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单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超急性期(n=14)、急性期(n=34)、亚急性期(n=20)、慢性早期(n=18)、慢性晚期(n=34)等5组,均进行颅脑常规DTI、DWI及MR等检查,比较各组健侧镜像区和脑梗死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值,分析各组发病时间与FA指数(rFA)和MD指数(rMD)的相关性。结果:DWI所显示的病灶程度和范围均明显较常规MRI清晰、准确,且扩散加权成像对急性期组和超急性期组脑梗死灶的检出率均为100%,显著高于常规MRI序列。随着发病时间的升高,患者的MD值也随之升高;急性期患者和超急性期患者的脑梗死区MD值均显著低于健侧镜像区MD值(t=-15.023,t=-26.837,均P0.05),而慢性早期以及慢性晚期的脑梗死区MD值均显著高于健侧镜像区MD值(t=13.253,t=55.434,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发病时间与脑梗死区rMD值呈显著正相关(rs=0.987,P0.001)。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患者的FA值也随之降低,其中超急性期rFA值最高,随后各期患者均依次降低;超急性期患者脑梗死区FA值与其健侧镜像区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1,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发病时间与其脑梗死区rFA值呈负相关(rs=-0.993,P0.001)。结论:DTI能对患者的脑梗死损伤程度及临床分期作出精确判断,而DWI则能较为敏感地检测出超早期脑梗死灶,两者联合使用能够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功能磁共振成像与扩散张量成像融合技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实现功能磁共振成像与扩散张量成像的图像融合。方法 运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得10名健康志愿者手指运动过程中大脑皮层功能图像,运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获得初级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的下行纤维束的图像,采用AFNI、FSL和AMIDE三种国际上通用的免费磁共振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融合。结果 采用该方法可获得脑激活、纤维束和脑解剖的融合图像,初级运动区、辅助运动区的激活模式及其下行的纤维束可同时在个体和成组脑结构上清晰显示。结论 应用通用免费磁共振分析软件可以实现功能磁共振成像与扩散张量图像的融合,可望为临床诊断和脑功能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扩散峰度成像(DKI)各参数随梗死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与扩散张量成像(DTI)进行对比。方法 对95例脑梗死患者行DWI、DKI扫描,并根据脑梗死的时间分为5组:超急性期10例、急性期12例、亚急性期早期33例、亚急性期晚期20例、慢性期20例,获得DKI的相关参数图,测量病变区及对照区各参数值并计算其百分比变化率,分析各参数值随时间的演变规律。结果 DKI各参数值[平均扩散峰度(MK)、径向峰度(K⊥)、轴向峰度(K//)]在梗死后升高,急性期达到高峰,之后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DTI各参数值[平均扩散系数(MD)、垂直扩散张量(D⊥)、轴向扩散张量(D//)]在梗死后降低,急性期达到最低,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MK、K⊥、K//的百分比变化率较MD、D⊥、D//更高,且平行方向变化均大于垂直方向。结论 DKI评价脑梗死优于DTI,可更全面地分析脑梗死微观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 TBI)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5例轻度m TBI患者(病例组)和15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MR、DTI检查。选择双侧额叶白质、双侧内囊区、胼胝体膝部及压部中线位置各一个点(共6个)为感兴趣区,分别测定FA值、ADC值。将病例组与对照组各部位的FA值、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各部位ADC值均无显著性差异。双侧额叶白质区、双侧内囊区及胼胝体压部FA值病例组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FA值能定量测定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水分子代谢的情况,DTI可以作为一项客观指标,定量评估轻度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并为对病情发展和预后的观察带来可能。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原理分析及比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作为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迫切要求我们对这两种成像方法有较全面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阐明相关概念,分析重要成像参数的影响及二者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RI及DTI对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符合持续性植物状态诊断标准患者的MRI及DTI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12例PVS常规MRI均显示两侧半球多发缺血缺氧病灶及脑室扩大,第三脑室宽度均大于1.2mm,另见58%脑干病灶,42%丘脑病灶DTI均可见放射冠胼胝体纤维束FA减低,11例可见一侧或双侧下纵束FA减低,形态消融。结论 常规MRI及DTI可为PVS的正确诊断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采用1.5T MR仪对正常成人臂丛神经进行DTI及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可行性及其量化特征。