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老年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行经椎弓根植骨后路内固定手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测量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后凸Cobb角,了解神经功能改变及腰背疼痛变化。结果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后凸Cobb角恢复满意。随访12-36个月(平均22.4个月),无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后凸Cobb角无明显再丢失,神经功能及腰背疼痛明显改善。结论经椎弓根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重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后期矫正角度及椎体高度的再丢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植骨与椎间植骨两种植骨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治疗的40例Denis B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病人,按手术方法进行分组,伤椎植骨组(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椎间植骨组(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椎间植骨),统计两植骨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Cobb角和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9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即刻Cobb角、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Cobb角、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矫正丢失度,伤椎植骨组大于椎间植骨组。结论合并椎间盘损伤的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椎间植骨的治疗方法疗效可靠,能重建伤椎高度,恢复前中柱支撑,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下腰椎爆裂性骨折中应用单一后路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重建椎体前中柱的有效性.方法 2009年1月~2011 年6月,采用单一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19例.分别评价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指标变化,及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变化.结果 19例患者平均随访15.6 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神经功能损伤及内固定器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证实椎间融合,19例患者术前平均伤椎高度为正常椎体高度的(40.62±12.32)%,术后恢复至(96.52±10.62)%,末次随访时为(95.43%9.54)%.腰椎前凸角术前32.2°±5.1°,术后38.4°±5.2°,末次随访时为38.4°±7.2°.末次随访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结论 下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能完成短节段三柱固定,同时修复了前柱及矫正脊柱后凸,取得满意的骨性融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后路钉棒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30例,对照组(常规内固定后外侧植骨)30例。观察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椎体高度压缩率、伤椎Cobb角、骨折愈合情况及内固定并发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0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14.9±4.8)个月。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椎体高度压缩率、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椎体高度压缩率、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实验组椎体骨折愈合12例,对照组5例;末次随访时实验组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出现3例断钉、2例螺钉松动退出。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促进骨折愈合,恢复椎体前中柱支撑,减少伤椎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减少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应用经后路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的体会。方法抽取2017-01—2018-02间我院收治的4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均予以经后路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并进行随访12~18个月。观察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脊柱Cobb角、腰背痛、神经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1周、6个月及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比、脊柱Cobb角及腰背疼痛程度(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复查骨折复位效果理想,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满意,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后路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可恢复伤椎前中柱高度,增加脊柱抗压的稳定效果,减少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L形骨块复位器辅助减压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取后路切开L形骨块复位器辅助椎管减压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植骨治疗3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观察术后腰痛VAS评分、椎管中心矢状径占位率、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等指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1年,VAS评分由术前6.86分±0.30分降低到1.08分±0.24分,椎管占位率由术前53%±16%降低到9%±5%,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16.27°±9.66°降低到2.62°±7.57°,伤椎前缘相对高度由术前59%±13%增加到91%±6%,各项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年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除A级中1例未恢复,20例A~D级患者获得了≥1级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 L形骨块复位器辅助减压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操作简单、椎体高度及椎管重建良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连续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自2004年8月~2010年12月手术治疗的177例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后路切开复位经伤椎置钉连续短节段固定手术,术后及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定并比较两组伤椎前缘压缩比和Cobb角大小,同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52例得到随访1~7年,平均3.8年。患者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得到恢复,Cobb角得到矫正;伤椎前缘压缩比和Cobb角术后1周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连续固定后能有效的阻止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和防止后凸畸形的发生,明显降低了远期并发症,是治疗胸腰爆裂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观察组术后1个月和12个月与术前比较,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提高,脊柱后凸Cobb角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与12个月比较,伤椎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椎弓根螺钉弯曲、折断、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固定牢靠,恢复脊柱高度和功能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伤椎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0月,采用伤椎椎体内自体植骨、椎管减压(或不减压)及相邻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26例。根据AO分型,A2型18例,A3型8例;按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标准:A级2例,B级2例,C级5例,D级7例,E级10例。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患者椎管狭窄率、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以及ASIA评分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椎管狭窄率、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随访期间伤椎高度和矫正角度均无明显丢失。全组无术后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术后及随访期间患者ASIA评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无断钉、断棒和内固定松动迹象。结论伤椎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可有效地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术后由于椎体高度丢失所导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疗效及伤椎融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自2007年1月~2012年3月,采用后路一侧椎弓根通道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骨折部位在T11~L3节段,其中T111例,T122例,L112例,L211例,L34例,均为单节段骨折;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评估患者伤椎高度丢失百分比、Cobb角、邻近椎间隙高度、术后矫正角及Frankel评级.[结果]随访15 ~23个月,平均18.6个月,2例患者术中减压时出现硬脊膜囊撕裂,术前19例患者有神经功能减退,术后16例完全恢复,无加重的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及1年时患者伤椎高度丢失百分比分别为(38.90±12.12)%、(11.73±8.08)%、(9.70±6.56)%,两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高度及神经功能评级均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1年的伤椎邻近椎间高度较术前变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较术前伤椎Cobb角得到明显矫正,但术后1年较3个月伤椎Cobb角开始丢失,且与伤椎邻近椎间高度的丢失有关联(r=0.872,P<0.05).