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制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自制磷酸钙骨水泥 (CPC)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采用浸提法制备自制磷酸钙骨水泥生理盐水和培养液浸提液 ;采用 MTT法进行细胞毒性试验 ;应用平板掺入法进行Ames试验 ;在小鼠腹腔内注射 CPC浸提液 ,取胸骨髓制片行微核试验 ;采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溶血试验 ;通过新西兰兔骶棘肌及股骨髁内植入法行植入试验。 结果 自制 CPC的细胞毒性为 级 ;对健康人血的溶血率 <5 % ;Ames试验及微核试验均呈阴性 ;肌肉及骨内植入后无明显炎症反应 ,CPC与周围骨组织可达生物结合。 结论 自制 CPC无细胞毒性 ,无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 ,无溶血作用 ,植入后无炎症反应 ,可以与骨组织生物结合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壳聚糖对自制磷酸钙骨水泥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了解壳聚糖对自制磷酸钙骨水泥(CPC)物理性能、超微结构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方法:分别以50 g/L乳酸壳聚糖和1 mol/L磷酸氢二钠为液相制备CPC试样,通过防水试验、测定初步凝结时间、抗压强度;扫描电镜观察凝固体超微形态;大鼠肌肉植入及骨髓基质干细胞表面种植试验比较两者差异. 结果:复合壳聚糖的CPC在水中更稳定,混合后即刻投入生理盐水3 min内不散开;平均初步凝结时间8.38 min,对照组23.68 min;平均抗压强度6.52 MPa;对照组2.08 MPa. 扫描电镜发现凝固体表面为颗粒状及片状晶体,实验组晶体互相连接,孔隙较对照组少. 植入肌袋1 wk有轻微炎症反应,4 wk后反应减退,12 wk后实验组材料变软,对照组外形基本未变. 肌肉无坏死. 电镜下细胞可在水泥盘上贴附、生长, 实验组可见的细胞数较多. 结论:CPC-壳聚糖复合物在潮湿条件下更稳定,固化时间缩短,抗压强度提高,生物相容性更好.  相似文献   

3.
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人工骨的生物相容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将自行合成的磷酸钙骨水泥(CPC)作为载与BMP复合成人工骨,检测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制备CPC/BMP及CPC骨块,免疫原性,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街道一物相容性指标,结果:动物实验表明材料属无毒级,不含致热原,体外试验不引起溶血反应,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植入兔或小鼠肌内未检测出特异性抗体,组织学检查未见免疫排斥反应,对肌肉无刺激作用,对体外培养的细胞增殖没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材料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研制的一种可注射可降解磷酸钙骨水泥材料生物相容性,为材料的最终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ISO10993系列标准和国内的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的GB/T16886系列标准,对这种磷酸钙骨水泥材料进行体外溶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热原试验、微核试验、皮肤过敏性试验和体内肌内埋置试验.结果:该磷酸钙骨水泥材料原液对健康人血红细胞溶血率为1.82%,无溶血现象.对小鼠的体外L929细胞毒性分级为0级,无细胞毒性.材料原液未引起小鼠急性毒性反应、新西兰白兔热原反应、小鼠遗传毒性及豚鼠过敏反应.小鼠肌内埋置后植入部位无肌肉坏死,炎症反应轻,无纤维包裹.结论:新型可注射可降解磷酸钙骨水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符合国际和国内规定的体内植入物的生物学评价标准,可适用于临床治疗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明胶对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PC)物理性能、超微结构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方法:分别以50g/L明胶和蒸馏水为液相,制备CPC试样,通过测定初步凝结时间和抗压强度,扫描电镜观察凝固体超微形态及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表面种植试验,比较两者差异。结果:复合明胶的CPC初步凝结时间为(5.31±1.18)min,抗压强度为(9.04±1.35)MPa;对照组初步凝结时间为(20.72±4.13)min,抗压强度为(4.38±1.33)MPa,与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扫描电镜发现固化体表面为颗粒状晶体,大小约10μm,添加明胶后晶体仍呈颗粒状,互相连接,孔隙较对照组少。细胞可在水泥盘上贴附、生长,实验组细胞数较多。