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改良式与传统内镜下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9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45例)和研究组(45例),其中常规组采用传统内镜下颈椎管成形术进行治疗;研究组行改良式内镜下颈椎管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颈椎功能改善效果、手术前后JOA评分和VAS评分、手术前后颈椎曲率(CCI)、颈椎活动度(ROM)、椎管矢状径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随访12个月,研究组术后颈椎功能优良率为84. 44%,显著高于常规组的57. 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末次随访时,两组术后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且研究组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 05);术后6个月,两组CCI、ROM、椎管矢状径均显著高于术前,且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 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 44%,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4. 44%(P0. 05)。结论改良式内镜下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脊髓功能,缓解疼痛,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研究组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照组采用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观察对比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81%,略低于对照组的24.32%(P0.05);随访1年,两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ROM丢失度明显小于对照组,CCI丢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ROM及CCI,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09年9月,对143例多节段(≥3个)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扩大椎管成形术(A组,87例)及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56例)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分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评分法]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率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颈肩部疼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0个月,平均24个月。A、B组术后分别有4例(4.60%)和5例(8.93%)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5,P=0.482)。两组术后均无深部感染、假关节形成及螺钉松动需再手术等并发症发生。A组患者术后均无椎板再关门发生;B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无螺钉脱出、断裂及继发神经损伤等发生。末次随访时A、B组分别有35例(40.23%)和11例(19.64%)有颈部轴性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2,P=0.009)。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CCI、颈椎ROM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颈椎ROM、VAS评分及A组CCI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A、B组间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ROM大于B组,CCI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NDI评分,A组在疼痛程度、上举能力、工作、驾车、反应及总分方面均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上无明显差异,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有效缓解术前疼痛,但颈椎活动度降低较大;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并发症较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微创松解疗法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涛  刘景 《中国骨伤》2013,26(3):438-440
目的:评价Centerpiece钢板在颈椎单开门术中应用价值及相对于传统丝线缝合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 1年8月,采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2例,其中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Centerpiece钢板内固定治疗15例(A组),男8例,女7例;年龄51~65岁,平均60.5岁;病程2~15个月.采用传统颈椎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丝线缝合固定)治疗17例(B组),男9例,女8例;年龄49~66岁,平均61.5岁;病程1~14个月.两组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行走不稳症状,颈椎MRI上可见颈髓受压明显伴有脊髓变性.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法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对患者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分,测定患者术前及术后CT上椎管矢状径(AP)及颈椎活动度(ROM).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术后症状均明显恢复,复查MRI、颈椎CT见椎管容积明显扩大,术后随访无再关门及钢板螺钉松动的异常情况. A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155±12.3) min、(407±11.8) ml;B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148±14.4) min、(398±15.4) ml,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A组由术前的9.1±2.6提高到术后的15.5±1.8,B组由术前的9.3±2.1提高到术后的13.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矢状径(AP)A组由术前的(10.7±2.4) mm提高至术后的(17.6±3.2) mm;B组由术前的(11.6±1.7) mm提高至术后的(15.9±2.0)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活动度(ROM)A组手术前后分别为(51.0±2.6)°和(45.0±3.5)°,B组分别为(52.0±1.8)°和(42.0±2.4)°,两组术前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Centerpiece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相对于传统颈椎榷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丝线缝合固定),即能更好的恢复椎管容积,又能较好的保持患者原有颈椎活动度,还能更好的改善术后JOA评分.因此相对于传统缝合固定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及脊髓犁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6例OPLL(A组)及30例脊髓型颈椎病(B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患者均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JOA评分术后3个月A组小于B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无差别(P>0.05).而术后12个月A组大于B组(P<0.05).结论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和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式,二者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术后12个月随访OPLL组JOA评分优于脊髓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或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posterior cervical laminoplasty,PCL)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并完成至少2年随访的8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将37例行ACDF或ACCF的患者归入A组,将32例行PCL的患者纳入B组,其余13例行ACDF联合PCL的患者列为C组。比较分析A、B、C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apan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JOA改善优良率、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椎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结果]截至末次随访时,A、B、C三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少于C组(P0.05);三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NDI及RO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A组的NDI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其余各项指标在三组间无差异(P0.05)。