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风险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7dNYHA心功能分级将患者分为A组(心功能为Ⅰ~Ⅱ级)及B组(心功能为Ⅲ~Ⅳ级),对比分析两组围术期危险因素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B组患者瓣膜数量、年龄、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停跳时间明显高于A组,同时B组患者中既往存在心脏瓣膜手术史、术前合并房颤、术前心律失常、栓塞史、术前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及女性患者数量明显高于A组。两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术前左房内径、术前左心室舒张未内径、术前左室收缩未内径、术前肺动脉压、有无心房血栓及转流中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瓣膜数量、年龄、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停跳时间、心脏瓣膜手术史、术前合并房颤、术前心律失常、栓塞史、术前LVED值、术前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及女性均为影响心脏瓣膜手术的围术期风险。结论:临床行心脏瓣膜手术前应重视以上危险因素的评估,可有效的评估术后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国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110例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病变类型、手术方式、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等因素对周术期死亡的影响。结果:110例患者治愈出院99例。共有19例(17.27%)出现并发症;死亡11例(10.00%)。术前心功能差、肺动脉高压,术中行双瓣置换,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呼吸机辅助时间长等因素增加老年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死亡危险。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心功能差、双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左室内径过大、肺动脉高压等因素增加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及评价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手术,探讨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围手术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2 696例)临床资料。所有危险因素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筛选,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最终得到与终点事件明显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当终点事件为院内死亡时,与体外循环时间〔标准偏回归系数( B’)=0.418)〕、心功能分级( B’=0.344)和肺动脉高压( B’=0.285)有关。当终点事件为术后并发症(以呼吸机带机时间延长为表征)时,心功能分级( B’=0.520)、肺动脉高压( B’=0.365)、体外循环时间( B’=0.306)、糖尿病( B’=0.129)、左室内径( B’=0.118)和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B’=0.071)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在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中,心功能分级( B’=0.578)、肺动脉高压( B’=0.401)、体外循环时间( B’=0.305)和糖尿病( B’=0.143)则是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术后并发症(以呼吸机带机时间延长为表征)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左室射血分数这一常见危险因素首次报阴。结论 高心功能分级和存在肺动脉高压是患者瓣膜置换手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因心脏瓣膜疾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Kaer A  Dunibi A  Lati M  Qiao 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4):3153-3155
目的 分析新疆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该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方法 对1993年1月至200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1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瓣膜置换手术),回顾性分析该组病例临床特点、手术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情况.结果 913例患者中,痊愈出院868例(95.1%),术后住院期间因各种并发症死亡45例(4.9%).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术后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手术年限以及不同心胸比例患者术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新疆地区,瓣膜置换术仍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的有效手段,对于年龄较大、心功能Ⅲ~Ⅳ级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总结36例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死亡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死亡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术前、术中、术后各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36例,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的低心排量综合征并多器官功能衰竭19例,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左心室后壁破裂1例。结论:患者年龄、心功能分级、心胸比率、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体外循环时间、术前血肌酐值、合并严重基础病等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的死亡危险因素;重症低心排量综合征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左心室后壁破裂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的死亡原因。术前谨慎选择手术患者、术中、术后给予相应有效地治疗措施能降低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病变致巨大左室患者围术期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主动脉瓣病变伴巨大左心室施行瓣置换手术1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 分析围术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结果 术前室性早搏或左前分支阻滞、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和手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围术期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主动脉瓣病变致巨大左室患者瓣膜置换围术期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危险因素明确.