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 )联合肌电生物反馈( EMGBFT )对脑瘫患儿神经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21 年 1~12 月医院收治的脑瘫患儿 8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 40 例)和观察组( 40 例)。 对照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给予 rTMS 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持续治疗 3 个月。 比较两组 临 床 疗 效 、 Gesell 发 育 量 表 ( GDS )、 Peabody 精 细 运 动 发 育 量 表 ( PFMDS )、粗 大 运 动 功 能 测 试 ( GMFM-88 )和 综 合功能评分(语言、认知、运动、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7.50% ,高于对照组的 82.50%( P<0.05 );两 组 治 疗 后 的 GDS 、 PFMDS 、 GMFM-88 、语 言 、认 知 、运 动 、自 理 能 力 和 社 会 适 应 性 各 项 评 分 均 高 于 治 疗前( P<0.05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 P<0.05 )。 结论: rTMS 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康复方案可有效改善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儿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头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关节活动度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2例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患儿接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理疗、推拿等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头针治疗.2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进行肌张力、关节被动活动度检测.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肌张力较组内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儿的腘绳肌和腓肠肌的肌张力分别为(2.38±0.58)分和(2.88±1.12)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2.86±0.71)分和(3.29±1.01)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关节活动度较组内治疗前亦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儿的足背屈角、腘窝角、股角分别为(76.96±5.71).、(126.67±13.73).和(105.00±15.9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冲浪水疗配合有氧训练对较大年龄(2--6岁)轻中度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方法 :将60例2~6岁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水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普通康复训练,水疗组在普通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有氧水疗训练,每次lh,每周2次,共进行3个月.比较2组在治疗前(T0)、治疗3个月后(T1)以及治疗结束1个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社区康复组42例,家庭康复组49例,各经过6个月相应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以GMFM-88测定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结果:社区康复组治疗前GMFM-88总分38.4±16.2,治疗后54.8±16.8,(P<0.05);家庭康复组治疗前36.8±14.1,治疗后48.2±15.0(P< 0.05);两个组间治疗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98,P<0.05),社区康复组疗效好于家庭康复组.两组各功能区评分比较显示,除了A区之外,其他各区评分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社区康复组评分高于家庭康复组.不同年龄段患儿粗大运动的改变情况显示,低年龄段的GMFM分值增长快于高年龄段,社区康复组分值增长大于家庭康复组分值的增长.结论:社区康复较家庭康复更能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低年龄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接收的痉挛型脑瘫患儿95例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运动功能[粗...  相似文献   

6.
邵磊  张明  刘鹏  张亚男  贾梦怡  苏春 《中国康复》2022,37(10):588-591
目的:探讨仿生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仿生训练(兔子跳跃、蜥蜴行走、猴子攀爬)。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患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进行评估,并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足背屈角进行测量。观察训练前后2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GMFM、PDMS-GM原始分差异及患儿内收肌角、足背屈角差异。结果:治疗12周后,2组GMFM及PDMS-G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内收肌角及足背屈角均大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仿生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药浴配合护理干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于某院就诊的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药药浴;两组接受相应干预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表(GMFM)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肌张力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药浴配合康复护理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促进患儿肌张力恢复。  相似文献   

8.
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综合康复训练[2]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物理疗法( physical thera-py,PT)是脑瘫治疗的基础,对于约占脑瘫60%~70%的痉挛型脑瘫,PT可不同程度地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1]。但患儿能保持直立体位后,对平衡及协调能力的需求增加,故如何提高这部分患儿的立位平衡能力是随后临床工作中的重点[3]。感觉统合理论( 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创立于1972年,多应用于感觉统合失常、自闭症、注意力缺陷、精神发育迟滞等患儿的康复训练[4-10],但近几年也开始应用于脑瘫患儿的康复[11],并不断研究其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将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用常规的综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组则在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并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 GMFM )对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进行评价,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有无显著性差异,观察感觉统合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训练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肌筋膜牵伸放松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痉挛及上肢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传统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患儿则辅以肌筋膜牵伸放松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及Ashworth改良肌张力评估量表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上肢运动功能及肌张力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儿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筋膜牵伸放松疗法能有效缓解痉挛性脑瘫患儿上肢痉挛,提高上肢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痉挛性脑瘫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4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悬吊训练(训练频率为每周6次,每次30 min,持续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GMFM分级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速度(10MWT)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10MW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10MWT分别为(33.38±6.32)分、(40.25±7.66)分、(32.35±4.43)分和(14.03±2.89)m/min,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悬吊训练不仅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还可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中药熏蒸在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方面上的具体疗效。方法按照检索公式,检索中文数据库,将其中以改良Ashworth量表(MAS)反映治疗效果的研究文献纳入研究,采用Rev Man5.2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1129例病例,其中实验组573例,对照组55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效的合并效应量OR及95%CI为3.13[2.16,4.52],MAS评分比较的WMD(95%CI)为-0.51[-0.66,-0.36]。结论说明中药熏蒸对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有较好的疗效,鉴于相关研究质量偏低,今后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更多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2.
