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30套成年男性腹部连续矢状面标本上,脾裸区位于胃脾韧带后层与脾肾韧带后层之间,宽度平均3.5cm、长度平均4.1cm,可分为脾门部和脾肾部;70%的胰尾与脾门相贴;胃脾隐窝和脾肾隐窝与左肝上后间隙相通;83.3%和90%的脾静脉分别位于胰体后上方与胰尾上方;副脾在脾门处的出现率为6.7%。  相似文献   

2.
脾的断面解剖及在影像学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套成年男性脾部连续矢状面标本上,脾棵区位于胃脾韧带后层与脾肾韧带后层之间,宽宽平均3.5cm、长度平均4.1cm,可分为脾门部和脾肾部;70%的胰民脾门相贴;胃脾隐窝和脾肾隐窝与左肝上后间隙相通;83.3%和90%的脾静脉分别位于胰体后上方与胰尾上方;副脾在脾门处的出现率为6.7%。  相似文献   

3.
网膜囊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56具成人尸体的网膜囊进行局部解剖研究,认为网膜囊的境界:上界为肝食管韧带及肝尾状叶后缘与膈的腹膜近折部;下界为大网膜2、3层的愈合部;左界为胃脾韧带、胃食管膈韧带、网膜囊分为四部:肝食管韧带间隙、肝尾状叶周围隐窝、胃胰间隙、大网膜间隙。  相似文献   

4.
小网膜附着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确切描述小网膜的附着以及网膜囊上隐窝的腹膜腔归属,为影像诊断和外科引流提供确切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20例局解教学用成年尸体,通过局部解剖结合部分肝叶切除,对小网膜的附着及周围毗邻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小网膜是张于肝与食管腹段、胃小弯和十二指肠初始2cm段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其中附于胃小弯下份和十二指肠初始2cm段上缘的小网膜部分,向上连至肝门(横沟);附于胃小弯上分和食管腹段的小网膜的部分,向右连于肝左纵沟后半部,即静脉韧带裂底。因而小网膜在肝上的附着线呈“┛”形。小网膜左前上方是肝外形的左叶,小网膜左下方是胃前壁;三者之间为左肝下前间隙(胃肝隐窝),小网膜右后上方为网膜囊上隐窝,其内有肝尾状叶套入。结论:目前所有教科书中对小网膜的描述不够全面,将网膜囊上隐窝归为左肝下后间隙与肝外形分叶也不相对应,因此有关结构应予研究。  相似文献   

5.
胃裸区(Gastric bare area,GBA)为胃贲门部及胃小弯近侧部分的胃后壁后方与胃膈韧带两左、右层之间的无腹膜覆盖区.是近侧胃的一个特殊结构,其解剖实质应归属为腹膜后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后壁穿孔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胃后壁穿孔的GE Light speed 16 CT资料。结果17例胃后壁穿孔的CT表现为:小网膜囊积气13例,积液17例,剑突下隐窝积气4例;其中12例可见右肝上间隙积液,5例胰腺发现假性囊肿形成,2例示肝肾隐窝积液,3例回盲后隐窝积液,4例大、小网膜浸润增厚,16例肠管胀气积液。小网膜囊积气、积液是急性胃肠后壁穿孔的GE Light speed 16 CT表现中最常见征象。结论MSCT可以诊断急性胃肠后壁穿孔。  相似文献   