结论:添加明胶可缩短自固化CPC的固化时间,提高抗压强度及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磷酸钙骨水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磷酸钙骨水泥 (CPCs)是由多种磷酸钙成分在体内直接结晶而成的 ,其终产物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骨引导活性 ,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表明 ,三种类型的CPCs在骨折和骨缺损修复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新型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成骨效果,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选择新西兰大白兔30只,以其双后腿外侧髁(60个)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CPC组、CPC+Bio-Oss组、Bio-Oss组和空白对照组4组,在兔双侧后腿外侧髁制造直径6 mm、深7 mm的骨缺损模型,按照组别分别植入CPC、Bio-Oss、CPC+Bio-Oss混合物(CPC与Bio-Oss骨粉质量比为4 ∶1)。实验动物分别在手术第4周、第12周、第24周处死,取骨缺损周围组织,HE染色进行组织学评价,并计算新骨生成率(bone ingrowth fraction,BIF);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阳性区域平均光密度(mean optical density,MOD), 检测术后第4周各组样本BMP-2和COL-Ⅰ的表达情况,评价各组样本在不同时间点的骨愈合情况。结果: HE染色发现,在相同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CPC组、CPC+Bio-Oss组、Bio-Oss组的BIF值明显较高(P<0.01), 其中,CPC组BIF低于Bio-Oss组和CPC+Bio-Oss组(P<0.01),CPC+Bio-Oss组与Bio-Os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PC组BMP-2和COL-Ⅰ的MOD值较高,但低于Bio-Oss组和CPC+Bio-Oss组(P<0.01), CPC+Bio-Oss组BMP-2和COL-Ⅰ的MOD与Bio-Os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促进早期成骨,成骨效果稳定,长期有效。  相似文献   

8.
磷酸钙骨水泥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各种骨修复材料为载体的药物缓释体系 (drug deliv-ery system,DDS)是一种新型的给药方式 ,DDS植入生物体内骨骼后载体所承载的药物能持续、稳定、高效地缓慢释放 ,达到修复骨缺损和药物治疗的双重目的。 DDS在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骨折、骨不连和人工关节置换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 ,多种骨修复材料可以充当药物缓释性载体 ,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陶瓷型磷酸钙类人工骨和可吸收有机高分子材料等。磷酸钙骨水泥 (CPC)是近年来发明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新型非陶瓷型羟基磷灰石类人工骨 ,在修复骨缺损方面具有明…  相似文献   

9.
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是一种自固型非陶瓷型羟基磷灰石类人工骨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生物安全性、能任意塑形、在固化过程中的等温性,CPC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CPC脆性大、抗水溶性(血溶性)差、力学性能不足、降解缓慢等缺点,又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对CPC改性研究的不断进行,其性能不断优化。本文对近年来磷酸钙骨水泥改性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PMMA骨水泥与磷酸钙骨水泥诱导周围形成膜的结构和成骨活性的差异.方法 32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MMA组和磷酸钙组,每组16只,双侧桡骨制造15 mm骨缺损,分别植入PMMA和磷酸钙骨水泥,4、6周后每组选取2只兔子取出骨水泥周围包裹的诱导膜比较膜厚度及血管密度;第4周取出骨水泥并在膜内植入自体松质骨,植骨后8、12周分别通过放射学和组织学评估新生骨形成的情况.结果 ①4、6周时PMMA骨水泥组诱导形成的膜厚度分别为(1 108 ±26)、(945±42) μm,磷酸钙骨水泥组诱导成膜厚度为(945 ±34)、(778±22) 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MA骨水泥诱导的膜血管密度分别为6、3个/cm2,而磷酸钙骨水泥诱导形成的膜血管密度分别为2、2个/cm2.②放射学检测可见植骨后第8、12周PMMA组成骨按Lane-Sandhu X线评分(2.84 ±0.36)、(4.22±0.54)优于磷酸钙组(1.98 ±0.15)、(3.16 ±0.2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第8、12周组织学观察PMMA组按Nilsson组织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3.14 ±0.29)、(4.63 ±0.37),成骨优于磷酸钙组(2.10 ±0.18)、(3.59±0.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西兰兔桡骨骨缺损处PMMA骨水泥诱导形成的生物膜较磷酸钙骨水泥诱导形成的生物膜具有更强的促血管化和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11.
