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比较弱畸形精子症(同时患有弱精子症和畸形精子症者)和精液正常患者行常规体外受精(IVF)的受精率和胚胎发育的差异,分析原发性与继发性不育对于弱畸精子症患者IVF受精率的影响,同时分析弱畸精子行分半ICSI(H-ICSI)和早补救ICSI是否改善受精结局,为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将2016年1月至12月在沈阳九州家圆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胚胎移植(IVF-ET)的患者分为弱畸精子症组(A组)和精液正常组(B组),A组内分为原发不育组(P组)和继发不育组(S组)。分别比较各组间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卵裂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等指标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A组受精率和2PN受精率显著低于B组(61.23%vs.75.19%,43.05%vs.56.58%,P<0.01),卵裂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受精率显著低于S组(56.35%vs.66.37%,P<0.01),妊娠率显著低于S组(33.333%vs.73.33%,P<0.05)。R-ICSI中,ICSI优质胚胎率B组显著高于A组(60.61%vs.39.74%,P<0.01)。结论弱畸精子症显著影响IVF的受精率和2PN受精率,但是不影响后续胚胎发育和妊娠。原发不育的弱畸精子症会显著影响IVF周期中的受精率和临床妊娠率。对于这类患者,在IVF周期中应采取相应的短时受精以防止受精失败和低受精。精子活力和形态对受精和胚胎发育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马学工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5):2580-2581
目的:探索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中合适的受精精子浓度,以期改善胚胎质量.方法:采用同周期同胞卵子在3种不同精子浓度下孵育4h后剥脱颗粒细胞,比较其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结果:3组卵裂率、多精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B组的优质胚胎率有增高的趋势;A组的受精率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结论:IVF时的加精浓度在7 500个前向运动精子/每卵母细胞时可得到较好的胚胎,精子浓度降至5 000个前向运动精子/每卵母细胞时,受精率下降,提示有受精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用精子DNA碎片指数(DFI)评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收治的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450例,依据男方精子DNA碎片指数(DFI)的差异分为高碎片组(DFI≥25%)100例与低碎片组(DFI25%)350例,对比分析两组的卵裂率、受精率、优质胚胎移植率、优质胚胎率与临床临床妊娠率。结果 低碎片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与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高碎片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卵裂率、优质胚胎移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ROC曲线判定DFI切点为12.5%对预测接受IVF-ET术患者临床妊娠有86.3%的灵敏度和77.4%的特异度(P=0.038)。结论 精子DNA碎片指数(DFI)低可以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与临床妊娠率,对卵裂和优质胚胎的移植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精子对卵胞内单精子注射术(ICSI)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CSI治疗的273个新鲜移植周期,依据精子来源分为射精组(n=169)、经皮附睾穿刺取精(PESA)组(n=56)和睾丸精子抽吸(TESA)组(n=48)。比较三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儿率及出生缺陷率。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射精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分别为81.3%、97.4%、47.9%,PESA组分别为81.1%、98.0%、53.9%,TESA组分别为73.0%、92.7%、41.7%。TESA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显著低于射精组及PESA组(P<0.05);射精组与PESA组间受精率、卵裂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SA组优质胚胎率显著高于射精组(P<0.05)。射精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儿率及出生缺陷率分别为40.2%、20.6%、5.9%、20.0%、20.7%及0,PESA组分别为51.8%、20.7%、6.9%、19.0%、20.6%及0,TESA组分别为37.5%、22.2%、5.6%、23.1%、18.2%及0。PESA组、射精组和TESA组间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儿率及出生缺陷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射精、PESA、TESA获取精子行ICSI可获得相似的妊娠结局,并未增加子代出生缺陷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口服液联合补肾强精颗粒对弱精子症(肾精亏虚)患者精子DNA完整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男性不育科门诊收治的124例弱精子症(肾精亏虚)伴有精子DNA碎片率偏高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左卡尼汀组40例);B组(补肾强精颗粒组41例);C组(左卡尼汀+补肾强精颗粒43例)分别给药,3个月后复查精液常规及精子DNA碎片率DFI(%),比较3个月后三组精子前向运动率(PR)、总活动率及精子DFI。结果三组治疗总有效率,C组为95.3%明显优于A组的80%和B组的75.6%;DFI、PR及精子总活率比较,C组显著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左卡尼汀口服液联合补肾强精颗粒组治疗弱精子(肾精亏虚)DFI、PR及精子总活率上疗效明显优于单药组,临床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浆中内源性哇巴因(EO)对弱精症患者精子DNA碎片指数(DFI)、精浆丙二醛(MDA)、精子前向运动指数(PR)百分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该院不孕不育男科收治的110例弱精症患者(弱精组)、50例健康成年男性(对照组),检测两组精浆及精液相关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弱精组患者的DFI、精浆MDA、精浆EO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精组患者的精子浓度、精浆Fru、精浆ACP、P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精组和对照组的精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精组患者的精浆中EO与患者DFI、精浆MDA呈正相关关系(r=0.396、0.427,P0.05),弱精组患者的精浆中EO水平与患者PR呈负相关关系(r=-0.471,P0.05)。