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福州市主要传染病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福州地区气温、气湿、降水量、日照、气压等气象因素对传染病消长的影响。方法 :根据 1 993~ 2 0 0 2年福州市传染病资料和同期的气温、气湿降水量等气象资料 ,以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 :月平均相对湿度对甲肝和肺结核发病 ,月总降雨量对麻疹发病具有显著的影响 (P <0 0 5) ;月平均相对湿度对麻疹、伤寒发病 ,月平均气温对霍乱、伤寒、菌痢发病 ,月平均气压对霍乱、伤寒、菌痢、肺结核发病 ,月总降雨量对伤寒、菌痢发病 ,月总日照时数对霍乱、菌痢、伤寒发病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P <0 0 1 )。多因素分析表明 :月平均相对湿度、气温 ,总日照时数对甲肝发病 ,月平均气温对霍乱发病 ,月平均相对湿度对麻疹和肺结核发病 ,月平均气压对伤寒发病 ,月平均气温、总日照时数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P <0 0 1 )。结论 :在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过程中 ,气象因素是个不可忽视的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对岱山县2011—2014年气象因素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对比分析有病例月和无病例月的月降水量、月平均气压、月平均风速、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和月日照时数等气象因素是否存在差异。利用卡方自动交互检测法建立决策树对每个气象因素进行最优分割后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气象因素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影响。结果月平均气压高于1 014.2 h Pa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率降低,OR值(95%CI)为0.026(0.003~0.223);月平均气温高于19.65℃和月平均相对湿度大于74.5%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率升高,OR值(95%CI)分别为12.889(2.307~72.016)和13.417(3.042~59.171)。结论月平均气压低于1 014.2 h Pa、月平均气温高于19.65℃和月平均相对湿度大于74.5%可能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气象因素与海南省万宁市疟疾发病率的相关性,比较BP神经网络模型和逐步回归模型对疟疾发病率的预测效果。方法收集1995年1月—2007年12月万宁市每月气象数据和疟疾发病率数据,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气象因素与疟疾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分别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和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疟疾发病率的气象因子拟合模型,预测2008年各月的疟疾发病率。结果万宁市疟疾月发病率与前1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雨量、日照时间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前1个月的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压均呈负相关(均P0.01);将7种气象因素作为输入变量,疟疾发病率作为输出变量,构建内含1个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模型,在隐单元数为16时拟合效果最优,经过300次训练达到设定的最小训练误差为0.001,模型的均方误差和决定系数R~2分别为0.002 7和0.99;将7种气象因素作为自变量,疟疾发病率作为因变量构建逐步回归模型,进入模型的变量为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40;应用2种模型对2008年各月疟疾发病率进行预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24/10 000和0.44/10 000。结论万宁市疟疾发病率与气象因素明显相关,利用气象因素构建的BP神经网络模型较逐步回归模型具有更好的发病率拟合效果,但逐步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更好,BP神经网络模型的泛化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顺义区手足口病发病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筛选适合因子预测手足口病发病趋势。方法收集2009-2013年顺义区手足口病每月发病率及同期气象资料,气象数据经膨化处理,用SPSS 20.0软件分析两者相关性,并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手足口病的气象因子拟合模型。结果手足口病发病月分布呈单峰分布,5-7月达到发病高峰,月发病率在0.12~96.09/10之间。手足口病发病与月平均气压呈负相关,与月平均气温、湿度、月累计日照时数、月累计降雨量、月均温差5个因子呈正相关。手足口病最优气象因素回归方程变量包括d2(提前2个月均温差),t1(前1个月均温度),p2(提前2个月总降雨量),调整后R2为0.766。结论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有重要影响,可以利用气温、温差、降雨量拟合模型预测手足口病发病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聊城市手足口病发病率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聊城市2009~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和气象因素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009~2011年聊城市手足口病月发病率与当月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间呈正相关关系(r=0.51、0.52、0.47、0.50,P<0.01),与气压呈负相关(r=-0.57,P<0.05),与降水量、降水天数、相对湿度、风速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r=0.12、0.20、0.10、-0.07,P>0.05)。[结论]聊城市手足口病发病与气温、日照时间和气压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我国某地区痢疾发病率的预测模型,并探讨各种气象因素对痢疾发病率影响的相对重要性.[方法] 以2000年1月~2005年12月气象因素为输入神经元,同期痢疾月发病率为输出神经元建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同时以气象因素为自变量,痢疾月发病率为应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上两模型分别以MIV值和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确定各气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2006年痢疾月发病率检验以上模型的预测效果. [结果]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平均误差率为17.12%;非线性相关系数为0.76.