[结论]后路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及损伤的神经功能,但术后伤椎Cobb角及邻近椎间高度却难以维持,融合治疗可增加伤椎的稳定性,减少伤椎Cobb角的丢失及邻近椎间盘退变,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后路环形减压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56例采取椎管环形减压伤椎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随访12~32个月,平均20.5个月,无椎弓根钉失败患者.术后12个月Cobb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椎管狭窄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经后路环形减压伤椎植骨内固定既可重建脊柱稳定性,又可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和矫正高度丢失,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前中柱重建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7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后路前中柱重建组(A组)和单纯前路减压内固定组(B组)。观察两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评估两组术后6个月的感觉和运动评分、Cobb角及伤椎高度改善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均少于B组。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感觉、运动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A组两项指标均优于B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Cobb角及伤椎高度较术前改善(P0.05),A组两项指标均优于B组(P0.05)。结论后路前中柱重建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优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能实现脊髓减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并钉-棒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8例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患者采用后路椎板间开窗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治疗,其中单侧椎板开窗28例、双侧椎板开窗减压20例.随访椎管内减压情况、椎体高度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椎管减压允分,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8.5%矫正到术后93.2%,后凸角(Cobb's角)由术前的平均28.5°矫正到术后的平均6.5°.3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个月.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术后有1~3级恢复,X线片未见椎体高度及脊柱成角加重.[结论]经后路椎管减压钉-棒固定治疗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全瘫,可同时解决脊髓或/和神经根减压和脊梓稳定的问题,在正确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复位内固定联合椎间椎体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后路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椎间椎体内植骨治疗2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正、侧位X线片评判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恢复及内固定失败和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2个月。未见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伤椎及椎间植骨均获骨性愈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后1周为95.1%±3.2%,末次随访时为93.9%±3.6%,均较术前39.6%±10.3%明显改善(P0.01)。损伤节段后凸Cobb角:术后1周为12.2°±2.9°,末次随访时为12.9°±3.5°,均较术前(33.7°±6.2°)明显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联合椎间及伤椎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了椎间和椎体的稳定性,有助于减少术后内固定失败及矫正丢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减压及异体骨椎板重建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胸腰段(T11~L2)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有限减压及异体骨椎板重建手术治疗。采用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疼痛VAS评分和植骨融合情况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60(47. 0±7. 6)个月。后凸Cobb角术前为18°~41°(31. 2°±6. 6°),末次随访为12°~26°(18. 2°±4.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疼痛VAS评分术前为6~9 (7. 6±0. 9)分,末次随访为0~2(0. 7±0. 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患者在术后9~15(11. 6±2. 2)个月显示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1例由术前B级恢复至D级,4例由术前C级恢复至D级,5例由术前C级恢复至E级,8例由术前D级恢复至E级,2例术前E级仍为E级。结论应用一期后路有限减压及异体骨椎板重建、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椎板切除椎管减压经伤椎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硬膜外植骨重建椎板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对2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经伤椎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术,在减压区硬膜外及椎板间植骨重建椎板.结果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的(37±18)%恢复至(85±6)%,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自体骨椎体成形和横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后经伤椎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自体骨植入椎体成形和横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69例.结果 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症状性并发症发生.45例脊髓神经不完全损伤患者,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标准评定,术后神经功能均有1级或1级以上恢复.术后末次随访测得椎体前、后缘及中央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术后即刻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Cobb角有显著改善.结论 后路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后经伤椎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自体骨植入椎体成形和横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它可重建并维持脊柱稳定性,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结合椎体内复位和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椎,)根伤惟体内撬拔复位和自体骨植骨结合骨折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29~65岁.半均41.2岁。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术前、术后1周及随访时摄片检查。了解伤椎前缘向懂比手和Cobb角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8~18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伤椎前缘商度比分别为(47.76±13.47)%、(92.62±4.01)%和(88.62±4.38)%,矢状面Cobb角为(19.33±6.51)°、(5.23±1.61)°和(5.81±1.40)°。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与术后1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损伤占脊髓功能何所恢复.尤内固定断裂和冲经损伤加重等并发症。结论经骨折椎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体内复位植骨治疗胸腰维爆裂性骨折安全可靠、疗效满意,能有效重建骨折的前中柱,弥补单纯后路复位和稳定性不足的缺点.预胁后期椎体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术对L1爆裂性骨折伴圆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回顾2007年6月至2012年12月后路减压术治疗L1爆裂性骨折伴圆锥综合征患者46例,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39.5岁。总结手术疗效。结果全部患者获4年随访,所有病例均行充分后路减压并植骨融合。术后植骨融合良好,脊柱后凸畸形得到纠正,无内固定断裂或松动等并发症。伤椎平均高度由术前0.412 cm恢复到0.780 cm;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5.6°恢复到最终随访18.4°;评价椎管占位采用Wolter分型由术前平均47%降低到最终随访15%;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提高l级者有8例,2级者有2例;38例膀胱/直肠功能障碍者中有25例完全恢复,9例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例无变化。结论后路减压术治疗L1爆裂性骨折伴圆锥综合征不仅重建脊柱序列稳定性,而且使圆锥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治疗胸腰段严重爆裂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两种改良的手术方式。方法第1组,新鲜胸腰段严重爆裂性骨折12例,行单纯后路伤椎全椎切除,360°稳定性重建治疗。第2组,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局部畸形8例,行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正。全部病例均经过1年以上随访,比较术前、术后X线片,测量胸腰段Cobb角的变化,对脊髓损伤的患者采用Frankel分级评分。结果经12~24个月随访,第1组、第2组Cobb角分别由术前平均38.6°、28.8°恢复为术后平均5.5°、8.6°。第1组中全部病例存在脊髓损伤,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5级。第2组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级。无椎弓根钉松动、断裂发生。结论针对胸腰段严重爆裂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两种改良的手术治疗方式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