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卡式微柱凝胶技术在输血前血型鉴定及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聚凝胺法进行检测,观察组采用卡式微柱凝胶技术进行检测。比较两组血型鉴定准确率及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结果 观察组ABO、RhD血型鉴定准确率[(97.78%,44/45)、(97.78%,44/45)]与对照组[(93.33%,42/45)、(95.56%,43/4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阳性率(11.11%,5/45)与对照组(4.44%,2/4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620,P=0.431>0.05)。结论 卡式微柱凝胶技术在输血患者输血前血型鉴定、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验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房倩 《临床医学》2022,(2):34-35
目的 研究卡式微柱凝胶技术(MGIA)在血型鉴定及输血前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商丘市立医院输血患者628例,均采用MGIA和聚凝胺法进行血型鉴定,比较两种检验方式的血型鉴定准确率、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及阳性科室分布情况.结果 MGIA鉴定ABO血型准确率为99.84%(6...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卡式微柱凝胶技术在ABO和RhD血型鉴定及输血前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验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接收的行卡式微柱凝胶技术和试管法法鉴定的6500例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ABO和RhD血型鉴定、输血前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验等,观察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结果卡式微柱凝胶技术ABO和RhD血型鉴定一次准确率分别为99.72%、99.83%,均显著高于试管法98.78%、99.57%,P0.05;卡式微柱凝胶技术不规则抗体检出率1.05%,试管法不规则抗体检出率0.54%,差异显著,P0.05;两种方法共检出113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其中血液科36例、肾病科30例、感染科31例、其他科室16例;其中输血史98例。结论在ABO和RhD血型鉴定及输血前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验中采用卡式微柱凝胶技术具有较高的价值,操作简单且准确率高,确保预防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输血安全,检验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程环 《临床医学》2020,40(4):50-51
目的探讨卡式微柱凝胶技术与聚凝胺法在血型鉴定及输血前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检验的输血患者584例,均进行聚凝胺法检验与卡式微柱凝胶技术检验。对比两种检验方法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ABO及Rh(D)血型的鉴定准确率。结果在584例输血患者中,卡式微柱凝胶技术检出21例阳性,阳性率为3. 60%(21/584),聚凝胺法检出10例阳性,阳性率为1. 71%(10/584),卡式微柱凝胶技术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聚凝胺法检验ABO血型鉴定准确率为97. 77%、Rh(D)血型鉴定准确率为97. 95%,卡式微柱凝胶技术ABO血型鉴定准确率为99. 66%、Rh(D)血型鉴定准确率为99. 83%。结论卡式微柱凝胶技术相较聚凝胺法在血型鉴定及输血前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验中,灵敏度较高,判断血型准确率较高,加强不规则抗体筛选,利于提高输血安全性,效果较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正不规则抗体是指血清中除外抗-A和抗-B的其他血型抗体。为避免患者在输血时出现溶血性反应,在输血前对患者所需用血的交叉配合检测与不规则抗体的筛选显得尤为重要~([1])。微柱凝胶技术(MGT)在抗体筛选上能够更大程度地筛选出不规则抗体,从而防止患者因为输注含有其他抗体的血液而导致的溶血性反应,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用血治疗的安全~([2])。本研究比较微柱凝胶技术与凝聚胺技术对不规则抗体的筛查价值,并对其阳性结果进行鉴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卡式微柱凝胶方法(简称卡式法)在血型鉴定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垫江县人民医院须输血治疗的1 435例住院患者同时用卡式微柱凝胶技术和手工盐水法进行血型鉴定,并对两种不同鉴定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1 435例送检血样中,卡式法一次性正确率正定型为100.0%,反定型为99.7%;手工盐水法一次性正确率正定型为99.3%,反定型为98.9%。1 435例血样共检测RhD型12例,占0.83%。结论卡式法是一种灵敏、安全的血型鉴定技术,对于提高血型检验质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成本略高于手工盐水法,可应用于住院患者血型鉴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临床输血检验中卡式微柱凝胶实验的应用价值。方法样本来自2017年1月-2019年5月本院输血患者,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检测1504份样本,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卡式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率、配血不合率较高,检出率高于盐水法,但凝聚胺法检测低浓度抗体水平时易漏检。结论在临床输血检验中采用卡式微柱凝胶实验,能明显提高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减少或避免不规则抗体造成输血反应的风险,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在临床输血中的作用,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5例微柱凝集法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用谱细胞筛查,鉴定特异性抗体试验。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体筛选阳性在交叉配血不合中占80%,Rh血型抗体检出率为60%。结论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测的应用,发现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其中Rh血型抗体所致居多,Rh血型抗原E、e、c、C的检测作为RhD抗原之后输血前项目,可以避免一些不合理输血,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分布规律与其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对本院2007年1月~2011年6月间21 418名(次)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鉴定。结果在21 418名(次)输血患者中检出红细胞血型同种不规则抗体阳性53例,阳性率0.25%,分别为抗-D 4例,抗-E24例,抗-c 6例,抗-C 2例,抗-cE 8例,抗-Mur4例,抗-M 2例,抗-Lea1例,抗-P1 2例。其中男21例、女32例,有输血史和/或妊娠史检出48例,明显高于无输血史和/或妊娠史者(5例)。结论 Rh血型系统抗体特别是抗-E是目前临床最常见、最有意义的红细胞血型同种不规则抗体,且几乎都出现在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中。  相似文献   

