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丙烯硫脲对日本血吸虫酚酶抑制作用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丙烯硫脲对小鼠体内、体外日本血吸虫成虫酚酶(phenol oxidase,PO)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42d日本血吸虫活成虫置于含25mmol/L邻苯二酚的磷酸盐缓冲液(pH6.8)中,28℃下孵育30min,取出虫体置载玻片上,加2滴含0.1%戊巴比妥钠的PBS溶液,置Leica荧光显微镜下,分别在普通光照和紫外光激发下观察酚酶在虫体内的组织学定位。体外抑制实验时,加底物前先将成虫置于含5mmol/L丙烯硫脲的PBS溶液中,28℃下孵育10min;体内抑制实验时,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d后,按300mg/kg隔日1次腹腔注射丙烯硫脲。结果 体外抑制实验组雌虫卵黄腺及子宫内虫卵卵壳和雄虫体壁表层的桔黄色荧光或赭褐色颜色反应均基本消失;体内抑制实验组雌虫子宫内未见虫卵或虫卵样物质,仅见大量泥沙样卵黄颗粒,其荧光或颜色反应也基本消失。结论 通过一种更灵敏的显示酚酶活性的组织学定位方法,观察到不仅雌虫含有酚酶,雄虫也有酚酶活性。证明丙烯硫脲对血吸虫成虫的酚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可使小鼠体内血吸虫雌虫虫卵的形成被完全抑制。  相似文献   

3.
氯硝柳胺悬浮剂对日本血吸虫尾蚴影响的酶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酶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经氯硝柳胺悬浮剂处理后的日本血吸虫尾蚴体内酶活性变化,以研究其杀蚴机制。方法将正常尾蚴和经氯硝柳胺悬浮剂浸泡后的尾蚴粘附于盖玻片上,室温晾干;分别对2组尾蚴进行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酶组织化学染色;常规法制片,显微镜观察着色反应;采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定其平均灰度值。结果CCO、LDH、SDH、AChE和NOS在尾蚴的头器、腹吸盘和尾干部位的酶活性较高。其中用药组CCO、LDH和NOS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SDH用药组和对照组的活性变化差异无显著性,而AchE用药组的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氯硝柳胺引起尾蚴耗能加剧导致机体的能量供应障碍,能量的短时间耗竭是引起尾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酚酶活性抑制对小鼠体内日本血吸虫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小鼠体内日本血吸虫雌虫酚酶活性被抑制后对其产卵的影响.方法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d后,按500mg/(kg*d)腹腔注射酚酶抑制剂-丙烯基硫脲,感染后第45d剖杀小鼠,观察感染小鼠体内日本血吸虫雌虫子宫及小鼠肝脏中虫卵的数量及形态结构.结果与感染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雌虫子宫内虫卵数及每克肝组织虫卵数均明显减少.虫卵形态表现异常,主要是缺失硬化的卵壳结构.结论日本血吸虫雌虫酚酶活性被完全抑制后,雌虫不能产卵;不完全抑制则只能产生无正常卵壳的异常虫卵,证明具有活性的酚酶是虫卵正常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提示血吸虫酚酶有可能作为抗血吸虫病的一个新靶位.  相似文献   

5.
酚酶抑制剂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抗再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雌虫酚酶活性被抑制后,日本血吸虫成虫诱导感染小鼠的伴随免疫作用.方法每只小鼠初次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1)条,42 d后攻击感染(40±1)条尾蚴,其间初次感染21 d开始,按300 mg/kg的剂量隔日1次腹腔注射丙烯基硫脲,至攻击感染后20 d剖杀小鼠.同时设立实验对照组(未注射丙烯基硫脲组),初次感染对照组及攻击感染对照组.计算各组减虫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减虫率分别为86.4%和36.8%.经χ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χ2=10.7,P<0.01).两组检获虫体总数分别为28.9±10.2和34.8±14.2.经t检验差异也有显著意义(t=1.785,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酚酶活性被抑制后,虫卵卵壳形成被抑制,雌虫不能产出正常虫卵或虫卵不能发育成熟.依此建立的新模型提示,无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存在,成虫能诱导小鼠更强的抗再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6.
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的组化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酚氧化酶(phenol oxidase,PO)在日本血吸虫成虫的组织学分布.方法酚氧化酶组化方法:将42 d虫龄的日本血吸虫活成虫置含25 mmol/L邻苯二酚的磷酸盐缓冲液(pH 6.8)中,37℃孵育30 min后,转移虫体至载玻片上,吸去虫体表面液体,将其中一部分虫体置Olym-pus显微镜下观察酚氧化酶在虫体的组织学分布.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经上述过程处理后,在另一部分虫体上滴加2滴含0.05%戊巴比妥钠的PBS溶液,然后置Leica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酚氧化酶在虫体的组织学分布.结果酶组织化学方法显示,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仅分布于雌虫卵黄腺及子宫内虫卵卵壳表面,呈现棕褐色显色反应;雌虫卵巢和雄虫均未发现酚氧化酶活性.然而,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显示,酚氧化酶除主要分布于雌虫卵黄腺及子宫内虫卵卵壳表面,呈现强荧光外,还少量分布于雄虫体壁表层,呈现弱荧光反应.结论不仅日本血吸虫雌虫含有酚氧化酶活性,而且雄虫也含酚氧化酶活性,只不过其含量少、活性低.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能更灵敏地显示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活性,更适用于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的组织学定位.  相似文献   