方法 34名健康志愿者接受DTI及DTT,测量C5~8双侧臂丛神经FA值、ADC值,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分别测量b值为700、9001、100 s/mm2时右侧C6神经根平均纤维束长度、纤维束所占体素及图像SNR。结果 34名健康志愿者中32名DTI及DTT成功。C5~8神经根平均FA值及ADC值依次为:0.46±0.03和(1.16±0.15)×10-3mm2/s、0.45±0.04和(1.13±0.19)×10-3mm2/s、0.44±0.04和(1.18±0.19)×10-3mm2/s、0.39±0.05和(1.26±0.18)×10-3mm2/s。b=900 s/mm2时,右侧C6神经根平均纤维长度、纤维束所占体素最大。b=700 s/mm2时,SNR最大(18.28±7.38);b=900 s/mm2时,SNR是最大SNR的93%。结论采用1.5T临床型MR机b值为900 s/mm2时,能成功完成正常臂丛神经DTI及DTT,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纤维束的FA值和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MR扩散张量成像在脑脓肿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经病理及临床复查证实的脑脓肿9例.行常规MR扫描、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构建平均扩散系数(ADC)图和各向异性分数(FA)图,并测量脓肿及周围水肿区的ADC、FA值.结果在扩散张量加权像上,脓肿腔表现为高信号,水肿区呈低信号;在ADC图上,脓肿呈低信号,平均ADC值为(0.66±0.07)×10-3mm2/s,水肿区呈高信号;在FA图上,脓肿与水肿均表现为低信号.结论在DTI扩散张量加权像上,脓肿表现为较特异的高信号,ADC值较低,有助于和囊变、坏死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正常肾脏的DTI特点,分析检查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对10名健康志愿者行肾脏DTI检查,测量肾皮质及髓质的ADC值及FA值.分析同一测量者在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不同测量者的测量结果及同组受检者不同时间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正常肾皮质的ADC值高于髓质(t=20.126,P<0.001),两侧肾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肾脏髓质的FA值高于皮质(t=42.713,P<0.001),两侧肾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同一测量者在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不同测量者的测量结果及同组受检者不同时间的检查结果,其组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75,alpha系数均大于0.8.结论 DTI可以反映正常肾脏超微结构的特点,检查结果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1.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弥散各项异性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弥散各向异性变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次发病24 h内脑梗死病灶的弥散张量成像(DTI)资料,计算病灶和对侧相应部位的平均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弥散系数(ADC).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 分别比较不同发病时间段的梗死病灶与对侧相应部位的FA和ADC值.结果 发病24 h内梗死病灶的ADC值显著低于对侧(P<0.01);而病灶平均FA值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6 h内、6~12 h以及12~24 h内病灶与对侧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内病灶FA值变化存在显著个体差异,FA升高和保持不变者在三个时间组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结论 发病24 h内脑梗死病灶弥散各向异性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个体间存在明显差异,这种个体差异有望为脑卒中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DTI)和动脉自旋标记(ASL)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的评价。材料与方法 25例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超急性期5例、急性期16例和亚急性期4例,所有患者均行DTI及ASL检查,观察各期的DTI图像及ASL图像并通过特殊软件进行后处理,重建白质纤维束(DTT),测量梗死区与镜像区的FA值、ADC值及r CBF值,比较差异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梗死灶FA值、ADC值及r CBF值均较镜像区脑组织明显降低(P0.0 5),梗死区FA值、A D C值与r C BF值之间无明显相关(P0.0 5);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别分析3个时期脑梗死区的FA值、ADC值和r CBF值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DTI和ASL能够早期反映梗死灶血流灌注情况及该区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根据量化的数据,可以间接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的时间,进而提高适合溶栓的患者人数,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正常成人脑部运动区 (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 )和感觉区 (丘脑腹后外侧核 )的MRI影像表现 ,评价上述区域的DTI图像特点。方法 对 2 0例正常成人运动区和感觉区的MRI及DTI图像进行观察分析 ,并对上述区域进行DTI定量测量比较。结果 在T2加权像上 ,内囊后肢的皮质脊髓束呈略高信号 (与皮层信号相等 ) ,丘脑腹后外侧核呈等信号。运动区及感觉区左右侧之间DTI定量测量无差异 (P >0 .0 5 ) ,但运动区测量值大于感觉区测量值 (P <0 .0 1)。结论 皮质脊髓束在特定部位呈T2加权像略高信号 ,DTI可对白质束进行直观显示及定量测量。 相似文献
14.
