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对《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进行了概述,从其遣方用药、导引等方面对其养生理论进行了梳理,旨在深入挖掘《遵生八笺》中的传统养生精华,并为今所用。  相似文献   

2.
道家“仿婴孩式”养生思想注重人之本源,强调运动调摄养生、精神调摄养生、人与自然养生、人与社会养生,这种思想对中医养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中医养生今后的发展也会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寿世保元》集中体现了明代著名医学家龚廷贤对中医老年医学的贡献。其学术成就为:根据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设立专方专药治疗老年病证;阐述人体衰老机制为“肾间动气”虚衰;提出养生关键在于调摄,包括调摄心神、起居、饮食及调制补药;并创制及整理却病延年的方药。  相似文献   

4.
正傅连璋话养生傅连璋在长征时,曾担任毛主席的保健医生。傅连璋认为,养生长寿首先由精神因素决定。一个人情绪乐观愉快、胸怀宽阔就能长寿,反之健康必有损害。其次是调摄饮食和睡眠。合理调摄饮食起居可祛病延年。傅连璋认为,老年人饮食一是保证营养;二是不贪食过饱。多吃青菜,既有营养又利消化,还有助于通便。多食有四患:一大小  相似文献   

5.
作者指出,《内经》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阐发了调摄精神意志在养生中的重要意义。文中阐述了1、精神意志与脏腑的关系;2、顺四时阴阳、调五脏神志;3、如何调摄精神意志才能长寿。作者最后指出,精神意志与脏腑四时阴阳有着密切联系并相互影响,在养生中不可将其分隔或有所偏废,应对其进行全面调摄,才能长寿效果,文中并指出了调摄精神意志的标准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中医养生保健方法贯穿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包括日常起居、饮食调摄、情志调摄、导引保健、顺时调养等。通过调摄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强健体魄,充养精神,可达到预防疾病以及养生保健的作用。血瘀体质虽然是指无病状态的"正常人",但体内已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基础,全身性的血脉运行有些缓慢瘀滞,  相似文献   

7.
通过多年老年病临床实践及对衰老机理的研究,强调在导致衰老诸因素中,情志与衰老关系最为密切,精神调摄是延缓衰老的重要原则。①情志内伤为衰老之因。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气机失调、损伤脏腑、伤及精血、损形伤神,而发生多种疾病。②仁德为养生长寿之道。摄生重视道德修养,道德高尚者长寿是养生思想的最高境界。老年人道德修养,要从仁礼、性善、知足、忍让等4个方面进行修养。③虚静少欲为养生调神之要。清心寡欲、虚静养神为调摄精神、延年益寿的重要环节。清心寡欲,即节制名利权欲、节制酒色淫欲、节制财物私欲。虚静养神,即思想清静,调摄精神。④怡情快志为养生延年之法。自得其乐,愉悦心境,有利于气血流通,荣卫通利,脏腑安和,有益健康。宣泄不良情志,包括情志疗法,以情制情;心理疗法,宣泄化解等。⑤四时调神为养生健身之宗。天人合一的养神原则,即四气调神,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取得人与自然协调统一,以使形体更好地顺应自然。  相似文献   

8.
刘娜  刘鲲 《陕西中医》2011,32(10):1431-1432
<正>1中医养生以及调神的概念养生,又称摄生,就是"治未病",养生可分为精神调摄和形体调摄,精神调摄方面,就是调神。调神又称摄神、养神,指通过调节人的精神情志状态与思想活动来保护或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形神协调、祛病延年的养生方法。2历代调神思想2.1古时期—舞动身体,促使气血通畅《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  相似文献   

9.
该文着重探讨了葛洪《肘后备急方》书中关于"治未病"思想的论述,主要有三个方面:未病先防,调摄养生;既病防变,早期治疗;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对后世"治未病"思想的拓展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调摄阴阳] 调摄阴阳方法:能知七损八益(养生方法)。忽视调摄阴阳,则早衰:年四十,肾气渐虚,起居衰;年五十,精气亏虚,体重,耳目不聪明;年六十,精气大衰,阳萎,九窍不利,涕泣俱出。调摄阴阳,则肾气有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相似文献   

11.
秋季预防疾病时,一般人群应从饮食、精神和起居方面进行调摄,各年龄段也有相应的预防调摄方法.中医养生学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重在预防,通过持之以恒地坚持正确科学的饮食、精神、起居调摄,从而使人们远离疾病的困扰.中医养生学为现代疾病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基于历代医药家的养生经验,经过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各年龄段养生方法进行概括举例.  相似文献   

