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缨  谷惠敏  陈宗建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595-2596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植人永久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对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41例高龄(≥80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临床症状、缓慢心律失常的类型、起搏模式、术中起搏参数、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4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起搏模式:心室单腔起搏器VVI29例、VⅥR2例、房室双腔起搏器DDD9例,房室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DDDRI例;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心房电极位于右心耳。术中无心脏穿孔、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发生电极脱位I例、囊袋血肿1例,经治疗后治愈,无感染、起搏器综合征发生。随访中死亡6例,死于术后2月至6年。结论高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手术风险并不增加,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周本军 《黑龙江医药》2012,25(5):736-737
目的:探讨临床实际工作中永久人工起搏器类型和手术方式的选择,统计测试参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方法:对2006年至2011年的167例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单腔112例,双腔55例;右室电极置于右室心尖部121例,间隔部46例,分析患者年龄、疾病组成、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基本起搏参数以及并发症。结果:高龄患者居多,选择单腔起搏器植入患者居多,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心尖部起搏的阈值高(P<0.05),阻抗偏低(P<0.01)。起搏器并发症14例。其中,术中误穿锁骨下动脉7例,术后起搏器囊袋血肿4例,电极移位2例,电极穿孔1例。结论:非合并持续性房颤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首选双腔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心尖部起搏和间隔部起搏的阈值和阻抗数据均在起搏器安装的许可范围内,不影响起搏器的感知和起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Medtronic3830主动固定导线在右室间隔(高位室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的优劣。方法71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随机分为高位室间隔组(n:35)和中位室间隔组(n=36),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心室电极参数以及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肽(BNP)。结果电极全部植入成功,术后未发生导线脱位或心肌穿孔。中位室间隔组QRS波时限要短于高位室间隔组[(116±23.6)InsVS(150±34.2)ms,P〈0.05]。中位室间隔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VEF、BNP无显著改变,高位室间隔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VEF降低[(0.46±0.12)%Vs(0.62±0.07)%],P〈0.05]、BNP升高[(161.3±34.2)ng/LVS(80.1±33.2)ng/L,P〈0.05]。术中及术后3个月两组的心室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差异。结论采用3830主动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可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QRS波时限更短,对心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参数变化,和探讨其应用的稳定性,对我院成功植入永久起搏器并置放主动固定电极导线124例(心房电极1根,心室电极124根)患者,于手术电极固定后即刻及术后1月、3月、6月、12月分别检测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的参数变化。结果表明,起搏阈值,手术电极固定后即刻增高,为0.60&#177;0.16V;术后1个月下降,为0.51&#177;0.20V,两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起搏阈值与术后1个月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感知,手术电极固定后即刻与术后多次随访均无明显变化(P〉0.05)。阻抗,手术电极固定后即刻增高,术后随访各个月的阻抗均较手术后即刻的阻抗低,与术中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124例中2例(1.6%)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阈值升高,1例电极位于心尖部,术中阈值为0.9V,6个月时为6.0V。另1例电极导线位于高位室间隔,术后即刻阈值为0.5V,6个月时阈值为5V。结论: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比较,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率和术后阈值升高发生率均较低,尽管电极固定后阈值和阻抗有所升高,但经随访观察,这些起搏参数逐渐下降而稳定在一个比较理想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室间隔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方式对心脏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因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DDD起搏器的96例患者,男52例,女44例,年龄(64.2±9.5)(41~83)岁。其中右室心尖部起搏组50例,右室间隔部起搏46例。两组植入起搏器前基本状况无显著差异,两组均成功植入,无并发症发生。分别观察基础情况下、植入起搏器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一次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改变及心电图。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①右室间隔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脏超声的EF值分别为:室间隔起搏术前(58.2±5.4)%,术后(60.2±4.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起搏术前(59.57±3.27)%,术后(55.15±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间隔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室间隔起搏术前(61.36±4.12)mm,术后(60.21±3.84)mm;心尖起搏术前(62.35±4.17)mm,术后(63.02±4.82)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前与术后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宽度: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无明显变化(0.11±0.02s vs 0.12±0.01s);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明显增宽(0.11±0.03s vs 0.20±0.04s)。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明显窄于右室间隔部起搏组。结论对于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室同步性好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平均EF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减少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84例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护理措施。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共33例,发生率为11.6%,其中囊袋血肿10例、电极脱位10例、起搏器综合征5例、感知+起搏障碍2例、囊袋破溃2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脑梗死2例。结论术中规范熟练操作、加强术后严密观察与护理,早期发现并发症先兆并及时处理,可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胡剑平  孙建琦  章锡林 《安徽医药》2009,13(10):1230-1231
目的为提高对心脏起搏器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的认识及处理水平。方法回顾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99例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分析其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和结果。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1.11%,其中囊袋血肿5例(5.05%),1例转院治疗,2例经加压包扎后血肿吸收,另2例加强局部消毒和换药,血肿自行吸收;电极脱位致起搏功能障碍2例,经重新调整电极位置后好转;起搏器固定螺丝松动致起搏功能障碍2例,再次手术,拧紧固定螺丝后恢复正常。结论起搏器术后并发症是影响疗效的主要问题,加强术前预防、术中规范操作、术后观察随访,可将并发症减少到最低限度,使之发挥最佳治疗效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永久性起搏器安置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 78例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所有起搏电极均采用Seldinger法通过穿刺锁骨下静脉置入,观察置入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7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随访期间无1例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6.4%,包括起搏电极脱位1例,囊袋出血1例,囊袋破溃1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植入起搏器后植入侧上肢活动受限1例。结论及时发现并排除起搏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加强随访并进行起搏器程控监测,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男103例,女102例,年龄70~98岁。205例起搏器中单腔起搏器162例.双腔起搏器43例。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结果 发生并发症21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分别是囊袋血肿12例、电极导线脱位4例、囊袋破溃及感染2例。囊袋血肿的发生与术前使用阿司匹林有关,电极导线脱位、囊袋破溃及感染等大部分与手术有关。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中操作,及时有效的处理并发症,高龄患者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右室间隔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心脏功能、QRS波的影响。方法将39例年龄>80岁患者随机分两组,一组患者行右室间隔起搏,一组行传统右室心尖部起搏。分析两组起搏参数、QRS波形态、宽度、及随访12个月心功能(EF值)变化。结果右室间隔起搏和心尖部起搏阈值、电极阻抗、感知无显着差异,12个月时随访心脏超声的EF值分别为:室间隔起搏术前60.37±4.13,术后61.49±3.57,无显着变化;心尖起搏术前60.37±4.13,术后54.71±4.62,差别明显。结论对于超高龄老年患者,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室同步性好于右室心尖部起搏,远期对心功能影响减小。  相似文献   

11.
