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评估机械通气患儿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对ICU(intensivecareunit)42例4—12岁机械通气患儿采用咪达唑仑维持镇静。每4h运用Ramsay评分评估镇静深度,同时记录BIS值。就BIS值与镇静评分间进行相关分析;计算BIS判断镇静深度的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结果BIS值与对应的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为-0.71,P值〈0.01)。BIS值为80时,其区别镇静不足和镇静充分的敏感度为0.84和0.8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66和0.79;BIS值为55时,区别镇静充分和镇静过度的敏感度分别为0.67和0.65,阳性预测值为0.39和0.21。结论对在ICU机械通气患儿采用咪达唑仑维持镇静,BIS值与Ramsay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并能可靠、有效地区分镇静不足和镇静充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与镇静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评估机械通气患儿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6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PICU)并接受机械通气的52例患儿,治疗期间均静脉咪达唑仑维持镇静,每4 h镇静唤醒1次,分别在达到镇静目标时、1 h、2 h、4 h、6 h、8 h、10 h、12 h记录BIS值、Ramsay评分、Riker镇静-躁动评分(sedation-agitation scale,SAS),就BIS值与镇静评分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BIS值与Ramsay评分呈负相关(r=-0.611,P<0.01),与SAS评分呈正相关(r=0.599,P<0.01)。结论:BIS监测可以连续、客观、实时地反映机械通气患儿的镇静状态,并能指导镇静,保证机械通气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对丙泊酚镇静深度调控的价值.方法 选取重症监护病房66例危重症患者,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以Ramsay评分3~4为镇静目标,连续观察24 ~ 72 h,记录每半小时的Ramsay评分及对应的BIS值,共监测Ramsay评分及相应BIS值202组,分析Ramsay评分与BIS值的相关性,确定镇静适度时所对应的最佳BIS值.结果 ICU危重症患者丙泊酚镇静期间Ramsay评分与BIS值呈负相关,r=-0.876(P<0.01).结论 脑电双频指数是调控丙泊酚镇静深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评估小儿口腔颌面外科术后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42例6~12岁口腔颌面外科术后丙泊酚维持镇静下带管自主呼吸的患儿。每4小时和需要吸痰时分别运用Ramsay评分和气管吸痰评分(TSS)评估镇静深度,同时记录BIS值。就BIS值与镇静评分间进行相关分析;计算BIS判断镇静深度的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结果BIS值与对应的Ramsay和T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71和-0.44,P均<0.01)。BIS值为85时,其区别镇静不足和镇静充分的敏感度为0.84和0.81,阳性预测值为0.66和0.79;BIS值为65时,区别镇静充分和镇静过度的敏感度为0.67和0.65,阳性预测值为0.39和0.21。结论对于术后丙泊酚维持镇静下带管自主呼吸的患儿,BIS值与Ramsay和TSS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并能可靠而有效区分镇静不足和镇静充分。 相似文献
5.
