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点、CT、MRI及预后。方法对已明确诊断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多以眩晕、恶心、呕吐起病,病情进展性加重。除了典型的Wallenberg综合征的症状外,还可以出现面部及肢体浅感觉障碍、同侧面部及肢体感觉障碍、深感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面瘫等少见症状。头颅扫描阳性率8.8%,头颅MRI阳性率38.6%。入院后给予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感染、对症治疗后,临床治愈32例(53.3%)、好转18例(30%)、植物状态4例(6.67%)、死亡6例(10%)。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表现首先以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起病,继之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症状,易误诊,从而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所以应及时行头颅MRI、MRA及DSA等检查,明确诊断尤为重要,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延髓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总结11例延髓梗死的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及治疗转归,分析延髓梗死的临床特点,诊断,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结果延髓梗死可表现为多个临床综合征,头CT检查不能发现病灶,头MRI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吞咽困难是常见症状,肺部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经治疗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少数遗留球麻痹、偏瘫等后遗症。结论延髓梗死主要表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延髓腹侧综合征和橄榄体后部综合征,早诊断,及早康复治疗,能减少后遗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郝俊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191-192
目的探计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对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急性起病,以眩晕或头晕、构音障碍、吞咽困难、Horner征、共济失调及交叉性感觉障碍为常见临床表现,亦可有锥体束征阳性,其中8例示Babinski征阳性。25例头CT检查均未发现阳性病变;其中2例头CT示小脑梗死;25例头MRI检查显示右侧延髓梗死13例;左侧延髓梗死8例。合并同侧桥脑梗死1例,合并同侧小脑梗死2例,4例未检出病灶;16例做头MRA检查,其中5例示椎-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3例示病变侧椎动脉及分支狭窄闭塞,25例均采用止晕、止吐、活血化瘀,吞咽困难者予以鼻饲,抗血小板治疗,同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上消化脑出血。其中18例于7~20d症状缓解,1~2个月症状基本消失;2例死亡;5例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以延髓背外侧局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可有锥体束受累体征,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头MRI对诊断有帮助,MRA检查可提示血管受累程度,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MRI,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将42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或头晕、交叉性感觉障碍、恶心呕吐、呛咳及吞咽困难、共济失调、声音嘶哑、眼震、霍纳征、眼震等。MRI可显示延髓背外侧和/或小脑病灶。38例患者MRA检查21例(55.3%),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椎动脉病变或先天变异。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MRI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诊断提供准确的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延髓背外侧综合征(LM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探讨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临床诊断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眩晕、恶心、呕吐为最常见主诉,查体多见水平眼震、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责任病灶及可能的病因。结论典型的LMS临床少见,大部分表现为部分性或不典型的LMS,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及MRI表现,大部分预后较好,少数合并大面积小脑梗死或累及呼吸、循环中枢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LM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26例均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头晕、言语不清、吞咽困难者22例,占84.6%。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饮水呛咳(88.5%);眩晕、呕吐、眼震(76.9%);共济失调(61.5%);Horner征(53.8%)以及交叉性感觉障碍(50.0%)。MRI以延髓背外侧长T1长T2信号为主要影像学特征。26例患者经治疗均好转出院,其中痊愈6例(23.7%)20例遗留有一定的后遗症,包括咽反射减弱6例,共济失调5例,感觉障碍5例,轻度Horner征3例,轻度周围性面瘫1例。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首发症状多为头晕、言语不清、吞咽困难。MRI检查对诊断的敏感性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延-颈髓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报道2例临床病例,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经过及预后情况,结合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分析,2例患者均为中老年男性,亚急性或者慢性起病,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以下运动、感觉及括约肌功能障碍,MRI表现为延髓、颈段脊髓增粗,髓内异常信号影,考虑炎症性病变可能,予使用激素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多次MRI检查发现髓周可见异常血管流空影,经CTA检查确诊,行外科手术治疗后症状改善。结果硬脊膜动静脉瘘是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畸形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上行性病变部位以下的肢体运动、感觉、大小便功能障碍,多为亚急性及慢性起病,由于该病早期的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易造成误诊误治,对高度怀疑本病的患者,需多次行脊髓MRI检查及CTA或者脊髓血管造影,脊髓MRI、CTA及脊髓血管造影有特征性表现。结论对亚急性或者慢性病程的延髓及颈髓病变患者,需高度警惕硬脊膜动静脉瘘的可能性,多次MRI检查及必要时CTA检查或者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检查是必要的,有利于早期确诊本病,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延髓出血误诊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延髓出血误诊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原发性延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原发性延髓出血患者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呃逆、眼震、构音障碍、肢体麻木和/或瘫痪等,颅脑CT平扫无异常.易被误诊为脑缺血或不易明确诊断,MRI检查后确诊,预后均良好。结论对怀疑延髓病变的患者应尽早、尽可能行MRI检查,明确是否有延髓出血,避免不当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肾错构瘤破裂出血(RBRAMLs)行肾动脉栓塞及化疗的效果.方法 6例RBRAMLs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其中4例患者行CT增强,1例行肾动脉CT血管造影(CTA),1例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明确诊断后,6例RBRAMLs患者均行肾动脉栓塞及化疗术.结果 CT增强、CTA、MRI、DSA检查对诊断RDRAMLs的准确性很高,尤其是CT增强检查.6例患者行肾动脉栓塞及化疗术后,5例患者24 h后腰区胀痛明显减轻,48~72h血色素明显上升甚至达到正常水平,1例患者双肾破裂出血48~72 h后血尿逐渐消失,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异位栓塞,预后良好.结论 RBRAMLs通过DSA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后可以迅速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介入栓塞应作为治疗RBRAMLs诊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延髓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20例延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延髓梗死的主要临床表现: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声嘶、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肢体小脑性共济失调;同侧Horner征.头部MRI延髓部位T2加权成像呈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结论 延髓梗死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对于延髓梗死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傅海扬  盛灿若 《医药世界》2009,(11):734-735
