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优化药物治疗(OMT)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的治疗效果。方法连续入选2008~2014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内科住院的冠状动脉造影(CAG)住院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成CABG组,OTM组和PCI组,采用电话、门诊和查阅病历确定患者的存活状态,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患者1 643例,其中CABG 283例,OTM 425例,PCI 935例。CABG组年龄最大,合并疾病脑卒中、高血压、既往心肌梗死最多,冠状动脉病变最严重,Syntax积分和血管狭窄积分最高,其次为PCI,再其次为O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OMT左室射血分数最低,其次为PCI,再其次为CA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CI组肌钙蛋白T最高,其次为CABG,再其次为O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OMT和PCI红细胞低于CA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CABG组死亡27例(9.5%),OTM组死亡22例(5.2%),PCI为组死亡63例(6.7%),CABG的死亡率偏高(P=0.063)。CABG与OTM两两比较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男性、高龄、SYNTAX积分、红细胞降低,EF降低,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是老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远期随访显示CABG,OMT和PCI的死亡率大致相似,但CABG死亡率略高。男性、高龄、复杂病变、LAD近端病变、射血分数降低是老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静脉溶栓分别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方法: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收治的16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为观察组,静脉溶栓治疗组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残余血管狭窄多于20%的比率为5%,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TIMI血流3级率及血管再通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LVEF)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显著的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改善左室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首次行血运重建治疗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233例,其中PCI组160例,CABG组73例,比较两组患者2年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全因死亡和非致死性卒中/心肌梗死联合终点;再次血运重建术)。[结果]CABG组的2年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PCI组,但由于术后院内死亡率较高导致CABG组2年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于PCI组(P﹤0.05),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2年全因死亡和非致死性卒中/心肌梗死联合终点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2年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两组间并无差异,但PCI组的2年再次血运重建率仍高于CABG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本院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10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PCI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94.12%,82.35%,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半年内死亡率以及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能够获得显著临床疗效,且预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1月 ~2020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怀柔分院收治的189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血运重建手术方式分为PCI组(94例)和CABG组(95例),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疗效.方法 对64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法不同分组,其中行CABG治疗41例(CABG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23例(PCI组),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心脏事件及次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CABG组院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32% (3/41),PCI组为8.70%(2/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失访患者,随访12~48个月,CABG组中位随访时间为35.26个月,PCI组为33.19个月.随访期间CABG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9.51%(8/41),PCI组为30.43%(7/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心肌梗死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绞痛发生率、总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的外科治疗是可行的,CABG治疗ACS与PCI疗效相当,术式要依据患者病情个性化选择,选择合适的血运重建方式才能得到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造影(CCTA)的管腔内衰减梯度(TAG)在诊断不同类型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5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冠状动脉狭窄分为狭窄组(101例)与非狭窄组(57例),所有患者均行CCTA检查,比较两组的TAG值以及不同狭窄程度与不同斑块性质患者的TAG值。结果 狭窄组冠状动脉TAG值低于非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狭窄组与狭窄组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的TAG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的TAG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的TAG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狭窄组与中度狭窄组的TAG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分别与重度狭窄组的TAG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斑块性质所致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患者的TAG...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80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全球性注册研究(GRACE)评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470例≥80岁ACS患者,根据Gensini评分分为轻度狭窄组(141例)和重度狭窄组(329例),并以同期因胸痛住院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的66例≥80岁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临床情况、合并疾病和GRACE评分,分析GRACE评分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心率、空腹血糖、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明显升高(P0.01);3组患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病史差异显著(P0.05)。