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由于医院医疗工作量的逐年加大,对急诊科、任院患者较多的科室,大部分患者都需要输液,而在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在忙乱中易导致输液时输错、少输、多输等差错的发生,从而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我院从2001年开始应用输液瓶(袋)的排列排序法,杜绝了错输、少输、多输等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生任何因输液而导致的医疗纠纷或事故。输液瓶(袋)的排列排序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保证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输液护理.方法 按医嘱执行时间要求,将输液病人的药液瓶(袋)按几×几的排序方式给予静脉输液.结果 未发生病人输液漏输现象.结论 静脉输液排序便于查对;便于护患沟通告知;便于节省人力.促进护士静脉输液操作的品质租内涵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两种查对方法在门诊输液中应用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会因为查对制度执行不严而出现打错针输错液体的现象,给患者及医院均造成不良后果及不良影响。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由于周围居住人口较多,每日门诊输液量可达到两百人次以上,工作量大,工作繁忙,稍有不慎极易造成错输、误输液体的发生,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输错液体的发生是我们必须探讨的。我科自2007年4月起将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将查对制度灵活巧妙的运用到工作中,切实的减少了输错液体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2005年4月,我院在门诊输液室推行使用输液牌及输液巡回卡,对所有输液病人除做好三查外,另外增加一项输液牌号对号入座,防止同名同姓的患者输错水、换错水,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和广大患者及家属的认可,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浅谈输液反应及其预防山东省荷泽地区人民医院(274031)秦新华丁伟1994年5月5日及1997年3月10日两次在我院共发生输液反应33例,为分析造成输液反应的原因,笔者多次深入临床进行调查,翻阅了有关输液反应的文献资料,现简要介绍如下。1.热原与输...  相似文献   

6.
几种不同卧位对输液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卧位对输液的影响,以确保输液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宫外孕保守治疗的同一病人,分别变换不同卧位后,输液滴速发生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平卧位改半卧位后输液滴速减慢5-10滴/min,平卧位改坐位后,输液滴速减慢8—13滴/min,平卧位改侧卧位后,其中15例输液滴速减慢1~3滴/min,另5例输液滴速加快1—4滴/min。结论护士应加强对输液病人的巡视,发现病人变换卧位时应及时调整液体的滴速,同时应重视液体的温度等因素对输液滴速的影响。护士在输液前还应对病人进行有关输液方面知识的宣教,使病人予以配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制输液滴速查对表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6月在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心内科输液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0例,随机分为查对表组、输液泵组和常规组各200例。查对表组采用自制输液滴速查对表调整输液速度;输液泵组采用输液泵调整输液速度;常规组采用公式计算方法调整输液速度。观察比较3种方法控制输液速度所需的时间、医护满意情况和护患纠纷发生情况。结果查对表组调整静脉输液速度所需的时间明显少于输液泵组和常规组(P0.05);查对表组的护患纠纷发生情况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医护满意情况较常规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自制输液滴速查对表可快速、准确查出静脉输液滴速,节省护士调整输液速度时间,避免在临床操作中使用公式计算发生的错误,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肖万英 《华西医学》2010,(2):422-424
目的探讨输液过程中患者自行调节输液速度的危害及防范措施。方法严格按患者年龄、病情、输液总量、药性等综合因素提供正确的输液速度,成人一般40~60滴/min,儿童与老人不超过20~40滴/min。并强化输液相关知识的宣传及医护干预。结果通过相关措施,使患者认识到输液滴速是根据病情、药物性质及疗效安全等因素确定的,从而自觉遵守医嘱,杜绝随意调节输液滴速现象的发生。结论严格遵守输液程序,强化输液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医护干预,可以有效解决患者自行调节输液滴速问题,降低医疗风险和医患纠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制输液滴速查对表应用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输液治疗中控制输液时间和滴速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2012年9月-2013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输液治疗的600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查对表组、输液泵组和常规组各200例。查对表组运用自制输液滴速查对表调整输液速度,输液泵组运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常规组运用公式计算方法调整输液速度。观察比较三种方法控制输液速度所需的时间、医护满意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查对表组调整静脉输液速度所需的时间明显少于输液泵组和常规组(P<0.05);查对表组的护患纠纷发生率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医护满意率较常规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 输液滴速查对表可快速、准确查出静脉输液滴速,节省护士调整输液速度时间,避免在临床操作中使用公式计算发生的错误,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操作之一,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药液)直接滴入静脉的方法,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时由于看护不当或患者活动时将输液莫菲管倒置致输液滴壶下有少量空气进入或滴壶液体走空以致滴壶下段有空气进入。