剖钢板组优良率更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Our previous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during nerve transposition repair to injured peripheral nerves, the regenerated nerve fibers of motor neurons in the anterior horn of the spinal cord can effectively repair distal nerve and target muscle tissue and restore muscle motor function.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nerve regeneration and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several types of nerve transposition for median nerve defect(2 mm), 30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ham operation group, epineurial neurorrhaphy group, musculocutaneous nerve transposition group, medial pectoral nerve transposition group, and radial nerve muscular branch transposition group. Three months after nerve repair, the wrist flexion test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recovery of wrist flexion after regeneration of median nerve in the affected limbs of rats. The number of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the thickness of myelin sheath, the diameter of axons and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axons in the proximal and distal segments of the repaired nerves were measured by osmic acid staining. The ratio of newly produced distal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to the number of proximal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was calculated. Wet weights of the 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 muscles were measured. Muscle fiber morphology was detected using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muscle fibers was calculated to assess the recovery of muscles. Results showed that wrist flexion function was restored, and the nerve grew into the distal effector in all three nerve transposition groups and the epineurial neurorrhaphy group.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of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in each group. The magnification of proximal to distal nerves was 1.80, 3.00, 2.50, and 3.12 in epineurial neurorrhaphy group, musculocutaneous nerve transposition group, medial pectoral nerve transposition group, and radial nerve muscular branch transposition group, respectively. Nevertheless, axon diameters of new nerve fibers, cross-sectional areas of axons, thicknesses of myelin sheath, wet weights of 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 muscle and cross-sectional areas of muscle fibers of all three groups of donor nerves from different anterior horn motor neurons after nerve transposition were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epineurial neurorrhaphy group.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donor nerve translocation from different anterior horn motor neurons can effectively repair the target organs innervated by the median nerve. The corresponding spinal anterior horn motor neurons obtain functional reinnervation and achieve some degree of motor function in the affected limbs.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一般认为,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较克氏针效果更优,但这些报道多就手部掌指骨骨折总体范围进行比较,而未考虑不同节段掌指骨局部解剖特点及骨折的部位、类型等因素。 目的:将掌指骨骨折按局部解剖节段分组,对应比较克氏针与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随访克氏针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52例74处,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38例49处,按掌骨、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分组对应比较,从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情况及伤口感染情况3方面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与结论:微型钢板治疗掌骨骨折优势明显,可优先选用;治疗近节指骨骨折微型钢板总体占优,但近节指骨远段及头部骨折宜采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更有利于患指功能恢复;治疗中节指骨骨折应优先选择克氏针;克氏针置入内固定在治疗某些掌指骨骨折病例如末节指骨骨折、关节内骨折、严重粉碎性骨折等有特殊优势。  相似文献   

17.
摘要 背景:目前常见的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方式包括石膏外固定、中医夹板,低温板材支具固定是新发展起来的外固定方法,与其他固定方式相比有无优势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低温板材外固定法对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 方法:四川大学华西康复科假肢矫形中心2007-12/2010-01收治的96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低温板材超腕外固定组、中医桡骨远端骨折夹板外固定组、石膏夹板超腕外固定组,每组32例。各组均给予手法复位操作治疗以及适当的功能训练,并根据患者年龄、身体情况及损伤程度予以药物治疗。 结果与结论:与低温板材超腕外固定组比较,中医桡骨远端骨折夹板外固定组、石膏夹板超腕外固定组的治愈率明显降低 (P < 0.05),并发症率、功能受限率均明显升高(P < 0.05)。提示手法整复低温板热塑板材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安全、有效,其效果优于传统的石膏固定和中医夹板固定,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低温板材;外固定;夹板;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