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腰椎形态与椎管退行性狭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腰椎形态与退行性椎管狭窄的关系。方法:测量男、女各100例体检人员L3/4以下椎间小关节角,椎体冠状径、矢状径,椎管中央和侧隐窝的前后径,了解椎体参数、椎间小关节角与椎管狭窄的相关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关和偏相关分析显示椎间小关节角与椎管前后径为负相关关系,且与中央矢状径负相关程度更大;椎体矢状径、冠状径和椎管前后径均为正相关关系。偏相关分析显示椎体冠状径和侧隐窝正相关系数最大。P值均小于0.05。结论:腰椎小关节角增大会改变应力分布,加重不稳定倾向,加速腰椎退变;椎体矢状径、冠状径的增大有助于减轻退行性椎管狭窄。提示临床手术中应注意腰椎前、后路的重建、固定,特别是椎间小关节角已增大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关节突退变对猫眼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CLIF)的间接减压效果的影响, 以及CLIF治疗伴严重关节突退变(3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1月至2020年2月应用CLIF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56例共269个手术节段。根据术前CT影像, 按照Pathria分级对关节突进行分级, 0级19个节段、1级156个节段、2级67个节段、3级27个节段, 至少1个节段关节突为3级的患者共23例。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椎间隙角度、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双侧椎间孔纵径(CT)、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MRI)。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结果 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术后的平均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隙角度, 双侧椎间孔纵径、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均得到明显改善。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术前平均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明显小于1级和2级。术后3级关节突退变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03-2015-09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三科所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手术前后运用Digimizer图像分析测量软件对100例患者的CT扫描片进行椎管矢径、椎板间距、上关节突内缘间距、椎管截面积测量,同时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JOA评分(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法)。结果术后L_(3-4)、L_(4-5)、L_5-S_1各平面的椎管矢径较术前平均增加4.823 mm、5.585 mm、5.517 mm;术后L_(3-4)、L_(4-5)、L_5-S_1各平面的椎板间距较术前平均增加7.134mm、5.998 mm、5.143 mm;术后L_(3-4)、L_(4-5)、L_5-S_1各平面的上关节突内缘间距较术前平均增加7.231mm、7.046 mm、6.052 mm;术后L_(3-4)、L_(4-5)、L_5-S_1各平面的椎管截面积较术前平均增加183.818 mm~2、202.435 mm~2、177.953 mm~2,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JOA评分,由术前的(8.63±1.83)分升高到术后的(26.33±1.53)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JOA评分改善率为86.90%。结论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减压充分,能明显扩大病变节段的椎管矢径、椎板间距、上关节突内缘间距及椎管截面积,解除了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腰椎退变性疾病(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3 退变性腰椎滑脱 退变性腰椎滑脱是指因腰椎退变引起损害节段的上位椎 体向前或向后滑动;若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称为退变性腰椎 滑脱症。 3.1 病理 由于腰椎椎间盘和两个小关节突关节软骨进行性退变, 关节囊及棘上、棘间韧带松弛,腰椎不稳,导致小关节突的相 互制约能力逐步减弱,损害节段的上位椎体向前或向后滑动, 但与峡部崩裂导致的椎体滑脱不同,退变性滑脱通常不超过 椎体前后径的30%,Ⅰ°为主,占90.5%,Ⅱ°仅占9.5%;后 者是椎节间丧失了制约关系,随着剪应力的加大,上位椎体前 滑脱可达Ⅱ°、Ⅲ °,甚至位移至下位椎体的前面。 发生退变性滑脱的椎节通常有节段性椎管狭窄,当两侧 关节突退变破坏不对称时,上位脊椎相对下位脊椎发生旋转, 导致侧隐窝和椎管变形和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压迫。  相似文献   

5.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有临床症状且符合退行性腰椎管狭窄诊断的190例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退行性椎管狭窄主要发生在L4~5椎间隙,本组病例有133处;根据王永奇等椎管狭窄分型标准,以Ⅱ型和Ⅲ型狭窄为主,本组病例Ⅱ型97例,Ⅲ型74例。CT表现为椎间盘膨出/突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体滑脱及椎小关节肥大、黄韧带肥厚及后纵韧带骨化等,以及中央椎管矢状前后径及横径变小,侧隐窝、椎间孔变窄。以侧隐窝狭窄导致神经根受压患者症状最为明显,而中央椎管狭窄患者症状相对较轻。结论运用螺旋CT进行完整的腰椎间隙扫描,客观评价CT征象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关系,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临床治疗计划的制定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腰椎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是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包括相邻椎间盘退变、关节突关节退变、椎体滑脱、椎管狭窄、椎体压缩性骨折等~([1、2])。其中近端相邻关节突关节的退变既非常常见,又容易导致新的临床症状产生,且较远端相邻节段发生更早、更明显~([3、4])。目前研究认为,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对近端相邻关节突关节侵扰(facet joint violation,FJV)是加速关节突关节退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  相似文献   

7.
