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在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VSD治疗11例脊柱内固定术术后深部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以总结出合理的诊疗方法。 结果 11例患者应用VSD技术处理创面1~3次,每次引流7~10 d。10例患者保留椎间植骨融合器、椎弓根钉、连接棒,仅取出横连。1例患者术中发现内固定已松动,取出所有内固定。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 结论 VSD技术可以充分引流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深部感染伤口的脓液并消灭其死腔;同时增加了取出横连保留其他内固定的安全性,有利于切口早日愈合及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
高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高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脊柱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VSD技术治疗脊柱术后感染19例。每例患者应用VSD技术处理创面1~4次,每次引流5~7d。结果:19例患者中7例经1次引流术后创面清洁,肉芽组织生长满意,即予一期缝合,10例行2次引流后直接缝合伤口,1例行3次引流后缝合伤口,1例行4次引流后死腔方消灭,停用VSD,常规换药6周后创面愈合。19例患者中12例内固定得以保留,7例患者去除内固定后创面愈合。结论:VSD技术治疗脊柱术后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柱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脊柱术后切口深部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32~77岁,平均(49.1±13.2)岁。本组急性感染11例,迟发感染3例。急性切口深部感染无内固定2例,采用清创引流技术。急性切口深部感染有内固定9例,早期5例采取清创置管灌洗引流技术,4例保留内固定物,1例术中取出内固定物;近期4例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保留内固定物。迟发感染3例,取出内固定物并置管引流治疗。结果急性感染无内固定2例均1次手术治愈。急性感染有内固定,早期5例中2例1次手术治愈并保留内固定物,1例直接取出固定物感染控制,1例2次手术取出固定物感染控制,1例复发形成慢性窦道,再次手术取出固定物感染控制;近期4例内固定物均获得保留,感染完全控制。迟发感染病例均1次手术治愈。术后随访6~36个月,无感染复发。结论无固定脊柱切口深部感染仅行清创引流即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急性切口深部感染,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有利于内固定物的保留;迟发感染取出内固定物可以迅速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策略。方法选择自2004-04-2015-01,已随访的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5~68岁,平均51岁。早期感染20例,迟发性感染5例。分别采用单纯清创(13例)、清创后置管间断冲洗(5例)、放置负压封闭引流(10例)等方法处理胸腰椎后路术后切口感染。术中将万古霉素粉剂1.0 g溶于500 ml 0.9%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在缝合前将万古霉素粉剂1.0 g置入切口。结果 13例采用单纯清创者中,有2例疗效不佳后改为放置VSD的方法治疗并痊愈。5例清创后置管间断冲洗有1例也改为放置VSD。10例放置VSD的患者经1-3次创面处理而治愈。1例患者取出钉棒结构保留Cage,1例取出一侧的钉棒结构保留Cage,3例取出横联装置。无一例取出Cage。随访时间为5~49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结论对于脊柱术后早期深部感染,不伴糖尿病和脑脊液漏者三种方法皆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主张使用VSD。葡萄球菌系及多重耐药菌系使用VSD疗效更为肯定。合并脑脊液漏者VSD慎用。迟发性感染应选择VSD;VSD尽量用双腔管的以方便疏通和冲洗。术中使用万古霉素粉剂有利于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6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清创、冲洗引流术。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后改口服抗生素6~8周。结果创口渗出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细菌学检查结果阳性仅73.1%。20例患者内固定保留成功,5例患者多次清创未愈或多次复发感染而拆除内固定,1例多次清创后未愈、术后8个月死于其他疾患。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细菌学检查结果;清创冲洗引流结合碘伏冲洗或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应用敏感抗生素可使绝大多数患者治愈并保留内固定。  相似文献   

6.
