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中二阳主要指阳明;不得隐曲,谓不能行隐曲之事,前人注释有二便不利和性功能低下两说;不月,即女子月经闭止.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以麦门冬汤加减潜降阳明肺金,使燥金得润、心脾二脏功能运行通畅,月事得通.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对"脑"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或称“脑髓”,作为人身中的一个脏器,确有其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在两千年前就对它的位置、形态和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随着我国社会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脑获得了许多不同的名称。脑,篆文作“盼’。《说文·匕部》说:“淄”、头髓也,从匕。匕,相匕著也,以象发,囱象瞄形”(段玉裁注谓“头髓不可象”,依《韵会》改作“囱象囱形”),《灵枢·海论第三十三》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人药铆说:“贯尾阎,通泥丸”,傅金挂注:“泥丸者,髓海也”,《嵩山大无先生气经》卷上引…  相似文献   

3.
西苑读书记     
天明则日月不明 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谓:“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所喻者何?言人之真气亦不可泄露,当清净法道,以保天真;苟离于道,则虚邪入于空窍。”后世注家亦一直沿用其说。 我觉得“大明”、“小明”之说不可通。古代文献中,皆称太阳为“大明”。如《礼记·礼器》云:“大明生于东”,郑玄注谓“大明, 日也”:《周易·系辞》云:  相似文献   

4.
<正> 四、足太阴脾经隐白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为足太阴脾经的“井穴”。《甲乙经》卷三谓:“在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考“隐”《说文》:“蔽也”。有隐藏、隐蔽不显之义。《荀子·王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白”,《说文》:“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素问·阴阴应象大论》:“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藏为肺,在色为白”。此穴在足大趾内侧,距爪甲角约一分的赤白肉际处,为脾足太阴脉所出,脾为土藏,金隐土中,取之有生金荣肺之用,而主治气喘,且其穴居隐处而肉色白,故名隐  相似文献   

5.
《素问》中一组形音相近词解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抟”、“搏”、“揣”、“喘”在中医古籍中存在着形近互讹、音近通转的现象 ,如果不能辨本析源 ,就不能正确的解读古医文。下面从《素问》几则论述中看看它们的错讹通转情况。《素问·脉要精微论》 :“心脉搏坚而长 ,当病舌卷不能言 ;其软而散者 ,当消环自已。”这句话中有两处需提出讨论。( 1 )“搏坚而长”之“搏”。“搏”字王冰注谓“搏谓搏击于手中也。”其后《素问》的各个注家 ,皆本王冰注谓“心脉象搏击应手 ,坚紧有力而长”。似乎对“搏”字没有什么疑议。可是 ,“搏”字 ,《太素》卷十五“五脏脉诊” ,《甲乙经》卷四…  相似文献   

6.
痈疽是中医外科的一大类病证,范围相当广泛,大致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黄帝内经》对于痈疽有较为丰富的记载,后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而形成今日中医外科学理论。1 痈疽的概念 痈,《说文》谓:“肿也”。《释名》曰:“痈,壅也,气壅否结里而溃也。”疽,《说文》谓:“久痈也”。《内经》与此认识基本一致。《痈疽》言:“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归之而不通,雍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  相似文献   

7.
形神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各方面新陈代谢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 ,是推动生命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形神合一理论具有博大精深的科学内涵 ,研究形神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1 形神的概念  形即指物质、形体。《说文》 :“形 ,象也”。形的本义是指形象、形体。《内经》对“形”的论述有两方面 :一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切有形实体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 :“阳化气 ,阴成形”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曰 :“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 ,《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曰 :“气和而有形 ,因变以正名…  相似文献   

8.
“玄府”一词,始见于《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窑”与“孔”通,“玄府”即指汗孔。明·张景岳注释:“汗属水,水色玄,汗之所居,故日玄府;从孔而出,故曰汗空。然汗由气化,出乎玄微,是亦玄府之义。”由于汗孔不通,故可引起浮肿,故《素问·水热穴论》继续说:“肾汗出逢遇风,内不得入于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肘肿。”玄府不通,外闭则郁而发热,故《素问·调经论》也指出:“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金·刘河间更从生理、病理角度,认为  相似文献   

9.
<正>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注家对此均有不同的见解。如杨上善认为:“谓寒瘦少气之徒,补其阳气也,五脏精液少者,以药以食五种滋味而补养之。”王冰认为:“气谓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卫气温则形分足矣……精不足者,补五脏之味也。”张景岳认为:“此正言彰之之法,在于药食之气味也……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以实中而补之。阳性暖,故曰温,阴性静,故曰补。”马莳认为:“此言用药之不偏也,……形不足者,当温之以味也……精不足者,当补之以气也  相似文献   

10.
本院1991年第4期学报刊胡先生《素问识小议之小议》一文,是对拙作《素问识小议》之驳斥批判。我的那篇《小议》,是从拙著《素问质疑》中摘出的,而《质疑》又是从《素问讲疏》旧稿中摘出的,全属学术讨论,完全没有任何其它意思,原书原稿具在,可以复校。对丹波元简的求实态度,素所崇敬,但其在学术上仍存在某些缺点和错误,对中土文化仍不无隔膜,则未敢附和苟同,在《质疑》中提到一些,为了向海内外学者请教,摘出15条在学报发表,年老昏糊,错误自属难免,得胡文提出八条意见,“十分高兴,但有关学术是非及某些质问,则不得不作出答复,极盼广大专家教授尤其才思敏捷的青壮学者,赐以指教匡正。1.《阴阳应象》“七损八益”条;王注:“谓房色也”,可谓一语破的。马王堆竹简养生方中七损八益,完全可以证明。而《紊问识》对此阐释达167字之多,除前十字外,全属其隐名前辈之言,对王注房色无一字道及。拙作在录其前辈转弯抹角凑成七八之言后,认其为“牵强附会……”似亦情理之常。至于是否责其“牵强附会”,抑当“肃然起敬”。那是各人的  相似文献   