<正>对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liosis,DS)患者远端融合椎(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应选择L5还是S1的问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当L5/S1节段无明显退变(包括椎间盘及关节突两部分),无椎管狭窄、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椎间滑移等病变,L5椎体冠状面上倾斜15°时,并且在整体上无矢状面及冠状面失平衡的条件下,可考虑融合至L5以保留活动节段~([1、2])。然而,L5/S1节段  相似文献   

8.
退行性腰椎不稳发病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性别、年龄、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小关节突骨关节炎以及椎体滑脱与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相关性。方法行腰椎MRI及站立位过伸过屈侧位片检查,观察L1-S15个运动节段的椎间盘退变、椎间小关节退变以及有无椎体滑脱。腰椎不稳分为前水平位移不稳.后水平位移不稳和角度不稳。椎间盘退变分四度。小关节突退变分为4级。腰椎滑脱分四度。将结果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前向水平不稳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与椎间小关节骨关节炎呈负相关,与椎体滑脱呈正相关;后向水平不稳与年龄呈正相关,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与椎间小关节骨关节炎呈正相关,与椎体滑脱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退行性腰椎不稳与多种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性,但腰椎滑脱不一定有不稳。  相似文献   

9.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腰椎骨与软组织(椎体、小关节、椎板、黄韧带、椎间盘等)发生形态与组织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央椎管、侧隐窝、神经孔狭窄,使神经根和/或马尾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常见原因包括退行性、先天性、医源性、外伤性、峡部裂滑脱、代谢及内分泌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软骨疾病等[1],临床上以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为主,50岁以上人群常见。退变多始于椎间盘,椎间盘退变、突出,压迫神经根、硬膜囊、马尾等;椎间盘退变又会导致椎间隙变窄,使侧隐窝、椎间孔狭窄;椎间隙变窄导致椎间不稳、小关节负荷增大,使小关节增生肥大;加之黄韧带褶皱、肥厚,多因素作用导致椎管狭窄,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2]。随着人口老龄化,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影响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甚至导致生活不能自理,亟须治疗。在治疗上,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现就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及其疗效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健康成年人腰椎间盘及椎体终板的解剖参数,为临床应用及腰椎间盘假体的个体化设计提供基本数据。方法:对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中心住院或门诊就诊腰椎正常椎间盘及椎体终板的解剖参数进行测量,男女各200例,年龄20~60(40.61±11.22)岁,测量节段为L_(1)-S_(1)椎间盘,测量指标包括椎间盘轴位前后径和横径、矢状位前中后高度、冠状位左右高度、椎间隙角度及各椎体上下终板的横径和前后径。结果:(1)在性别上,男性L_(1)-S_(1)椎间盘轴位前后径和横径、矢状位前中后高度、冠状位左右高度、椎间隙角度的解剖参数均大于女性(P<0.05),男性L_(1)-S_(1)椎体上下终板的解剖参数大于女性(P<0.001)。(2)在矢位前中后高度比较中,男性和女性L_(1)-L5各椎间盘矢位高度均为中高>前高>后高(P<0.001),而L5S_(1)椎间盘矢位高度为前高>中高>后高(P<0.001)。(3)在冠状位左右高比较中,男性和女性L_(1)-S_(1)椎间盘冠状位左右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男性和女性L_(1)-S_(1)各椎间隙夹角均随椎体节段的增加而增大。