7.
CT扫描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扫描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断意义,探讨CT表现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50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①胰腺实质侵犯:局限于胰头者3例(6%),体部者2例(4%),头部和体部者3例(6%),体尾部者24例(48%),头体尾部者18例(36%)。②胰周侵犯:小网膜囊受侵47例(94%),左肾前间隙渗液伴肾前筋膜增厚40例(80%),右肾前间隙受侵28例(56%)。结论 CT检查可了解胰腺实质坏死以及胰周侵犯的情况,根据坏死程度,作CT分类,为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及判定预后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谯时文  姜淮芜  黄勤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1933-1934,1937
目的:观察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在体胃裸区的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解剖间隙存在的通联。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1年9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胃癌患者共60例,根据术前螺旋CT诊断,分为胃裸区受到侵犯(A组)和未受到侵犯(B组)各30例,使用亚甲蓝和抗癌药物配制成的混合液作为染色剂,手术中切开胃结肠韧带、脾胃韧带后游离至胃裸区下界,轻提胃壁向胃裸区内注射染色剂,观察胃裸区与周围解剖间隙的通联关系,尤其是有与右侧相通联。分离切开胃裸区周围韧带,游离至食管下端,切去食管下端近肿瘤侧食管,显露出被着色的胃裸区平面,观察胃裸区形态及裸区内走形的血管、神经及其走向和分支、裸区内淋巴结的数目及淋巴液的流向。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周长和其长、宽。结果:(1)在体胃裸区出现率为100%,形态不规则,A组胃裸区大部分近似椭圆形、小部分形似长方形,周长为(17.86±3.58)cm、长(4.96±0.72)cm、宽(3.77±0.51)cm,面积为(13.15±2.25)cm2;B组胃裸区大部分形似长方形、小部分形似椭圆形,周长为(15.66±3.68)cm、长(4.91±0.92)cm、宽(3.02±0.49)cm,面积为(10.75±3.28)cm2;(2)两组患者胃裸区左右侧界均为胃、膈韧带左、右层,左侧与左肾周间隙相通、右侧封闭、上界与膈下腹膜外间隙相通,并通食管裂孔和膈血管间隙与纵隔相连、向下与肾旁前间隙相通联;(3)A、B两组胃裸区内有血管分布的占100%,其中只有胃左动静脉占13%,只有胃后动静脉分布的占60%,只有膈下动脉返支的占10%,有胃左动静脉和胃后动静脉分布的占9%,有胃后动静脉和膈下动脉返支的占5%,同时有胃左动静脉、胃后动静脉和膈下动脉返支的占3%;A、B两组胃裸区有淋巴结分布的占100%,出现的淋巴结均为胃左淋巴结,有1~3枚淋巴结的占82%,有3~5枚淋巴结的占15%,有5枚以上淋巴结的占3%;A、B两组胃裸区内有神经分布的占35%,仅有右侧迷走神经干经过的占33%,有右侧迷走神经干及其分支经过的占2%。结论:在体胃裸区的形态、内部结构与周围解剖间隙的通联存在差异,与是否受到周围疾病的侵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26例腹腔间隙脓肿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腹腔间隙脓肿进行了CT检查与经皮腹腔穿刺及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右肝上间隙9例,右肝下间隙4例,左肝上间隙5例。脾胃隐窝2例,左肝上前间隙及胃肝隐窝4例,左肝上后间隙及脾肾隐窝8例。脓肿形态呈菱形,卵圆形,不规则形低密度区,单腔或多腔,脓肿壁厚度0.2-0.5cm,周围腹膜增厚等。结论:CT显示人体腹部横断面图像并对显示液体有敏感性,可作为腹腔间隙脓肿的重要诊断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肖日国  徐银鸣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9):1033-1034,1038
目的:为咽旁间隙疾病的影像识别和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20例,CT扫描后制成横断切面,经咽隐窝等层面观察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测量咽旁间隙的面积。结杲:咽隐窝层面的咽旁间隙呈近似三角形,横断面及CT面积分别为(447.6±2.18)mm。(左)、(446.4±2.10)mm。(右)和(42.6±3.12)mm。(左)、(43.1±2.96)mm。(右),两侧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呈对称性。自茎突至咽隐窝的连线将咽旁间隙分为咽旁前、后间隙,CT图像能较好显示咽旁后间隙内各结构的相互关系。