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腺素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91年~1992年对87例EHF患者随机分组应用胸腺索治疗,双盲验证。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87例均选自199i年11月~1992年3月间3病日以内住院患者,无慢性夹杂症存在。临床沦断符合1986年南京《全国EHF防治方案》标准,并经血清学证实。(2)随机双盲:所有病例按入院先后及定度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给予聚肌胞对照剂,胸腺素治疗。  相似文献   

2.
3.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金氏等通过对138例出血热患者进行末梢血淋巴细胞自然花瓣形成试验、植物血凝素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简称转化试验)、双链酶皮肤试验、植物血凝素皮肤试验(简称PHA皮试)等项细胞免疫功能检查。发现本病急性期细胞免疫普遍受到抑制,以休克期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采用免疫调整剂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我院1984年12月至1985年2月应用阿糖胞苷(Ara-C)对52例出血热患者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病例选自1984年12月~1985年2月住院出血热患者。52例患者均符合1981年卫生部颁发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世远  谢凤梅 《临床荟萃》1994,9(8):363-364
干扰素为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对多种DNA和R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干扰素能促使未受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另一方面可通过宿主的免疫机能来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流行性出血热为病毒感染性疾病,我们试用干扰素治疗了30例出血热患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前认为流行性出血热(下称出血热)发病机理与免疫有关,由免疫反应导致微循环障碍。我院于1982年起试用山莨菪碱治疗出血热110例,取得初步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纳洛酮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葛怀宝  张冬梅 《临床荟萃》1998,13(3):137-138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EHF)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病毒可直接损伤全身许多脏器,也可通过变态反应引起组织损害,另外,体液因子、神经内分泌的变化更使病情复杂化。其中体液因子如β内啡呔与内毒素及出血休克关系极大。所以,探讨使用β内啡呔的拮抗剂治疗EHF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据此.我们应用纳洛酮治疗92例EHF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治疗方法虽多,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近几年来,我科使用消炎痛治疗出血热201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其治疗情况报告如下:一、资料来源本文的391例病例均为我科自1980年10月~1987年3月底收入住院的、确诊为出血热的病人,进行回顾性临床疗效分析。自然地而未加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B型超声观察31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肾脏改变,旨在探求用B超早期诊断该病的指标。结果:1.肾脏肿大阳性率61.3%,2.肾周(肾筋膜下)出现特征性液性暗圈或暗带阳性率58.1%(18/31),主要发现在发热末期或休克期,多尿期及恢复期消失。对照组0%。肾周液性暗圈或暗带声象图特征:肾筋膜与肾纤维膜之间出现液性暗区。宽度约0.2~1.5cm,平均0.64cm,暗区宽者,环包整个肾脏(图1、图2),随呼吸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流行性出血热38例,分为骨宁治疗组与氢化可的松治疗组(对照组)各19例。分型:骨宁组轻型7例,中型7例,重型5例。对照组轻型10例,中型6例,重型3例。病程:骨宁组5天内,对照组7天内。入院时体检:体温37.5~40℃者骨宁组12例,对  相似文献   

11.
强力宁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宪友 《临床医学》1991,11(4):177-178
由临沂医专、临沂地区医院、莒县、费县、临沭县、平邑县医院、沂水中心医院,日照市医院8个单位组成的协作组,应用浙江海宁制药厂生产的强力宁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其疗效和对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进行了观察,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纳入研究的504例患者均系按1981年西安全国 EHF 会议修订标准确诊后,分别在协作单位住院的发热期入院病人。其资料特征见表1。  相似文献   

12.
陈龙邦  阎荣 《临床荟萃》1991,6(3):106-107
随着对流行性出血热(EHF)发病机理研究的深入,本病的治疗研究近几年来亦有了较大的进展.国内不少单位在综合液体疗法的基础上,开展了对特异性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的研究.本文仅就1990年10月四安的第二次全国EHF学术会议有关治疗部分论文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一、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一)病毒唑 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国内一些单位继续进行了病毒唑治疗EHF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杭州市第六医院陆群英等观察了病毒唑在体外对EHF病毒的抑制作用,发现本药在体外对静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金铭  姜子思 《临床荟萃》1994,9(15):714-717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我国流行较广泛,鼠是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功能衰竭为特征。EHF自分离到病毒之后从而推进流行病学、病理,病机特异性诊断及治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将近年来EHF的治疗进展作一简介与评述。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是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流行较广泛,鼠是主要传染源。临床上有发热、低血压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等为特征。本病诊断依据为(1)流行病学,包括流行地区、季节、与鼠类接触史等;(2)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口渴、呕吐、酒醉貌、球结膜水肿、充血、出血,软腭、腋下有出血点,肋脊角有叩痛;(3)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尿检蛋白、白细胞、红细胞、管型等。特异性实验有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阳性者可确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早期应用肝素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0例在少尿期前符合重型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例,刚进入少尿期即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微量肝素(普通肝素钠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bid),一直使用至进入多尿期为治疗组,50例同期按常规治疗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少尿持续天数、肾损害程度、不得已透析例数。转危重型例数。结果:治疗组50例全部顺利进入多尿期,对照组6例转为危重型,其中3例因严重合并症死亡,两组患者不得已透析治疗数、转危重型例数少尿期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少尿期第3~6d病日两组BUN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2,P〈0.005)、少尿期第5~6d两组Cr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2,P〈0.005)。结论: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衰在少尿早期即给以微量肝索可缩短少尿期时间。减少少尿期的严重并发症,方法安全,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华蟾素治疗流行性出血热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行性出血热(EHF)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我院于1992年10月~1994年3月使用华蟾素注射液对60例EHF患者进行治疗,并作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近年,国内有人用消炎痛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患者具有良好效果的报告。我们在使用该药治疗出血热多尿期发热病人时,发现病人尿量减至3,000毫升/日以下。受此启发后,于1983年6~12月以氢氯噻嗪(HCT)作为对照药物,对消炎痛进行了配对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可能为病毒所致。临床主要表现是三大症状(高热、出血现象和肾功能损伤)和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主要抓好三早,把好三关。一、抓好“三早”提高出血热治愈率的关键,在于抓好“三早”。而“三早”的首要问题是早期发现病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群防群治。组织群众开展一学、二批、三诉、四赞、五讲的活动。即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批判修正主义卫生路线,诉旧社会的苦和疾病的危害,赞新社会的甜和毛主席的关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的观察与护理550004贵阳医学院附院张影影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本病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31个国家和地区,非洲和美洲仅有少数病例。我国为重灾区,除新疆、西藏,青海及台湾外的25个省市...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