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周氏剖宫产术17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272例足月妊娠具有剖宫产指征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周氏剖宫产术,对照组采用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结果显示,手术时间、切皮至胎头娩出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子宫切口延裂例数及新生儿窒息例数,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表明周氏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胎儿娩出快、胎儿窒息少、住院时间短、母婴更安全。  相似文献   

2.
改良周氏剖宫产子宫切口在疤痕子宫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改良周氏剖宫产子宫切口在疤痕子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疤痕子宫2次剖宫产产妇166例,分为观察组(采用改良周氏剖宫产子宫切口)、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胎儿娩出时间、切口撕裂情况、保留导尿时间、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胎儿娩出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疤痕子宫2次剖宫产采用改良周氏剖宫产切口,因切口高不易引起子宫切口撕裂、损伤两侧血管及膀胱,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保留导尿时间短,子宫切口愈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改良新式剖宫产术50例为研究组,以同期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53例为对照组。对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及平均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日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首次剖宫产选择stark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将180例再次剖宫产病例纳入研究,按初次剖宫产术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行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观察组行新式剖宫产(即stark式剖宫产)。观察再次剖宫产时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总时间、胎儿娩出困难率、新生儿窒息率、腹壁盆腔重度粘连率。结果观察组切皮至胎儿娩出及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胎儿娩出困难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腹壁盆腔重度粘连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较传统剖宫产手术,盆腔粘连更为严重,胎儿娩出困难,新生儿窒息率增加,故需慎重选择首次剖宫产术式。  相似文献   

5.
陈丽花 《中国热带医学》2004,4(4):597-597,599
目的 探讨周氏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周氏剖宫产术与传统剖宫产术患者各 12 0例的临床资料 ,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术后恢复情况等。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 (P <0 0 1) ,切口愈合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周氏剖宫产术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好、切口美观、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减少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将两种剖宫产术式(腹部横切口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与传统的下腹正中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进行临床效果分析比较。方法 将同期的腹部横切口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18例作为实验组,下腹正中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68例作为对照组,将两组的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24h伤口疼痛情况及平均住院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手术时间及胎儿娩出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切口疼痛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部横切口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有胎儿娩出时间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排气早、术后伤口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式剖宫产术与子宫下段及腹膜外剖宫产术实施效果比较。方法将2014年3月—2014年9月在该院妇产科实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新式剖宫产术,对照组采用子宫下段及腹膜外剖宫产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进腹时间、术中出血量、胎儿娩出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术操作更为简便,安全性更高,利于产妇的术后恢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周氏剖宫产术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素婷  郑美琼  林娜 《右江医学》2003,31(5):464-465
目的 探讨周氏剖宫产术式临床效果。方法 对 80例产妇采用周氏剖宫产术式 ,对照组 70例采用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 ,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术后排气时间指标等。结果 两组比较周氏组较传统组手术时间短 ,出血量减少 ,术后排气时间短 ( P <0 .0 1)。结论 周氏剖宫产术式较传统剖宫产术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周基杰剖宫产术子宫切口在再次剖宫产(R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RCS产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周基杰剖宫产术子宫切口,对照组取原子宫切口附近横切口,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情况和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窒息率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胎儿娩出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排气快,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CS采用周基杰剖宫产术子宫切口,因切口高不易引起子宫切口撕裂,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新式剖宫产术与传统腹壁直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方法 随机选择有剖宫产手术指征的产妇80 例( 观察组) ,行新式剖宫产术,并与同期行传统腹壁直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产妇80 例( 对照组) 作比较。结果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时间等指标上,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或减少,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5 d 拆线,对照组7 d 拆线。结论 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损伤小,缩短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张小玲 《中外医疗》2013,(24):105-105,107
