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质量控制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微生物检验的268例标本,分析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对策。结果:268例送检微生物检验标本中有27例样本不合格,不合格率占10.07%;其中6例尿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1.42%;8例痰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8.57%;4例分泌物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4.28%;1例无菌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57%;5例血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7.85%;3例粪便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0.71%;痰液标本不合格率最高;不合格标本主要原因是标本受污染、采集时间错误以及送检不及时。结论: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确保标本采集、送检过程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微生物标本合格率,进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了解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方法 检验者对临床送检标本通过观察其外观、检测分析、复查及联系临床医护人员等途径发现和确定不合格标本并详细记录.结果 2004年1月至2006年7月科室共接不合格检验标本874份,其中血标本356份,占40.7%,原因主要是抗凝血凝固或有细小凝块;粪便标本257份,占29.4%,原因主要是标本已干或无标本;尿标本123份,占14.1%,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或量太少;精液标本58份,占6.6%,原因主要是没按要求采集;前列腺液标本43份,占4.9%,原因主要是采集的质量差;其他37份,占4.2%.结论 应采取措施加强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加强医技、医护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做到规范采集、运送标本,从而提高检验标本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近半年来该院微生物实验室不合格标本的原因。针对问题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对2011年1~6月送检的不合格微生物标本进行统计及原因分析。结果不合格标本数为142例,标本总不合格率为2.35%,主要原因为痰标本不合格,占不合格标本的41.93%,尿标本污染占18.31%,条形码不清楚占14.93%,血培养污染占13.38%。结论要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对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等分析前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和合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送检标本的质量,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临床送检病原学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提出改进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本医院住院患者临床送检的病原学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全年发现不合格病原学标本1 102例,不合格率为20.64%,其中痰标本占不合格标本的57.44%。主要原因是采集方法不当,痰标本中混入杂质、血液标本污染等。结论临床送检病原学标本不合格率过高,主要是采集方法不当,应加强采集标本方法的培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影响因素Logistic分析,并寻找相关控制方法与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1月于我院接受微生物检验的120例不合格标本,分析不合格标本的比例、种类和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结果在120例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中,有痰液、尿液、血液、粪便、无菌体液。其中痰标本44例,占36.7%;尿标本36例,占30.0%;血标本18例,占15.0%,粪便标本12例,占10.0%;无菌体液标本10例,占8.3%。导致120例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各不相同,主要原因有采集时间出错、送检不及时、标本污染、条形码贴错等。接受检验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检验人员的职务和职称的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验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检验人员的职务和职称均可导致微生物检验的标本不合格。应进一步加强医生与检验人员沟通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加强检验人员的检验技术,对患者加强指导和协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及对策。方法统计2009~2010年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血、尿、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大便、各种分泌物等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原因及分布情况。结果两年共收到18 216份微生物培养标本,1 858份为不合格标本,不合格率为10.2%,其中痰标本的不合格率占首位57.0%,其次是尿标本占17.0%,血标本位居第3位占15.0%,分泌物标本占6.0%,其他标本占5.0%;不合格的原因是医护人员对标本的正确采集缺乏认识,不规范选择采样方法、采样时间及无菌观念差,导致所采集的标本污染或阳性率降低。结论应重视微生物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注重与相关科室的联系与合作,加强检验、医护及运送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确保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准确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临床检验不合格静脉血标本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护理对策,为今后临床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11月检验科登记在案并退回临床科室的住院病人不合格静脉血标本408份,对不合格原因进行追踪分析,并拟定护理对策。结果 2017年1—11月住院病人共采集静脉血标本154 157份,其中登记不合格标本408份,不合格率为0.26%,不合格标本主要表现为:标本溶血110例,标本凝固87例,试管应用不当52例,未扫码记录24例,送检不及时44例,标本脂血36例,其他55例。结论在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和技能培训的同时,应重视临床工作的质量控制培训,工作责任心培训,规范标本采集和送检流程,提高送检标本的合格率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并针对性制定质量控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本院检验室接收的70例不合格微生物检验标本原因并针对性制定质量控制对策。