结论:咽旁脂肪组织、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茎突、翼内肌是CT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咽旁间隙的横断层解剖对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明确左下胸部、膈肌和左上腹部疾病累及左侧胸腹交界区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及解剖、病理基础.方法 观察3例尸体横断面、3例矢状面标本胸腹交界区结构的位置、形态特征,结合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胸腹交界区疾病75例的MDCT表现,阐明其影像学与解剖、病理学的关系.结果 断面解剖上,左肺韧带位于左肺门下方,内侧附着于食管或降主动脉,外侧与肺下叶内缘相连,下份游离于膈肌上方或附着于膈肌;左三角韧带位于肝左外叶上方,均有游离段;胃膈韧带位于胃底后方,连接胃底与左侧膈肌.MDCT图像上,同时胸腹腔积液50例,左肺韧带将胸水在内侧分隔成前、后两部分,左上腹腔积液多分布于脾周间隙;左下肺癌6例向下累及胸膜、膈肌和脾脏;胃底癌3例向上转移至膈下腹膜和左下肺;左肾上腺癌直接浸润左膈肌脚1例;炎性病变14例,均涉及到左下胸腔和左上腹部;左侧膈疝1例.结论 左侧胸腹交界区域解剖、病理特点影响该区域疾病的局部、扩散和相互通连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12.
早期胃肠穿孔中CT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胃肠穿孔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成人早期胃肠穿孔的CT表现。结果:7例中胃穿孔2例,十二指肠球部穿孔3例,外伤性胃、十二指肠降部撕裂伤各1例。CT表现剑突下隐窝积气、小网膜囊区积气、腹壁下隐窝积气、腹腔积液。结论:CT对早期胃肠穿孔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山羊脾被膜的淋巴流向。方法 将中华墨汁注射脾被膜内 ,局部按摩 ,30min后解剖观察。结果 山羊脾被膜淋巴流向有 3条途径 :(1)沿脾膈韧带引流到膈肌肌性部 ,部分穿膈肌到达纵隔后淋巴结 ;(2 )向脾门引流 ,再汇合成一条较大的淋巴管到达胰体上淋巴结 ;(3)沿脾胃韧带到达胃体。结论 山羊脾被膜的淋巴流向属于分散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胰腺病变的断层影像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实用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研究2例成人上腹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和86例健康成人上腹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位图像上胰腺的分部、毗邻和大小。结果 胰腺在连续冠状断层上集中出现在下腔静脉后缘前55mm和其后13mm的范围内。标志性层面为:经肠系膜上静脉层面、经肝门静脉主干层面、经下腔静脉前份及左肾静脉层面、经下腔静脉后份和主动脉裂孔层面。相应层面胰颈、胰头、胰体、胰尾的最大上下径和左右径分别为(21.63±3.62)、(11.06±2.33)mm,(47.56±6.47)、(36.55±6.69)mm,(30.13±5.32)、(52.29±10.80)mm,(22.16±2.07)、(35.14±6.06)mm。结论 胰腺MSCT冠状位图像可应用于临床诊断,弥补了横断位CT图像显示病变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性胰腺炎(AP)患者小网膜腹膜下间隙受累情况与Balthazar CT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且经手术病理或生化指标检测确诊的64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肝胃韧带的受累及Balthazar CT分级情况。结果 64例AP患者Balthazar CT分级:C级6例;D级20例;E级38例。肝十二指肠韧带受累者共48例;肝胃韧带受累者共54例。Balthazar CT分级C级患者,肝十二指肠韧带、肝胃韧带受累的阳性率显著低于D级、E级(P<0.05);Balthazar CT分级越高,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肝胃韧带受累越严重,呈显著正相关(P<0.01)。CT扫描图像可见病变呈弥漫性增大,增大程度与严重程度成正比,胰周脂肪间隙模糊、间隙消失,胰腺因炎性渗出而模糊不清。结论 MSCT检查可有效显示AP患者小网膜腹膜下间隙受累情况,且在一定程度上反应AP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女,37岁。己婚。因左腰部疼痛不适,伴畏寒、高热、恶心、呕吐1周,抗炎治疗后,症状缓解。门诊CT示胰尾、脾脏内侧面见一约3.5cm×5.5cm×3.5cm大小圆形病灶,增强后灶内无强化,壁见有强化,考虑为胰腺良性囊肿。气管插管全麻,仰卧位,头高脚低。脐下导入10mm Troca,为腹腔镜孔。左肋缘下腋前线置10mmTroca为主操作孔。左右肋缘下锁骨中线各放置5mmTroca为辅助操作孔。提起胃大弯,超声刀切开胃结肠韧带入小网膜囊,继续分离,遇较粗血管以钛夹夹闭,直至切断胃脾韧带,暴露胰腺及脾门。发现囊肿约4cm×5cm大小,位于胰尾背…  相似文献   