加强围术期综合处理,积极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可望降低围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同时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经验,分析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2002年10月~2008年2月2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瓣膜手术,患者年龄43~76岁,平均59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8例,Ⅲ级10例,Ⅳ级2例;二尖瓣病变12例,主动脉瓣病变5例.联合瓣膜病变3例,均伴有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心脏停跳后,先作静脉桥的远端吻合,然后置换瓣膜或成形.心脏复苏完成后完成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吻合,或在升主动脉1次阻断下完成.内乳动脉的吻合在瓣膜手术后心脏复苏前完成,本组2例行二尖瓣成形.18例行机械瓣置换,未用生物瓣.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10%),主要死亡原因:低心排血量,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心率失常等,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术前有心肌梗死史、心功能差、心胸比率大、女性等与早期死亡有关.随访18例,时间6个月~4年患者无死亡,心功能Ⅰ级12例,Ⅱ级6例.结论 CABG联合心瓣膜手术是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术前积极改善心功能,术中加强心肌保护,缩短手术和心肌缺血时间以及完全的再血管化能有效的提高手术成功率.女性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的低体重、冠状动脉细小及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变等构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瓣膜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1年1月—2010年11月,618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在我科行手术治疗,其中男339例,女279例,年龄10-74(44.01±13.95)岁;风湿性心脏病387例,非风湿性心脏病231例;以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为研究终点,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率6.2%(38/618),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P=0.000)、心功能Ⅳ级(P=0.000)、肺动脉高压≥60 mmHg(P=0.024)、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0)、主动脉阻断时间≥2 h(P=0.000)、术后出现并发症(P=0.011)、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65岁(P=0.042)、心功能Ⅳ级(P=0.019)、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0)、术后出现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视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处理,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对降低瓣膜手术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对385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后早期死亡18例,病死率4.68%。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7例,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2例,左心室破裂1例。单变量分析提示,年龄、手术前心功能分级、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心胸比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心功能与心胸比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是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主要原因。手术前积极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技巧,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加强手术中心肌保护和手术后的监护及综合治疗措施,可望提高瓣膜置换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52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结果。方法:2006年1月~2010年1月我院152例风湿性心脏瓣膜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前心功能(NYHA)Ⅲ~Ⅳ级者72例,79例行二尖瓣置换,24例行主动脉瓣置换,47例行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2例行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联合置换,60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共置换人工机械瓣203枚。结果:手术死亡3例,死亡率为1.97%;余随访3~6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手术前后心功能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实施严格的围术期处理及恰当的瓣膜手术治疗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发生率及其围手术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5 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AKI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围手术期危险因素。结果:5 100例患者中有340例发生AKI,总发生率为6.7%。年龄、术前血肌酐水平、术前射血分数、术前&bgr;2微球蛋白蛩崴?术中心肺转流时间、大动脉阻断时间及甘露醇使用量为术后AK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术前肌酐水平、左室射血分数蛩崴健I?bgr;2微球蛋白、术中心肺转流时间、术中大动脉阻断时间为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术后AKI的发生与多种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提示对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应进行更全面的评估与监测,从而预防AK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巨大左心室患者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近中期的手术疗效以及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心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近中期的心脏大小以及心脏功能的改变,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近中期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VESD)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值、左心室缩短率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心功能分级(NYHA)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有术前LVESD值>6.0 cm、心功能NYHA分级在Ⅳ级、术后未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或者β-受体阻滞剂(P<0.05).