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病率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和对照组(P0.05);3组患者GRACE评分差异显著,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356,P=0.000)。结论≥80岁ACS患者GRACE评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高龄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GRACE评分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医院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20年6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CABG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1例,根据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和未感染组87例。采集感染患者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收集患者年龄、有无糖尿病、血清白蛋白(ALB)、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等。采用Logistic回归和卡方自动交互检测(CHAID)模型分析CABG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121例患者CABG术后有3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8.10%;术后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病原菌29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27.59%)、大肠埃希菌(20.69%)、铜绿假单胞菌(17.2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ALB<30 g/L、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引流管留置时间>7 d、术后气管插管时间>24 h、住院时间>30 d均为CABG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CHAID模型分析显示,引流管留置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年龄及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均为CABG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为72.70%(P<0.05);ROC分析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医院感染的AUC为0.808,显著高于CHAID模型预测的0.640(P<0.05)。结论 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有效预测CABG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CHAID模型可以显示各变量的相互关系,可与Logistic回归模型互补应用于临床风险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优缺点.方法 在循证医学思想的指导下,系统性搜索已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对相关结果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四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四项研究所用支架均为裸金属支架,共纳入3051例患者,其中有1533例患者经随机分配进行CABG,另外1518例患者进行PCI.结果 PCI与CABG两种术式比较,病死率(P=0.27)、心肌梗死率(P=0.90)、卒中率(P=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再次重建率(P<0.01)、任何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CABG低于P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I与CABG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病死率、心肌梗死率以及卒中率相似.但是行PCI的患者,病变血管因再狭窄而需要再次血管重建的几率要高,而且其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评价钙化斑块引起血管腔狭窄的准确性。方法:62例患者DSCTA显示冠状动脉一处或多处钙化斑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钙化斑块大小分为小、中和大。使用各种后处理技术,以确定钙化斑块引起血管阻塞(狭窄管腔直径≥50%),无血管阻塞(狭窄管腔直径<50%),并与CAG比较。结果:DSCTA显示小钙化斑块122处,中44处,大86处。122处小钙化斑块,5%CAG显示有梗阻;44处中钙化斑块,14%梗阻;86大钙化斑块,42%有梗阻。DSCTA与CAG一致95%(116/122)小钙化斑块、91%(40/44)中钙化斑块、67%(58/86)大钙化斑块。DSCTA低估2例小钙化斑块血管腔狭窄,高估4例小钙化斑块、4例中钙化斑块、28例大钙化斑块血管腔狭窄。86处大钙化斑块引起的血管腔梗阻,DSCTA敏感性100%、特异性44%、阳性预测值56%、阴性预测值100%、准确性67%。结论 DSCTA准确显示90%以上小和中等大小钙化斑块血管阻塞病变,正确诊断约2/3大钙化斑块血管阻塞病变。判断错误通常是高估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IL4和IL6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符合入选条件的胃癌患者共300例(病例组),以及健康对照人群300例(对照组),分别采集血样。采用Mass ARRAY方法对rs2243250、rs2227284、rs2243267、rs1800796、rs2069837和rs2069840六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用SPSS 19.0在线软件计算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6个候选SNP位点全都符合哈德-温伯格平衡(P-HWE>0.05),通过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发现,rs1800796和rs2069837的最小等位基因G与胃癌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P<0.05)。通过比较两组间的基因型频率差异发现,rs2243267和rs1800796的GC和GG基因型,rs2069837的AG和GG基因型,均与胃癌患病风险增加相关(P<0.05)。引入遗传模型分析后发现,rs2243267、rs1800796和rs2069837在三个遗传模型下都与胃癌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P<0.05);而rs2069840仅在显性模型下与胃癌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P<0.05)。此外,单体型分析显示由rs1800796、rs2069837和rs2069840三个位点组成的GAC单体型与胃癌患病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IL4基因rs2243267位点和IL6基因的rs1800796、rs2069837、rs2069840位点以及其组成的单体型GAC可能与胃癌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noary syndrome,ACS)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128例疑似ACS患者在胸痛发作5h内取血测定IMA、肌钙蛋白I(cTnI)并在人院后即刻描记12导联心电图(ECG),同时选择75例健康对照进行检测,经ROC曲线分析获得区分非心肌缺血性胸痛(NICP)与ACS最适界值点(cutoff值)。IMA、cTnI及ECG结果分别与最终诊断结果(NICP,ACS)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其诊断ACS敏感性。结果ACS患者与NICP组问比较IMA值存在显著性差异,ROC曲线下面积0.957,在cutoff值为64.5U/m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3%和83.3%,诊断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4%和81.1%。入院即刻检查,IMA、cTnI、ECG诊断ACS的敏感性分别为92.4%、15.2%、43.5%。结论IMA对急性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明显提高ACS早期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监护。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监护资料。结果:55例患者中,2例死亡,病死率3.6%;8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14.55%。