为避免此现象发生,除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经常巡视及告知患者及家属输液中应注意问题、简单处理(如关闭滑轮)及时通知护理人员外,发生气泡进入后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笔者在工作中总结了相关经验,采用3种方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病人身份识别方法在急诊临时输液室的应用。[方法]对2011年1月一9月临时输液病人进行输液时采用两种身份核对的方法对病人的身份进行识别,即以病人的座椅编号作为病人唯一有效的标识号,同时反向核对病人姓名来同步确认其身份。[结果川占时输液室自采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对输液病人进行识别8个月以来,未发生输错液体、换错液体的护理差错事故。[结论]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在临时输液室的应用能提高护理人员识别病人身份的准确性,能保证正确的液体输给正确的病人,是减少临时输液室护理差错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杨翠琴 《护理研究》2005,19(7):1142
临床上静脉输液,必须对输液滴速进行控制。在没有输液泵的情况下,往往借用手表来计算输液滴速。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摸索出一套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简便计数控制输液滴数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输液是一种治疗措施,目前相当多的病人在家庭接受输液治疗。常常是医护人员到家庭给病人输液,输上液体后即离开病人,换液体、拔针之类的事情则由病人家属代劳,不少病人及家属因缺乏医学知识,没有医疗安全意识。在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生了严重的并发症,医护人员不能及时赶到现场实施抢救,即使医护人员在场,因为家庭不具备抢救的条件,而耽误抢救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门急诊输液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08年5月~2009年5月门急诊输液的37 68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2009年7月~2010年7月门急诊输液的43 251例患者作为试验组,使用RFID门急诊输液系统输液。RFID门急诊输液系统是我院与台湾富士康公司合作,研发、应用门急诊RFID输液系统,再造门急诊输液流程,并对全体护士进行培训及考核,建立健全监控、考核制度,确保实施效果。结果:对照组发生姓名差错、输错或换错液体7例,发生提前拔针造成患者再次穿刺26例,漏输1组或2组液体6例;试验组应用RFID门急诊输液系统后,无输液护理差错发生,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人工核对所需时间为(51.4±3.2)s,患者排队等候时间(从患者排队取药交费至输上液体)为(120±27.4)min;试验组人工核对所需时间为(15.1±2.4)s,患者排队等候时间为(90±6.4)min,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发生未做皮试行静脉穿刺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投诉率由应用前的14次降至2次,服务满意率由应用前的79.8%上升至92.4%。结论:RFID技术在门急诊输液中的运用有效解决了我院门急诊输液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缺陷,优化了输液流程,值得推广使用,各医院可结合实际情况对系统维护、更新,确保门急诊输液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儿科输液的特点是每组输液量小、组数多。由于输入过程中环节多、交接多,因此潜在的漏输、少输、输液未完错误拔针等护理隐患较多。为了确保输液安全、准确、有序的进行,减少护患纠纷。我科于2006年1月起对每一位患儿的输液卡进行数字编号管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颅脑损伤合并出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分析了157例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不同的输液治疗方法和与之对应的治疗效果。结果:按国际GOS评定,立即输液组死亡率为34%;延迟输液组死亡率为22%;输全血组死亡率为16%;输高渗液组死亡率为29%;输等渗液组死亡率为42%。结论:颅脑损伤合并出血性休克应适当延迟和限制液体复苏,输液的液体以全血优于晶体液,高渗性电解质溶液优于等渗性电解质溶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确保护士对患儿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保障儿科门诊输液安全,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方法 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应用门诊输液患者管理系统.结果 2009年8-11月共完成输液15 212例次,未发生一例错输液体事故,实现了护理工作实时和量化的管理.结论 门诊输液患者管理系统,营造和谐的输液环境,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整体形象,建立一个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输液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8.
鄢恋梅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1):5151-5152
目的 探讨门诊移动输液系统在护理查对制度中的作用.方法 将门诊移动输液系统的应用分为实验组(2009-08-2010-07,n=80 139)和对照组(2008-08-2009-07,n=61 957)在输液护理操作上易发生差错环节进行比较.结果 门诊输液系统的应用,在医嘱转抄错误、配错药、打错针及漏输药等输液环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门诊移动输液系统改变了传统输液流程繁琐的核对环节,有效杜绝了护理查对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张立新  曾丽 《当代护士》2008,(9):110-110
临床上住院病人根据病情,医生往往需开出多组静脉输液药物,在病人多、护理人员少的情况下,为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方便病人,利于工作,我们将输液卡按序号排列,应用于多组静脉输液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术室进行手术的患者需要快速输液时对输液装置的改进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现有的输液装置进行改进,把输液瓶上在生产制造时就设置上带开关的充气管接头,当要求快速输液时可将配套的进气管插接到充气管接头上,打开开关通过推针栓将从通气嘴进到针筒中的气体推注入输液瓶中以快速连续给患者输药液。结果输液瓶快速输药液器具加压静脉输液方法,结构设计合理,构思巧妙新颖。结论操作简便,节约人力,减轻工作量,工作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