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平均误差率为10.74%:非线性相关系数为0.88.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影响痢疾发病率的重要气象因素为平均气压、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结果与其基本一致,平均气压、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为重要性排序前4位的气象因素.[结论] 对我国某地区痢疾发病率的预测可使用以气象因素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影响疾病发病率的主要气象因素为平均气压、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查找研究猩红热发病率和气象因素之间关系的适用方法,探讨邯郸市猩红热的气象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1972-2010年邯郸市猩红热疫情资料、气象资料和人口资料,采用EpiData3.0进行“双重录入”,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①气象参数的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本组气象因子数据容差最小为0.014,方差膨胀因子最大达69.998.②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邯郸市1972-2010年猩红热月发病率与月平均风速、月日照时数、月小型蒸发量呈正相关,与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月总降雨量、月极端最低气温呈负相关(P<0.05或P<0.01).③猩红热月发病率的曲线估计方程为(Y)=1.369-0.2301n(X).④猩红热月发病率与月平均风速之间得到曲线拟合方程(Y)=-0.781+ 1.242X-0.585X2+0.097X3.⑤气象参数的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显示,本文中的气象参数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做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方程(Y)=1.946+ 0.378Z2(P<0.01). 结论 (D邯郸市10个气象参数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②邯郸市猩红热月发病率的模型曲线为对数模型曲线.③猩红热月发病率与月平均风速之间呈三次方程曲线关系,月平均风速是影响猩红热月发病率的主要气象因素.④气象因素对猩红热发病的影响在总的影响因素中所占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8.
探讨随州市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情况之间的关系,为预测随州市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提供依据。收集2010-2014年随州市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和气象资料(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使用SPSS 17.0对手足口病发病率和气象因素资料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010-2014年随州市手足口病月发病率与平均气温、降水量及日照时数呈正相关(r=0.497、0.405、0.312,P0.05),与月平均气压呈负相关(r=-0.620,P0.01),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246,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平均气温和气压为手足口病主要气象影响因子。随州市手足口病发病与高气温和低气压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气象因素对宁波市鼠密度的影响,为鼠情及鼠传播疾病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宁波市2004—2016年鼠密度监测资料和月度气象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分析对鼠密度有影响的气象变量,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鼠密度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结果宁波市2004—2016年平均鼠密度为0.59%,鼠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褐家鼠为宁波市的优势鼠种。月平均气温和月日照时数对当月鼠密度有影响,当月鼠密度随着月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增加,随着月日照时数的升高而降低(P0.05)。气象因素的滞后效应分析发现,月平均水汽压和月平均气温对鼠密度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效应(P0.05),滞后效应期分别为1个月和3个月。滞后1个月的鼠密度随着月平均水汽压的升高而升高,滞后3个月的鼠密度随着月平均气温的升高而降低。结论月平均气温与月日照时数对当月鼠密度有一定影响,且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水汽压对鼠密度的影响还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0.
蚊媒传染病气象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气象因素与蚊类种群动态变化和蚊媒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疟疾和登革热]发病的关系,为实施蚊媒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温州市20042006年疟疾、乙脑和登革热发病资料、2004—2006年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监测资料及同期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间、降雨天数、降雨量等气象资料,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6年蚊类密度与同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日照时间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与降雨天数无关。回归方程为Y=23.671+0.190x3+0.299x4,x3、x4分别代表最低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结论气象因素影响着蚊类密度的变化,尤其是平均最低气温和相对湿度,从而成为影响蚊媒传染病发病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1.
