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临床和实验性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时自由基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和实验性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时自由基代谢的变化(摘要)刘芳龄刘多三饶明莉田玉旺郝晓淑为了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动脉痉挛(DCVS)时自由基代谢的变化,我们从自由基含量、自由基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过氧化氢酶(Cat...  相似文献   

2.
脑梗塞患者血清中LPO,SOD水平与巴曲酶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比色法和邻苯三酚自氧法测定87例脑梗塞患者血清中LP0、SOD含量,随机分组分别用巴曲酶和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治疗,并测定治疗后血清中LPO、SOD含量,研究证明脑梗塞患者血清中LPO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病及健康对照者(P<0.01),而SOD显著低于非脑血管病及健康对照者(P<0.01)。巴曲酶治疗后血清中LPO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SOD高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无差异(P>0.05)。提示巴曲酶可抑制脑梗塞患者血清中LPO产生,提高SOD活性,具有保护神经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别测定了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用不同剂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治疗糖尿病模型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总SOD(T-SOD)、铜锌SOD(Cu-Zn-SOD)、过氧化脂质(LPO)、丙二醛(MDA)水平。结果:糖尿病大鼠神经组织中LPO、MDA高于正常对照组;T-SOD、Cu-Zn-SOD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0.01)。大剂量SOD比小剂量SOD提高T-SOD、Cu-Zn-SOD,降低LPO、MDA作用明显。提示糖尿病神经组织中自由基代谢异常是导致糖尿病神经病的原因之一,而外源性SOD对糖尿病神经组织中自由基有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实验性迟发性脑动脉痉挛时脑组织的缺血性改变。对二次注血后经椎动脉造影证实为DCVS狗的大脑皮层,白质,脑士,小脑皮层,海马CA1与CA2,3,47个脑区的Cu-Zn-SOD,Cat活性,LPO含量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DCVS实验动物海马CA1与CA2,3,4区的LPO含量和Cu-ZnSOD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丘脑Cu-ZnSOD活性7个脑区Cat活性也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5.
东菱克栓酶对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本文采用Pullsinelli的4VO方法制作了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动动物模型,采用TBA法、DTNB直接法测定全脑缺血10min再灌流后48h海马区的过氧化脂质(LPO)和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变化,计量病理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及东菱精纯克栓酶对其含量变化和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显示:(1)东菱克栓酶可降低海马区LPO含量(P〈0.01),使GSH-Px活性上升(P〈0.01)。  相似文献   

6.
微量元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相互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75例ICVD患者血清Zn、Cu、Se、Cr的含量。脑动脉硬化组20例,脑血栓形成组55例,同期选择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ICVD患者血清Zn含量及Zn/Cu比值高,Cu、Se、Cr含量下降。经统计学处理,除脑动脉硬化组Zn含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测定ZU/Cu比值在病人组较单一元素Zn、Cu更有意义(P<0.05)。  相似文献   

7.
氧化、脂质过氧化与脑梗死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氧化、脂质过氧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检测了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I)和100例健康志愿者(HV)血浆中的一氧化氮(P-NO)、维生素C(P-VC)、维生素E(P-VE)、β-胡萝卜素(P-β-CAR)和过氧化脂质(P-LPO)含量及红细胞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E-SOD)、过氧化氢酶(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E-GSH-Px)活性和过氧化脂质(E-LPO)含量并作分析比较;同时,检测了其中44例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述生化指标,并作分析比较。结果:与HV组比较,CI组的P-NO、P-LPO、E-LPO平均值均显著升高(P<0.001),P-VC、P-VE、P-β-CAR、E-SOD、E-CAT、E-GSH-Px平均值均显著降低(P<0.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的P-NO、P-LPO、E-LPO平均值均显著降低(P<0.001),P-VC、P-VE、P-β-CAR、E-SOD、E-CAT、E-GSH-Px平均值均显著升高(P<0.001)。结论:脑梗死患者体内NO代谢异常,一系列自由基连锁反应病理性加剧,氧化抗氧化平衡严重失调,NO、氧化和脂质过氧化损伤加剧。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大鼠4血管关闭方法制作了全脑血再灌流模型。于再灌流后24h取双侧海马,分别采用Progallol-NBT和改良的TBA法测定了SOD活性和LPO含量。结果SOD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P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观察了一种新的中药方剂—保精增智液对自由基的拮抗作用,实验证明该药造模后给药效果不明显(P>0.05),造模前给药可使LPO下降及SOD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证明该药对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引起的自由基升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NO) 在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神经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用比色分析、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及免疫组化法检测1甲基4苯基四氢吡啶(MPTP)和7硝基吲唑(7NI)对C57BL小鼠纹状体一氧化氮合酶(NOS) 活性,多巴胺(DA)、二羟基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 水平和酪氨酸羟化酶(TH) 免疫阳性神经纤维的影响。