腓总神经麻痹临床比较常见,其临床特点是患侧足和足趾不能背屈、足下垂、足跟行走不能、伴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笔者临床运用针刺加艾灸治疗10例腓总神经麻痹,预后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诊断及预后。方法分析18例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病因、CT/MRI以及预后转归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文病例多数急性起病,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Korsakoff遗忘综合征,眼球运动障碍,预后差。其常见原因Percheron动脉病变引起。结论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是椎-基底动脉顶端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DSA检查对于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于双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怀疑或确诊双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CTA),使用Vitrea2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并将图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照。结果:本组患者所有CTA图像成像清晰,血管管壁钙化、管腔闭塞及狭窄均能得到良好的显示,经DSA检查对照,CTA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符合率为99.2%,下肢动脉狭窄符合率为98.4%。结论: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能准确的显示下肢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狭窄程度,对于临床诊断、随访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晓云  王翀  黄嵘 《江苏医药》2012,38(10):1218-1220
目的 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 分析36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中脑及丘脑病变多见,常合并小脑、枕叶、颞叶等其他部位的梗死,常以眩晕起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皮质盲等神经功能缺损.头颅MRI表现为幕上和幕下同时发生的两处及两处以上多发梗死灶.本组病例中,治愈+好转26例(72.2%),恶化6例(16.7%),死亡4例(11.1%).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起病凶险,预后差,临床表现较复杂,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体征和MRI的改变,需早期积极正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分析78例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前驱感染史,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可有颅神经受累,感觉障碍轻或没有,单时相病程,易并发呼吸肌麻痹,病后10~14d多数患者脑脊液化验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预后多取决于有无并发症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结论本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点,早期识别、及时治疗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确诊的1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以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为主的中脑受损表现,同时还有意识障碍,枕叶,颞叶,丘脑,小脑梗死的表现。头MRI检查显示脑内多发部位的梗死灶,头颈CTA检查可发现病变血管。2例溶栓成功,2例死亡。余经治疗好转出院。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头MRI可确诊,早期溶栓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延髓梗死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改变的特点.方法:对23例延髓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改变的分析.结果:表现为典型Wallenberg综合征者16例,不典型者7例,后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12例患者进行头部CT检查延髓部位均未见异常,全部病例行头部MRI检查均见延髓部位有长T1、长T2斑片状均匀信号.结论:本组延髓梗死多数(2/3以上)表现为典型的Wallenberg综合征,但不典型病例不少,引起后者的原因可能与小脑后下动脉变异较多、侧支循环的建立、梗死灶向周围延伸、腔隙性梗死等多种因素有关,影像学检查应首选MRI.  相似文献   

18.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是由于小脑后下动脉或一侧椎动脉闭塞所致延髓背外侧部损害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现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09年9月所收治的42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郑晓东 《中国当代医药》2013,(31):174-175,177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诊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McDonald诊断标准确诊的83例M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病变部位、病程分型、治疗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83例MS患者中,受凉和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诱因,常见临床症状依次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视力减退.MRI和诱发电位检查是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病变累及部位以大脑最常见,其次为脊髓和视神经.复发-缓解型最多.经治疗,有效80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6.4%.结论 萍乡地区是MS低患病率地区,结合临床特点、MRI、脑脊液免疫学、诱发电位检查能明显提高临床确诊率,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可干预病情进展,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陈贺明  范志奎 《河北医药》2013,35(5):673-674
目的探讨MRI联合减影CTA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TOBS患者的MRI和减影CTA影像资料,减影CTA与DSA进行对比研究,分析CTA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等各项指标。结果患者梗死灶部位依次为丘脑、中脑、小脑、枕叶、桥脑、颞叶,22例呈双侧对称分布,10例呈单侧分布,每例平均2.375个梗死灶;24例"干"字形血管结构存在异常,2例为基底动脉瘤,22例动脉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CTA对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93.2%、特异性为98.0%、阳性预测值为97.6%、阴性预测值为94.3%、准确性为95.8%,两种检查方法对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的诊断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值为0.771,两种检查方法具有中度一致性。结论 MRI联合减影CTA能准确提供脑缺血及血管病变情况,可以作为TOBS筛选和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