气象因子与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关联的时间序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气象因子与流行性腮腺炎(流腮)发病的关联性。方法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利用广州市2005-2012年全人群每日流腮发病人数的数据和同期的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风速等主要气象资料,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子与流腮发病的关联性。结果广州市2005-2012年共报告流腮49760例,日最高、日平均、日最低气温中位数分别为28.3、24.2和21.2℃;日平均相对湿度中位数为75.0%;日平均日照时间中位数为3.9h;日平均风速中位数为1.5m/s;日平均气压中位数为1007.1hPa。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气温(日最高、日平均、日最低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与流腮的发病呈正相关(r=0.305、0.314、0.321、0.207、0.215.均P〈0.01),日平均气压与流腮的发病呈负相关(r=-0.460,P〈0.01)。日平均气温为34.2℃,滞后0d时相对危险度(RR)最大,为1.05(95%CI:1.02—1.10)。日平均相对湿度为99%,滞后24d时RR值最大,为1.39(95%CI:1.03~1.89)。以各气象因子自身的中位数为参照值,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的第99百分位数(31.7℃、95%)在总滞后时间30、24d对流腮发病的RR分别为1.81(1.41-2.32)、1.28(1.02—1.59)。气温对流腮发病的效应中,女性所受的热效应和冷效应均大于男性,热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结论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可能是流腮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夏季应对易感人群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STUDY OBJECTIVE--The aim was to examine a possible association of amount of sunshine and risk for acute closed angle glaucoma. DESIGN--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hospital discharge registry data, linked to meteorological data for the same period. SETTING--The study was a national survey using hospital discharge data for the whole of Finland over a 10 year period. PARTICIPANTS--All subjects with the acute closed angle glaucoma diagnosis from the hospital discharge registry were collected for the years 1972 to 1982. A total of 1796 patients were found. MEASUREMENTS AND MAIN RESULTS--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two cities in Finland, Helsinki and Oulu, were collected for the same years from the Finnish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 A peak incidence of acute closed angle glaucoma was noted whenever the number of hours without sunshine increased. A regression analysis including incidence of acute closed angle glaucoma as a dependent variable, and sex, mean temperature, mean air pressure, mean humidity, total amount of rain per month, and mean sunshine hours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was constructed. Sex and sunshine hours best explained the variation in incidence in a covariate model. No other meteorological variate could improve the model fit. CONCLUSIONS--The result confirms that the number of hours without sunshine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cidence of acute closed angle glaucoma, when other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are controlled for.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以期建立气象因素与大气污染物浓度关系的模型。方法收集南京市江宁区2010年气象资料(日平均气压、日最高气压、日最低气压、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最小相对湿度、日降水量、日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和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2.5)浓度资料,以气象因素对大气污染物浓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结果 SO2日平均浓度与日最高气压和日最高气温呈负相关,与最低气压呈正相关;NO2日平均浓度与最低气温呈负相关;PM2.5日平均浓度与日最小相对湿度和日平均风速呈负相关。结论气象因素的变化对于大气污染物浓度有一定影响。在污染物特征及地形地貌基本不变、总的污染物排放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可以预测气象因素变化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during the outbreaks of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and the conditions of 108 poisoned people in Baishan District from Oct., 1980 to Feb., 198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poisoning cases happened in the months of the lowest air temperatu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poisoning were season, wind direction, raifall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of secondary importance were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The time when CO poisoning most easily took place when the night was without wind, accompanied by snowfall or rainfall. The atmospheric pressure value was lower than average month value, and the humidity higher than average month value. The writer proposes to use the "average month value" method for forecasting "similar date" metho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株洲市气象因子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16年株洲市手足口病日发病数据及日气象数据,在描述其数据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子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系及其滞后效应。 