结果 注射MPTP后C57BL小鼠纹状体NOS活性增加,7NI能明显抑制MPTP引起的NOS活性的升高( 分别为0 .93 ±0.24 和0.54 ±0.16,nmol·min-1·g-1 组织,P<0.01) 。7NI能明显减轻MPTP引起的C57BL小鼠纹状体DA( 分别为0 .8 ±0 .2 和6.8±0.5,μg/g 组织,P<0.01) 、DPOAC( 分别为0.3 ±0.1 和0 .9 ±0 .3 ,μg/g 组织,P< 0 .01)、HVA(分别为0.4±0.2 和0.9 ±0 .2,μg/g 湿组织,P< 0.01) 的降低及TH 阳性神经纤维损害。结论神经元来源的NO 参与了MPTP的毒性机制,神经元型NOS抑制剂可能有益于PD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采用放免法动态观察了25只实验性犬SAH后CVS动物模型的血浆、CSF中ET及CGRP含量变化及巴曲酶的保护作用。结果:单纯注血组及巴曲酶治疗组的血浆、CSF中ET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CGRP含量明显降低(P<0.01)。单纯注血组在注血后30min血浆、CSF中ET含量开始升高,CGRP含量开始下降,至第7dET达最高值,CGRP达最低值。经蛛网膜下腔及静脉注入巴曲酶0.4BU/kg/d组,血浆及CSF中ET含量均较同期单纯注血组明显降低(P<0.01),而CGRP则明显升高(P<0.01)。提示血浆、CSF中ET、CGRP失衡是SAH后CVS的原因之一。巴曲酶可防止ET升高和CGRP降低。  相似文献   

11.
犬与鼠脑血管痉挛病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犬与鼠之间脑血管痉挛病变的不同特点。采用2次枕大孔注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犬的模型,及3次视神经孔注血致SAH鼠的模型,对2种模型做了病理观察及形态定量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DCVS犬基底动脉的管腔明显缩小(P<0.01),管壁明显增厚(P<0.05)。SAH鼠中动脉的管腔无狭窄(P>0.05),管壁无增厚(P>0.05)。病理观察发现DCVS犬比SAH鼠的脑动脉病变明显严重。提示DCVS犬的模型恒定、可靠、发生率高。SAH鼠的模型不易产生DCVS,故较适用于SAH急性期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脑血管痉挛时,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在兔脑基底动脉中表达的变化及在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 35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H组。SAH组根据第一次注血时间又分为四组,分别为第一次注血后第1、4、7、14 天。以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构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采用RT-PCR法观察兔基底动脉中细胞因子IL-8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IL-8mRNA在SAH组第一次注血后第4- 7天升高,14 天趋于正常。SAH组IL-8 的表达水平与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 = 0.642,P < 0.01)。结论 IL-8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紧密相关,提示IL-8可能作为免疫/炎症因素因素参与了SAH 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脑血管痉挛时,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在兔脑基底动脉中表达的变化及在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35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H组。SAH组根据第一次注血时间又分为四组,分别为第一次注血后第1、4、7、14天。以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构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采用RT—PCR法观察兔基底动脉中细胞因子IL-8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IL-8mRNA在SAH组第一次注血后第4—7天升高,14天趋于正常。SAH组IL-8的表达水平与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42,P〈0.01)。结论IL.8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紧密相关,提示IL-8可能作为免疫/炎症因素因素参与了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observe spastic cerebral arteries b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and to establish acetazolamide reactivity of these vessels. After control studies using MRA and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SAH) was induced on day 0 in 7 Japanese monkeys. MRA and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 were then repeated on day 7 to ob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cerebral vasospasm. Reactivity of cerebral vessels to acetazolamide was also studied in both control animals (angiography before SAH) and on day 7 after SAH. Cerebral vasospasm was detected by both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 and MRA on day 7. The arteries on the side of the clot were more spastic than those on the control side. MRA wa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 in demonstrating dilatation of both control arteries (before SAH induction) and vasospastic arteries (on day 7 after SAH)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acetazolamide.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马来酸桂哌齐特与尼莫地平治疗兔蛛网模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S)的效果。方法将48只新西兰兔分为3组:DCVS组、马来酸桂哌齐特组与尼莫地平组。