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加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监护措施,加强基础护理,可降低并发症,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及冠心病介入治疗严重并发症原因、临床表现、处理,进一步改善治疗及护理对策。方法对733例冠状动脉造影及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回顾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 126例发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其中单纯冠状动脉造影发生并发症49例,PCI并发症77例。总并发症发生情况是:死亡1例;急性血管闭塞12例;快速心律失常6例;冠状动脉穿孔和心包填塞2例;造影剂过敏反应11例;股动脉穿刺局部血管并发症15例;血管迷走反射38例;低血压41例。护理干预结果除1例因急症PCI发生严重再灌注心律失常死亡外,其它并发症经医疗护理干预后均缓解痊愈。结论随着临床医生及护理经验积累,冠状动脉造影及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可及时发现,正确治疗。手术的成功率及病人生存质量均可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2.5)标准品的水溶性及酸溶性成分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致炎作用。[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模型组),每组各24只。对照组饲喂正常饲料,模型组饲喂高胆固醇饲料,12周后冠脉病理切片示模型成功建立。提取PM2.5的水溶性成分(WSC)及酸溶性成分(ASC)。将对照组和模型组再各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WSC对照组、ASC对照组;以及模型对照组、WSC模型组、ASC模型组,每组8只。WSC对照组和WSC模型组(均称WSC组)尾静脉注射WSC(40mg/kg)染毒,ASC对照组和ASC模型组(均称ASC组)尾静脉注射ASC(40mg/kg)染毒,而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均称空白组)则以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染毒24h后处死大鼠,测定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及心肌中的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结果]WSC组血清TNF-α水平为(2.83±0.97)ng/mL,高于空白组(2.53±0.76)ng/mL;心肌NF-κB活性为(14.56±10.58)%,高于空白组(7.33±3.97)%。ASC组心肌NF-κB活性为(18.80±17.04)﹪,也高于空白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在升高IL-6、激活心肌NF-κB方面,与WSC、ASC分别存在协同作用。[结论]WSC具有升高TNF-α水平、激活心肌NF-κB活性的作用;ASC也具有激活心肌NF-κB活性的作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还与WSC、ASC染毒具有交互作用,主要表现在升高IL-6水平,激活心肌NF-κB活性的作用上,表明PM2.5水溶性成分及酸溶性成分均可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炎症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2例拟诊冠心病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观察组进行动态心电图诊断,对照组则进行常规心电图诊断。对比两组症状检出率以及ST段下移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发现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464次,其中SMI发作392次,有症状缺血发作72次,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MI持续时间(14.6±3.5)min/次,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31.2±9.8)min/次,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T段下移发作高峰时间6~12时为198阵次,12~18共84阵次,18~24时共57阵次,0~6时共47阵次,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冠心病患者采取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提高了对冠心病临床诊断的检出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的变化及FT3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将155例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心绞痛(UAP)、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及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3个亚组。选取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的患者为对照组,共67例。测定各组血清FT3、rT3和CRP等。结果 ACS组FT(33.92±0.72)pmol/L低于对照组(4.59±0.65)pmol/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STEMI组FT(33.79±0.62)pmol/L、NSTEMI组FT(33.63±0.70)pmol/L低于UAP组(4.22±0.72)pmol/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与NSTEMI组之间FT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CS组血清rT(31.46±0.73)nmol/L高于对照组(0.76±0.18)nmol/L,NSTEMI组血清rT(33.63±0.70)nmol/L高于UAP组(4.22±0.72)nmol/L和STEMI组(3.79±0.62)nmol/L,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血清rT3与STEMI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CS组血清CRP(8.23±8.63)mg/L高于对照组(3.60±3.87)mg/L,STEMI组血清CRP(10.41±9.80)mg/L高于UAP组(5.46±4.93)mg/L,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STEMI组血清CRP(9.18±10.20)mg/L介于UAP与STEMI组之间,但与两组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ACS患者FT3与CRP低度负相关(r=-0.161,P0.05)。结论 ACS患者表现为低T3综合征,血清FT3、rT3水平测定对疾病严重程度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ACS患者血清CRP升高,反映炎症在AC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FT3与CRP反应有低相关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诊疗1 32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介入诊疗的方法学和临床疗效,并分析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1327例次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或/和PCI患者的临床和手术情况,记录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成功率为95.40%(1036/1086),经桡动脉PCI成功率为98.34%(237/241),54例经桡动脉手术失败患者改股动脉入路手术成功。术后局部血肿99例,前臂张力性血肿和桡动脉闭塞各1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和PCI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不影响术后患者活动,但需要掌握一定的手术技巧和预防处理血管痉挛的经验。经桡动脉PCI宜直接选择支撑力较好的指引导管,以增加导管的后坐力和同轴性,同时对于靶病变给予充分预扩张,以手术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 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心肌桥(MB)的诊断价值。方法:832例患者分别行64 SCTCA扫描及CAG,观察有无MB及测量MB的长度、厚度、壁冠状动脉(MCA)狭窄程度等,并对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64 SCTCA MB检出率为18.3%,CAG MB检出率为1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 SCTCA与CAG对MB的狭窄程度及长度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AG相比,64SCTCA对MB有较高的检出率,并能准确显示壁冠状动脉与心肌的解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