结果 2010-2016年株洲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53 877例,其中2016年报告病例最多,为12 355例;发病呈现双高峰状态。株洲市气温、风速和日照时数与手足口病发病呈正相关(P<0.05),气压、相对湿度与手足口病发病呈负相关(P<0.05)。以气温18.18 ℃为参照,日平均气温在30.6 ℃,滞后0 d时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值最高,为1.28(95%CI:1.12~1.46),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最低气压1 003.58 hpa为参照,日最低气压在1 032.2 hpa,滞后25 d时RR值最高,为1.68(95%CI:0.97~2.93);以风速3.8 m/s为参照,日均最大风速在0 m/s,滞后0 d时RR值最高,为1.17(95%CI:0.92~1.49);以相对湿度74.8%为参照,日均相对湿度在28%,滞后2 d时RR值最高,为1.61(95%CI:0.81~3.17);以日照时数4.18 h为参照,日均日照时数在13 h,滞后0 d时RR值最高,为1.06(95%CI:0.97~1.17),以上四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气象因子是影响株洲市手足口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呈非线性且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与气象因素和动物宿主的关系并建立合理的数学预报模型。方法首先选取逐月及逐年的气象指标,包括气压、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作为代表因素;然后对HFRS与气象因素和动物宿主间的关系进行Pearson、Kendall及Spearman相关分析,最后利用气象因素和包括鼠密度及鼠带病毒率的动物宿主信息作为解释变量进行Bayes判别分析。结果HFRS年发病疫情与鼠密度关系最为密切(r=0.738,P=0.000),而影响鼠密度最显著的气象因素是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和降雨量。其中日照时数与鼠密度呈正相关(r=0.494,P=0.016),而降雨量与鼠密度近似呈负相关(r=-0.350,P=0.101)。利用气象及动物宿主资料预测当年的人间发病强度时,逐步判别分析及全变量判别分析均具有良好的效果。逐步判别分析的组内回代及弃一交叉验证准确率均为82.6%(19/23),而全变量判别分析的组内回代准确率为90.9%(20/22),弃-交叉验证准确率为81.8%(18/22)。当预测下一年的发病强度时,逐步判别分析的组内回代及弃一验证正确率均为86.4%(19/22),而全变量判别分析的组内回代分类正确率为100%(21/21),弃-交叉验证分类正确率仅为57.1%(12/21)。结论气象因素影响动物繁殖及动物间疫情,进而影响人间的HFRS疟情.Bayes诼彤判别分析在预测HFRS疫情方面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气候因素对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索伊蚊种群动态变化与气候因素的关系,为登革热的防治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潮洲市1995-2001年连续7年的登革热发病资料、伊蚊媒介监测资料及同期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日照时间、降雨量、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媒介伊蚊密度有关的气候参数是:降雨量、日照时间、降雨天数、平均气温、最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经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BI=24.800+0.826X1+0.020X2-0.418X3,其中X1代表最低平均气温,X2代表降雨量,X3代表相对湿度。结论:气候因素对伊蚊媒介密度的影响是复杂的,但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最低平均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伊蚊密度的变化还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辽宁省2005--200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和影响HFRS发病的环境因素,为制定HFRS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辽宁省HFRS疫情资料,对流行特征及其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日照、城市鼠密度、农村鼠密度和鼠带病毒率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05--2007年全省HFRS共发病7298例,死亡7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78/10万,死亡率为0.06/10万;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发病和死亡主要分布于35~60岁年龄组,分别占总数的59.55%和69.23%;发病和死亡病例主要为农民,分别占总数的61.98%和56.41%;发病高峰主要在11月至次年1月和3—5月,7—10月呈现低谷期,具有混合型疫区的季节特点;年平均发病率较高的是本溪、葫芦岛、锦州、丹东和抚顺市,分别为13.70/10万、12.92/10万、11.30/10万、10.21/10万和9.84/10万。HFRS的发病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雨量、农村鼠密度及带病毒率呈正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351、0.400、0.449和0.377,P值分别为0.023、0.009、0.003和0.016。结论辽宁省HFRS主要流行于冬春季,主要发病人群为男性青壮年农民。该病的流行与当年气温、降雨量、农村鼠密度及带病毒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登革热流行与伊蚊种群随气候因素变化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索登革热发病与伊蚊种群动态变化和气候因素的关系 ,为登革热的防治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收集广东省 1990~ 2 0 0 1年的登革热发病资料 ,及潮州市 1995~ 2 0 0 1年伊蚊媒介监测资料及同期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日照时间、降雨量、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 ,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登革热发病的Logistic回归方程 :p(1) =1 [1+e- (- 7 750 +0 391BI) ]。与布雷图指数 (breteauindex,BI)有关的气象因素是 :降雨量 (X2 )、日照时间、降雨天数、平均气温 (X1 )、最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X3) ;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 :^YBI=2 4 80 0 +0 82 6X1 +0 0 2 0X2 - 0 418X3。结论 :气候因素对伊蚊媒介密度的影响是复杂的 ,但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最低平均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 ;影响登革热发病的主要因素是布雷图指数 (B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