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嗣华 《中外医疗》2014,(33):191-192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4年2月该院收治的42例脑梗死样病变的患者,分别采用CT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仪检查的两组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4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出血性脑梗死患者23例,CT检查出16例(漏诊7例),采用核磁共振成像仪检查出20例(漏诊3例),检出率分别为69.56%,86.96%;原发性脑出血患者19例,CT检查出10例(漏9例),采用核磁共振成像仪检查出17例(漏诊2例),检出率分别为52.63%,89.47%。把两组(对照组和检查组)数据检出率(例)的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用χ2检验χ2为5.325,P=0.031,可见诊断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很高,它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分辨出梗死区域,有效避免了漏诊、误诊的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节省了时间,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应用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6月21日~2017年5月19日我院7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方式的不同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CT检查,观察组予以核磁共振成像。观察诊断准确性及诊断特征。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概率(94.29%)显然高于对照组(P0.05)。在图像表现方面,可见斑片状或者大片状信号(长T1长T2),T1WI序列斑点状、类圆形等低信号区,高信号区表云雾状,边界清晰;T2WI序列可见内信号不均匀(大片状高信号区);增强扫描表现为地图样、花边状强化(11.43%),脑回样强化(2.86%);出血信号以低信号或等信号为主;额叶、颞叶、顶叶、颞及顶叶、小脑半球和颞、枕及顶叶概率分别为28.57%、14.29%、20.00%、11.43%、8.57%、17.14%;在梗死类型方面,脑深部血肿)、不规则出血、梗死区外周出血、混合型分别为11.43%、57.14%、20.00%、11.43%。结论针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罗辉宇 《基层医学论坛》2016,(29):4112-4113
目的:对比CT与核磁共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CT与核磁共振对患者进行诊断。观察CT与核磁共振诊断后患者的病灶数量、检查时间、检查费用等。结果核磁共振检查出的总病灶数量明显优于CT检查,其检查时间、短于CT,但检查费用较高。结论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核磁共振无论从检查时间、检查准确率方面均明显优于CT扫描,然而核磁共振费用较高,但从多方面权衡,核磁共振的价值远高于CT扫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选取了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部 MRI 及 MRA 检查,以期对 MRI 及 MRA 两种检测方法进行初步评估。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经最终确诊为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260例,同时误诊为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过 MRI 和MRA 两种方法进行诊断。结果:MRA 异常率在糖尿病病程0.5~5年,6~10年,11~15年均高于 MRI 异常率,其中0.5~5年,11~15年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病程逐渐延长,16~22年时,MRA 异常率与 MRI 异常率趋于一致。26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最终检查出215例,漏诊45例,误诊6例,筛查出非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24例,灵敏度为82.7%,特异度为80%,符合率为82.4%。26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最终检查出242例,漏诊18例,误诊3例,筛查出非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27例,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90%,符合率为92.8%。两种方法的灵敏度、符合率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MRA 组显著高于 MRI 组。特异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诊断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 MRA 具有一定的优势,MRI 和 MRA 结合可同时检出脑实质梗死灶,并能够同时了解病变血管,是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深入开展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提升人们对该病症的成像认知水平.方法:选择于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接诊收治的44例出血性脑梗死病患作为讨论对象,对其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所获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由核磁共振成像资料统计可知,44例出血性脑梗病患者包含:颞叶24例,颞顶枕叶8例,颞枕叶6例,颞顶叶4例,额颞顶叶2例.