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苗清  刘斌 《哈尔滨医药》2002,22(3):18-18
颅内静脉窦血栓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发病率低,病因多及症状各异,造成临床诊断困难,极易误诊误治,误诊率达50%。现将我科近3年收治10例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10例,男性5例,女性6例。年龄18~49岁,平均36岁,病程在2个月~1年之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认识。方法总结1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检查结果。结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无特异性,易误诊误治。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易误诊误治,对无明确原因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压增高者,头颅CT、MRI仍无阳性发现,要及时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成像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胜林  仇恒志  万立野 《河北医药》2008,30(8):1169-1170
目的 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7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男1例,女6例;年龄23~35岁.使用东芝公司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常规行SE T1W1、TSE T2WI及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检查,相位对比(PC)法2D及3D静脉血管成像(MRV).结果 MRI可清晰显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出现高信号血栓影像,MRV静脉窭不能显影)和间接征象(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等信号),MRV可直观显示静脉窦部分或全部闭塞.结论 MRI常规成像方法结合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2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痊愈10例(41.67%),好转12例(50.00%),无效2例(8.33%),总有效率达91.67%(22/24)。结论脑部MRI、MRV是目前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佳手段,对不确定的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应行DSA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组由于多种病因导致的脑静脉系统血管病,发病率相对较低.笔者现将所在科室2004~2008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6例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总结。结果 12例患者通过综合治疗,痊愈2例(17%),好转8例(66%),无效2例(17%)。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较为少见脑血管病,MRI+MRV检查对本病诊断灵敏性高,抗凝治疗临床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特点以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产褥期5例,口服避孕药3例,出汗、脱水4例,中耳炎2例、鼻窦炎2例,贫血3例,自身免疫性疾病2例,原因不明2例。CT及颅脑静脉磁共振成像(MRV)检查23例,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10例;好转22例,死亡1例。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多可明确病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V是一种安全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抗凝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首选、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加深对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22例脑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的年龄、病因、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结果 2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1:1;年龄自16岁到61岁;临床症状以头痛最为常见,可伴发呕吐、视乳头水肿、癫痫、肢体偏瘫、语言障碍、动眼神经麻痹等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及意识障碍;影像学检查可采用MRV/DSA/CTV,血栓累及侧窦、上矢状窦最常见,且常合并累及多个静脉/静脉窦;经抗凝、降颅压、对症等治疗,有 20例症状缓解,复查提示原来血栓形成的静脉/静脉窦不同程度的再通; 2例病情加重,其中1例死亡.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多种,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随着磁共振MRV、CTA、DSA的应用,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已不是难题,且治疗效果较好;另外神经介入治疗值得关注与期待.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干预,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76例CVST患者有诱发因素的57例,占75.0%,未找到诱因的19例,占25.0%。最常见的发病诱因是妊娠和分娩,占43.5%;最多发生血栓的部位是上矢状窦,占40.8%;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占74.1%;经综合治疗,29例痊愈,42例好转出院,4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发生多种原因可促发,通过积极干预,特别是抗凝治疗,有较高的治愈率或好转率。  相似文献   

10.