(5)男性L_(1)-S_(1)椎体上下终板的前后径及横径均大于女性(P<0.001)。结论:在成人腰椎间盘假体的设计中应考虑性别差异。各节段腰椎间盘的解剖参数随椎体序列的增加而变化,在人工椎间盘的设计中应考虑不同椎间盘的解剖参数,从矢位的高度变化判定椎间盘的设计应为楔形。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研究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中经皮椎弓根螺钉对上位关节突关节侵扰的发生情况,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2018年行MIS-TLIF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1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57例,年龄51.1±11.8岁(23~73岁),所有均采用经皮置钉的方式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3个月均行腰椎CT三维重建,并在轴位、矢状位、冠状位上评价关节突关节侵扰程度并分级: 0级,无侵扰,螺钉不在关节突关节上,且未进入关节突关节面;1级,轻度侵扰,螺钉位于上关节突关节上,但未进入关节突关节;2级,中度侵扰,螺钉经过关节突关节面≤1mm;3级,重度侵扰,螺钉经过关节突关节面。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诊断、手术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在术前、术后腰椎CT及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解剖相关因素(关节突关节轴径、矢状径、冠状径、关节突关节角、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指数、椎板深度)、置钉相关因素(螺钉内倾角、螺钉尾倾角、螺帽-上关节突间距、近端连接棒露出距离、连接棒预弯),并分析潜在侵扰危险因素。结果:MIS-TLIF经皮置钉造成关节突关节侵扰的椎弓根螺钉总计62枚,轻度侵扰螺钉35枚,中、重度程度侵扰螺钉27枚。患者一般情况分析显示,BMI≥30kg/m2、L5为上位置钉节段作为关节突关节侵扰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性别、术前诊断、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与侵扰无关(P>0.05)。解剖因素分析显示,关节突关节轴径、矢状径、冠状径均≥12mm或关节突关节角≥40°时,侵扰率显著升高(P<0.05);关节突关节侵扰组与非侵扰组在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指数及椎板深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钉相关因素分析显示,侵扰组较非侵扰组存在较小的螺钉内倾角、螺帽-上关节突间距(P<0.05),而在螺钉尾倾角、近端连接棒露出距离、连接棒预弯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BMI≥30kg/m2和L5为上位置钉节段的患者,应充分考虑经皮置钉造成关节突关节侵扰的高风险性,且关节突关节肥大(轴径、矢状径、冠状径均≥12mm时)、冠状走行(关节突关节角≥40°)时更易出现上位节段侵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中经皮椎弓根螺钉对上位关节突关节侵扰的发生情况,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2018年行MIS-TLIF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1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57例,年龄51.1±11.8岁(23~73岁),所有均采用经皮置钉的方式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3个月均行腰椎CT三维重建,并在轴位、矢状位、冠状位上评价关节突关节侵扰程度并分级:0级,无侵扰,螺钉不在关节突关节上,且未进入关节突关节面;1级,轻度侵扰,螺钉位于上关节突关节上,但未进入关节突关节;2级,中度侵扰,螺钉经过关节突关节面≤1mm;3级,重度侵扰,螺钉经过关节突关节面。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诊断、手术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在术前、术后腰椎CT及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解剖相关因素(关节突关节轴径、矢状径、冠状径、关节突关节角、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指数、椎板深度)、置钉相关因素(螺钉内倾角、螺钉尾倾角、螺帽-上关节突间距、近端连接棒露出距离、连接棒预弯),并分析潜在侵扰危险因素。