脊柱后路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脊柱后路手术后感染的病因、治疗方案及病程变化过程。方法415例行脊柱后路手术者中术后感染7例(脊柱骨折2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5例);内固定系统均为后路钉棒系统。早期感染5例,平均发现时间为术后1周,均给予充分扩创、灌洗、引流、抗生素治疗2周;2例迟发感染,发现时间为术后平均4个月,经6个月的引流换药,窦道未愈合,术后1年X线片、CT提示椎间植骨融合,行内固定取出。结果5例早期感染急性期14d控制,巩固60d后出院,约6个月时间门诊引流换药愈合,保留内固定;2例迟发感染,内固定取出2周后切口愈合。7例平均随访6个月,未见感染复发。结论脊柱后路术后急性感染须早期发现,及时行充分扩创、冲洗、引流,清除坏死组织,保留内固定,可控制感染;迟发性感染在确保脊柱稳定的同时取出内固定,才能消除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相应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脊柱畸形矫形术治疗881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判断是否发生深部感染。将初次手术后3个月之内发生的感染定义为早发性感染,初次手术3个月后发生的感染定义为迟发性感染。所有感染患者行清创灌洗、术后引流冲洗,并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若感染无法根除,如手术后时间不足2年,暂予伤口换药保留内固定;如手术后时间达到2年,评估融合情况满意后可在伤口清创的同时取出内固定。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评估取出内固定者矫正丢失情况。结果共有60例(0.68%,60/8818)术后发生深部感染,早发性感染11例(发生率为0.12%,11/8818),迟发性感染49例(发生率为0.56%,49/8818)。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入路及融合节段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5年是深部感染发生的高峰期。特发性脊柱侧凸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最低,综合征性及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初次培养阴性率较高,早发性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居多;迟发性感染中痤疮丙酸杆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比明显增高。经治疗后早发性感染组中9例保留内固定,2例换药至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迟发性感染组中5例保留内固定,10例换药至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34例手术时间超过2年直接取出内固定;其中1例患者取出内固定后1个月重新植入内固定;另有1例患者因矫正丢失在取出内固定3年后重新植入内固定。末次随访时取出内固定的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冠状面矫正丢失。结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为0.68%,早发性感染发生率较低,迟发性感染较高;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与综合征性脊柱侧凸患者有着较高的感染风险。如果感染在反复清创后无法根除,推荐在术后2年骨融合后取出内固定,但仍存在矫正丢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积极使用抗生素、及时彻底清创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4—2014-02诊治的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29例,经积极使用抗生素、及时彻底清创联合VSD技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从使用VSD至切口愈合时间平均18.8 d,住院时间平均16.5 d。感染指标均于术后6周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29例获得平均32(10~5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感染无复发,感染指标正常,内固定物得以保留,最终达到骨性愈合。结论积极使用抗生素、及时彻底清创并联合VSD技术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能减少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再次清创的次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采用清创、置管冲洗与负压封闭引流治疗9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患者。结果 9例患者均获治愈,清创次数为1~8次。3例内固定装置完整保留,3例更换内固定系统,3例内固定部分保留。住院时间28~150 d。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1例术后1年感染复发取出内固定后治愈,其余患者均未复发。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通过清创、置管冲洗或负压封闭引流加敏感抗生素治疗,大部分可在保留内固定的同时治愈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腰椎手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处理方法。方法将41例胸腰椎内固定手术后深部切口感染患者按处理方法分成4组,A组:早期彻底清创,保留内固定装置,置管冲洗引流;B组:早期切口换药感染未控制,然后进行手术彻底清创并保留内固定,负压封闭引流(VSD);C组:早期换药感染未控制,后行彻底清创并取出内固定,置管冲洗引流;D组:早期彻底清创,取出内固定,置管冲洗引流。结果 A、D组感染治疗时间、术后神经症状明显少于B、C组(P0.05);A、B组术后腰痛症状明显少于C、D组(P0.05)。结论胸腰椎手术后切口早期深部感染应早期诊断,彻底清创,置管冲洗引流,结合抗生素使用有效控制感染,可避免内固定取出,维持脊柱稳定性,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对腰椎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疗效.