12.
吕静 《亚太传统医药》2010,6(7):147-147
《内经》所言养生,是指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其理论核心是"保护脾胃功能,调节情志,增加体育运动,调摄内脏功能"。对《内经》养生益寿理论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黄帝内经》中食疗理论及药膳组方方法进行梳理,以寻求中医营养学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结果:一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是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二是遵循"天人相应"的原则,根据食物的"四气""五味"相关属性,顺应自然规律,不同时节及不同体质选择不同食材进行调摄;三是若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则会造成相应脏腑功能的损伤失调出现病变;四是对于五脏机能失调的相关疾病利用食物的性味进行调养,可治疗和预防疾病进展和复发。结论:饮食养生调摄需顺应自然、规律进食、五味调和、无偏嗜的原则,对五脏机能失调的相关疾病也可根据食物的四气五味具体属性进行调养,从而治疗和预防疾病再生。  相似文献   

14.
王钦鹏  张媛媛 《河南中医》2016,(12):2059-2060
《黄帝内经》的形神共养养生理论包括形神共养的生理观、形神共养的脏腑观及形神共养的疾病观。形神共养理论不仅注重形体调养,而且还注重精神调摄,其秉承道家崇尚淡味,追求本味的养身方法,体现出贵身、敬德、养神的养生思想,通过顺应自然、和于阴阳、保养精气、导引吐纳等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养生境界。散在于《黄帝内经》各篇章的形体调养和精神调摄在生理和病理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脾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对脾胃病的预防和调养尤为重要,方法包括饮食调摄、情志调摄、起居调摄、运动调摄。用中医理论的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预防脾胃病,治疗脾胃病,以维护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6.
《摄生要义》的作者认为养生应遵从《黄帝内经》等经典。该书的养生思想一是养生应注重存想、调气、导引、按摩等方法,持之以恒才能达到良好效果;二是重视脏腑调摄,并以脾肾为调养重点;三是饮食上要保持温暖,食后应听音乐、摩腹、慢步以助消化,避免暴饮暴食、五味偏嗜、醉酒露卧等不良习惯;四是选择地势高的地方居住以防湿邪,居处当固密以防风邪;五是性生活应当适度并避免不良的时机和环境;六是养生应顺应四时阴阳变化,才能保持健康,避免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7.
<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阴阳者,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变化的规律,是四季养生的根本,养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适时进行四时调摄。不然,就会像张景岳《类经》中说的一样:"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脱之为病也。"可见,春夏养阳,能预  相似文献   

18.
当代名老中医既是医术精深的医家,也是养生防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从未病先防、养生保健,已病防变、防微杜渐,病后调摄、防其复发三个方面,初步探讨当代名老中医养生防病思想,以期弘扬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中华养生文化历经数千年,上古夏商时期食养、导引、针药养生萌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自然无为,重视精气神调护;儒家守中庸,致中和,重视寡欲的精神调摄。《黄帝内经》为养生理论奠定基础,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法于阴阳、天人相应、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形与神俱。秦汉时期养生理论初步形成,《伤寒杂病论》重视顺应四时、避邪慎养,固护脾胃、饮食调摄,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春秋繁露》进一步发展气-阴阳-五行养生观;《论衡》提出生死寿夭,延年之道,《淮南子》倡导形、气、神兼养,中国养生理论和体系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理论发展,《养生论》提出形神兼养、清虚静泰,《黄庭经》提倡积精保精、吐纳服气、存思内视,《抱朴子》重视玄道守一、积善累德、兼采众术,《养性延命录》兼融三家、认为我命在我、守静食诫,孙思邈融通各家论养生。宋金元时期养生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程朱理学、金元四大家在食养、机体不同阶段养生方面提出新的观点。明清时期养生理论日趋完善,脏腑养生突显,药物养生渐进发展,综合调摄推动养生全面发展。近现代养生理论与实践加快发展,促进养生事业日渐繁荣。通过系统梳理中华养生历史源流,体现了儒释道医四大流派养生思想及其衍化发展,以期为健康服务事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医防病健身有其独特之处,特别主张自己学会养生之道,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1]。中医养生中的养是指护养、保养、调养;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所谓养生就是保养生命、养护生命。它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其内涵是延长生命时限,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