结论精浆中EO水平对弱精症患者精子DFI、精浆MDA、PR百分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4):4719-4720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治疗的患者资料,按不同方案将其分为微刺激方案和长方案,分别比较各组行IVF和ICSI治疗的获卵数、卵裂率、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不同治疗组中接受体外受精(IVF)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治疗的受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卵裂率和优质胚胎率、移植周期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治疗方案下,ICSI技术可提高受精率,但并不能改善获卵数目≤3枚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8.
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及畸形精子症体外受精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体外成熟卵母细胞(IVM)及重度畸形精子症选择有效、安全、经济的受精方式。方法:一组为拟接受常规体外受精(IVF)改为IVM的患者,另一组为重度畸形精子症患者(改良巴氏染色正常形态精子<5%,密度>20×106/mL,a b级精子≥50%)。如患者获未成熟卵母细胞数≥15,选择其1/3卵母细胞行常规IVF方式受精,余2/3卵母细胞行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方式受精。比较同一患者同一周期不同受精方式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结果:两种受精方式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均无明显差异,两组中共有4例临床妊娠。结论:(1)为防止超排卵发生的卵巢过度刺激而由常规IVF改为IVM时,若男方精液质量和形态均正常,可以选择常规IVF方式受精。(2)重度畸形精子症者若精液质量正常,亦可选择常规IVF方式受精。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采用冷冻精子、新鲜精子、睾丸精子进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的结局.方法:女方常规超排卵和经阴道B超引导下取卵,成熟卵子进行ICSI注射,比较采用冷冻精子组(组Ⅰ)、新鲜精子组(组Ⅱ)和睾丸精子组(组Ⅲ)的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结果:组Ⅰ(冷冻精子-ICSI)58个周期:受精率为78.3%,卵裂率为92.0%,临床妊娠率为48.2%;组Ⅱ(经皮穿刺睾丸取精-ICSI)88个周期:受精率为 74.5%,卵裂率为93.9%,临床妊娠率为31.7%;组Ⅲ(新鲜精液-ICSI)142个周期: 受精率为71.9%,卵裂率为91.6%,临床妊娠率为29.4%.组Ⅰ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组Ⅱ与组Ⅲ(P<0.05);3组的受精率及卵裂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精子冷冻复苏处理不影响ICSI的受精率和妊娠率.睾丸精子与新鲜精子ICSI可取得类似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部分卵子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half-ICSI)指征的选择及其在辅助生殖技术中挽救受精失败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生殖中心实施采卵周期的常规体外受精(IVF)及half-ICS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特征、受精率及妊娠率.[结果]half-ICSI组在不孕年限、不孕年限大于10年、原发性不孕及男方轻中度少弱畸精子症所占比例显著高于IVF组(P<0.05);half-ICSI组低受精率及完全受精失败率较IVF组明显增高(P<0.05),但Half-ICSI组中低受精组的妊娠率与常规IVF妊娠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lf-ICSI组内IVF、ICSI均受精组各项精液参数均高于仅ICSI受精组,但仅在处理前精子总活率、处理前A级精子、处理前B级精子、处理后B级精子百分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lf-ICSI中根据移植胚胎来源分为IVF组、IVF+ ICSI及ICSI组,以移植IVF+ICSI混合胚胎的着床率及妊娠率为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不孕、不孕年限大于10年、男方轻中度少弱畸精子症的患者,无论是单项或合并多项明确不孕原因存在可疑受精障碍,可考虑行half-ICSI治疗,避免完全受精失败及妊娠率低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采用冷冻精子、新鲜精子、睾丸精子进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的结局.方法女方常规超排卵和经阴道B超引导下取卵,成熟卵子进行ICSI注射,比较采用冷冻精子组(组Ⅰ)、新鲜精子组(组Ⅱ)和睾丸精子组(组Ⅲ)的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结果组Ⅰ(冷冻精子-ICSI)58个周期受精率为78.3%,卵裂率为92.0%,临床妊娠率为48.2%;组Ⅱ(经皮穿刺睾丸取精-ICSI)88个周期受精率为 74.5%,卵裂率为93.9%,临床妊娠率为31.7%;组Ⅲ(新鲜精液-ICSI)142个周期 受精率为71.9%,卵裂率为91.6%,临床妊娠率为29.4%.组Ⅰ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组Ⅱ与组Ⅲ(P<0.05);3组的受精率及卵裂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精子冷冻复苏处理不影响ICSI的受精率和妊娠率.睾丸精子与新鲜精子ICSI可取得类似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男性 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联合精子DNA碎片化指数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2月在本中心行IVF-ET的6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和精子DNA碎片化指数水平,分为A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精子DNA碎片化指数<25%,403例)、B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精子DNA碎片化指数≥25%,9例)、C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精子DNA碎片化指数<25%,125例)、D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精子DNA碎片化指数≥25%,104例)、A1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1% ,精子DNA碎片化指数<25% ,106例)、D1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1%,精子DNA碎片化指数≥25% ,60例)。