结果:MIS-TLIF经皮置钉造成关节突关节侵扰的椎弓根螺钉总计62枚,轻度侵扰螺钉35枚,中、重度程度侵扰螺钉27枚。患者一般情况分析显示,BMI≥30kg/m2、L5为上位置钉节段作为关节突关节侵扰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性别、术前诊断、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与侵扰无关(P0.05)。解剖因素分析显示,关节突关节轴径、矢状径、冠状径均≥12mm或关节突关节角≥40°时,侵扰率显著升高(P0.05);关节突关节侵扰组与非侵扰组在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指数及椎板深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钉相关因素分析显示,侵扰组较非侵扰组存在较小的螺钉内倾角、螺帽-上关节突间距(P0.05),而在螺钉尾倾角、近端连接棒露出距离、连接棒预弯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BMI≥30kg/m2和L5为上位置钉节段的患者,应充分考虑经皮置钉造成关节突关节侵扰的高风险性,且关节突关节肥大(轴径、矢状径、冠状径均≥12mm时)、冠状走行(关节突关节角≥40°)时更易出现上位节段侵扰。  相似文献   

13.
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常伴有椎体不稳及显著的下腰痛.目前多应用脊柱融合固定技术重建节段稳定性以缓解下腰痛.随着融合固定技术的发展,融合率得到了提高,但腰痛的缓解却没得到相应的改善.融合固定可使相应脊柱节段的运动功能丧失,造成邻近节段超负荷而出现椎体间的活动度代偿性增加,导致应力异常集中于邻近椎间盘及关节突,远期甚至引起继发性椎管狭窄、关节突关节退变和滑脱[1~3]等.因此采用符合脊柱生理特点的动态固定技术来解决脊柱退行性疾病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活动节段关节突矢状方向对关节接触力和接触部位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一种有效的CAD方法精确构建三种关节突矢状方向的三维腰椎L4、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剪力载荷下,分别对3种有限元模型的关节突接触力和接触部位进行测试。[结果]前剪载荷条件下,关节突接触力随关节突矢状方向角度的增加而减小;后剪载荷下,关节突接触力随关节突矢状方向角度的增加丽增大。前剪和后剪载荷条件下,关节突接触力的矢状和水平分力均随关节突矢状方向角度的减小而增大。相同载荷条件下,不同矢状方向的关节突其接触部位相同。[结论]与矢状型关节突相比,冠状型关节突的空间方向和形态结构对抵抗关节突水平和矢状方向的运动更加有效;前剪载荷较后剪载荷在促进冠状型关节突退变方面起着更为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方式,讨论采用节段性潜行减压这一术式的可行性,方法:对35例病人,根据术前X线,CT,椎管造影等检查,针对性地对一个或两个或多个节段进行潜行减压,对伴有侧隐窝狭窄者同时给予扩大成形。结果:32例病人的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30个月,优良率93.75%,结论:节段性潜行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通过有限的椎板及关节突切除,能够潜行扩大椎管狭窄的中央部及侧隐窝,并能摘除增厚的黄韧带和退变的椎间盘,较好地保留了腰椎的后部结构,既能解除对马尾和神经根的压迫,又能保持后柱的稳定性,该方法对于后柱的稳定性优于传统的椎板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腰椎退行性病变引发椎间盘功能异常,腰椎韧带松弛,关节突增生,同时进一步导致运动节段失稳的临床症侯群,包括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及退变性腰椎滑脱[1].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疾患的一项基本技术,是以病损部位为中心,自病损区上位正常椎体至下位正常椎体做植骨术,使多个节段发生骨性连接,使之在力学上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治疗脊柱病损,消除疼痛,防止畸形,重建稳定性和保护脊髓神经的目的,常用于治疗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不稳、椎体滑脱等疾病.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后椎弓根螺钉器械和椎间融合器的不断改进,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器(Cage)逐渐取代了单纯的植骨融合技术和单纯钉板固定系统,使得腰椎融合率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能够客观反映腰椎管狭窄程度的CT测量指标。