脑电双频指数评估小儿术后镇静深度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评估小儿口腔颌面外科术后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 42例6~12岁口腔颌面外科术后丙泊酚维持镇静下带管自主呼吸的患儿.每4小时和需要吸痰时分别运用Ramsay评分和气管吸痰评分(TSS)评估镇静深度,同时记录BIS值.就BIS值与镇静评分间进行相关分析;计算BIS判断镇静深度的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BIS值与对应的Ramsay和T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71和-0.44,P均<0.01).BIS值为85时,其区别镇静不足和镇静充分的敏感度为0.84和0.81,阳性预测值为0.66和0.79;BIS值为65时,区别镇静充分和镇静过度的敏感度为0.67和0.65,阳性预测值为0.39和0.21.结论 对于术后丙泊酚维持镇静下带管自主呼吸的患儿,BIS值与Ramsay和TSS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并能可靠而有效区分镇静不足和镇静充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期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与镇静-躁动评分(SAS)对ICU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靠性与可行性,寻找一套更加优化的镇静深度评估方案。方法:62例年龄18~65岁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BIS组)和对照组(SAS组),将其镇静过程分为诱导期、维持期及苏醒期,在各期均给予相同的镇静方案,分别用两种评估方法使其镇静深度达到目标值。在诱导期记录诱导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在维持期观察两组所用镇静药总量、觉醒时间、吸痰、疼痛刺激耐受率、意外拔管风险等指标,在苏醒期观察苏醒时间、吸痰疼痛刺激耐受率及谵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在镇静诱导期,BIS组患者镇静诱导时间比SAS组快,但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镇静维持期两组患者均能维持较平稳的镇静状态,但镇静过程中SAS组患者觉醒时间比BIS组长,而所用镇静药物总量却偏多,并且吸痰疼痛刺激耐受率、意外拔管风险等指标较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苏醒期BIS组患者苏醒时间比SAS组短,吸痰疼痛刺激耐受率及谵妄发生率较SAS组有显著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患者的镇静进行分期探讨是一种新的思路、新方法,在镇静诱导期SAS评分优于BIS;在镇静维持期及苏醒期BIS优于SAS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丙泊酚镇静时脑电双频指数(BIS)与脑电小波指数(WLI)之间的相关性、一致性;以及BIS、WLI对意识消失预测概率的比较.方法 20例择期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病人,连续监测BIS、WLI.由微量泵靶控输注丙泊酚,用双盲法记录OAA/S评分分别为5、4、3、2(LOC)、1时以及术后患者意识恢复(ROC)等时间点的BIS、WLI的值.结果 BIS、WLI均值在意识恢复阶段均明显高于意识消失阶段.BIS、WLI与OAA/S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1、0.947,BIS与WLI的相关系数是0.942.BIS、WLI对意识消失的Pk值分别为:0.94、0.95,两个指标的Pk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IS与WLI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同时它们与OAA/S评分之间也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均可反映丙泊酚镇静时患者意识消失-恢复的变化,同样可以作为监测丙泊酚镇静深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应用脑电双频指数评估重症病人镇静深度的可行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评估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病人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入SICU需呼吸机辅助通气的病人30例,分为2组,均连续监测脉搏,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BIS.分别使用微量泵匀速输入咪达唑仑与丙泊酚维持镇静.均使用微量泵匀速输入芬太尼镇痛.每隔30min用Ramsay评分评估镇静深度,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相关系数,比较相关性.结果:两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8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不同镇静药时BIS与Ramsay评分均呈负相关,且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且同-Ramsay评分时BIS值有较小差异,呈正态分布.结论:应用BIS评估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病人的镇静深度有很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镇静浓度可行性。方法纳入需镇静治疗CCU患者40例,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同时进行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和RAMSAY评分,并记录靶控输注系统预测的效应部位浓度值(Ce),比较脑电双频指数与效应部位浓度值、Ramsay评分相关性,以观察脑电双频指数评价镇静深度准确性。结果随Ce增加,Ramsay评分越高、BIS过越低,BIS与CE、RAMSAY呈负相关(<0.05).结论 BIS能准确反应镇静深度,可用于CCU镇静深度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反馈控制下的闭环靶控镇静(CLTC)I技术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3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使用微量泵连续输注异丙酚进行镇静,Ⅱ组使用靶控输注(TC)I异丙酚进行镇静;Ⅲ组使用闭环靶控输注异丙酚进行镇静,闭环靶控的目标BIS值设定为80~70,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值、Ramsay评分情况和三组24h异丙酚平均使用量.结果镇静治疗开始后,三组平均动脉压与基础值比较均有下降(P〈0.05),三组MAP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心率与基础值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各组BIS值和Ramsay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Ⅲ组维持理想镇静时间百分比与其它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Ⅲ组达到60~80范围BIS值时间百分比与其它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Ⅲ组24 h异丙酚平均用量明显少于其它组(P〈0.05).结论CLTCI与TCI和恒速输注方法比较,是更为理想的镇静方法,CLTCI能够在提供较为理想的镇静效果同时保持患者血液动力学的相对稳定,有效减少镇静不足或过度镇静的发生,并减少镇静药物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1.