各组行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DCVS模型后,依次分别静推5%葡萄糖溶液、马来酸桂哌齐特稀释液、尼莫地平稀释液进行治疗。各组分别在造模后3 d、7 d行神经症状评分与脑血管造影,观察神经功能与基底动脉直径变化;并取基底动脉,观察病理变化。结果造模后3 d,DCVS组与马来酸桂哌齐特组、尼莫地平组之间神经症状评分、基底动脉直径、管壁平滑肌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神经症状:掊2=16.726,P<0.05;直径:(492.86±48.58)μm,(551.43±45.55)μm,(568±34.21)μm,F=2.149,P<0.05);厚度:(27.48±3.63)μm,(22.92±3.26)μm,(22.47±8.49)μm,F=17.794,P<0.05)],其中马来酸桂哌齐特组与尼莫地平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DCVS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7 d,DCVS组与马来酸桂哌齐特组、尼莫地平组之间神经症状评分、基底动脉直径、管壁平滑肌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神经症状:x2=9.906,P<0.05;直径:(577.14±32.00)μm,(630±25.82)μm,(674±45.04)μm,F=10.531,P<0.05);厚度:(30.42±9.24)μm,(24.89±3.48)μm,(22.65±4.56)μm,F=5.864,P<0.05)],其中马来酸桂哌齐特组与尼莫地平组间神经症状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DCVS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7.5 mg/(kg.d)马来酸桂哌齐特在治疗DCVS 3 d时解痉效果与0.5 mg/(kg.d)尼莫地平相似,但7d时马来酸桂哌齐特疗效不如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蛛网膜下腔血性、非血性刺激物对脑血管影响的比较,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发病机制。方法将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非抗凝自体动脉血组、抗凝自体动脉血组、Kaoline(高岭土)组和失活细菌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动物仅做枕大池假穿刺;非抗凝血组动物采用经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DCVS模型;抗凝自体动脉血组用肝素处理后的自体动脉血代替非抗凝血行枕大池二次注血;Kaoline组和失活细菌组经枕大池穿刺分别注入15%Kaoline悬浊液(0.25ml/kg)、失活细菌悬浊液(3×1010个/ml;0.25ml/kg)。各组受试动物在7d时用4%多聚甲醛灌注处死,将脑组织连同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取出行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TNF-α供组织学研究。结果与假手术组基底动脉血管形态相比,非抗凝血组、Kaoline组和失活细菌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痉挛,抗凝血组无明显血管痉挛。TNF-α表达随血管痉挛程度加重而增加。结论蛛网膜下腔内不同刺激物导致与SAH后DCVS相同的病理改变提示:蛛网膜下腔内刺激物所致血管局部的过度炎症反应可能是导致血管痉挛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刺五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刺五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刺五加防治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AH患者44例,随机分为刺五加组(20例)和SAH对照组(24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刺五加组不同时期血浆中ET含量,并与SAH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20例)比较.结果SAH对照组于用药前及用药后2h、7d、14d血浆ET含量分别为68.38±15.41、60.45±11.35、56.83±9.32、55.25±8.21,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2.12±6.37(P<0.01,P<0.05);刺五加组用药后2h、7d和14d血浆ET含量分别为42.30±13.45、46.52±10.36、48.31±9.17,与SAH对照组同期比较,明显降低(P<0.01,P<0.05);刺五加组用药后不同时期血浆ET含量明显低于用药前(P<0.01).结论刺五加能明显降低SAH后增高了的血浆ET水平,从而预防和治疗SAH后CVS,保障脑组织的血液供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钙拮抗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的疗效。方法 :对 6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将其分为钙拮抗剂治疗组 ( 32例 )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 34例 )。结果 :32例治疗组中发生DCVS的 5例 ,34例对照组中发生DCVS2 1例 (P <0 0 5) ;死亡人数治疗组 4例 ,对照组 7例 ,无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钙拮抗剂在DCVS的防治中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临床规律,本文对61例SAH住院病人的脑动脉造影(CAG)、CT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研究,结果如下:1、SAH并DCVS的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DCVS发生与颅内动脉瘤所在的部位及大小无明显关系.DCVS时轻度痉挛略多于重度痉挛.2、CT见基底池存在明显的高密度影时,能预示DCVS的发生。3、DCVS常与脑内血肿、脑室出血、脑积水或脑梗塞同时存在。4、SAH再发出血,尤其是近期再发出血,可能产生或加重DCVS.5、DCVS的发生及程度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DCVS的程度越重,临床病情也越重。6、DCVS的主要体征为意识障碍,近半数的病人有神经示位体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基底动脉病理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的方法建立SAH大鼠模型,对照组同法注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大鼠基底动脉血管腔内周长、血管壁厚及其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对照组大鼠基底动脉腔内周长、血管壁厚及其超微结构正常,SAH组大鼠血管腔内周长明显缩短,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变性、内弹力膜增生变性、平滑肌细胞变性。结论大鼠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病理基础是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内弹力膜增厚,平滑肌细胞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