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儿童发育过程中最主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痉挛性脑瘫是其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脑瘫患儿的50%—70%,临床以肌张力异常,运动功能障碍等为特点[1—2]。痉挛型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家属的积极配合,督促、鼓励患儿持之以恒的进行正确足够的训练是影响其康复效果的关键之一[3],目标细化结合游戏可较好地达到上述要求,提高其康复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表面肌电仪对痉挛偏瘫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痉挛偏瘫型脑瘫患儿在等长收缩过程中肱二头肌肌张力变化的表面肌电图特征。方法使用表面肌电仪检测10例偏瘫型脑瘫患儿在肱二头肌进行被动等长收缩时的表面肌电信号。结果健侧肌电信号强于患侧,健侧肱二头肌肌电信号的均方根值(RMS)及肌电积分值(iEMG)高于患侧(P<0.05)。结论表面肌电仪对痉挛偏瘫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评估结果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结果一致,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医院结合家庭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8例脑瘫患儿分为医院康复组和医院-家庭康复组,两组均接受医院康复治疗,医院-家庭康复组的家长接受康复培训,为患儿实施家庭康复,治疗师定期随访。患儿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末和治疗6个月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末评估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末评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院-家庭康复组的评估结果优于医院康复组。连续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治疗组评估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院-家庭康复组随治疗时间增加的上升变化更为明显。结论:医院结合家庭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 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n=30)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15 min 接受专门提高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两组均治疗3 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E 区及足印分析法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 区评分、步长、步宽、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2组均给予神经发育促进技术、推拿及物理因子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每次20min,每天1次,每周5天,共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儿下肢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进行测量,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综合评定和观察。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均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评分[(1.79±0.54)、(1.00±0.60)和(2.29±1.7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82±0.53)、(1.15±0.44)和(2.52±1.89)分],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的角度均大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的角度[(97.06±19.03)°、(53.38±12.54)°、(8.38±9.11)°]均大于对照组治疗后[(98.94±21.42 )°、(56.52±12.90 )°、( 5.30±14.30)°],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总分均大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GMFM总分(138.18±54.86)大于对照组治疗后(112.21±62.44),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可以有效地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增加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5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对照组26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儿下肢内收肌、胭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并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进行测量.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均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内收肌、胭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评分[(2.75±0.52)分、(1.93±0.47)分、(2.89±1.32)分]低于对照组[(3.04±0.34)分、(2.31 ±0.55)分、(3.58±1.63)分](均P <0.05).2组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的角度均大于组内治疗前(均P<0.05),治疗组内收肌角、胭窝角及足背屈角的角度[(99.82±20.30)°、(131.07±12.05)°、(79.46±6.57)°]均大于对照组[(90.96±17.83)°、(123.46±14.41)°、(83.85±10.13)°](均P<0.05).结论 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可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增加其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某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计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40例观察组和40例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综合康复疗法,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采用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两组患儿持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D区(站立)和E区(跑、跳及步行)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和治疗前后PedsQLTM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儿显效13例、有效1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仅为77.5%,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MFM评分方面,观察组患儿治疗前D区、E区评分分别为(26.8±8.2)分和(33.3±12.1)分,与对照组患儿的(26.5±7.3)分及(33.4±13.0)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D区、E区评分分别为(35.3±11.9)分和(44.5±11.2)分,比对照组患儿评分上升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分别是(37.2±3.5)分和(37.4±4.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分别为(68.5±8.1)分和(60.1±7.8)分,均有显著的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儿的生活质量提升幅度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痉挛型脑瘫患儿积极提供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有助于提升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功能锻炼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痉挛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科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功能锻炼,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痉挛改善效果、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有96.00%的患者痉挛状态得到改善,对照组有80.00%的患者痉挛状态得到改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FMA)及改良Ashworth评分(MAS)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康复功能锻炼,能够有效改善痉挛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在我院就诊的103例脑瘫患儿分为康复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康复组实行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治疗,对照组不采取干预措施(患儿家长因经济困难等原因放弃康复治疗或不规则治疗)。两组患儿分别在入组时、第3个月和第6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88项(GMFM-88)评定量表对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两组患儿入组时粗大运动功能总百分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3个月和6个月后两组组内比较,康复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总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粗大运动功能总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3个月和6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月增长幅度、月相对增长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时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总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6个月时总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和6个月后2组间各年龄段月增长幅度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6个月~2岁、2~4岁、4~6岁各年龄段均P<0.01,6~12岁年龄段P<0.05。 结论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可以明显促进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脑瘫患儿应积极给予康复治疗,早干预早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