疾病本身、麻醉或手术的影响、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治疗环境、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措施(如机械通气、血液透析、气管插管等)及患者的心理因素等诸多原因,会导致其不适和躁动,影响治疗和恢复,因此对患者实施适度镇静已成为ICU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脑电双频指数(BIS)是一种监测麻醉镇静和深度的指标,它也可应用于ICU患者的镇静监测。现综述关于BIS监测重症患者的镇静深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Aspect和HXD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BIS)与麻醉镇静程度的相关性以及两者的差异性.方法根据麻醉分级术前评估标准ASA,10例Ⅰ~Ⅱ级女性行普外或妇科手术病人,于同一病人同时连接两台BIS仪,分为H组和A组,以警觉/镇静(OAA/S)作为镇静评分,记录麻醉诱导及苏醒过程中BIS的变化值,并记录其血压(MAP)、心率(HR).麻醉诱导和维持异丙酚采用靶控输注技术(TCI),调整异丙酚的靶浓度,使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分析麻醉诱导和苏醒期OAA/S分别为5、4、3、2时两组的BIS值、MAP、HR值. 结果两组的BIS与OAA/S的相关性均接近于1(P<0.01).配对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MAP和HR与OAA/S无相关性(P>0.05). 结论 Aspect 和HXD 都能很好地反映麻醉的镇静程度,而且HXD的性能与Aspect相似,在临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体外循环术后患者镇静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心脏术后病人40例,随机分为2组,即咪达唑仑+芬太尼(M+F)组和丙泊酚+芬太尼(P+F)组,记录入ICU时(设为0)、1、2、3、4、5、6h时的BIS、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比较两组BIS分值、带机时间、微量泵调整次数及两组镇静药物的总费用.结果:两组的患者的一般情况、带机时间及微量泵调节次数、BIS、BP及H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的BIS、BP及H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IS可用于监测心脏术后患者的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14.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价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随机入选20例成年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咪唑安定或丙泊酚维持镇静深度至Ramsay评分2~3分或SAS评分3~4分,每0.5h进行Ramsay和SAS评分及记录BIS值,观察6~48h,共监测Ramsay和SAS评分及相应BIS值358组.结果:BIS值与Ramsay和SAS评分均有较好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753(P<0.05)和0.771(P<0.05).BIS值在各不同镇静深度患者中的离散度均较大.结论:BIS监测在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评价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Aspect和HXD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BIS)与麻醉镇静程度的相关性以及两者的差异性。方法:根据麻醉分级术前评估标准ASA,10例I-Ⅱ级女性行普外或妇科手术病人,于同一病人同时连接两台BIS仪,分为H组和A组,以警觉/镇静(OAA/S)作为镇静评分,记录麻醉诱导及苏醒过程中BIS的变化值,并记录其血压(MAP),心率(HR),麻醉诱导和维持异丙酚采用靶控输液技术(TCI),调整异丙酚的靶浓度,使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分析麻醉诱导和苏醒期OAA/S分别为5,4,3,2时两组的BIS值,MAP,HR值。结果:两组的BIS与OAA/S的相关性均接近于1(P<0.01),配对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MAP和HR与OAA/S无相关性(P>0.05), 结论:Aspect和HXD都能很好地反映麻醉的镇静程度,而且HXD的性能与Aspect相似,在临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不同年龄患儿全身麻醉中用脑电双频指数仪监测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患儿40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Ⅰ或Ⅱ级,接受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和择期手术。麻醉用静脉注射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持续静脉输入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患儿按年龄分为4组(每组10例):A组(≤3月),B组(>3月,≤2岁),C组(>2岁,≤6岁)和D组(>6岁,≤12岁)。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时(T3)、切皮时(T4)、停药时(T5)、自主呼吸恢复(T6)和拔管时(T7),做密西根大学镇静评分(University of Michigan Sedation Scale,UMSS),并记录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值。