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经导管溶栓与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造影明确诊断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导管溶栓治疗的患者为A组(30例),采用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为B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肢消肿率、深静脉通畅度等。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溶栓治疗。患肢消肿率A组为(82.39%±16.28%),B组为(62.58%±18.87%);静脉通畅度A组为(62.18%±18.39%), B组为(39.28%±23.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疗效好,可部分取代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接触溶栓与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早期疗效的对比效果。方法:本研究的观察对象是笔者所在医院自2014年7月-2017年6月期间就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两组,10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外周静脉的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是导管接触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达8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6%,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溶栓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尿激酶的总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腿的差值和小腿的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溶栓之两种,导管接触溶栓比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早期疗效要好,而且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导管直接溶栓与全身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行抗凝溶栓治疗的急性下肢DVT患者104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导管直接溶栓组61例和全身溶栓组43例。采用不同溶栓方式溶栓。观察两组静脉通畅率,大小腿中段周胫差、肢体消肿率;出院后随访3~12个月,观察两组DVT复发率、出血相关并发症、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导管直接溶栓组静脉通畅率为(75.65±8.29)%,高于全身溶栓组的(56.48±7.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导管直接溶栓组大腿、小腿中段周胫差[(1.39±0.95)、(1.59±0.87)cm]低于全身溶栓组[(2.90±1.09)、(2.43±1.04)cm],消肿率[(79.41±15.46)%、(76.92±10.84)%]高于全身溶栓组[(62.12±13.17)%、(65.52±11.9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8.20%、41.86%)、DVT复发率(6.56%、20.93%)和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8.20%、30.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全身溶栓治疗,减少了出血相关并发症、血栓后综合征和DVT复发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的术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分析患者进行导管溶栓治疗后的术后护理。结果在32例患者中间,对护理非常满意的患者和满意的患者例数之和是31例,不满意的患者是1例,表明我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的术后护理成效积极,具有积极的推广效果。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在手术之后的护理环节对于患者的治愈有明显的影响,使用积极而有效的护理是促进治疗成功的主要环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局部溶栓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治疗的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患者的溶栓治疗为应用超声引导下局部溶栓介入治疗与常规溶栓治疗将其分入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局部溶栓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后患、健侧膝上15cm处和小腿最粗处周径改善情况以及肢体消肿率、溶栓率、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肢体消肿率、溶栓率均明显高于参考组(P均<0.05);两组溶栓前患、健侧膝上15cm处和小腿最粗处周径相比无明显差异(P均>0.05),溶栓后患、健侧膝上15cm处和小腿最粗处周径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患、健侧膝上15cm处和小腿最粗处周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痊愈25例,有效5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痊愈19例,有效6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6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局部溶栓介入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脉冲喷射溶栓(PS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PS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1例(PST组),微量泵泵入溶栓方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8例(微量泵组),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PST组血栓溶解率为(64.1±15.0)%,显著高于微量泵组的(54.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T组溶栓天数(4.89±1.00)d,尿激酶用量(560.12±15.67)万U,微量泵组分别为(6.57±1.09)d、(630.98±20.87)万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溶栓相关并发症(穿刺点出血、血尿、牙龈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21)比11.1%(2/18)](P> 0.05).结论 PST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经股动脉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经患侧股动脉留置导管持续溶栓.结果置管溶栓时间(5.6±1.6)d.溶栓总有效率95.65%,尿激酶用量为(280.43±80.82)万单位.随访3~12月均未出现肺栓塞症状.结论 经股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血栓内溶栓与常规静脉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差别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试验组治愈及显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53.85%。两组有显著差异(x^2=4.56,P〈0.05)。血栓内溶栓操作简单易行,既能达到经导管灌注溶栓的高疗效,又节省了昂贵的介入治疗费用和避免了深静脉的穿刺,溶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用尿激酶接触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已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将溶栓导管送入血栓内,直接注射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同时应用肝素、阿斯匹林、潘生丁等药物,观察临床症状及深静脉造影等指标了解溶栓效果.结果18例病人痊愈6例(33.3%),显效10例(55.6%),有效2例(11.1%).结论尿激酶导管接触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4年8月在我院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8例,发生率41.38%。其中近端3例,远端45例。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得出相关因素为:年龄、肥胖、肢体延长(OR分别为1.974、3.350、7.410,P0.05)是危险因素,硬膜外麻醉、踝泵练习(OR分别为0.135、0.268,P0.05)为保护因素。结论年龄、肥胖、肢体延长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危险因素,硬膜外麻醉、踝泵练习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高莉  陈涛  郭稳  邓宇鲲  孔岩  秦晓婷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4085-4086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腹部手术后并发单侧DVT患者102例按年龄分为高龄组(﹥70岁)和低龄组(≤70岁),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恶性肿瘤等因素高龄组明显高于低龄组(P﹤0.05);长期卧床、吸烟、酗酒、下肢静脉曲张病史两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年龄因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深静脉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随之增多,外科医生应对中老年患者高度关注,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经导管介入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04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5例.