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Ⅰ型胶原蛋白羧基端β降解产物(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N-端骨钙素(N-MID)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100例MM患者和40例对照组的血清β-CTX、PINP、N-MID水平,对比分析不同临床分期β-CTX、PINP、N-MID水平的变化。结果 MM组血清β-CTX、PINP、N-MI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患者不同临床分期结果表明,分期越晚PINP、N-MID越低,β-CTX越高。结论检测血清β-CTX、PINP、N-MID水平可用于评价MM患者骨损害程度,骨代谢标志物可作为MM的预后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血清中IL-6与IL-27表达水平,探讨其在MM病情进展程度及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按照修订的R-ISS国际预后分期诊断标准,选择MM患者52例,其中Ⅰ期16例,Ⅱ期18例,Ⅲ期18例,选择同期正常对照组20例。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IL-6与IL-27表达水平,并随访观察其预后。结果 Ⅰ期、Ⅱ期与Ⅲ期MM患者血清中IL-6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2,5.134,6.161,均P<0.01),Ⅲ期血清中IL-6的表达水平高于Ⅰ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2,P<0.05)。而Ⅲ期IL-27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1,P<0.01),Ⅰ期、Ⅱ期血清中IL-27表达水平也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2,2.198,均P<0.05)。MM患者血清中IL-6表达水平与IL-27表达水平为负相关关系(r=-0.510,P<0.05)。MM患者初治组与复发组血清中IL-6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1,5.221,均P<0.01),而缓解组IL-6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初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1,P<0.01)。初治组与复发组血清中IL-27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3,2.521,均P<0.05),而缓解组IL-6表达水平高于初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1,P<0.05)。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的病情进展与患者血清中IL-6升高或IL-27降低有关,检测相关细胞因子IL-6和IL-27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IL-6与β2-MG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本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本院同期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用RI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IL-6与β2-MG表达水平,并随访观察。结果:MM组患者血清IL-6、β2-M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SSⅢ期患者IL-6、β2-MG水平均高于ISSⅠ期和ISSⅡ期患者(P0.05)。MM患者初治组与复发难治组血清中IL-6、β2-MG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初治组相比,MM患者治疗有效组IL-6、β2-MG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患者复发难治组血清中IL-6、β2-MG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初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β2-MG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IL-6、β2-MG水平的升高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将IL-6、β2-MG作为判断多发性骨髓瘤病情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介素-17(IL-17)、IL-35和β2微球蛋白(β2-MG)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8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M组)及同时期体检健康者36例(对照组),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7、IL-35和VEGF表达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β2-MG表达水平,并比较2组不同指标间的差异。结果:血清IL-17、VEGF、β2-MG水平在MM组Ⅲ期Ⅱ期Ⅰ期对照组,血清IL-35水平在对照组M M组Ⅰ期Ⅱ期Ⅲ期(P0.05);IL-17、VEGF、β2-M G水平M M组进展期稳定期对照组,血清IL-35水平对照组MM组稳定期进展期(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L-17水平与VEGF、β2-M G水平呈正相关(r=0.65,0.58,P0.05),血清IL-17水平与IL-35水平呈负相关(r=-0.42,P0.05)。结论:IL-17、IL-35、IVEGF和β2-M G水平异常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M)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与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分别检测6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65例对照组血浆中TGF-β1及IL-6含量,并观察其与MM的临床分期、肿瘤量分级的关系,及对病情预后判断的意义。结果 MM患者血清中的TGF-β1及IL-6含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Ⅰ期、Ⅱ期MM患者的血清TGF-β1及IL-6明显低于Ⅲ期患者(P<0.01),Ⅰ期、Ⅱ期患者的血清TGF-β1及IL-6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临床分期增加含量呈递增趋势。TGF-β1及IL-6水平在临床参数Hb、β2-微球蛋白(β2-MG)异常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GF-β1及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IL-6可能与MM的疾病进程有关,其水平升高是MM的预后不良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Durie-Salmon(DS)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MM患者,根据DS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Ⅰ、Ⅱ和Ⅲ期,设计患者基线资料调查表,记录患者的相关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检测所有患者血清IL-33、β2-MG水平,分析血清IL-33、β2-MG水平与MM患者DS分期的相关性。结果:100例MM患者中,DS分期Ⅰ期32例,Ⅱ期39例,Ⅲ期29例。Ⅲ期患者血清CRP、β2-MG水平均明显高于Ⅰ和Ⅱ期,且Ⅱ期患者血清CRP、β2-MG水平均明显高于Ⅰ期(P<0.05);Ⅲ期患者血清IL-33水平明显低于Ⅰ期、Ⅱ期,且Ⅱ期患者血清IL-33水平明显低于Ⅰ期(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endall′s tau-b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量与骨转换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将124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骨质疏松症分级标准将分为骨量正常组(37例)、低骨量组(42例)和骨质疏松组(45例)。