截至术后2年,B组的NDI劣于A组(P0.05),而ROM则优于A组和C组(P0.05),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此三种手术方法对治疗CSM均可获得良好的初期临床效果,前路手术在颈椎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后路手术,而后路手术在颈椎活动度的丧失方面要优于前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改良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对颈部生物力学相关参数的影响,为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符合纳入条件的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后路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比较两组治疗前、术后6个月、1年、2年的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JOA评分改善、颈椎功能残障指数表(neck disabilitv index,N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颈椎被动活动度(passiverange of motion,PROM)的变化。术后6个月行根性症状疗效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颈椎ROM、颈椎肌张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1年、2年的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ROM和肌张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NDI评分和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根性症状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改良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一次解决脊髓和神经根压迫,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及经济负担,对脊髓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微型钛板固定与传统缝线悬吊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51例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固定(A组),27例采用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JOA评分改善率、椎管开门幅度、颈椎曲度指数及颈椎活动度变化、轴性症状评分,并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A组12~20(14.56±5.67)个月,B组11~23(16.28±4.78)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及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6个月颈椎椎管开门幅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指数及颈椎活动度丢失B组小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轴性症状评分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缝线悬吊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都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开门法"门轴"固定的有效方法;微型钛板内固定能提供更稳定的即刻固定,减少术后颈椎曲度的丢失,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10—2016-10诊治的151例脊髓型颈椎病,89例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62例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CCI、ROM。结果 15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30个月。观察组术后轴性症状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出现C5神经根牵拉综合征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CI较对照组小,ROM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能有效缓解术前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后路颈椎板成形术钉棒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4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3例行后路颈椎板成形微型钛板固定术(微型钛板组),24例行后路颈椎板成形钉棒固定术(钉棒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VAS评分、术后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术后活动度影响及手术并发症等,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微型钛板组为(23.8±8.1)个月,钉棒组为(23.6±8.0)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两组手术后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痛VAS评分:术前钉棒组显著高于微型钛板组(P0.05),术后两组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矢状径:两组术后3 d和未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微型钛板组颈椎曲度改善明显优于钉棒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活动度均较术前减少(P0.05),钉棒组减少的度数明显大于微型钛板组(P0.05)。结论后路颈椎板成形术钉棒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颈椎病神经功能改善相似,微型钛板对颈椎的活动度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内镜下颈椎管成形术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我院行内镜下颈椎管成形术治疗的8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析患者手术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影像学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83例手术时间平均(92.32±10.46)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31.43±41.22)m L。减压节段:两节段8例,三节段12例,四节段29例,五节段34例。随访时间为9~36个月,平均(23.43±4.02)个月。疗效分析:优37.35%(31/83),良57.83%(48/83),可4.82%(4/83)。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VAS评分显著降低(均为P0.05);术后1年的颈椎曲率颈椎活动度和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椎管状径显著大于术前(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1%(3/83)。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内镜下颈椎管成形术,临床疗效良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传统C3~7椎板成形术进行改良,观察改良手术疗效,探讨其能否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0例(A组),A组患者平均年龄65.7岁(45~83岁);男14例,女6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12~27个月).传统术式对照组(B组)为本院同期行传统C3~7椎板成形术的18例患者,B组患者平均年龄59岁(46~75岁);男11例,女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5 个月(12~50个月).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角度、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 JOA评分恢复率,A组患者为46.5%,B组患者为54.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10%,B组为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Cobb's角11.2°±9.2°,B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Cobb's角10.9°±10.1°,A组和B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6.9°±4.0°,B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11.6°±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3椎板切除保留C2棘突半棘肌附着、同时保留C7棘突颈背肌肉附着的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能获得良好神经减压效果,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维持颈半棘肌和颈背肌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减少对颈椎后伸机制和颈椎稳定机制的破坏,从而保留颈椎的活动度和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后行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6月共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2例,其中2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A组),28例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植骨内固定术(B组)。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3d、3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应用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摄颈椎前屈后伸位X线片观察人工椎间盘活动度及颈椎整体活动度;行MRI或CT扫描检查假体位置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均无严重并发症。JOA评分结果示各组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两组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P<0.05),置换节段活动度维持良好,颈椎整体活动度恢复较快且较好(P<0.05)。