结果在70例不合格微生物标本中,血液不合格率为10.00%,尿液不合格率为31.43%,分泌物不合格率为14.29%,体液不合格率为2.86%,痰液不合格率为41.43%;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有标本污染、取样操作不规范及送检不及时等,其中取样操作不规范与标本污染是主要原因。结论通过分析不合格原因,并针对性制定质量控制对策,可有效提高检验质量与效率,此对于临床诊治疾病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以及质量控制措施予以综合分析。方法采取回顾分析的方式,选取我院接受的350例不合格微生物标本,样本选取时间是2018年1月-2018年12月,对不合格微生物检验样本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明确不合格的发生原因,提出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结果标本污染以及取样操作不规范是造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在与呼吸科沟通之后,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情况得到显著改善(P<0.05)。结论标本污染以及取样操作不规范将会严重影响微生物检验标本合格与否,对此需要注重培训相关的医护人员,对相关制度予以完善,促进科室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有助于标本质量空置率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的不合格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微生物检验标本的质量。方法对本院4218例微生物检验标本进行统计分析,对其中的不合格标本按标本类型、不合格项目和不合格原因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分析出的不合格原因提出质量控制措施。结果在4218例微生物检验标本中,不合格的标本有384例,占9.1%。其中不合格比例最高是痰液、尿液和血液标本3类标本,分别占不合格标本数的22.66%、20.57%和19.01%。不合格原因中最多的是容器使用错误,占24.7%;其次为运输方式错误,占20.1%。结论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发生率较高,需要结合发生原因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检验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检验报告。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临床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的统计分析,加强分析前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检验标本采集的合格率,保证检验质量。方法根据检测目的和要求,对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不合格标本,按不同类和原因分别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血液标本51 412份,不合格560份;尿液标本8 785份,不合格178;大便标本3 712份,不合格26份;胸腹腔积液标本115份,不合格6份;脑脊液标本8份,不合格1份;分泌物176份,不合格7份;痰液标本49份,不合格2份;不合格原因:血液标本以抗凝不完全、采集量不足、抗凝管错误和患者准备不符合要求为主;其他标本主要以标本污染和送检不及时为主。结论分析前的质量保证直接关系到检验质量,加强临床医护沟通和培训,提高检验标本采集合格率,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也是检验全程质量保证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达标的标本类型、产生原因及管理方法。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该院检验科收到的10380例微生物检验标本,统计不达标的标本数量,了解不达标标本类型,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达标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法。结果10380例微生物检验标本中有182例不达标,所占比例为1.75%。在不达标标本中,痰液标本不达标率最高,为2.02%,其次是尿液(1.87%)、血液(1.76%)。造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达标的原因包括标本污染、送检不及时、取样操作不规范、采血量不足和条形码错误。在不达标标本类型前3位中,痰液标本不达标原因主要是取样操作不规范和标本污染,尿液标本不达标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血液标本不达标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和采血量不足。动态监测培训后痰液、尿液、血液、粪便、分泌物和无菌体液标本不达标率分别为1.26%、1.17%、0.87%、0.44%、0.40%和0.00%,均低于动态监测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物检验标本不达标的标本类型主要为痰液、尿液和血液,其产生原因较多,给予动态监测管理后,微生物检验标本不达标率降低,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中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以便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结果。方法统计该院2011年住院患者送检的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数量分布,并分析其中的原因。结果全年24006份微生物培养标本中,不合格标本数为311份,不合格率为1.3%。微生物室不合格标本的主要类型是痰液、尿液、大便等。不合格的原因,标本留取质量不合格(59.2%)、申请信息不全或错误(19.3%)、容器使用错误(6.1%)等。结论加强微生物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与及时沟通,针对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定期向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宣传、培训,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使其认识到合格的标本是整个检验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合格检验标本的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提高送检标本合格率,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检验中心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接受的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及原因。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该院检验中心共接收不合格标本11 024份,不合格率为0.331%,不合格原因中溶血标本占26.7%,凝血标本占25.8%。不合格标本所占比例较高的多为外科系统科室,内科系统科室不合格标本所占比例相对较低。结论检验科应建立控制标本不合格率的制度,并通过不断分析及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交流,有效降低标本不合格率,确保分析前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前待检标本的质量管理,分析原因降低待检标本不合格率。方法对2015年临检中心接受医院各科室送检标本数量、不合格标本的数量、拒收原因、不合格比例进行分析。结果 2015年临检中心接受医院各科室标本326622份,不合格标本总数为457份(0.14%)。不合格标本中占比较高的是标本凝块123例,占26.91%;其次是标本量少20.35%、标本容器不符17.07%。结论采用对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培训、与护士长沟通等方法可以降低待检标本不合格率,提高分析前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16.