17.
刘卫华  李鑫 《西部医学》2009,21(8):1267-1269,1272
目的观察成人颅骨标本翼腭窝的断层解剖学,并与影像学的结果相对照。方法将45例干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使用SHIMADZU型CT机,将第l组干颅按颅底检查仰卧摆放,层厚1mm,冠状面扫描从硬腭后缘开始,不间断扫描扫至上颌窦后壁结束;将第2组干颅行横断面扫描,横断面以硬腭平面为基线,层厚2mm,平行向上扫描至眶下裂;将第3组干颅行矢状面扫描,以正中剖面矢状面为基线,层厚2mm,平行向外扫描至上颌窦外侧壁。按影像扫描基线分别在三组颅骨标本上做好标记。使用自制的切片刀分别沿CT的冠状面、水平面及矢状面扫描基线行相应的断层切片。逐层测量冠状面、水平面及矢状面的有关孔距和径值,并与CT结果相对照。结果冠状面上,左右两侧翼腭窝的第一至第六层70%(21侧)呈斜倒梯形,30%(9侧)呈斜四边形;第七至第十层均表现为管形。水平面上,左右两侧翼腭窝第一、二层其前、后壁主要表现为凸面均向后的双弧形80%(24侧);第三、四层主要表现为凸面相对的双弧形约66.7%(20侧);第五、六层主要表现为管形60%(18侧);第七、八、九、十层则全部表现为管形。水平面上,第一至六层翼腭窝左右径大于前后径,第七、八、九、十层翼腭窝左右径约等于前后径。在颅骨矢状面上测量: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的高度平均值为(19.21±3.42)mm;厚度平均值为(0.74±0.42)mm;上颌窦顶壁与后壁交界处的厚度平均值为(0.63±0.31)mm。左右两侧翼腭窝CT扫描各项数据的测量结果与左右两侧翼腭窝的相关测量指标解剖测量结果一致。结论骨性翼腭窝断层解剖学研究弥补了对其局部解剖的局限,并为其影像学研究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的1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后脾蒂血管出血,无胰漏、胃底及结肠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左膈下脓肿1例、肺部感染5例、左侧胸腔积液7例、大量腹水9例、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2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脾动脉的妥善处理、脾周韧带及粘连的解剖分离、脾蒂血管的正确处理以及脾窝创面的彻底止血是门静脉高压症脾脏切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1岁,因右侧面麻、耳鸣、听力下降1年入我院脑外科。入院查体:巩膜轻度黄染,腹部主体未见异常。总胆红素44.50umol/L,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正常。 B超检查示肝左叶囊肿( 11 cm×6cm), CT示肝胃之间小网膜区囊肿,遂转入肝胆外科。剖腹探查:见肝胃之间,小网膜囊区一囊性肿物,约10 cm×8cm×6cm,张力大,紧邻斤左外叶,囊肿基底部与胃小弯侧胃壁粘连,紧邻胃左动、静脉,且基底部周围可见串珠样小囊肿;肝脏大小、色泽正常;胆总管轻度受压。因囊肿与胃壁粘连紧密,局部…  相似文献   

20.
胃裸区是指胃贲门部及胃小弯近侧部分胃后壁后方与胃膈韧带左右层之间无腹膜覆盖的区域。早在1941年,Congdon等在观察肾前筋膜向上延伸与附着时提及胃后壁有一无腹膜覆盖的裸区,但其精细解剖和临床意义却长期未得到重视。近些年以来,胃裸区作为一个客观解剖实体的存在以及其特殊的临床意义,引起国内外解剖学、影像学和临床专家们的注意,但迄今为止对胃裸区这一解剖实体,目前仅进行了一些解剖学和影像学方面的研究,对胃裸区与临床尤其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资料很少[1],现就胃裸区与胃癌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