磷酸钙骨水泥修复良性骨肿瘤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磷酸钙骨水泥(CPC)修复良性骨肿瘤刮除术后遗留的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CPC修复33例患者良性骨肿瘤刮除术后遗留的骨缺损。患者平均年龄38岁,肿瘤类型依次为骨纤维结构不良、骨巨细胞瘤、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软骨粘液样纤维瘤、非骨化性纤维瘤、骨母细胞瘤,观察患者术中CPC固化时间,术后全身及切口局部反应,血钙、磷值变化,X线片和CT扫描,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结果:全部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血钙、磷值未见升高,X线片显示骨缺损处均填充良好,随访见所有患者均有CPC降解和骨替代现象发生。结论:良性骨肿瘤刮除后利用CPC填充修复骨缺损,可充分填充骨肿瘤刮除后不规则瘤腔,即刻恢复骨的强度.经骨替代后可真正完成骨修复。术式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承载药物庆大霉素对磷酸钙骨水泥材料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实验和临床使用提供必要的实验依据.方法 分别称取庆大霉素和磷酸钙,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充分搅拌,分成7组,每组3个样本.A组 :对照组(无庆大霉素磷酸钙)、B组1∶ 30、C组1∶ 15、D组2∶ 15、E组1∶ 6、F组 1∶ 5、G组 1∶ 4,...  相似文献   

13.
目的:磷酸钙骨水泥(CPC)强化穿透单侧椎体皮质椎体钉固定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选用新鲜成人尸体标本16个,实验组磷酸钙骨水泥强化后椎体钉穿透单侧椎体皮质固定;对照组为无骨水泥强化,螺钉穿透双侧椎体皮质固定.应用螺钉拔出实验,记录螺钉最大拔出力并观察椎体破坏形态.结果:拉力值 CPC组(1393.33±189.37)、对照组(957.42±71.34)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椎体中螺钉抽出占75%(6/8),螺钉入口处皮质破损占25%(2/8).CPC强化椎体中螺钉入口处皮质破损占87.5% (7/8),螺钉抽出占12.5%(1/8)..结论:CPC强化椎体钉后固定效果更好,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磷酸钙骨水泥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磷酸钙骨水泥 (calcium phosphatecement ,CPC)又叫羟基磷灰石骨水泥 ,是一种新型的骨修复材料 ,是 80年代中期由Brown和Chow研制出来的一种新型自固化型人工骨替代材料[1] 。它是由固相的磷酸四钙 (TTCP)、磷酸三钙 (TCP)、二水磷酸氢钙(DCPD)、无水磷酸氢钙 (DCPA )及磷酸二氢钙(MCPM )等磷酸钙盐之中的至少两种在液相 (稀酸、蒸馏水、血清、血液等 )中发生水化凝固反应 ,并且能在人体环境和温度下自行固化并准确塑型最终转化为与人体骨组织无机成分相近的羟基磷灰石(HAP)。其固相中还可以加入氟化物、硫酸钙等以改变其物理性…  相似文献   

15.
自体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将自体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移植于兔桡骨的骨缺损,研究其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取45只兔,年龄在1岁~1.5岁,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5只,造成两侧桡骨1.5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其中一组植入CPC/自体颗粒骨为B组,其他两组分别植入单纯CPC为A组和单纯自体颗粒骨为C组,作为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通过大体标本、X线片,组织学检查评估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在术后各时期,CPC/自体颗粒骨组的新骨形成量均优于单纯CPC组,骨缺损修复的方式和速度与单纯自体颗粒骨组相似。组织学检查表明,CPC/自体颗粒骨组CPC的降解率快于单纯CPC组,这更符合骨缺损修复的需要。结论:CPC/自体颗粒骨复合物的新骨形成能力优于单纯CPC,并与单纯自体颗粒骨相近。  相似文献   

16.