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脊柱外科采用VSD治疗的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67.14±3.13)(62~77)岁.患者术后畏寒高热,腰部疼痛加重,实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骨折术后早期感染导致内固定装置外露的效果。方法对14例骨折术后早期感染导致内固定外露患者,在保留内固定装置的情况下进行VSD治疗。结果 14例均获随访,时间2~52个月。患者创面均完全愈合,内固定装置无松动,全身及局部无感染表现,功能恢复均良好。结论感染等原因导致的术后内固定装置外露应用VSD治疗,可在保留内固定装置的同时愈合创面,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固定术后近端交界性迟发感染的特点与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10月1 325例行脊柱后路固定手术患者,发现10例迟发性感染,其中4例迟发感染发生在近端交界区而非手术部位,分别给予二联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对这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MRI、病理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5年,未发现感染复发,4例患者出院时治疗效果满意,无神经损伤,1例患者2年后随访是出现交界性后凸。按腰椎术后日本N.Nakano和T.Nakano功能评定标准:优3例,差1例。结论:脊柱术后迟发感染发生率低,对脊柱后路固定术后近端交界区迟发感染病因机制可能是固定后临近节段应力集中,邻近节段退变,形成易感染区。患者脊柱后路固定术后顽固性腰背疼痛,结合血沉、C-反应蛋白增高、MRI的表现及病灶取样标本病理,则可明确诊断。足量地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4.
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灌注冲洗治疗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灌注冲洗治疗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3月至2015年6月,采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灌注冲洗治疗10例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11~58岁,平均34.4岁;病程1~8个月,平均4.8个月。尺桡骨骨折术后感染4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3例,跟骨骨折术后感染2例,股骨骨折术后感染1例。10例中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8例,闭合性骨折术后感染2例。采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灌注冲洗,结合全身及局部抗生素使用,换药或植皮。观察感染创面控制愈合速度和时间、负压封闭引流敷料(VSD)更换次数及原感染灶有无复发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感染得到控制,伤口换药或植皮后愈合,无骨髓炎并发症发生,治疗时间29~45 d,平均38.4 d;更换VSD的次数1~4次,平均2.2次。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年,未见复发。结论: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灌注冲洗技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感染能有效促进感染伤口的生长和愈合,缩短愈合时间,是治疗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原因分析及再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对再手术治疗效果观察随访。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27例再手术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龄21~65岁,平均36.5岁。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导致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和作用强度,针对主要原因采用个体化手术治疗。再手术方式:单纯病灶清除术5例,病灶清除和窦道切除术7例,Ⅰ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8例,Ⅰ期经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2例,单纯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5例。术后加强抗结核药物治疗,定期检查血沉、X线或CT三维重建评估结核活动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脊柱结核术后复发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根据作用强度大小排列为:术前术后未行正规化疗、术后积液未早期发现和处理、自身营养状况差、术中病灶清理不彻底、术后脊柱稳定性差。再次手术术中无大血管、神经或输尿管损伤,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无结核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正常。术后8~12个月影像学复查提示椎间隙植骨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位置正常。结论:脊柱结核再手术原因复杂且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诊断和治疗难度大。术前应详细分析复发的主要原因,强调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和个体化手术治疗,同时应加强营养和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6.