扩散张量各向异性分数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MR扩散张量成像(DTI)各向异性分数(FA)在星形细胞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共26例,其中低级别星形细胞瘤10例,高级别星形细胞瘤16例.行常规MR 、DTI检查.构建 FA 图,并测量肿瘤、水肿区及正常白质的FA值.结果正常白质纤维在FA图上表现为高信号.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多呈低信号,边缘清晰,周围白质纤维呈高信号,信号未见明显减低.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亦多呈低信号,边缘模糊,肿瘤实体区与水肿区F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病例肿瘤实体区和水肿区 FA值与邻近正常脑白质进行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即FA图不能明确区分肿瘤边缘及水肿区,但能将二者和正常白质纤维束鉴别.结论 DTI可清楚显示肿瘤与周围白质纤维的解剖关系,指导临床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5.
ADC、FA值诊断急性期、慢性早期脑梗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ADC、FA值在脑梗死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ADC、FA值的变化同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脑梗死患者16例并分为康复较好组和康复较差组,分别测定梗死区及对照区(对侧位置对称、面积相同的部位)的ADC、FA值,分析比较ADC、FA值在脑梗死急性期及慢性早期的差异.结果 ①梗死区急性期ADC值较对照区低(P<0.05),慢性早期ADC值同对照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梗死区慢性早期ADC值较急性期升高(P<0.05).②急性期、慢性早期梗死区FA值均较对照区低(P<0.05),且梗死区慢性早期FA值较急性期降低(P<0.05).③康复较好组、康复较差组的ADC及FA值在急性期、慢性早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后,急性期、慢性早期ADC及FA值的变化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6.
脑胶质瘤术前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分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和部分各向异性(FA)参数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为脑胶质瘤患者的DTI、ADC和FA参数图,测量瘤实体感兴趣区的ADC和FA值,并与WHO分级进行比较.结果 104例幕上脑胶质瘤患者中:WHO Ⅱ级58例,Ⅲ级25例,Ⅳ级21例.Ⅳ级的ADC值(0.81±0.20)×10~(-3)mm~2/s显著低于Ⅲ级(1.05±0.30)×10~(-3)mm~2/s或Ⅱ级(1.26±0.32)×10~(-3)mm~2/s(P=0.008,P<0.001),WHO Ⅲ级ADC值显著低于Ⅱ级(P=0.003).WHO Ⅳ级FA值0.18±0.06显著高于Ⅱ级(0.15±0.06)(P=0.046),Ⅳ级与Ⅲ级(0.15±0.10)、Ⅱ级与Ⅲ级间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TI获得的脑胶质瘤实体区ADC和FA的值能在术前区分不同级别的脑胶质瘤,将有助于术前优化脑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方案和对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脑干白质纤维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使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方法对脑干白质束进行研究。方法:3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MR检查,检查包括常规T1WI,T2WI以及扩散张量序列。结果:在脑干不同解剖水平,锥体束、锥体交叉、内、外侧丘系在各向异性(FA)图像上均显示为高信号,在彩色张量图像上分别显示为红色(横向走行)、蓝色(上下走行)和绿色(前后走行)的纤维束,而这些结构在常规T1WI、T2WI上均不能得到显示。结论:扩散张量成像可以无创性检查脑干白质束。 相似文献
18.
白质纤维束成像在颅脑疾病中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评价白质纤维束成像在颅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1例志愿者、1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例胶质母细胞瘤及2例脑膜瘤患者行扩散张量成像。应用日本东京大学的dTV软件观察白质纤维束形态;对锥体束和胼胝体进行三维显示。结果 全部志愿者和患者均可清楚地观察白质纤维束形态。1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观察到锥体束不同程度的中断,5例脑肿瘤患者可以观察到锥体束和胼胝体受压、移位。结论 本研究表明,使用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可以在活体内清楚、立体地观察锥体束和胼胝体等白质纤维束形态变化以及与颅内病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