末次随访时,A组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未发现异位骨化,未见邻近节段退变;B组中2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结论:与单纯前路融合手术相比,前路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既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又能在达到良好前路减压目的的同时维持手术节段活动度及颈椎整体曲度,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从而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放大镜辅助下与常规开放颈椎前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9月间收治的5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接受放大镜辅助下(A组)和常规开放(B组)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手术减压治疗29例和30例.通过比较两组病例的住院费用、术后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手术前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JOA评分及改善率,评估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3 ~39个月,平均(24.64±10.07)个月.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A组JOA评分为14.76±1.35,高于B组的14.03±1.40(P <0.05),A组JOA改善率平均为(62.54±14.70)%,较B组的(51.68 ±14.75)%明显增加(P<0.05);46例患者(A组21例,B组25例)进行了颈椎MRI复查,A组颈椎椎管及脊髓最狭窄处面积较术前分别增加(52.8±11.8)%和(43.3±15.6)%,均明显高于B组的(41.8±14.2)%和(21.4±7.8)%(P<0.05). 结论 放大镜辅助下颈椎前路手术视野更清晰,可有效减少出血量,减少手术并发症,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7月~2014年3月,7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40例采用传统单开门椎板成形术,38例采用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术后两组各有1例血肿形成,及时手术血肿清除,神经症状均显著改善。改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m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改良组的VAS和mJOA评分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间颈椎ROM、颈椎前凸指数、椎管扩大率和脊髓后移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略优于传统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硬脊膜松解对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伴后纵韧带骨化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2月-2013年10月,32例行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硬脊膜松解的伴后纵韧带骨化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A组),并与2010年1月-2011年1月36例单纯行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B组)进行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累及节段、合并内科疾病以及术前颈椎屈曲度、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VAS评分以及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变化。结果术中3例出现硬脊膜撕裂,其中A组2例、B组1例;术后3例发生脑脊液漏,其中A组2例、B组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6个月,平均18.7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A组JOA评分及改善率显著高于B组(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脊髓后移距离大于B组(P0.05)。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椎板再关门。结论对伴后纵韧带骨化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中进行充分硬脊膜松解,有利于脊髓后移,与单纯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疗效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后路连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后路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4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1例行后路连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连续组),22例行后路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间断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JOA评分、VAS评分、术后颈椎曲度、椎管矢状径、颈椎活动度、手术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等,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4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3.2±8.1)个月(连续组)和(23.3±8.0)个月(间断组)。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评分及VAS评分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3 d和未次随访时颈椎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减少(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费用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后路连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后路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神经功能改善相似,但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组住院费用明显减少,节约了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3种固定方式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44例手术患者按固定方式分为三组:A组微型钢板固定11例,B组带线锚钉固定15例,C组普通螺钉固定18例,记录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费用、JOA评分、颈椎管横截面积、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颈椎曲率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 CCI)及手术并发症情况。并评价术后3年时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治疗费用均显著多于B、C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B、C组(P<0.001);B组的治疗费用显著多于C组(P<0.001)。术后3年,A组JOA评分、颈椎管横截面积均显著大于B、C组(P<0.05),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A组颈椎ROM和CCI均显著大于B、C组(P<0.001),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A组术后发热1例,B组术后脑脊液漏2例,C组术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后C5神经根麻痹1例。结论...  相似文献   

19.
颈椎单开门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旁正中切口棘突重建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对ROM(颈椎总活动度)和颈部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1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旁正中切口颈椎管扩大棘突重建术60例(A组),行后正中切口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棘突切除术60例(B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椎管矢状径、颈部轴性症状、JOA评分及ROM。结果:术后随访2 ̄7年,平均3年6个月,两组对比,椎管矢状径间术前及随访时均无显著性差异;颈部轴性症状B组较A组明显增加(P<0.01);JOA评分两组的改善率均>75%,两组之间无显著性意义(P>0.05);ROMA组平均丢失0.9°,B组平均丢失7.4°(以过伸角丢失为主,平均为7.2°),B组丢失角度明显大于A组(P<0.01)。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颈后旁正中切口棘突重建术,有助于术后颈部伸肌装置的功能重建,可减少术后颈椎活动度的丢失、减少术后颈部轴性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颈椎曲度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术后神经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实施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术前X线片中的颈椎曲度将患者分为曲度正常组(A组)、曲度变直组(B组)、轻度曲度后凸组(C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各节段脊髓后移距离、神经功能恢复率,并探讨术前颈椎曲度、术后脊髓后移距离与神经功能恢复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术后各节段脊髓后移距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组间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神经功能恢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组患者的JOA评分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与神经功能恢复率、脊髓后移距离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术前颈椎曲度变直及轻度后凸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实施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可改善,曲度变直及轻度后凸可能不再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