住院患者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为提高检验标本的合格率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12月所有住院患者3 670例不合格检查标本的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对策。结果住院患者检验标本的总体不合格率为1.25%;在调查的各类标本中微生物类不合格率最高,占7.35%;其次是血气分析,占4.24%。各类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中,血液凝固分别占血常规、凝血类和血气分析类的41.22%、33.98%和19.23%;乳糜血分别占生化类、凝血类和血常规类的42.67%、37.54%和26.35%;条码错误和送检时间过长占尿常规标本的30.23%和24.42%;空盒和标本量少占便常规类标本的45.18%和23.54%;标本类型错误占血气分析类标本的56.25%;标本留取不合格和标本留取时机错误占微生物类标本的45.66%和33.97%。结论加强标本采集前的宣教、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对提高检验标本的合格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鄢化章  林协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0):1311-1312
目的通过分析找出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制订对策。方法对阳春市中医院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1 284份尿液标本与860份粪便标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合格尿液标本56份(4.3%);不合格粪便标本68份(7.9%)。不合格原因:标本量不足84份(67.7%),污染10份(8.0%),容器错误6份(4.8%),标识错误5份(4.0%),超时送检19份(15.3%)。结论粪、尿常规标本采集前应对护士进行培训及指导,确保检验标本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18.
韦炜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4):1858-1859
目的探讨标本采集不规范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人民医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6 40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血液生化标本。有320份标本溶血(5.00%),6份标本污染(0.09%),1份标本错误(0.02%)。结果标本溶血、采集时机不规范及标本采集之后未及时送检等是标本采集不规范的主要原因。结论标本采集不规范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医院标本采集人员在采集标本时应该掌握好正确的采集方法和时机,并及时送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合格标本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确保分析前标本的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标本采集质量改进前后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情况,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 300 657例送检标本中不合格标本送检总数1 292例,总不合格率0.43%。不合格原因前5位分别是:标本不足(或空管)31.0%、凝固24.5%、溶血16.2%、标本与抗凝剂比例错误9.5%、条码信息不全或错误9.0%。与标本采集质量改进前比较,质量改进后标本不合格率由0.54%下降到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9个科室标本不合格率下降显著(P0.05)。结论增强工作人员责任心,严格执行标本拒收管理,加强与临床工作人员沟通及培训,降低标本不合格率,是提高分析前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微生物检验培养的基质量控制。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中心收到的200份微生物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计算不合格微生物标本数量,分析导致不合格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45份样本不合格,占比22.50%。饮用水检验标本不合14份,占比31.11%,公共卫生用具检验标本不合格22份,占比48.89%,空气检验标本不合格9份,占比20.00%。导致样本不合格原因为检验条件与质量。结论在不合格的微生物检验标本当中,占比最高的是卫生用具、饮用水质量,所以今后控制质量的重点落在监控不同检验种类,协调中心各部门关系,让各部门尽最大可能履行各自职能,更为规范送检过程,以确保检验标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