11.
阅读古医籍不但会遇到许多单音虚词,而且会碰到一定数量的复式虚词,即虚词的结合形式和配合形式。如“之谓”仅在《素问》中就出现38次,而“所谓”出现163次。它们虽然由“之”“所”“谓”为基础组合而成,但一经组合,意义和用法就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加之“之谓”“所谓”一般常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单位使用,其本身又有不同的用法。所以不能仅仅从“之”“所”“谓”单个词的角度理解它们,也不能将它们看作是两个词的简单相加,否则就会不得其义或发生误解。故弄清“之谓”“所谓”的特点及用法,对正确理解《素问》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古代汉语中有“之”“谓”结合但并不紧密的情况。例如:①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②无验而言之谓妄。(《法言.问神篇》)。此二例“之谓”中的“之”都是人称代词,分别作“一”和“言”的宾语,而“一”与“之”“言”与“之”结合为动宾词组又作了“谓”的主语。可见,这样的“之谓”还没有凝固得十分紧密。《素问》中出现的“之谓”是“之”  相似文献   

1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阴阳寒热”“形气肿痛”的论述,从“同气相求”“形气统一”的原则入手,认为寒伤人表形,兼以伤气热伤里气,兼以伤形.无形之痛为伤无形之气所致,有形之肿为伤有形之体所致,故形伤则痛,气伤则肿.寒热致病多为肿痛并见,其中寒邪伤人初起以肿为主要表现,热邪伤人初起以痛为主要表现.邪气所伤主次的区别决定了疾病发展趋向不同.此外临床上寒邪与热邪所致的形气肿痛在不同阶段有相应变化,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相似文献   

13.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此谓慢性咳喘病系谓“积年久咳”,以咳喘气逆、痰多白沫,畏寒易感,反复发作,甚至面浮肢肿,难以平卧,喉中痰鸣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西医之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或支气管哮喘。主要病理为“阳虚饮停”,往往经...  相似文献   

14.
《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其大意是说,二阳之病(胃病)的发生,多由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而致。脾与胃同居中焦,属土,故脾伤可累及于胃;心为君主之官,为一身之大主,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故心伤亦可影  相似文献   

15.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析义辨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高梁之变 ,足生大丁”一语 ,自唐代的王冰注始 ,历经宋、明、清 ,时至今日 ,人们对此句的理解 ,可谓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始终未能统一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足”的认识。或谓“足”即今义之“脚”,或谓“足”为“是”字之讹 ,或谓“足”为“多”之  相似文献   

16.
一、“胃不和”与失眠“胃不和则卧不安”是《素问·逆调论》引《下经》之语,其“卧不安”应包括不能平卧及不得眠。但有的文章认为“卧不安”只是不能平卧,并不包括不得眠,理由是这句话是论证阴阳气逆导致“不得卧而息有音”的,因此“卧不安”就是不得平卧。这种说法在文义逻辑上固有一定道理,但要概而论之,说胃不和只能导致不能平卧的病证就不妥。《内经》阐注式文章有二类,一是后期文章解释前期文章,如《灵枢》中《小针解》释《九针十二原》,是自注,二是注释上  相似文献   

17.
1“其高者引而竭之”含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吴注:“高,胸之上也,越之,吐之也”;“下,脐之下也,或利其小便,或通其大便,皆引而竭之。竭,尽也”。《类经》释:“越,发扬也。谓升散之,吐涌之,可以治其上之表里也。……竭,祛除也。谓涤荡之,疏利之,可以治其下之前后也。”即病位在胸之上者,可用涌吐升散法向上泄越邪气,病位在脐以下的,引导邪气从前后二阴而出。如,张仲景用瓜蒂散治疗“……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当吐之,宜瓜蒂散”,即是体现了在“高以越之”;应用…  相似文献   

18.
治疗闭经46例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闭经是妇女常见的病患之一。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中,对此证早有论述,如《内经》中提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病名血枯……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后世对此也多有阐发,诸如《金匮要略》中谓:“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傅青主女科》中也谓:“女子七七而天癸绝,有年未至七七而经水先断者,人以为血枯经闭也,谁知是心肝脾之气郁乎”。历代医家不仅从  相似文献   

19.
“二阳之病发心脾 ,有不得隐曲 ,女子不月……”。语出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二阳”是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经 ,偏重于足阳明胃经。如《类经》十三卷第六注云 :“二阳 ,阳明也。胃与大肠二经 ,然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故此节所言 ,则独重在胃耳。”本段记载了女子闭经的主要原因———因忧愁思虑 ,或饮食不节 ,或劳倦过度 ,损伤心脾 (胃 )心气被抑 ,脾气结而不运 ,胃纳因之减少 ,久则生化之源不足 ,营阴暗耗 ,血海枯竭 ,无血下达胞宫而产生闭经的发病机理。“二阳之病发心脾” ,历来有二种说法 :一说是即二阳之病发于心脾 ,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20.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由历代医家不断总结完善而形成的活血化瘀治疗法则。股肿病病因繁杂,但都要归总于“血瘀”这个病机上来。本文根据《黄帝内经》所提“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探讨活血化瘀法在股肿病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