记录麻醉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T5~T6),麻醉后气管拔管时间(T5~T7)。结果(1)各组患儿,T1镇静评分为0~1分;T2时上升,T4为4分,T7回到T1时水平(0~1分)。与此对应,(2)各组患儿T1时的BIS值在96以上,T2时BIS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7回到T1水平。(3)A组患儿与B、C、D组患儿相比,麻醉后气管拔管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4组患儿麻醉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不同年龄全身麻醉患儿中,脑电双频指数仪可以有效监测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结合镇静评分(Ramsay)、镇静躁动评分(SAS)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监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间在梅州市人民医院ICU科住院治疗的120例重症监护患者,均静脉泵注丙泊酚,监测BIS及Ramsay评分和SAS评分,分析BIS值与Ramsay评分和SAS评分的相关性,比较镇静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结果 镇静后患者生命体征较治疗前平稳,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镇静前后患者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值与SAS评分呈正相关(r=0.771,P<0.05),BIS值与Ramsay评分呈现负相关(r=、0.753,P<0.05).结论 BIS与Ramsay、SAS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合运用于机械通气患者对其镇静深度监测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仍需要进行谨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右美托咪啶镇静期间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用于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重症监护病房20例机械通气患者,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0.5μg/kg,以Richmond镇静躁动评分(RASS评分)0~-3分为镇静目标,在0.2~0.7μg/(kg.h)范围内滴定给药,连续观察10 h,记录每小时的RASS评分及对应的BIS值,分析RASS评分与BIS值的相关性,以RASS评分〈-3分为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镇静适度时所对应的最适BIS值。结果机械通气患者右美托咪啶镇静期间RASS评分与BIS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82(P〈0.01)。ROC曲线上所对应的镇静适度与镇静过度最佳截断点的BIS值为57,敏感性为0.962,特异性为0.852,ROC曲线下面积为0.925。结论BIS值与右美托咪啶镇静深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右美托咪啶镇静期间BIS监测可用于指导ICU机械通气患者目标镇静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BIS监测对电针刺激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妇科手术的镇静效果评价.方法 择期妇科手术患者60例.ASA I~II级,年龄20~60岁,行硬膜外麻醉,随机分为3组:咪达唑仑组,给予咪达唑仑0.04 mg/kg;针麻组.足三里、三阴交穴位予以针刺连续刺激,频率30~100HZ;咪达唑仑+针麻组,给予咪达唑仑0.04mg/kg和足三里、三阴交穴位连续针刺刺激.监测3组患者围手术期BIS值、BP、HR、SPO.结果 3组患者的BIS和麻醉前比较均有下降(P<0.05).但在切皮时针麻组BIS值最高(P<0.05),味达唑仑+针麻组BIS值最低(P<0.05),填塞纱布时,针麻组BIS值高于其两组II组(P<0.05).结论 BIS值可以作为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效果评价的客观指标.针麻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过程中脑电样本熵(SampEn)和双频指数(BIS)与异丙酚血药浓度及患者镇静深度的相关性。方法:40例ASAⅠ~Ⅱ,年龄18~65岁拟采用全身麻醉行择期肿瘤手术的患者。异丙酚麻醉诱导初始靶控浓度0.5μg/mL,随后每间隔1 min递增0.5μg/mL,直至意识消失。每隔20 s行改良镇静/警觉评分(MOAA/S),并实时记录原始脑电波及BIS值,通过原始脑电波线下进行样本熵的计算。计算决定系数(R2)和预测概率(PK)比较SampEn和BIS与异丙酚血药浓度及镇静深度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异丙酚靶控浓度的递增,SampEn与BIS值均相关性递减,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2-SampEn=0.91±0.15、R2-BIS=0.86±0.08,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SampEn与BIS可有效区分MOAA/S刻度上5~2评分(P〈0.05),且SampEn在1~0的评分变化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SampEn与BIS基于改良镇静/警觉评分对意识深度的预测概率(PK)分别为0.94±0.01、0.92±0.01,两者间PK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ampEn在反映异丙酚药效变化时表现出等同于BIS的良好相关性,且能有效用于麻醉镇静深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