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勇  陈春梅 《海南医学》1993,4(4):14-15
1984年以来,我院对86例麻风进行联合化疗,现将有关临床、细菌、麻风反应和毒副作用的观察,以及停药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共有患者89例,接受联合化疗(MDT)的86例,占96.6%。其中瘤型(LL)44例,界线类偏瘤型(BL)14例,中间界线类(BB)6例,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22例。男58例,女28例。年龄15~85岁,平均47.4岁。病期0.5~42年,平均6.7年。分为初治组(未经抗麻风治疗)50例,经治组(曾用过抗麻风药物)36例。86例麻风中属复发病例的36例。  相似文献   

2.
组织样麻风瘤往往发生于经砜类药物治疗麻风病后病情恶化或复发的病例,也可发生于未经抗麻风治疗的瘤型麻风(LL)或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患者中.笔者报道的是一例未经过化学治疗的组织样麻风瘤患者,具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1973年7月以来,我们用带菌的麻风患者皮肤组织接种了13批小鼠,现将接种时间超过4个月的11批试验情况简单汇报如下。材料和方法 (一)人麻风菌的来源:21名麻风患者中界线类偏瘤型8名,界线类偏结核样型2  相似文献   

4.
超氧阴离子(·O_2~-)是吞噬细胞的重要杀菌物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直接影响着体内·O_2~-的浓度。本研究分析各种类型麻风病人(LL、BL、TT、BT)体内SOD和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变化,同时与正常人和非麻风皮肤病患者进行比较,探讨麻风病人的自由基代谢紊乱与麻风发病的关系。结果发现LL、BL活动期麻风病人组的SOD含量高于LL、BL、TT、BT痊愈病人组和TT、BT活动期病人组以及非麻风皮肤病患者组、正常对照组(P<0.05);而LPO则明显低于非麻风皮肤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说明麻风病人体内SOD含量增高,与麻风病人主要是瘤型和界线偏瘤型麻风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吴永赞  王玲 《海南医学》1994,5(2):69-70
到1992年12月止,我院尚有住院麻风患者218例,除了现症病人32例外,还有186例愈后留院者,现将186例治愈者复查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在186例中,男性114例占盯.3%,女性72例占用.7%;多菌型107例(包括瘤型LL,界线类偏瘤型BL,界线类BB)占57.5%,少菌型79例(包括结核样型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人未定类1)占42.5%,农民151例占81.2%,渔民14例占7.5%,工人10例占5.4地居民4例,干部3例,商人3例,教师1例;汉族182例,黎族3例,苗族五例。1.2年龄在15~29岁2例,30—49岁37例,占19.8%,50-59岁60例占32.3%…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OKT_6及S—100蛋白免疫组化分别对72例和70例各型麻风皮损郎格罕氏细胞(LC)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各型麻风表皮OKT_6阳性LC数均有改变,但其中以结核样型(TT)和瘤型(LL)两组变化最为明显,S—100蛋白阳性细胞在TT和LL中其数量和分布均有所不同,提示LC的数量和分布的改变与麻风类型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多菌型瘤型麻风(LL)13例,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3例,界线类麻风(BB)2例,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4例,结核样型麻风(TT)2例以及5例正常人皮肤水泡液内单核细胞HLA-DR抗原表达。结果发现,正常对照组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明显高于病人组(P<0.01);各病人组间HLA-DR表达率亦有显著性差别(P<0.01和P<0.05),其中以LL/BL组最低,依次为BB组、TT/BT组。提示麻风,特别是LL病人对麻风杆菌缺乏特异的细胞免疫可能与病人单核细胞HLA-DR抗原表达减少,影响其向T细胞传递抗原关。  相似文献   

8.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即有人发现频发反应的结核样型麻风,可出现瘤型症状,从而引起了学者们对此类麻风的注意和研究。此后有所谓“中间类”、“双形类”等报告。1953年第六次国际麻风会议分类中,正式列入了界线(双形)类麻风。但这时期对此类麻  相似文献   

9.
黄珍兰 《医学文选》2003,22(2):245-246
截肢是麻风性足底溃疡导致的严重后果 ,是一项破坏性很大的手术。做好截肢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 ,对于预防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 ,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可对安装假肢创造有利条件。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8例 ,46例为临床麻风病治愈出院或治愈留院休养者 ,2例为现症病人。男 37例 ,女 1 1例 ;年龄为 2 2~ 78岁 ,其中 2 2岁 1例 ,40~ 5 0岁 1 3例 ,5 1~ 60岁 1 8例 ,60~ 70岁 1 2例 ,71岁以上 4例。大腿中段截肢 2例 ,小腿中段截肢 46例。瘤型麻风 ( LL) 1 4例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 ( BL) 7例 ,中间界线类麻风 ( BB) 3例 ,界…  相似文献   

