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心肺功能运动试验(CPET)和静态肺功能(PFT)评定支气管扩张剂治疗COPD患者疗效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例初诊的COPD患者,给予为期2周的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给予CPET和PFT检查,记录检查中的一些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后PFT参数中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无显著差异,深吸气量(IC)有显著差异。治疗后CPET参数最大运动功率(Wmax)、最大摄氧量(VO2max)明显增加,而最大运动负荷时Borg呼吸困难评分有显著下降。△IC与△Wmax、△VO2max呈显著正相关;与△Borg scale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CPET中Wmax、VO2max、Borg Scale呼吸困难评分可以作为支气管扩张剂对COPD患者治疗疗效评定首选的方法。PFT中IC可部分替代CPET中相应参数来进行对COPD患者治疗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3.
支气管扩张试验前后的肺功能改变李淑琴马希涛王思勤支气管扩张试验是使用一定剂量的扩张支气管药物,使痉挛的支气管扩张,并测定其扩张程度的肺功能试验。用来判断支气管狭窄的可逆程度,是支气管哮喘诊断的一种辅助方法。经对比观察,发现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量... 相似文献
4.
5.
肺栓塞发生时,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后,肺动脉的血流被完全或部分阻塞,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血液动力学和呼吸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已有大量的动物及临床试验对栓塞后动脉血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而少有对呼吸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肺栓塞后患者肺功能的改变,以期对肺栓塞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有进一步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扩张剂是指能对抗支气管收缩,扩张支气管平滑肌(ASM),逆转气道阻塞,缓解气道狭窄的一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气流受限性肺疾病的治疗中。合理应用支气管扩张剂能减少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气流受限性肺疾病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胸腔镜肺段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后患者肺功能情况。方法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肺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开胸肺叶切除术组18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48例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组14例。将3组患者术后3天、术后3个月时肺功能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3组患者术后第3天及术后3个月肺功能指标(FVC、FVC%、FEV1、FEV1%、FEV1/FVC、PEF、MVV、TLCO、TLC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腔镜肺叶切除、胸腔镜肺段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中,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效果及术后肺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其他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8.
有效的人工透析可清除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过高的血尿素氮(BUN)、肌酐(Cr)等而使患者中毒症状缓解,各脏器(包括肺)尿毒症性损害减轻. 相似文献
9.
10.
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右心功能及肺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右心功能及肺功能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肺切除术的肺癌患者85例临床资料,比较肺叶切除及全肺切除术后右心功能及肺功能的改变。结果术后第3天,2组平均动脉压(mPAP)、心率(HR)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第3天,肺叶切除组PaO2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术后第8天,PaO2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全肺切除组各指标变化较肺叶切除组更加明显(P〈0.05或P〈0.01)。全肺切除组肺功能下降百分比较肺叶切除组更明显(P〈0.01)。结论与肺叶切除术比较,全肺切除术右心功能及肺功能下降较为明显,建议在保证彻底切除病灶的基础上,应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肺组织,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自1991年6月至1992年12月,测定了40例二尖瓣病变患者术前的肺功能。结果显示82.5%的病人肺功能有损害,其中轻度损害为50%,中度损害的为27.5%,重度损害为5%。结论:二尖瓣病变常常导致患者的肺功能下降。术前测定二尖瓣病变患者的肺功能,有助于心肺功能的判断,有助于指导病人围术期中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肺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意大利产QUARKPFT3型体积容积描记肺功能议检测65例T2DM患者(T2DM组)和40例健康对照组的肺通气和弥散功能,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T2DM组患者不同年限肺功能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T2DM组总肺活量(TLC),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一秒率(FEV2%)肺-氧化碳弥散量(DLCu)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或P〈0.01),T2DM患者肺功能损害与糖尿病病程有明显著相关(P〈0.01).结论:T2DM患者存在以限制性为主的肺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4月收治的43例支气管扩张合并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22)和对照组(n=21)。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格隆溴铵福莫特罗吸入气雾剂,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Ⅰ)。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呼气流量峰值(PEF)、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p H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哮喘控制问卷(ACQ)及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COPD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目的:观察SLE患者的肺功能受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测定42例SLE患者肺通气功能、小气道功能、肺容量和肺弥散功能,并进行 相关分析。结果:统计学显著SLE患者弥散功能明显受损,异常率计算表明SLE患者肺功能损害以弥散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小气道阻塞和肺气肿,相关分析表明,DLCO与TLC及RV明显相关。结论:SLE患者肺功能损害以弥散功能障碍为主,其次为小气道阻塞和肺气肿,此外,SL 相似文献
19.
我们选择本院门诊慢性咳嗽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支气管扩张药加抗组胺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门诊患者45例,均符合以上慢性咳嗽定义。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18~70岁之间。咳嗽持续3~6周25例,6~8周10例,8周以上10例。入选标准:(1)经常规应用一种或多种抗生素及镇咳药治疗1周以上无效或疗效不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变化,探讨其在临床诊断及评估分级方面的意义。方法对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共计48例哮喘患者及10例健康人进行肺功能检测。结果哮喘患者FEV1%pred、PEF%pred、FEF25%pred、FEF50%pred、FEF75%pred较健康人均有显著下降,不同分期哮喘患者与健康人比较,FEV1%pred、FVC%pred、FEV1/FVC%、PEF%pred、FEF25%pred、FEF50%pred、FEF75%pre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哮喘患者肺功能变化对其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