检测研究对象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钙、血磷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生化指标,血清25-羟维生素D3 [25-(OH)D3]、钙素(N-MID)、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TX)、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PINP)和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C端)前肽(PICP)等骨转换指标水平,以及髋骨和腰椎骨密度水平。结果低骨量组患者血清FPG、HbA1c、N-MID、β-CTX、PINP和PICP等指标水平均高于骨量正常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FPG和HbA1c水平高于骨量正常组,血清N-MID、β-CTX、PINP和PICP水平均高于低骨量组和骨量正常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对象血清N-MID、β-CTX、PINP和PICP各指标均与髋骨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呈现明显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MID、β-CTX、PINP和PICP等骨转换指标可反映机体骨代谢情况,与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量变化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IL-6和β2微球蛋白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IL-6和β2微球蛋白(β2-MG)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治疗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MM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应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IL-6含量,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清β2-MG含量,分析不同临床分期及治疗前后的IL-6和β2-MG变化。结果:MM组IL-6和β2-M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Ⅱ期和Ⅲ期MM患者IL-6和β2-MG水平高于I期(P〈0.05),Ⅱ期和Ⅲ期间IL-6和β2-M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患者治疗有效组(CR或PR组)IL-6和β2-MG水平在治疗前后有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无效组(NR组)治疗前后IL-6和β2-MG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L-6和β2-MG对MM临床分期、疗效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IL-6与B2-MG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本院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本院同期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用RI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IL-6与B2-MG表达水平,并随访观察各组均于治疗前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IL-6、β2-MG水平。结果 MM组患者血浆IL-6、β2-M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ISS分期的MM患者IL-16、β2-MG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SS Ⅲ患者IL-6、β2-MG水平均高于ISS Ⅰ期和ISS Ⅱ期患者(P<0.05)。结论 IL-6、β2-MG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IL-6、β2-MG水平的升高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将IL-6、β2-MG作为判断多发性骨髓瘤病情发展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N端中段骨钙素(N-MID)、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与骨代谢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诊治的23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骨密度(BMD)分为骨量正常组(n=94)、骨量减少组(n=92)、骨质疏松组(n=49)。检测并比较3组患者血清N-MID、β-CTX、甲状腺旁激素(PTH)以及25(OH)D3水平。分析血清N-MID、β-CTX与BMD、PTH及25(OH)D3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N-MID、β-CTX鉴别骨质疏松的能力。结果: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患者年龄依次增大、糖尿病病程依次延长(P0.01)。骨质疏松组血清N-MID、β-CTX和PTH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P0.05)。Pearson分析显示,血清N-MID、β-CTX水平与BMD均负相关(P0.05),与PTH均正相关(P0.05),与25(OH)D3无明显相关性;血清N-MID与β-CTX正相关(P0.01)。血清N-MID、β-CTX鉴别骨质疏松与骨量正常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和0.85,特异度为100.00%、96.81%(P0.001)。结论:测定血清N-MID、β-CTX水平有助于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变化情况,进而为病情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TNF-α、CRP及IL-6水平检测的价值。方法:选取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比较两组血清β2-MG、TNF-α、CRP、IL-6水平,进一步分析实验组不同DS分期及治疗前后血清β2-MG、TNF-α、CRP、IL-6水平。结果:实验组血清β2-MG、CRP、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Ⅰ、Ⅱ、Ⅲ期患者血清β2-MG、CRP、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Ⅰ、Ⅱ、Ⅲ期患者血清β2-MG、CRP、IL-6水平呈明显递增趋势,TNF-α水平呈明显递减趋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8周、16周血清β2-MG、CRP、IL-6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TNF-α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16周血清β2-MG、CRP、IL-6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后8周,TNF-α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8周,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治疗后APE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β2-MG、TNF-α、CRP、IL-6水平可作为观察多发性骨髓瘤的可靠指标;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结合APE1的表达情况,可指示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章涵硕  吴月蓉  夏海龙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4):3580-3582,3587