10.
DiaMed微柱凝胶技术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不规则抗体是指不符合ABO血型系Landsteiner法则的血型抗体,也就是A、B型以外的血型抗体,也称为不完全抗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但患者由于输血或妊娠免疫刺激而产生的免疫抗体引起的迟发性溶血反应还时有发生。不规则抗体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本院引进瑞士DiaMed微柱凝胶技术,按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健康献血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前临床输血前检查只对受血者进行抗体筛选。为减少受血者接受意外抗体,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本科自2004年9月以来,对健康献血者进行了抗体筛选。  相似文献   

12.
现代血型及输血技术已将输血的疗效提高了一个层次.血液的配合型输注概念不仅仅是ABO系统的血型配合,还有Rh等多种稀有血型系统的配合。为避免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应为需输血患者提供同型血液且要求作交叉配血试验和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多次反复大量输血及妊娠可产生免疫性抗体,引起交叉配血不合,或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致血红蛋白下降,血红蛋白尿,肾功能衰竭,严重者造成死亡^[1~3]。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测有效预防溶血反应的发生,对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输血技术已将输血的疗效大大提高,血液的配合型输注概念,不仅仅是ABO系统的血型配合,还有Rh等多种稀有血型系统的配合。为避免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应为需输血患者提供同型血液旦要求作交叉配血试验和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多次反复大量输血及妊娠可产生免疫性抗体,引起交叉配血不合,或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致血红蛋白下降,血红蛋白尿,肾功能衰竭,严重者造成死亡[1-3]。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测可有效预防溶血反应的发生,对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材料和方法1.1材料检测对象为我院2003年1月-2005年1月间临床中请输血的…  相似文献   

14.
微柱凝胶技术在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的抗体检出率,探讨微柱凝胶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微柱凝胶技术对6 056例术前备血患者血清进行抗体筛选和鉴定,同时与凝聚胺法比较。结果微柱凝胶法抗体筛选阳性20例,凝聚胺法抗体筛选阳性17例。结论微柱凝胶法优于凝聚胺法,可以用于临床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4):4363-4365
目的观察分析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接受输血治疗患者300例,按照有无接受不规则抗体检验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接受不规则抗体检验方法,对照组未接受不规则抗体检验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接受输血治疗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抗体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抗体检验结果显示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1.33%、不规则抗体阴性率为98.67%。结论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对指导临床输血具有显著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离子凝聚胺技术与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12月于该院进行输血检验的2 2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 120例,对照组1 115例。对照组采用低离子凝聚胺技术,观察组1120例采用卡式微柱凝胶试验,比较两组一次性正反定型检验正确率、相关情况、检验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检验后,观察组的正定型检验正确率为99.11%,高于对照组的正定型检验正确率(99.10%),观察组的反定型检验正确率为98.39%,低于对照组的反定型检验正确率(98.48%),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后,观察组的检测时间为(16.32±1.21)min,长于对照组的检测时间(16.29±1.08)min,观察组的检验满意率为(92.51±6.04)%,高于对照组的检验满意率[(92.18±6.0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4%,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2%),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检验方式...  相似文献   

17.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检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不规则抗体筛检能有效减少或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对需要输血患者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筛检阳性的标本再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对2530例申请输血的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结果共检出9例不规则抗体,检出抗-E3例,抗-D1例,抗-c1例,抗-e1例,抗-C1例,抗-Jkb1例,抗-M1例,阳性率为0.38%。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检可发现有意义的不规则抗体,有利于提前选择和准备相合的血液,对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55481例住院拟输血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入院拟输血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应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对本院2011年1~12月期间55 481例入院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抗体阳性者进一步作抗体鉴定。结果在被检标本中共发现156例不规则抗体阳性,阳性率为0.28%,其中男性47例,占被调查男性的0.17%;女性109例,占被调查女性的0.38%,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χ2=19.47,P<0.01)。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患者中有139例曾经有输血史或妊娠史,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χ2=107.26,P<0.01)。在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中自身抗体24例。有抗体特异性未能确认者35例,确认抗体特异性97例,其中Rh系统抗体58例(59.79%),MNS系统24例(24.74%),Lewis系统3例(3.09%),其他:ABO亚型抗-A12例、抗-E伴自身抗体8例、抗-cE伴自身抗体1例、抗-M伴自身抗体1例。结论输血前的抗体筛查对安全、有效、及时地输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输血前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结果,探讨不规则抗体特异性分布及其在不同病种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在本院拟输血的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法对受血者进行血浆中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并对筛查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44194例患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者137例,阳性率为0.31%,其中男性33例,占被研究男性的0.18%;女性104例,占被研究女性的0.40%,性别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38,P0.05);在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中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129例,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8例;在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中抗体特异性分布主要为Rh血型系统54例(39.42%),MNS血型系统37例(27.01%),Lewis血型系统30例(21.90%);以病种计,在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中肿瘤最多,占5.96‰,其次是消化道出血和慢性肾衰竭,分别占3.28‰和3.19‰,各病种间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9.33,P0.05)。结论: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是必要的,能发现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特别对肿瘤患者,多次输血及多次妊娠史患者可以提前预警,以保证这些患者的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0.
在多次输血的慢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中,30%~70%可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和血小板输血紫瘢(PTP),导致PTR主要有两大原因:(1)非免疫性血小板消耗,多发生在脾肿大、发热、感染、出血和DIC患者中;(2)免疫性同种抗体或自身抗体(ITP等)导致血小板寿命显著缩短,很快被破坏。输注1h后血小板回收率为0。甚至比原来更低。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笔者应用微柱凝胶法对血小板同种抗体进行筛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