脊柱周围深部感染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脊柱周围深部感染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脊柱周围深部感染患者7例,均为脊柱术后3周内发生的急性感染。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9~67岁,平均42岁。伤口有内植物4例,无内植物3例。感染确诊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辅助下彻底清创,局部放置载抗生素人工骨结合全身静脉滴注抗生素,并以血供丰富的组织瓣修复创面的方法治疗。所用组织瓣包括:椎旁肌推进肌瓣4例,胸腰筋膜瓣1例,背阔肌肌瓣1例,椎旁肌推进肌瓣联合胸腰筋膜瓣1例。结果:术后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28个月。随访期间,有内植物的4例患者中,除1例腰椎融合的患者因术后感染复发而拆除内固定外,其余3例成功保留内植物。1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经背阔肌转位术后感染创面愈合,但供区皮瓣下出现积液,经过穿刺引流,局部加压包扎后治愈。其余5例创面获得Ⅰ期愈合,无感染复发、血肿、积液及伤口裂开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脊柱周围深部感染是一种严重并发症,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负压封闭引流辅助下彻底清创,局部放置载抗生素人工骨结合全身静滴抗生素,并以邻近组织瓣修复创面是治疗脊柱周围深部感染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7.
Li RG  Yu B  Wang G  Chen B  Qin CH  Guo G  Jin D  Ren GH 《Injury》2012,43(6):822-828
Purpose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surgical techniqu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equential therapy of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 and free-flap transplantation for children with extensive soft-tissue defects below the knee in the extremities.MethodsTwenty-two children (aged from 3 to 10 years) received sequential therapy of VSD and free-flap transplantation. All cases suffered from extensive area soft-tissue defects and exposure or partial defects of bones, tendons and other deep tissues. The wound sizes varied from 10 cm × 6 cm to 30 cm × 22 cm. Amongst 22 cases, 12 cases had fresh wounds and the remaining 10 children had necrotising infection. After complete debridement, the wounds were covered by VSD. External fixation or Kirschner-wire fix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for the cases complicated by unsteady fractures. After the removal of negative pressure VSD devices, free-flap transplantations were performed in 8 cases after debridement, and 14 cases received combined therapy of free-flap transplantation and skin grafting depending upon the severity of soft-tissue and deep-tissue defects. The flap survival and wound healing were followed up postoperatively.ResultsAfter VSD treatment, the infection of deep-tissue exposure was effectively prevented, and granulation tissues surrounding the exposed areas of tendons and bones grew well. All patients who received free-flap transplantation at the second stage survived without the occurrence of vascular crisis, infection or sinus formation. During follow-up ranging from 6 to 24 months, all the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morphological appearance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affected limbs.ConclusionSequential therapy of VSD and free-flap transplantation can serve as a reliable option for children with extensive soft-tissue defects below the knee in the extremities and exposed deep tissues, after complete debridement, which significantly shortens remedy period, enhances success rate for surgery and achieves maximal restoration of limb function.  相似文献   

18.
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45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红卫  赵钢生 《中国骨伤》2008,21(9):674-675
目的:探讨应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经手术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髋臼后壁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1例,女14例;年龄19~68岁,平均37.6岁。合并髋关节脱位者41例。全部后侧Kocher-Langenbeck切口。结果:4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平均26个月。按Matta的X线复位标准和Matta改良的d'Aubigne临床标准评估,解剖复位38例,满意复位7例;临床结果优30例,良10例,一般5例,优良率为88.9%。本组中发生创伤性关节炎4例,股骨头坏死2例,异位骨化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无切口感染和骨不愈合。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骨折复位质量、伤后至手术时间、骨折粉碎程度、手术经验是影响髋臼后壁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2007年3月-2008年3月5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行一期颈椎后路人工骨植骨及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及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9个月。结果手术出血量为325mL±25mL。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随访期间均未见结核复发和内固定失败。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10.6±1.2分提高到术后的15.2±0.7分。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多节段脊柱结核可获得满意的初期疗效。病灶的彻底清除、360°的植骨、前后联合内固定以及系统的抗结核治疗均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患者手术前后患椎后凸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 反应蛋白( C-reaction protein, CRP)、植骨融合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变化情况。结果2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年,术后Cobb角无明显丢失,后凸畸形平均纠正4.12°,平均矫正率24.5%。末次随访ESR、CRP恢复正常,植骨大部分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7.8个月,原有症状大部分消失,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有效完成病灶清除、减压、矫正后凸畸形、恢复生理曲度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