磷酸钙骨水泥/BMP复合人工骨的理化性能及缓释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制CPC/BMP复合人工骨,检测其理化特性及缓释作用。方法 制备CPC/BMP及CPC骨块,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结构,用材料力学实验方法测定不同凝固时间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变化。测定孔隙率和体外溶解度,并以庆大霉素为例研究了CPC作为载体的缓释作用。结果 结晶后的材料呈多孔状结构,BMP呈微球状分布在孔隙间。测定的孔隙率为44.5%。骨块在体外实验有一定的溶解度。最初24h内,凝固时间与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成正相关,凝固2h后抗压强度达到极限强度的50%以上。24h基本达到最高强度,分别为51.0MPa和60.6MPa。对庆大霉素的释放可持续20d以上,20d累计释放出实验总量的84.5%。结论 材料多孔状结构利于骨生长,同时具有理想的力学强度、缓释作用和一定的溶解度,可望用于临床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对新型人工骨材料磷酸钙骨水泥(CPC)浆体的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水化产物增多引起的浆体微结构变化是CPC凝结和硬化的本质原因。拌和时CPC浆体颗粒通过范德华分子力等较弱的力连成网状结构,随着水化产物增多,固体颗粒间距缩短,直至颗粒间发生结晶并接,网状结构逐渐转变为由化学键力连接,当浆体的塑性流动受化学键力的限制而终止时,浆体失去流动性而发生凝结。CPC浆体凝结后微结构继续变化,针状的羟基磷灰石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改良磷酸钙骨水泥(CPC)与普通CPC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效果,并探讨其作为修复骨缺损植骨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改良CPC组,普通CPC组和对照组。3组均于双侧桡骨中下段制作骨缺损,改良CPC组植入改良CPC棒,普通CPC组植入普通CPC棒,对照组不植入任何物质。于术前、术后2、4、8、12周检测3组血清中Ca2+、P3-、碱性磷酸酶(ALP)浓度;分别于术后2、4、8、12周对3组行X光摄片;术后8、12周分批处死之,取桡骨标本做扫描电镜。结果:术后12周改良CPC组骨缺损修复良好,骨水泥完全降解;普通CPC组新骨形成相对较少,骨水泥残留;改良与普通CPC组术后血清中Ca2+及ALP浓度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改良CPC组骨修复完全,可见材料与宿主骨原交界面。结论:改良CPC较普通CPC有更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及生物降解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级流变扩展系统对引入聚乙二醇(PEG)后的磷酸钙骨水泥(CPC)浆体的流变性能进行了考察,在固化液中引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可改善CPC的流变特性。采用稳态流变实验得到粘度曲线;采用滞后环面积评价法考察CPC浆体的触变性。结果表明:CPC是一种剪切变稀的浓悬浮体,添加PEG后体系粘度增大、触变性增强、结构可恢复性变好。随着PEG浓度的增加(0.005≤W≤0.30),体系粘度增大,体系的触变性增强。综合评价后得出0.01≤WPEG≤0.10范围内对磷酸钙骨水泥混合体系的流变性能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新型人工骨材料磷酸钙骨水泥(CPC)浆体的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水化产物增多引起的浆体微结构变化是CPC凝结和硬化的本质原因。拌和时CPC浆体颗粒通过范德华分子力等较弱的力连成网状结构,随着水化产物增多,固体颗粒间距缩短,直至颗粒间发生结晶并接,网状结构逐渐转变为由化学键力连接,当浆体的塑性流动受化学键力的限制而终止时,浆体失去流动性而发生凝结。CPC浆体凝结后微结构继续变化,针状的羟基磷灰石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