<正>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静脉回流受阻的特殊性脑血管疾病,国外文献报道它的发病率为(3~4)/100万~([1])。而其中妊娠相关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危及妊娠妇女及胎儿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指自妊娠至产后6周内发生的颅内静脉窦血栓。由于妊娠相关的CVST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从而导致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8例妊娠相关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目的在于探究妊娠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分析55例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女均可患病,起病形式可急可缓,症状体征表现多样,影像学表现既可为出血也可缺血,脑脊液压力均升高,细胞学可正常,也可轻度异常。一旦确诊,肝素抗凝,预后良好。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MRV及DSA可以确诊,可存在解剖异常现象,需综合考虑才能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具体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实施治疗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3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7例)实施单纯抗凝治疗,观察组(17例)实施血管内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的VAS与NHISS评分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经临床治疗,两组的VAS与NHI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较单纯抗凝治疗,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疼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卞建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269-270
目的分析并评价丹参注射液在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别进行预防性丹参注射液治疗以及未行预防性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后1周后、2周后,通过彩超检查其患肢深静脉血流是否通畅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在未用药组58例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者23例,发生率为39.6%;用药组58例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者11例,发生率为18.9%,用药组发生率低于未用药组,差异显著(χ2=7.2342,P<0.05)。未用药组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发生率为13.8%,用药组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其发生率为1.7%,未用药组高于用药组,差异显著(χ2=4.8112,P<0.05)。结论中药制剂丹参能够明显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肝素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经过DSA、MRV检查确诊静脉窦血栓并经过肝素钠、低分子肝素治疗30例,肝素钠组15例,低分子肝素组15例,对比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6月治疗效果、并发症。结果抗凝7d实验组、对照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实验组临床症状缓解15/15,有效率100%,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率11/15,有效率73.3%,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6月随访实验组12例静脉窦血栓减少或消失,3例形成良好侧枝代偿,临床症状均有好转,对照组10例静脉窦血栓减少或消失,5例形成侧枝代偿,13例患者临床症状好转,2例无明显改善,实验组疗效优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结论肝素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CSVT安全性接近,肝素钠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及MRV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的1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MRI及MRV特点。结果12例患者中,急性期2例,呈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亚急性期10例。MRI检查发现继发性脑损伤7例,MRV表现为静脉窦显影中断。结论MRI结合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CT平扫及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表现。方法:对35例经临床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血栓位于直窦和下矢状窦,15例位于上矢状窦,7例患者累及横窦—乙状窦,5例累及多窦,7例患者累及脑深部大静脉及皮质引流静脉;对10例急性患者的CT平扫可见直接或间接征象;MRI平扫显示32例典型患者可见脑静脉窦内异常等信号或高信号影,流空效应消失,MRV检查显示受累静脉窦节段性或全程闭塞。结论:颅脑CT平扫是诊断急性CVST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对于亚急性以及慢性CVST患者,MRI平扫和MRV检查显示特征性表现,对于诊断CVST较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减少误诊率及改善预后。方法对2004年至2008年住院的1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中,10例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头痛。确诊前有6例发生误诊,误诊率高达50%。10例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检查,明确诊断为静脉窦血栓形成者8例,阳性率80%。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显影检查的患者,均证实有静脉窦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行降颅压及抗凝治疗,8例好转,2例无明显改变,2例死亡。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抗凝治疗仍为常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发病原因。方法对22例CVST患者的临床及头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CVST患者中男5例,女17例,发病年龄21~71岁,急性起病13例,亚急性起病9例,首发症状以头痛多见,其次为发热、意识障碍、肢体无力、抽搐及视力障碍,其中2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2例中DSA检查1例、头颅MRV检查21例,累及2个以上静脉窦者12例,以上失状窦受累最常见,发病原因以分娩最常见,其他因有口服避孕药、炎症、外伤、贫血等,22例中基本痊愈21例。结论 CVST以女性多见,首发症状以头痛多见,发病原因以分娩常见,可伴发躯体静脉血栓形成,多累及2个以上静脉窦,MRV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形成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4年2月开展外科手术患者3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95例,两组患者术前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增加皮下注射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与静脉血栓发生率,并开展比较与分析。结果两组样本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以及凝血死亡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共2例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科手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但临床应用时需给予针对皮下注射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保证有效抑制低分子肝素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并分析微创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最佳手术时机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50例,记为A、B、C三组,其中A组患者于发病后6 h内进行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B组患者于发病后6~24 h进行微创手术,C组患者50例患者于发病24~72 h之内行择期微创手术治疗。另选取同期行开颅手术治疗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四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明显高于其余三组(χ2=4.00、6.38、12.70,均P<0.05);观察组早期治愈率为40%,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57,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程度分级为Ⅰ级的例数明显多于其余三组(χ2=4.11、5.00、8.32,均P<0.05);B组优良率为88%(44/50),明显高于其余三组(χ2=6.83、5.83、15.43,均P<0.05);B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余三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χ2=5.32、8.58、32.97,均P<0.05)。结论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可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最佳手术时机以6~24 h为宜,该微创治疗不仅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且所用费用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