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谷世喆  衣华强  张怡 《中国针灸》2004,24(11):811-812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精神神志疾病(诸如失眠、抑郁、健忘、老年性痴呆等)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对精神神志疾病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临床医师的重要课题.中医学对于精神神志病的认识和治疗都有其独到之处,从五脏论治就是其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方以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祛瘀生新.以四逆散疏肝解郁,使肝舒血畅,牛膝引血下行.桔梗载药上行,疏通调和气血.调理平衡阴阳,组方严谨,旨在“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王清任论该方“所治症目”中首列“头痛”,宗此用治头痛等神经系统诸症,疗效确切,推之于神志病的治疗,每每中的,  相似文献   

3.
小儿疾病,脾病多见。脾为后天之本,五脏之母,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脏受病,则诸证蜂起。笔者治疗儿科疾病,多从脾立论,颇有指导意义,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气厥耳聋】吴×,男,34岁。1990年4月7日诊。一月前因口角而卒然昏厥,遂致两耳闷胀失聪,屡治乏效。刻诊:表情呆滞,对面大声呼叫方辨言语。自述耳闷如物堵塞,鸣响似鼓,头晕目眩,胸胁闷胀,纳谷不香,烦躁寐差,舌质黯无苔,脉弦细。查双耳鼓膜大致正常,音叉试验气、骨导均无。证属气滞血瘀阻耳之突聋,方选通窍活  相似文献   

5.
6.
吴迈青 《新中医》2002,34(1):58-59
小儿生机蓬勃,脏气清灵,随拨随应,故患病经治疗后,容易恢复。但临床中,也遇到一些患儿,由于误治失治或护理调摄不当,出现缠绵难愈之证。笔者在辨证治疗的方药中加入活血化瘀之品,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 急性肾炎 潘某,女,9岁,1999年11月3日初诊。患儿4月前因咽痛、发热、颜面浮肿,尿液检查见血尿、蛋白尿,诊为急性肾炎。治疗2月,尿蛋白消除,症状好转,但镜下血尿始终在(++)-(+++),故求诊于中医。诊见:精神尚可,颜面下肢均无浮肿,双侧扁桃体仍红肿,舌红、苔薄白,脉细数。尿检:红细胞(++…  相似文献   

7.
奔豚汤治疗神志病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汤由生葛根、李根白皮、淡黄芩、当归、白芍、川芎、半夏、甘草组成,专治下焦肝肾气结、冲气上逆所致的奔豚气病.临床所见不少神志疾病由痰火上扰或痰气上逆而致,由于"气有余便是火",降气有助于降火,以及痰可随气升降,降气有助于涤痰,因此可用具有清肝降气、镇冲化痰作用的奔豚汤加减治疗,临床实践证明有较好疗效.现就奔豚汤治疗神志病医案2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内经》脏象五志学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认为人的神志与五脏皆有关,五脏受损则可导致不同方面的神志的异常。临证之际,辨证论治,审证求因,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9.
朱永志 《中医杂志》1994,35(8):463-464
张琪教授擅治神志诸病,临床疗效卓著,施法独具匠心。兹择随师诊治验案4则,略加浅析,供同道参考。1 狂症(痰热扰心) 袁某,女,47岁。1984年6月14日初诊。8年前患精神分裂症,当时治愈。近日复发,由家人陪伴来诊。家人代诉,患者近来因情志不遂,思虑太过而发病。骂詈不避亲疏,常欲出走,烦躁易怒,夜不能寐,头痛恶热,大便秘结。曾服西  相似文献   

10.
《内经》脏象五志学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认为人的神志与五脏皆有关,五脏受损则可导致不同方面的神志的异常。临证之际,辨证论治,审证求因,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1.
围绕神志病的"从痰论治"思想,认为痰与神志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痰邪致病,易困遏阳气,阻滞气机,内扰心神,导致神志异常。神志病的发展过程不外乎"气、痰、瘀、虚"4个阶段,而痰邪则往往出现于疾病发展过程的中期,痰为浊邪,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脑神活动失常。其致病部位十分广泛,病情变化多端,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2.
张扣启 《光明中医》2008,23(4):502-502
辨病论治是根据在特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病变的总过程,即“病来用药”。这过程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予后等变化规律,是疾病本质的反应。辨病论治着眼于疾病基本矛盾的解决。我国已故著名中医专家岳美中教授力主专病专方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房定亚教授重视辨病,倡专病专方。认为辨证论治与专病专方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3.
脾为后天之本,位于中焦,居膈下。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统摄血液。在生理功能上,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和相互为用的关系,使各脏腑组织形成一个协调和统一的整体。在病理上,脾胃有病,不仅表现在本脏功能失调,而且也往往导致心  相似文献   