比较各组一般资料、精液参数、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指标。结果各组女方年龄、 男方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A1、D1 组的精子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比率、精子总数、受精率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可利用胚胎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正常形 态精子百分率降低和精子DNA碎片化指数升高与精子活动力和总数下降相关,影响IVF-ET 受精率,但对临床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联合检测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和精子DNA碎片化指数对预测IVF-ET妊娠结局的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分析三种来源精子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受精率、卵裂率及临床妊娠结局.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接受ICSI治疗的442个周期资料进行分析,据精子来源的不同参数和数量分为3组:A组为前次常规体外授精(IVF)受精障碍(含精液正常和少弱精子症)49个周期,B组为严重少弱畸形精子症231个周期,C组为睾丸精子组162个周期,比较3组的临床资料和妊娠结局.结果 3组的不孕年限、1PN和3PN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较前2组的平均年龄[(30.8±4.1)、(33.6±3.6)、(32.3±4.1)岁]、获卵数[(11.3±5.4)、(7.9±5.4)、(9.9±5.5)个]、优胚率及种植率[64.4%和53.2%、60.5%,31.8%、21.1%、2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B组2PN率显著高于A组和C组(P均<0.05),分别为78.3%和73.3%、74.9%.结论 不同精子来源ICSI的1PN和3PN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无显著差异.睾丸精子组可获得较高的种植率和妊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助孕周期行微刺激治疗患者采用不同体外受精方式对胚胎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微刺激治疗的718例患者资料,根据受精方式分为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和单精子卵母细胞内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其中ICSI组根据精液情况分为正常精液ICSI组和少弱精ICSI组。分别比较各组的实验室指标,包括受精率、两原核(pronucleus,PN)率、多PN率、卵裂率、完全受精失败率、优质胚胎率、冷冻胚胎率、囊胚形成率。结果:正常精液ICSI组的2PN率显著高于IVF组(P<0.05),多PN率显著低于IVF组(P<0.05),但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冷冻胚胎率、囊胚形成率与IV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精液ICSI组的完全受精失败率显著低于少弱精ICSI组(P<0.05),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冷冻胚胎率、囊胚形成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微刺激促排的IVF治疗中,男方精液正常者单精子卵母细胞内注射并不能改善胚胎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刺激方案中行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 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时卵母细胞纺锤体的存在与否以及阻滞值等参数与ICSI后结局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本院生殖中心行ICSI助孕的3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助孕前是否见到卵母细胞纺锤体将其分成可见组(SP~+组)和不可见组(SP~-组),并测量纺锤体的阻滞值等参数,比较2组间的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优胚)率、囊胚形成率及临床妊娠率;同时在SP~+组中,比较正常受精组、卵裂组、优胚组、囊胚形成组以及临床妊娠组与其对立组间的纺锤体阻滞值差异。结果:SP+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囊胚形成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SP~-组(分别为83.72%比72.22%、98.14%比85.16%、73.07%比62.50%、50.67%比36.76%、45.56%比27.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组的异常受精率低于SP~-组(4.26%比16.11%)(P0.000 1);卵母细胞可见纺锤体时,正常受精组、卵裂组、优胚组、囊胚形成组以及临床妊娠组的纺锤体阻滞值分别高于异常受精组、未卵裂组、非优胚组、囊胚未形成组以及临床未妊娠组(2.01 nm比1.81 nm、2.03 nm比1.66 nm、2.03 nm比1.91 nm、2.20 nm比2.02 nm、2.19 nm比2.01 nm),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纺锤体体积、面积、纺锤体与第一极体的角度在上述各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高,35岁组、35~40岁组、≥40岁组的人均获SP~+卵数逐渐减少(分别为3.30个、2.91个、2.4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纺锤体可见的卵母细胞行ICSI后有更高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囊胚形成率及临床妊娠率,而异常受精率更低;临床上应首选纺锤体阻滞值高的卵子来源的胚胎或者囊胚进行移植,以提高临床妊娠概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取精术获取的精子联合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术(ICSI)治疗不射精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6例不射精症患者按获取精子的方式不同分为2组。附睾精子组31例,采用经皮附睾精子抽吸术(PESA);睾丸精子组5例,经PESA术未获得精子而进行睾丸精子获取术(TESE)。2组患者均行ICSI治疗。观察2组受精、卵裂、优质胚胎及临床妊娠等情况。结果 36个例患者共获得MⅡ期卵子403个,其中附睾精子组342个(84.8%),总受精率为76.3%(261/342),卵裂率为95.0%(248/261),优质胚胎率为47.9%(119/248),获得临床妊娠率为41.9%(13/31);睾丸精子组获得MⅡ期卵子61个(15.1%),总受精率为68.8%(42/61),卵裂率为92.9%(39/42),优质胚胎率为48.7%(19/39),获得临床妊娠率为40.0%(2/5)。