结论 心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后围手术期死亡率低,且术后近中期心脏的形态大小发生了明显的逆重构过程,心功能同样明显改善,手术疗效满意.心功能Ⅳ级、LVESD≥6.0 cm、术后未使用小剂量的ACEI类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CABG)的危险因素进行预测。方法 总结了 10 8例接受CABG病人的临床资料 ,把术前、术中及术后各因素作分级处理及统计分析 ,预测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相关的术前和术中危险因素。结果 影响术后心功能衰竭发生的各因素为术前心功能分级 (NYHA)Ⅲ、Ⅳ级、体外循环时间 (CPBT)和主动脉阻断时间 (ACCT)延长 ;与术后呼吸功能衰竭发生有关的因素为CPBT和ACCT ;与术后死亡率有关的因素为体表面积 <1.80m2 ,NYHAⅢ、Ⅳ级、近期心肌梗死 (RMI)、CPBT和ACCT ;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MM)发生有关的各因素为心绞痛分级Ⅲ、Ⅳ级 ,RMI,CPBT和低温体外循环。经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影响术后死亡率发生的决定因素按OR值大小依次为CCSⅢ、Ⅳ级 (OR :4.16 ,P =0 .0 4) ,低温体外循环 (OR :3.6 8,P =0 .0 2 )以及CPBT(OR :1.2 8,P =0 .0 3)。结论 冠心病病人术前心功能和术中手术操作是CABG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术后气管插管延迟拔除的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20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延迟拔管组(术后带管时间≥24 h)及非延迟拔管组(术后带管时间<24 h),分析两组相关指标差异,确定相关影响因素,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确定其独立影响因素。结果:220例心脏瓣膜术后患者发生延迟拔管者有43例,发生率为19.55%,围术期死亡14例,发生率6.36%。单因素分析显示与CPB下心脏瓣膜术后延迟拔管的发生有关因素为:(1)性别、年龄、吸烟史、脑梗史、心功能NYHA分级、三尖瓣反流程度、肺动脉高压程度;(2)术前血小板计数、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3)术前甲状腺功能异常、行冠脉造影、合并心房颤动;(4)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均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低血小板计数(校正OR=0.989,95%CI 0.982~0.996)、术前低血红蛋白水平(校正OR=0.970,95%CI 0.950~0.990)、术前合并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合并不同危险因素对围术期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术期并发肺部感染者60例,无肺部感染者60例,比较2组病人围术期的临床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围术期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机械通气、输注红细胞、术前低体质量指数、术前低白蛋白、入住ICU、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是影响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围术期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COPD史、机械通气、糖尿病史、手术时间≥ 2 h为影响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围术期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年龄>80岁、COPD史、糖尿病史、进行机械通气及手术时间≥ 2 h会增加病人围术期并发肺部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120例老年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特点及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我院共对120例老年心脏瓣膜病行手术治疗。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60~75(65±4)岁,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2例、Ⅲ级89例、Ⅳ级19例,心胸比0.48~0.98(0.60±0.072);共行二尖瓣置换(MVR)68例,主动脉瓣置换(AVR)27例,双瓣置换(MVR+AVR)25例,81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均行瓣膜成形;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9例。结果全组死亡4例,病死率3.3%,术后并发症21例,均治愈出院。随访1~50个月,晚期死亡4例,其余病例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40例、Ⅱ级者67例、Ⅲ级5例。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要充分调整心功能、选择好手术时机、术中注意心肌保护、强化围术期管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导致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分析201例行再次心脏瓣膜手术的原始资料,对术前14个变量作单因素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引起围术期死亡的主要相关因素依次为:手术年代、首次手术类型、术前心功能、心胸比例、年龄、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心电图有左室肥大伴劳损或右室肥大伴劳损.结论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死亡与上述因素有关.针对这些相关因素而采取某些避免或相应处理措施,可望降低围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手术切除左房黏液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体外循环下经右房-房间隔切口行左房黏液瘤切除术患者,其中4例在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随访:1月~9年.结果体外循环转机24~62 min,无围术期死亡及肿瘤栓塞,远期复发1例,复发率为4.76%.术后3月心功能评价(NYHA分级):I级18例,Ⅱ级3例.结论体外循环下经右房-房间隔切口切除左房粘液瘤方法简单、安全、疗效好.可以考虑不阻断升主动脉在心脏跳动下切除左房粘液瘤.  相似文献   

19.
再次瓣膜置换术的病人 ,术中因分离粘连心包出血多、创伤大、心脏功能差、增加手术风险。我院从 1994~ 1999年再次瓣膜置换术 2 1例。住院期间死亡 3例。良好的体外循环技术和心肌保护技术对保证手术成功 ,降低死亡率起到重要作用。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2 1例 ,年龄 2 0~ 57岁 ,平均年龄 4 1岁。体重 71~ 4 8kg。术前心功能Ⅲ级 15例。Ⅳ级 6例。生物瓣毁损 8例 ,其他心脏直视手术后再次手术瓣膜置换 13例。其中二尖瓣置换 12例 ,主动脉瓣置换 5例 ,双瓣膜置换 4例。1.2 体外循环方法本组病人均静脉复合麻醉 ,肝素化后…  相似文献   

20.
耿玉六  张保友  李安  王腾飞 《海南医学》2014,(21):3153-3156
目的探讨成人患者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20例成人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患者手术死亡率为1.7%(2/120),并发症发生率为31.7%(38/120);(2)发生与未发生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术前吸烟、伴发高血糖、体外循环时间≥2 h、主动脉阻断时间≥90 min、输血量≥2 000 ml共5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吸烟、伴发高血糖、体外循环时间≥2 h、输血量≥2 000 ml是围术期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患者术前吸烟、伴发高血糖、术中体外循环时间≥2 h以及输血量≥2 000 ml是成人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