目的 探讨骨代谢标志物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BD)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64例MBD患者(MBD组)以及3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N端中段骨钙素(N-MID)、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Ⅰ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PⅠNP)、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分析这5项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与MB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间的关系.结果 MBD组血清PTH及N-MI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MBD组中,国际分期体系(ISS)Ⅲ期患者血清β-CTX水平高于ISSⅠ期患者(P<0.05),骨病分级A级患者N-MID水平高于B级患者(P<0.05).结论 部分骨代谢标志物可用于MBD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行根治性手术结直肠癌患者73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患者入院后第2天(术前)、术后第3天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5mL,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TNF-α、IL-1β、IL-6水平,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NO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高于对照组,而NO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患者和直肠癌患者血清TNF-α、NO、IL-1β、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患者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低于Ⅲ~Ⅳ期,而NO水平高于Ⅲ~Ⅳ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低于手术前,而NO水平高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随着病情加重其水平升高,而NO水平随着病情加重其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6、IL-26在胃癌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收治时间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经病理学确诊的胃癌患者80例作为胃癌组,同期体检健康人群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血清IL-6、IL-26的水平,并分析这两项指标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患者的血清IL-6、IL-26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TNM分期Ⅲ~Ⅳ期的胃癌患者血清IL-6分别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和TNM分期为Ⅰ~Ⅱ期的胃癌患者(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TNM分期Ⅲ~Ⅳ期的胃癌患者、肿瘤直径大于5cm的胃癌患者血清IL-26分别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TNM分期为Ⅰ~Ⅱ期的胃癌患者和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5cm的胃癌患者(P0.05)。结论胃癌组患者的血清IL-6、IL-26的水平升高明显,并且与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瘦素(L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S患者40例(观察组),根据Bath AS活动指数(BASDAI)评分将患者分为BASDAI≤4分组(稳定期组),BASDAI4分组(活动期组);根据不同骶髂关节CT分级将患者分为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根据HLA-B27结果将患者分为HLA-B27阳性组、HLA-B27阴性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LP、IL-6、IL-17、IL-23水平,以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各组血清LP、IL-6、IL-17、IL-23与AS疾病活动性BASDAI、血清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LP、IL-6、IL-17、IL-23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LP、IL-6、IL-17、IL-23水平与稳定期比较亦增高(P0.05);骶髂关节CTⅠ、Ⅱ级组患者血清LP、IL-6、IL-17、IL-2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Ⅲ级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级组患者与≥Ⅲ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B27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血清LP、IL-6、IL-17、IL-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患者血清LP、IL-6、IL-17、IL-23与ESR、CRP、BASDAI间各自为正相关关系。结论 AS患者外周血中LP、IL-6、IL-17、IL-23水平显著上升,且与疾病活动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河北中医学院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Treg)、白介素IL-17、IL-35和γ-干扰素(IFN-γ)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MM组,并选取同时期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例和CD4~+CD25~(high/+)CD127~(low/-)调节性T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IL-17、IL-35和IFN-γ表达水平;比较各组不同指标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D4~+T细胞、CD4~+/CD8~+T细胞比例降低,CD8~+T细胞、Treg细胞比例升高;MMⅢ期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提高,Treg细胞呈现增高趋势;MMⅢ期Treg细胞水平明显高于Ⅰ期(P0.05);血清IL-17水平依次为MMⅢ期Ⅱ期Ⅰ期对照组,血清IL-35和IFN-γ水平依次为对照组Ⅰ期Ⅱ期Ⅲ期(P0.05);Treg细胞比例依次为进展期稳定期对照组(P0.05);血清IL-17水平进展期稳定期对照组,血清IL-35和IFN-γ水平则对照组稳定期进展期(P0.05)。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IL-17、IL-35和IFN-γ水平异常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及预后相关。