方法:对2002年3月~2005年6月间收治的10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A组)及44例无腰椎管狭窄症患者(B组)的CT片进行测量,包括L4~L5椎体、椎管、硬膜囊的横截面积,侧隐窝角度,侧隐窝矢径,椎体横、矢径,椎管横、矢径。对两组患者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A组测量结果与JOA评分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最能客观反映腰椎管狭窄程度的CT测量指标,并计算其单侧90%可信区间,作为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标准。应用此标准对2001年3月~2003年2月间在本院手术治疗的6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CT片进行回顾性测量分析,评价测量结果相对于拟定标准的符合率。结果:A组的侧隐窝角(L4为18.02°±7.94°,L5为16.88°±4.97°)明显小于B组(L4为40.78°±9.59°,L5为33.76°±9.21°)(P<0.05);A组的椎管面积/椎体面积(L4为0.11±0.03,L5为0.13±0.03)明显小于B组(L4为0.15±0.02,L5为0.15±0.03)(P<0.05);A组的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L4为0.82±0.04,L5为0.83±0.06)明显大于B组(L4为0.71±0.04,L5为0.70±0.12)(P<0.05)。此三项指标与JOA评分相关性较强,其90%可信区间为:侧隐窝角L4小于25°、L5小于23°,椎管面积/椎体面积L4小于0.10、L5小于0.09,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L4大于0.85、L5大于0.86。回顾性测量结果示60例患者通过术前CT测量可确诊为腰椎管狭窄症,符合率为91%。结论:椎管面积/椎体面积、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侧隐窝角度与JOA评分有较高相关性;其单侧90%可信区间可作为腰椎管狭窄症CT测量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后远期腰椎X线影像变化情况。方法:1991年1月~2001年12月,我院行单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32例,其中X线资料完整者63例,男32例,女31例,年龄65~83岁,平均72.3岁。分析术前和术后X线资料,观察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及其相邻上、下节段的椎体间相对距离、相对位移、椎体间活动角度及椎体间冠状面活动度和水平面旋转度的改变。结果:术后随访5~15年,平均7.3年,125个全椎板切除减压节段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椎体间相对距离明显降低(P=0.001),椎体间相对位移略有增大(P=0.1),椎体间活动角度明显增大(P=0.01),椎体间冠状面活动角度略有增大(P=0.1),椎体间水平面相对旋转度明显增大(P=0.01)。112个减压相邻上、下节段手术前后比较,上述指标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后减压节段X线影像退变迹象明显,减压相邻上、下节段退变迹象较轻。  相似文献   

19.
<正>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是指在骨骼发育成熟之后,因一个或多个椎间盘以及相应关节突出现不对称退行性变而导致的脊柱结构性侧凸,伴有非对称性的椎间隙塌陷、椎体旋转性半脱位或侧方滑移,在冠状面上形成侧凸,在矢状面表现为腰椎前凸消失及节段性后凸~([1])。患者既往没有脊柱畸形病史,因椎间盘等退变发病,不仅影响外观,更引起腰痛、下肢放射痛以及间歇性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以小关节突为中心的减压术治疗侧隐窝狭窄的疗效。方法对30例CT显示侧隐窝矢状径≤3mm,以下肢放射性痛、麻木为主要症状,跛行距离<300m,站立时间<15min,无腰痛的患者进行以小关节突为中心的减压术。结果随访2~27个月,优25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达93.3%。结论以小关节突为中心的减压术,对因腰椎侧隐窝狭窄所引起的神经根性症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可以减少腰椎稳定性的丢失,降低因医源性椎管狭窄所致的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