14.
气病有气虚、气陷、气滞、气逆的不同 ,在脾胃病中尤为多见。笔者从气论治脾胃病疗效较好 ,介绍如下。1 嗳 气吴某 ,男 ,5 5岁 ,2 0 0 2年 5月 2日初诊。诉上腹部饱胀伴嗳气 1 0天 ,加重 2天。患者 1 0天前因家庭不和心情郁闷 ,感上腹部饱胀 ,饭后尤甚 ,嗳气。两天前去某医院诊治 ,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予旋覆代赭汤原方 ,服药 1剂后感上腹部饱胀难忍 ,坐卧不安 ,嗳气频频 ,遂停药。刻诊 :胃脘胀痛 ,嗳气不畅 ,频而声高 ,纳减 ,口微渴 ,舌淡红苔薄白 ,脉弦。辨证为肝胃不和 ,气机上逆。拟疏肝和胃顺气 ,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炒柴胡、…  相似文献   

15.
崔晓  赵仓焕 《陕西中医》2010,31(5):573-575
目的:中医传统理论多认为神志病与心、肝、肾三脏密切相关。但笔者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神志病的病因根本是脾胃功能的失调,故此论述神志病应从脾胃论治。方法:主要从神志病的两个重要物质基础血和气入手,通过脾主血统血、胃气乃一身之气及脾胃气机转输、濡养五脏的生理病理基础来阐述脾胃与神志病的关系,同时结合历代医家临床从脾胃论治神志病取得的良好效果以及现代关于脑肠肽、肠脑等研究成果来说明神志病与脾胃的重要关系。结论:从脾胃论治神志病是临床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16.
肺为五脏之一。根据中医脏象学说的理论,它不仅自身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且与其它各脏腑无论在生理或病理上都有着密切联系。鉴于此,临床上好些肺外疾病(本文不讨论肺本脏疾病),从肺论治,可获效果。兹分述如下: 一.水肿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倘风邪袭表犯肺,肺失宣肃,通调无权,水不下输膀胱,风水相抟,泛溢肌肤而成水肿。起病急,先见风邪客犯肺卫之征,继面目浮肿,从头面始,渐及全身,小便不利。轻者用甘草麻黄汤加味宣发肺气即可。挟内热者,用  相似文献   

17.
神志病从胃论治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雨河 《山西中医》1990,6(3):11-13
人之神,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表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精气的源泉。因此,胃与神就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就从胃与神的关系略予探讨。一、胃与神的生理 (一) 胃与五神志的关系:《素问·宣明五气论篇》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指出神魂魄意志等精神活动分别由五脏所主而表现于外。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以一定物质作为基础的。五神志的活动是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的。而气血即化生于胃,《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中藏经》也说:  相似文献   

18.
痰饮与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关系最为密切。病久入络,痰水挟瘀,交结为病。妇人若调摄不当,痰饮与瘀血留滞冲任、胞宫胞脉,可引发妇科杂病的发生。因此在针对疾病病机制定妇科杂病的相应治法时,应考虑痰瘀互结的影响,选用相应药物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慢病从心论治"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近几年来注意到中西医都十分重视“心主”功能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 ,人身中只有心脏有自主节律。五脏六腑、四肢百赅的血液供给 ,全赖心搏输出供应 ;而一切疾病 ,最终常累及心脏功能。血运不足 ,则“因虚致瘀”,又“因瘀而虚甚”,引致脏器微循环灌注受阻。特别是疾病后期 ,往往倒果为因 ,心功受累 ,致血行不畅 ,血且不行 ,药何能达病所 ?笔者有见于此 ,并受微循环理论启迪及临床验证所得 ,提出“慢病从心论治”的见解 ,临床上对常见的多种疑难重病、慢性病 ,从温通心阳 ,改善微循环入手 ,常获意想不到效果。咳喘证 (慢支、肺气肿 )林某…  相似文献   

20.
徐福松教授,业医近40载,学验颇丰,于男科疑难杂症之诊治尤具心得。今录其从痰论治男科疾病验案4则如下。1 阳痿范某某,33岁,已婚。1996年1月25日初诊。患者自述阳物举而不坚、坚而不久已1年。婚后半年内,性生活正常,后勃起渐进减退,近2月阴茎难以举起,曾予壮阳之品鲜效。伴腰膝酸软,头晕乏力,精神抑郁,舌质红、苔薄白根黄腻,脉弦细数。患者曾因脑部外伤引起癫痫,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