永久心脏起搏器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和分析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情况,旨在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起搏器功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和结果。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14.3%,其中囊袋血肿5例,起搏器综合征2例,电极脱位1例。结论起搏器术后并发症是影响疗效的主要问题,加强术前预防、选择生理性起搏、术中规范操作、术后观察随访,可将并发症减少到最低限度,使之发挥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12.
我们自1980年以来共收治40例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其中有8例病人在安装后1周内发生电极脱位,其余病例术后在产密监护下情况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一、体位护理: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4~6天内病人须绝对卧床休息,尽量采取左侧卧位,以免电极脱落。这是由于起搏电极是固定在右心室尖部肌小梁间,左侧卧位会使伞状倒刺的起搏电极头嵌顿更牢不易脱落。对于心肌病、大心脏的病人,卧床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2例病窦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入选右室心尖部起搏组(50例)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52例),术后随访患者的心功能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相关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8个月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心功能和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心功能较手术前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相比,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较间隔部起搏组患者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会给心功能带来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人工心脏起搏是一种损伤性的治疗方法,容易发生各种术后并发症,其中,较多见的是电极导管移位、感染、电极紊乱、出血、血肿等,而起搏器外露较少见。现就我科收住的永久起搏器置人术后2个月皮肤破溃再缝合的护理配合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及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盛群  陈欣 《贵州医药》1991,15(1):31-32
1981年7月至1990年2月,经我院起搏治疗的病人共149例次,其中保护性临时起搏34例次,埋藏式永久起搏66例次(54例首次植入,9例次双侧电极两次植入,3例次脱位后再次插管),更换起搏器49例次。共植入及/或更换起搏器102只。现将永久起搏66例次的临床及随访观察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的起搏部位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要更换人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11例。手术前起搏电极均位于右室心尖部(RVA)。手术更换起搏器,采用螺旋电极,均置放于右室间隔上部(RVS)。术后1周,程控起搏器功能参数,使起搏器工作模式为VVI、频率与术前频率相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前后数据变化,并统计学处理。结果右室心尖起搏与右室间隔上部起搏比较:每搏量(ml)由58.8±19.42上升到67.2±15.8(P<0.05);心输出量(L/min)由4.93±1.30上升到5.40±0.86(P<0.05);射血分数(%)由45.2±7.3上升到53.1±5.4(P<0.05);E峰(mm/s)由57.43±15.18上升到66.35±13.73(P<0.02);E/A由0.89±0.4上升到1.04±0.37(P<0.02)。结论右室间隔上部起搏有利于左心功能的维持,尽可能保持正常心室激动顺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玉露  丁坤  孙春启  关欣 《淮海医药》2009,27(3):193-195
目的评价在房室顺序起搏治疗中,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形态和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均成功植入房、室起搏电极导线和起搏器,随访期间无电极脱位和其他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术前所测定的LVEF无显著性差异;与术前相比,RVOTS组起搏QRS时限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OTS组显著延长。术后3个月随访,RVOTS组LVEF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RVA组和RVOTS组相比,LVEF显著下降。结论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而RVOT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RVOT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8.
李薇  洪蝶玫  刘少玲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727-2728
目的总结急诊床旁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护理方法。方法19例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在心电监护、床旁X线引导下急诊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7FA鞘管,送入导管电极,见起搏钉后固定电极并连接起搏器,并采用相应的治疗和护理。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手术时间5—10rain;5例患者在5~7d后转I度房室传导阻滞或消失,撤除起搏电极,病情稳定,痊愈出院;11例改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1例重症心肌炎患者、1例心肌病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很快恢复窦性心律,逐渐将起搏心律减慢,观察2d后撤除临时起搏器,继续药物治疗;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急诊床旁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能有效挽救患者生命,有效的护理能预防并发症发生,保证起搏器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超高龄老人(≥90岁)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特点和安全性。方法对华东医院心内科1998年1月—2009年12月间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超高龄(≥9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31例,年龄范围90~104岁,其中植入单腔起搏器(VVI)14例,植入双腔起搏器(DDD)17例。结果 31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永久起搏器,术中及术后6月随访,未发生气胸、电极脱位、心包填塞、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只要术前充分准备,术中谨慎操作,超高龄(≥90岁)患者行永久起搏器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临床应用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心脏起搏适应证患者8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100%,起搏参数达到起搏标准。结论临床应用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