结论: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准确有效地诊断出血性脑梗死,值得临床上的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对于由于脑梗死导致脑出血的患者进行核磁共振的成像检查的临床意义和价值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50例脑梗死导致脑出血患者,研究通过核磁共振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MRI的扫描时间为2d-15d以上。脑梗死部位主要有颞叶、额叶、顶叶。结论出血性的脑梗死(即HI)发生的机制不相同,使用MRI开展对出血性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对防止误诊、漏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CT与核磁共振(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行CT检查、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法观察下病灶的数量、部位、形态、大小、密度、信号以及图像特点等情况。结果:①CT诊断结果:共检出病灶数量49个,部位分别分布在基底节区13个,丘脑11个,脑干9个,额叶4个,小脑4个,顶叶3个,枕叶3个,颞叶2个。病灶大小介于5-15mm,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小片状、斑点状,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影。②MRI诊断结果:共检出病灶数量110个,部位分别分布在基底节区23个,脑干20个,丘脑19个,额叶15个,顶叶11个,小脑10个,颞叶8个,枕叶4个。病灶大小介于2-15mm,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小片状或斑点状,图像上呈略长T1、长T2信号,且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而T2FLAIR呈高信号。结论:MRI较CT而言,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病变特点显示更加清晰,病灶检出率更高,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闵小三 《大家健康》2017,(10):37-38
目的:对比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MRI)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7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象,均给予CT与核磁共振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74例患者,MRI诊断69例阳性,检出率为93.2% (69/74),CT诊断61例阳性,检出率为82.4% (61/74),经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比CT检查与MRI检查所用时间与费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I均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有效措施,相比而言,MRI检出率更高,而CT操作简单,费用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对小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小脑梗死MRI图像资料.结果:MRI不同程度显示了小脑梗死的影像学改变,各有其特点,且与病程长短病灶大小有关.MRI检查,直接确诊23例为小脑梗死,1例误诊为小脑胶质瘤,准确率达95.8%.梗死部位小脑上动脉(SCA)54.2%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37.5%明显多于小脑前下动脉(AICA)8.3%.结论:MRI的影像学诊断准确,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CT检查证实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出血性脑梗死CT扫描表现为多发生在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供血区域。为椭圆形、扇形或不规则形大片低密度梗死灶,边缘清晰,其内继发有斑点状或斑片状高密度灶(出血一般不超出梗死灶边缘,但出血多时可超出),边缘不甚清晰,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MRI见梗死区内散在斑片状混杂信号,T1WI为小片状高信号,T2WI多表现为等信号或高信号灶。结论CT是出血性脑梗死首选检查方法,MRI对其更加敏感,更有利于患者进一步治疗。CT、MRI均为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磁共振的弥散成像(DWI)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脑梗死86例,并与常规MRI的T2WI进行比较。结果DWI发现6小时之内的患者已能明确脑内相对应高信手灶,常规MRI则需在发病12小时后才能显示病灶,且DWI显示的病灶范围较常规T》2WI显示的范围稍大、信号更强。结论磁共振DWI对诊断急性脑梗死十分敏感,能显示缺血的范围及程度。  相似文献   

12.
王晖  孙臣毅 《黑龙江医学》2001,25(6):478-478
CT检查于骨边缘处可出现条纹状伪影 ,严重影响后颅凹的检查质量和对病变的诊断〔1〕。核磁共振 (MRI)无上述缺点 ,对后颅窝结构显示十分清晰。又由于MRI显示脑梗死早于CT〔2 ,3〕,所以MRI在小脑梗死诊断中有重要价值。我们总结 1998- 0 1至今经MRI诊断的小脑梗死 37例 ,分析其MRI表现。1 材料和方法37例小脑梗死中 ,男 2 7例 ,女 10例。年龄 41~ 74岁 ,平均 6 0 8岁。 14例先经CT检查 ,未见小脑异常 5例 ,其中有 4例是由骨伪影所致病变区显示不清。 37例中 ,行MRI增强扫描 4例 ,2例行枕骨下颅骨切除术减压。主要…  相似文献   

13.