10.
在29个江苏汉族麻风多发家系中进行了HLA-A、-B、-C和-DR分型,并对其中26个家庭进行了单倍型分离分析。患瘤型麻风(LL或BL)的同胞共有亲代单倍型显著多于预期值(p<0.05);L/T“同胞对”显示了亲代单倍型显著的非随机分离(p<0.0005)。提示:瘤型麻风易感素质受控于HLA;HLA连锁基因并不提供对“整个麻风病”本身的易感性或抵抗性。瘤型和结核样型麻风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1.
自Rees等(1970)首先在小鼠足垫证实利福平对麻风杆菌有肯定的疗效以来,利福平已广泛用于治疗麻风。为探索如何缩短麻风病的疗程提高治疗卒,我院于1981年2月~1982年1月应用沈阳第四制药厂生产的利福平合并乙酰氨苯砜治疗10例复治麻风,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一、治疗的病例和方法 10例中瘤型(LL)4例,界线类偏瘤型(BL)6例;男性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4.7岁(24~57岁);平均病期4.1年(1~8年);既往正规砜类药物治疗时间平均7.9年(5~10年);疗前细菌指数  相似文献   

12.
作者作了80名瘤型麻风(瘤型和偏瘤型),20名结核样型麻凤(结核样型和偏结核样型)和20名正常对照的免疫状态的调查.应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测定病人和正常对照的血清蛋白水平.结果显示麻风病人血清白蛋白降低而球蛋白升高.瘤型麻风病人血清蛋白增高水平比结核样型病人高.但瘤型病人和结核样型病人之间血清蛋白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上结果支持麻风病人体液免疫状态增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1975~1977年在江苏太县溱湖医院发现组织样麻风瘤16例。其一般临床表现与瘤型、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相似,组织样损害分为四型;临床资料提示其为耐砜类药物菌株所致。8例中之6例经鼠足垫试验证实为耐氨苯砜菌株,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典型组织样麻风瘤4例,不典型12例;对部分病人进行了免疫学检查。作者认为麻风杆菌耐砜类药物突变株可能是产生组织样损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宋广俭:泰安皮科年会论文汇编,16,1983泰安皮防所1955~1981年累计发现麻风患者1193例,治愈846例,复发69例,男66例,女3例,瘤型(L)34例,界限类(B)2例,结核样型(T)33例,复发率8.16%。复发以皮损和神经症状再现为主,查菌阳性者仅8例。T 演变成 L 5例,B 1例,L 及  相似文献   

15.
我省于一九五四年建立同仁慢性病院,至八○年底共发现患者1,088人,其中瘤型672人界线类10人,结核样型393人,未定13类人。收治患者1,024人,治愈出院859人,其中瘤型555人,界线类8人,结核样型283人,未定类13人。现住院患者53人,(不包括治愈留院残老病人25人),其中瘤型39人,界线类1人,结核样型13人。一九七○年又建立玉树州慢性病院,至八○年底发现患者315人,其中瘤型160人,界线类14人,结核样型115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55年至1959年中共有麻风门诊患者195例,占同期全部初诊病例的0.49%,现选择其中169例病案分析报告于下。病例分析 1.分型:169例麻风患者中,结核样型128例,占75.8%;瘤型34例,占20.1%;未定类6例占3.5%;界线类1例占0.6%。  相似文献   

17.
背景:由于缺乏确切的神经损害证据,通过苏木精和伊红染色(H&E)诊断结核样麻风常较困难。本研究旨在评估S-100染色在确定神经断裂的作用,以及鉴别结核样麻风与其他肉芽肿性皮肤病。方法:研究对象为50例麻风患者,界限类偏结核样型(BT)38例;结核样型(TT)2例;未定类型(IL)10例;对照组为11例非麻风性皮肤肉芽肿患者。通过S-100染色确定真皮神经模式:神经浸润(A)、神经断裂(B)、神经缺失(C)、神经完整(D)。结果:在H&E染色中,仅18/38(47.4%)的BT和1/2(50%)的TT患者显示有神经炎症。在对BT病例进行的S-100染色中,28/38(73.7%)显示为B模式,…  相似文献   

18.
1.从1970年7月~1974年7月4年时间内从事人麻风杆菌的培养与鉴定工作,采取人麻风标本71份共做139次培养。 2.在56例供材病人中,瘤型患者36例,界线类19例,结核样型1例;病期为1年~20年。均为苏北地区病人,除10例未经化疗外,余均接受过砜类或共他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应用麦胚凝集素(wheat germagglutinin,WGA)免疫组化法对91例麻风皮损郎格罕氏细胞(Langerhanscells,LC)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正常对照和消退期病例均为阴性,仅活动期病例呈阳性反应,阳性率为56.92%。结核样型麻风和瘤型麻风表皮WGA阳性LC密度分别为90.13±17.81和16.80±7.59,两者差别具高度显著性(p<0.05)这一结果不仅表明两极型麻风表皮LC数有所不同,而且提示活动期麻风表皮LC的糖基代谢和膜表面功能发生了一定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麻风治愈者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麻风病复发。方法对103例麻风治愈者进行了皮肤涂片细菌学检查和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取材部位均以原皮损消退部位或继发皮肤萎缩部位,样品用10%中性甲醛固定,切片后做HE和抗酸染色。皮肤涂片细菌学检查采取常规部位取材,刮取切口边缘和底部的组织液,进行抗酸染色,镜检,采用Ridley对数分级法计数。结果103例麻风治愈者皮肤涂片细菌学检查全部阴性。病理组织检查显示非特异性炎症改变有86例,麻风消退后期有17例,其中4例可见抗酸颗粒,未见麻风复发病理组织表现。按照"光谱分类法",103例麻风治愈者中瘤型麻风(LL)占大多数,为59.2%。结核样型麻风(TT)占12.6%。结论麻风患者坚持长期、规则用药,定期进行治疗监测,最终可以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