其中单一实行溶栓抗凝治疗的为参照组,在溶栓抗凝的基础上实行导管溶栓介入治疗的为观察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肢周径.结果:使用导管溶栓介入治疗联合抗凝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患肢周径差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和参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下肢深静脉溶栓患者所进行的治疗中,介入溶栓治疗联合抗凝治疗的有效应用,其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患肢周径差,有着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介入导管溶栓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外周抗凝和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周抗凝和介入导管溶栓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7 d后凝血功能指标、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5个月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7 d后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下肢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每分钟血流量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治疗5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介入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恢复,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代雪娜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790-3792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溶栓方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影响及其动态变化,并结合临床症状、影像检查静脉通畅率的情况,评价其作为判断溶栓疗效指标的价值。[方法]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和传统治疗组,两组病人均口服祛湿化瘀1号,前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在X线透视引导下,经腘静脉穿刺,将溶栓导管置于血栓部位,经微量输液泵持续泵入尿激酶20万u及活血化瘀类药,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6150u,皮下注射,q12h,并于患肢踝关节上方扎止血带,给予尿激酶20万u静脉注射;后者经患足背静脉给予溶栓、活血化瘀类药物,用量同前,同时抗凝治疗,用法同前。[结果]前者治疗开始后d1DD水平明显升高,平均2.5d后达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随着溶栓导管后撤,DD水平明显升高,平均12.9d恢复至正常水平;后者治疗后d2DD水平开始上升,平均4.5d后达高峰,平均6.2d降到正常水平,两组DD水平在治疗前对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开始后在各时间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临床显效率为80%,后者为23%,二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治疗后复查静脉造影或彩超提示两组在静脉通畅率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溶栓治疗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效果优于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同时动态观察DD变化可以作为溶栓、抗凝的给药指导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但应结合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变化及影像复查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脑出血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3年5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围绝经期脑出血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病发结果将其中30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组,66例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绝经期脑出血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hs-CRP、FIB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因素分析显示,围绝经期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出血部位、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白蛋白、收缩压及舒张压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年龄、BMI、静脉置管、血糖、感染、尿酸、卧床时间及血钙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静脉置管、血糖、感染、尿酸、卧床时间及血钙为围绝经期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OR=10.444、4.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顺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顺行静脉溶栓治疗23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明显改善,患肢周径膝上缩小(5.0±1.39)cm,膝下缩小(4.2±1.24)c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顺行静脉溶栓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方法简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李慧  李晶敏  何晓霞 《中国保健》2009,(21):926-927
腔内血管介入溶栓术是指将溶栓导管插入血栓血管中,直接注入溶栓药物,使血管内已形成的血栓溶解,从而恢复血管的通畅性,已成为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常用方法。我院于2008年3月-2009年4月采用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5例,现将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吴灵芝 《现代养生》2014,(18):91-91
目的:探讨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外科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110例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选取同期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12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危险因素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制动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除血栓栓塞家族史外,两组其他各项危险因素比较差异(P<0.05)。结论:外科术后DVT形成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外科术后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及随访效果,评价该方法的疗效。方法104例急性下肢DVT,DSA下经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量泵持续推注尿激酶(254&#177;100)万U溶栓。14例溶栓后行腔内成形术,2例行支架置入术。以静脉造影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评价疗效,治疗半年以上随访。结果92例治疗后静脉造影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52.4%&#177;16.4%)。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出现。53例随防6~18个月(随防率51.0%)。静脉造影显示,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46例深静脉得以保存,深静脉瓣膜保存率达83.7%。结论导管接触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DVT的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AngioJet抽吸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今到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0例,并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导管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术,给予所有患者溶栓药物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复发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48个月内,对患者进行疗效调查和跟踪,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都远远低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ioJet抽吸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应加强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