2组患者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微创取精术联合ICSI治疗不射精患者的生育问题是安全有效的。不射精患者的附睾精子和睾丸精子具有相同的受精和获得优质胚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ureceptionTM密度梯度离心法优选精子在夫精人工授精(AI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ureceptionTM密度梯度离心法优选精子,应用于672对不孕夫妇的1 360个AIH周期治疗。结果经PureceptionTM密度梯度离心法优选精子后,精子浓度由(54.86±26.03)×106/mL提高到(63.89±34.40)×106/mL、前向运动(PR)精子百分比由(32.47±9.31)%提高到(69.78±5.10)%,其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PR精子回收率为(34.08±3.95)%。672对不孕夫妇共进行1 360个AIH周期,周期临床妊娠率16.62%(226/1 360)。优选精子前根据精子浓度分为3组:≥15×106/mL组(Ⅰ组)、(≥10,15)×106/mL组(Ⅱ组)、10×106/mL组(Ⅲ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7.13%、16.05%、4.26%,Ⅲ组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根据PR精子百分比分为3组:≥32%组(A组)、(≥10,32)%组(B组)、10%组(C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7.53%、16.55%、4.65%,C组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优选精子后根据PR精子总数分为两组:≥10×106组、10×106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7.33%、10.22%,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ureceptionTM密度梯度离心法是一种较好的精子优选方法,应用于AIH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妊娠率。优选精子前精子浓度≥10×106/mL、PR精子≥10%,及优选精子后PR精子总数≥10×106,可获得较理想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保留卵丘细胞对短时受精结果的影响。方法:行短时受精的患者47例,获卵数均大于10个,精卵结合后4h,根据是否去除卵丘细胞将患者的卵母细胞随机分为两组:无卵丘细胞组,共389个卵母细胞;有卵丘细胞组,共402个卵母细胞。观察卵丘细胞对短时受精的正常受精、多精受精、卵裂率、优质胚胎及胚胎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无卵丘细胞组与有卵丘细胞组,多精受精率分别为11.6%及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正常受精率(71.9%vs76.6%)、1PN受精率(4.9%vs5.2%)、未受精率(10.5%vs12.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卵丘细胞组与有卵丘细胞组的卵裂率(98.6%vs99.4%)、优质胚胎率(67.0%vs72.9%)、胚胎利用率(86.2%vs87.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受精时,在保证患者受精的情况下,将剩余的卵母细胞保留卵丘细胞,可以降低多精受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卵母细胞成熟率对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助孕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0 年 1月至 2016年12 月在本院行ICSI 助孕的691个治疗周期,纳入病例均采用常规长方案促排卵,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诱导排卵,女方年龄≤38岁,且获卵数≥5枚、卵母细胞成熟率≥30%.根据卵母细胞成熟率不同,分为5组,A组:30%≤卵母细胞成熟率<60%;B组:60%≤卵母细胞成熟率<70%;C组:70%≤卵母细胞成熟率<80%;D组:80%≤卵母细胞成熟率<90%;E组:卵母细胞成熟率≥90%.比较5组间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周期取消率及临床妊娠率等.[结果]各组女性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内膜厚度、平均获卵数、精子来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 组受精率为70.25%(111/158),明显低于D 组(81.43%,1605/1971)和E组(87.26%,3551/406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胚率为41.12%(44/107),显著低于E组(57.03%,2005/3516)(P<0.05);A 组临床妊娠率为45% (9/20),显著低于D 组(54.75%,98/179) 和 E 组(59.32%,191/322)(P<0.05);各组间卵裂率、移植胚胎数和种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母细胞成熟率较低时,可能会影响ICSI助孕周期患者的胚胎发育潜能及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在多次夫精人工授精失败后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对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反复人工授精失败后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患者200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体外受精方式进行分组,接受短时受精者为研究组(A组),82个周期,接受传统过夜受精者为对照组(B组),118个周期。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的方法分析和比较两组在Gn天数、Gn剂量、血清基础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2)水平、HCG日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正常受精率、多原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等的差异。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的正常受精率为61.98%,B组为56.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优质胚胎率为38.48%,B组为25.50%,A组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多原核受精率、卵裂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等的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反复人工授精失败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时,短时受精不影响正常受精率,可以提高优质胚胎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