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为群  周洲 《河北中医》2008,30(2):156-157
<中医内科学>"消渴"中阐述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病理特点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脏腑以肾为主,并与肺、胃关系密切.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我们认为,<中医内科学>中关于消渴的论述难以满足现代糖尿病的中医诊疗需要,现将消渴临床辨证论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近年来其发病率日渐升高,故而其防治也日显重要。范冠杰教授在纯中医治疗消渴方面有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情志因素是导致消渴的主要病因之一,且消渴病程中多见肝郁证,治疗上应重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并针对疏肝法总结出固定药串,临床使用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消渴属当今难治之病,近来有发病年轻化倾向。关于中医消渴的病因病机研究甚多,但仍处于完善之中,其实证多倾向于燥、热、瘀、痰、毒等,尤以毒邪毒证祸害最重,最难控制,每发毒证多危及生命,现就消渴络中毒邪发展传变进行浅析,以期为消渴毒证的临床分期治疗提供一点裨益。  相似文献   

4.
正临床上,糖尿病有一部分属中医"消渴"范畴,即典型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的糖尿病患者可与中医的三消(鬲消、消中、肾消)相对应。历代医家对消渴的分类多以上、中、下三部而定,但临床很多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患者早期的"三多一少"症状并不明显,而只表现为血糖升高,这是否也属于"消渴"范畴呢?要明晰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首先要了解饮食入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代谢过程。《素问·经脉别论篇》关于"食  相似文献   

5.
正2型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消渴"之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脾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病因方面,《内经》等中医著作已意识到该病的发生主要由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望过度等诸多因素导致。中医辨治消渴的传统方法是以上、中、下三消划分为纲要的辨证体系。本病的主要病机诚如《临症指南医案·三消》邹滋九按语所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临床上往往上中下三消相互兼夹,虚实寒热错综复杂。笔者结合临床,参看历代中医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的典型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或消瘦,与中医的消渴病症接近,可归属于消渴范畴。然而由于各代医家对前人理论和经验的认识程度不同、角度不同,在理解上也各有偏颇,往往赋予消渴不同的内涵。基于系统梳理古代文献,以医籍中有关糖尿病论述部分为"体",以现代医学知识为"用",理顺中医病名的层次关系,从病症、病性、病因、病位四个角度对糖尿病(消渴)相关中医病名进行追溯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津血精髓分层论治糖尿病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脑病是糖尿病发展到后期重要的并发症,其主要影响中枢系统,对应中医消渴合并痴呆、健忘、脑卒中等病。传统中医多从肺脾肾三脏和上中下三消辨证论治消渴病以及并发症,笔者认为该病主要伤及津、血、精、髓等物质,而"津血精髓"存在先后浅深的层次关系,提出从"津血精髓"分层论治糖尿病脑病,旨在细化对糖尿病脑病的辨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笔者结合前人有关论述,从脾论治该病,每多奏效,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证范畴 ,但中医的消渴证并非就是现代医学的糖尿病。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所定消渴证的诊断依据是 :口渴多饮 ,多食易饥 ,尿频量多 ,形体消瘦。但临床上具备以上证候者 ,虽经空腹、餐后 2 h血糖和尿糖等有关检查 ,有部分患者还做过葡萄糖耐量试验 ,从而排除了糖尿病的存在 ,可是临床主症突出故仍以消渴证来诊断。笔者根据近 5a来的临床实践 ,收集病例 ,兹就 87例非糖尿病消渴证的诊疗分析如下 :1 阴虚燥热 (38例 ) :本证型为消渴证最为常见的证型之一。多见于大病、热病及慢性消…  相似文献   

10.
耿献琳 《光明中医》1999,14(4):31-36
中医之消渴病属现代医学糖尿病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证。消渴之称首见于《内经》,如《灵枢·五变》篇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历代医家对本病亦有专篇论述,如《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诸病源候论·消渴侯》等。后世医家综合前师之论将其分为上...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性心肌病从“毒损心络”辨治的理论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风杰  邓悦 《中医药学刊》2006,24(9):1711-1712
糖尿病心脏病包括糖尿病性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是由于糖尿病(消渴)迁延不愈,致毒损心络之变。《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之论述,《丹溪心法》中论述道“热气上腾,心虚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敛,胸中烦躁,……病属上焦,谓之消渴。”之论述,与糖尿病心脏病的现代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本文拟就糖尿病性心肌病的中医辨治体系结合其现代病理生理学改变,提出毒损心络为病的学术观点,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肝源性糖尿病为肝病患者常见的继发性疾病,其归属于中医"消渴",但治疗又不尽相同,本文就肝源性糖尿病瘀热互结型的中医治疗作一简要论述,并举例验案一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属中医"消渴"、"中风"的范畴,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条件改善以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病率明显升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本病是在内伤积损基础上,劳逸失度,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在中医属"消渴","膈消","消中"等范畴,历代论述颇多,大多认为糖尿病是由肺、肾、胃功能失调所致,多以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胃为治疗原则.自1999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Ⅱ型糖尿病21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DPN属中医"消渴"范畴。近年来,笔者在西医治疗同时结合中医辨治DPN,取效较  相似文献   

16.
试谈从肝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军平  刘晓彤 《陕西中医》2001,22(9):574-57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根据症状的主次可分为上、中、下三消 ,以阴虚燥热为病理基础 ,历代医学家多从肺、胃、肾着手治疗。清代医学家黄坤载《四圣心源·消渴》中说 :“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明确指出肝在消渴中的发病地位。糖尿病的病因病机与肝密切相关。肝主疏泄 ,调畅情志 ,为厥阴之脏 ,以血为本 ,以气为用 ,情志刺激首必犯肝 ,而精神因素是糖尿病主要病因 ,历代中医医籍也有所论述 ,如《灵枢·五变篇》曰“怒则气上逆 ,胸中蓄积 ,血气逆流 ,髋皮充肌 ,血脉不行 ,转而为热 ,热则消肌肤 ,故为消瘅”。黄坤载在《素灵微蕴·消渴解》…  相似文献   

17.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及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糖尿病可属中医学"消渴"的范畴,历代医家对其论述颇多,在消渴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方面有了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消渴与消渴病异同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光明中医》2002,17(3):7-9
消渴一症首见于《内经》 ,历代医家对消渴、消渴病两个相似、相容又不相同的概念 ,病因、病机、遣方用药混为一谈。虽然隋·甄立言对此做了明确的论述 ,但至今医家们仍将两者相提并论 ,二者名称相互混称 ,从而影响了消渴病 (即糖尿病 )的现代中医研究和治疗。故此 ,我们应从理论上、临床上将消渴病从“消渴症”中分离出来 ,以便科学的有效的指导中医临床对糖尿病的治疗和经验整理 ,有利于开发临床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在中医称为"消渴",但经临床证明,传统概念上的消渴概念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中医消渴的特征.例如无法通过患者是否口渴、多饮、多尿来区别所患的是糖尿病还是尿崩症,也可说明了消渴不完全等于糖尿病.若糖尿病病人出现口渴、多尿等症状时,可以按照中医上的消渴病症诊治,但如果是糖尿病初期或者没有症状时,对如何进行治疗众说纷纭,因此制定一个对糖尿病能进行准确诊断的操作规程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的多年临床经验并结合有关专家的论断,针对如何对糖尿病进行中医上的诊断及治疗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万健民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1):117-118
对消渴病发病的认识,传统多认为本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位在肺、胃、肾三脏。但结合古代医家论述及现代中医研究,从肝论治消渴为消渴病诊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