目的探讨改良周氏剖宫产子宫切口在疤痕子宫的应用。方法对该院的1500例疤痕子宫二次剖宫产产妇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各750例,改良组采用改良周氏剖宫产子宫切口,常规组则采用常规的子宫下段横切口术式。分析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结果显示,改良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改良组的手术时间要比常规组短,并且胎儿娩出时间也短于常规组。结论运用改良周氏剖宫产术式,其术式的切口较高,因此不容易造成子宫切口出血撕裂的情况,并且对于子宫两侧的血管和膀胱都有一定的防范保护性作用,避免对其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具有剖宫产指征的产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0例,分别行新式剖宫产术及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观察手术时间、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前者较后者手术时间短,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有极显著差异(P<0.01),术后应用镇痛药物人次及次数均少(P<0.01),排气时间短(P<0.01),术后病率低(P<0.05),切口甲级愈合率高(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术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蔡志伟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4):1555-1556
目的:探讨新式改良剖宫产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66例有剖宫产术指征的孕妇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采用新式改良剖宫产术(n=1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下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n=130例)。结果:研究组总手术时间、手术开始到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式改良剖宫产术对产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优于传统剖宫产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改良新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横形切口和弧形切口的临床优势。方法:随机抽取100例因产程异常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孕妇,子宫下段随机选择横形或弧形切口分成两组,各组50例,研究组采用锐性弧形切开子宫下段,对照组采用锐性横形切开子宫下段,比较分析两种不同子宫下段切口的术中出血量、子宫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子宫切口延裂、新生儿窒息及胎儿娩出时间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子宫切口长度、胎儿娩出时间及新生儿窒息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子宫切口延裂和术中出血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时子宫下段弧形切口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子宫下段切口延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谢丽莎 《广西医学》2003,25(9):1653-1655
目的 :观察剖宫产术中提前 (胎儿娩出前 )静脉滴注催产素对术中出血的影响。方法 :研究组 :对 1 2 5 0例剖宫产手术 (其中腹膜内术式 96 3人 ,腹膜外术式 2 87人 )在切开子宫吸去羊水准备娩头前小壶内快速静脉滴入催产素 1 0U ,记录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间隔 (U DI)时间、胎盘剥离情况 (自行或人工剥离 )、术中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并与对照组 1 5 0例手术(传统方法即胎儿娩出后小壶内快速静脉滴入催产素 1 0U ,其中腹膜内术式 1 0 0人 ,腹膜外术式 5 0人 )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子宫收缩好 ,子宫切口边缘出血少 ,胎盘自行剥离率高 ,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P <0 0 1 )。腹膜外术式研究组胎头娩出容易 ,U DI明显缩短 (P <0 0 5 ) ,新生儿窒息率降低 (P <0 0 5 ) ,腹膜内术式中两组U DI及新生儿窒息率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剖宫产术中提前应用催产素能减少术中出血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两种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疗效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国娟  潘雪华 《广西医学》2006,28(12):1893-1894
目的 探讨两种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评价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缝合壁层腹膜的新式剖宫产术(下称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再次剖宫产20例为研究组,新式剖宫产再次剖宫产20例为对照组,第2次手术均为改良新式剖宫产,对比两组腹腔粘连情况、开腹时间、手术开始至胎儿取出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排气时间.结果 腹腔粘连程度对照组重于研究组(P<0.05);开腹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研究组快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5).取出胎儿时间两组近似(P>0.05).结论 新式剖宫产不缝合壁层腹膜可使腹直肌与子宫致密粘连,增加再次手术难度和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叶产钳在剖宫产术中助娩胎头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徒手助娩胎头,观察组采用单叶产钳助娩胎头,比较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及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胎儿娩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大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子宫下段裂伤、新生儿产伤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中采用单叶产钳助娩胎头有助于缩短胎儿娩出时间,改善母婴结局,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符颖  孟君 《海南医学》2009,20(4):105-106
目的观察新式剖宫产二次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新式剖宫产二次手术182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新式剖宫产二次剖宫产术121例为观察组,二次传统术式剖宫产6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情况。结果观察组切皮至进腹时间及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无差异统计学意义,中、重度粘连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二次开腹时盆腔粘连较为严重,特别是中、重度粘连,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时间长,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析腹壁横切口剖宫产二次手术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行二次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腹壁横切口,治疗组40例采用腹壁纵切口,观察对比一般手术情况,盆、腹腔粘连以及不良结局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胎儿娩出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盆、腹腔粘连率为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脏器损伤、胎头娩出困难、新生儿窒息等不良结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壁纵切口剖宫产二次手术术中出血量少、胎儿娩出、手术时间短,降低盆、腹腔粘连率,减少术后脏器损伤、胎头娩出困难、新生儿窒息等不良结局发生率,疗效显著,由此,临床上更倾向于腹壁纵切口剖宫产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20.
新式剖宫产术3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分析 3 88例新式剖宫产产妇术中、术后情况 ,并与同期子宫下段剖宫产比较 ,观察手术时间、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拔尿管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术后病率及伤口愈合等。结果 新式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短 ,术后疼痛轻 ,肛门排气快 ,术后病率低 ,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新式剖宫产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