川芎嗪对糖尿病脑梗死家兔脑皮层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芎嗪系伞形科藁木属植物川芎中分离的一种生物碱单体,有报道临床初步验证川芎嗪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一定的疗效,并有研究表明川芎嗪对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致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但迄今未见到川芎嗪对糖尿病脑梗死影响的实验研究。本实验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糖尿病脑病脑部皮质血液微循环的改变,探讨川芎嗪防治糖尿病脑梗死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吴经纬  吴水仙  陈斌 《西部医学》2022,34(4):600-604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在评估脑梗死患者斑块稳定性及成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行HRMRI的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共130例,将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n=72),TIA患者作为对照组(n=58).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斑块稳定...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112-114+118+169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本文选择我院2017年3~9月收治的193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CT及MRI检查。观察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效果、不同发病时间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检出情况、两种检查方法对小病灶的检出情况。结果 MRI检查的阳性检出率96.37%(186/193)明显高于CT检查的86.01%(166/193)(χ~2=15.042,P=0.000)。发病时间24 h组患者,MRI检查的阳性检出率90.20%(92/102)明显高于CT检查的82.35%(84/102)(χ~2=4.083,P=0.039)。发病时间≥24 h组患者,CT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95.60%(87/91),MRI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96.70%(88/91),二种方法阳性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1.000)。在≤5 mm的小病灶检测中,MRI检查的小病灶检出率为57.06%(202/354)明显高于CT检查的23.97%(58/242)(χ~2=64.015,P=0.000)。结论 MRI诊断LI临床诊断效果好,检出率高,可及时发现早期病变,反映患者病灶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小脑梗死因发病急,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又容易被继发的脑干损害症状所掩盖,临床容易发生误诊。CT检查于骨边缘处可出现条纹状伪影,严重影响后颅凹的检查质量和对病变的诊断。核磁共振(MRI)无上述缺点,对后颅窝结构显示十分清晰。又由于MRI显示脑梗死早于C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大面积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84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CT、MRI、DSA三种检查方法进行检测;以DSA为金标准,比较CT、MRI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以DSA检测作为金标准,CT与DSA检测结果比较,K=0.435,脑梗死检测灵敏度为82.33%,特异度为62.24%,准确度为70.78%,阳性预测值为71.78%,阴性预测值为80.92%;MRI与DSA检测结果比较,K=0.720,脑梗死检测灵敏度为80.56%,特异度为98.37%,准确度为95.23%,阳性预测值为95.98%,阴性预测值为98.87%。结论:脑梗死采用MRI检测结果与DSA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CT检测结果与DSA检测结果一致性一般。核磁共振在大面积脑梗塞死的诊断中具有高准确性,诊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临床参考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苏宁  韩玉莲 《包头医学》2006,30(3):20-20
1临床资料搜集我院近期骨关节及椎体检查有骨挫伤病历3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16~66岁,平均33.6岁。均有明确外伤史,伤后距检查时间为2天~1个月,平均为12天。X线平片和CT无明显骨折征象。核磁共振M(RI)机采用M AGNETOM AVANTO1.5T诊断仪,扫描序列用SE、TSE FS、FL2D、  相似文献   

19.
刘颖 《中外医疗》2016,(15):47-48
目的:了解基底节脑梗死和皮层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特征。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从疾病类型出发,将其划分为基底节脑梗死组、皮层脑梗死组,另择取同期来该院体查的2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接受MoCA评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基底节脑梗死组、皮层脑梗死组各亚项评分均较低(t=4.781,P<0.05);与基底节脑梗死组比较,皮层脑梗死组各亚项评分均较高(t=5.292,P<0.05)。结论基底节脑梗死与皮层脑梗死患者均存在较高的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率,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DWI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I3年3月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早期脑梗死临床患者39例,对其采取核磁共振扫描,扫描序列分别为T,wl、T。Wl、FLAIR,、DWI,而后对这几个序列的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有38例在发病3~6h使DWI序列呈现异常高信号,有1例患者在发病1h后DWI序列正常,而在3hN复查时发现DwI异常高信号;所有患者的T,WI、T。Wr、FLAIR序列均没有发现异常信号。结论采取DWl序列对早期脑梗死进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临床值得对其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