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Treg)、白介素IL-17、IL-35和γ-干扰素(IFN-γ)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8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MM组,并选取同时期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例和CD4~+CD25high/~+CD127low/-调节性T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IL-17、IL-35和IFN-γ表达水平;比较各组不同指标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D4~+T细胞、CD4~+/CD8~+T细胞比例降低,CD8~+T细胞、Treg细胞比例升高;MMⅢ期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提高,Treg细胞呈现增高趋势;MMⅢ期Treg细胞水平明显高于Ⅰ期(P0.05);血清IL-17水平依次为MMⅢ期Ⅱ期Ⅰ期对照组,血清IL-35和IFN-γ水平依次为对照组Ⅰ期Ⅱ期Ⅲ期(P0.05);Treg细胞比例依次为进展期稳定期对照组(P0.05);血清IL-17水平进展期稳定期对照组,血清IL-35和IFN-γ水平则对照组稳定期进展期(P0.05)。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IL-17、IL-35和IFN-γ水平异常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艾拉莫德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M-CSF、IL-8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98例RA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给予观察组艾拉莫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甲氨蝶呤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实验室相关指标与骨代谢指标水平,并观察两组治疗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前实验室相关指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CSF、IL-8、CRP、ESR、RF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M-CSF、IL-8、CRP、ESR、R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骨代谢指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MID、T-P1NP明显升高,β-CTX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N-MID、T-P1NP明显高于对照组,β-CTX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拉莫德联合甲氨蝶呤对RA患者血清M-CSF、IL-8等实验室指标具有显著得调节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骨代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和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的测定在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110例骨质疏松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骨质疏松伴骨折组。另选取5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患者进行BMD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骨转换标志物PINP和β-CTX水平。对比3组受试者BMD、PINP和β-CTX水平的变化,并分析骨质疏松伴骨折组PINP、β-CTX和BMD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伴骨折组的BMD显著低于骨质疏松组(P0.05),骨质疏松组的BM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伴骨折组的PINP和β-CTX水平显著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骨质疏松组的PINP和β-CT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伴骨折组BMD与PINP、β-CTX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627,-0.593,P0.05)。结论骨质疏松症伴骨折患者的骨折发生与骨转换标志物PINP和β-CTX的升高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Th17细胞及IL-17水平与患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比较45例MM患者(MM组)和4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Th17细胞比例、IL-17水平和β2-微球蛋白水平检测结果,进一步将MM组按照ISS分期和治疗情况的进行分组,观察不同ISS分期和治疗情况患者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变化,并分析β2-微球蛋白与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的相关性。结果:MM组患者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SSⅢ期患者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ISSⅠ、Ⅱ期患者,差异显著(P0.05);ISSⅠ和Ⅱ期患者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初治者、复发难治者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有效者(P0.05);初治者与复复难治者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MM患者的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均与β2-微球蛋白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22,r=0.416,P0.05)。结论: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异常升高与MM的发病有密切联系,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可作为评估ISS分期和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白介素-17(IL-17)的水平及其与MM活动期/稳定期、MM临床分期、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的关系,探讨IL-17在M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3例MM患者及20例对照者血清IL-17水平,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β2-MG含量。结果表明,MM患者血清IL-17及β2-M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活动期MM患者血清IL-17及β2-MG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MM患者(P<0.05);按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Ⅲ期MM患者血清IL-17及β2-MG水平明显高于Ⅱ期(P<0.05);血清IL-17与β2-M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90,P<0.05)。结论:血清IL-17水平与MM活动期/稳定期、MM分期相关,IL-17可能在疾病的发展过程及预后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