7.
吡喹酮和硝硫氰胺对日本血吸虫酚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报道用日本血吸虫酚酶分子生物化学、酚酶组织化学和雌虫形态学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对日本血吸虫雌虫酚酶的变化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实验发现:经吡喹酮和硝硫氰胺口服1剂治疗后,兔体内日本血吸虫酚酶同功酶的含量逐渐减少,与组织化学定位观察酚酶反应的变化同步,雌虫子宫虫卵数也逐渐减少,出现变形虫卵或只见卵黄腺颗粒或无虫卵.实验充分表明,吡喹酮和硝硫氰胺治疗后,可进行性、不可逆地破坏雌虫酚酶,使雌虫不能形成正常虫卵或抑制雌虫产卵.说明上述药物的杀虫机理与破坏雌虫酚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物化学的迅速发展,酶组织化学的方法学不断创新与改进。冰冻切片机的普遍推广,组织细胞中酶活性得到保护,能够显示的种类增多。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使酶组织化学在日本血吸虫病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主要应用于血吸虫与钉螺研究两个方面。用酶组织化学研究血吸虫体内酶存在情况、定位分布,影响酶活性的各种因素,对于揭示酶在血吸虫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与规律以及对血吸虫病的诊断与治疗均有重要意义。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在我国分布广泛,在钉螺研究中运用的酶组织化学技术,对新灭螺药的研制、钉螺的抗药机制、钉螺分类及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研究都有积极作用。综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报道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雌性成虫酚酶同功酶的含量进行研究,103例标本的扫描图谱均呈现出5条主要区带,将103例标本各区带扫描的峰面积值进行统计学处理,分别计算出酚酶同功酶5条区带含量的 1.平均值:分别用算术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效法计算。2.正常值范围:分别以a.正态分布法的95%下限。b.百分位法(P_(2.5)计算。3.平均相对百分含量:以算术均数值计算。本研究为今后在同等实验条件下,研究抗血吸虫药物对该酶的影响提供了对照标准。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组织化学与酶组织化学方法,定位观察了钉螺软体内DNA、组蛋白分布及3种酶的活性部位.结果显示:DNA在睾丸含量最高,呈聚集状态;组蛋白主要分布在齿舌、阴茎实质部、卵巢等;细胞色素氧化酶在各系统分布广、活性均高;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在生殖系及中枢神经节活性最高;5’—核苷酸酶在卵巢和睾丸部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主要观察吡喹酮(PZQ)对血清游离羟脯氨酸(F-Hyp)水平和肝脏虫卵肉芽肿(HEG)的作用.结果显示PZQ在减轻HEG及纤维化反应的同时,还可降低F-Myp的水平,表明F-Hyp水平能够反映肝脏胶原代谢的情况,可作为血吸虫性肝纤维化(SHF)诊断和疗效判断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2.
兔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d7灌服(ig)1次蒿甲醚(Art)30mg·kg-1,并于感染后d14、d21、d35和d49重复ig1次相同剂量的Art时,在兔肝的切片中仅查见死虫,未见有虫卵或和虫卵性肉芽肿形成。若于感染后d7、d21、d35和d49ig上述剂量的Art1次时,肝内偶而查见少量虫卵和虫卵性肉芽肿。若于感染后d21ig1次吡喹酮(Pra)40mg·kg-1,然后每wk(d28和d35)或每2wk(d35和d49)重复ig1次相同剂量的Pra时,前者肝切片查见的虫卵数和虫卵肉芽肿远较对照组的为少,但较后者为多,后者所查见的为陈旧性虫卵或虫卵性芽肿。结果表明兔于感染血吸虫尾蚴后,用Art或Pra早期治疗,因大部分或甚至全部♀虫被杀死,肝脏受虫卵损害轻微或无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13.
DNA杂交鉴定血吸虫种株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曼氏血吸虫及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经内切酶BelII、BamHI、XbaI、及EcoRI消化后,与^32P标记的pSM889探针杂交,或经EcoRI消化后与pSM389探针杂交。上述两种情况下的杂交带型在两种血吸虫之间均有明显区别。日本血吸虫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及云南隔离群成虫基因组DNA经EcoRI消化后与探针pSM389的杂交带型显示各隔离群间主带相同,而次要带则有不同程度的区别。其中湖南、湖北及浙江隔离群的次要带型互相接近,而江西及云南隔离群的次要带型与前3个隔离群有明显区别,它们二者之间亦显著不同。本工作表明非主要杂交带型可作为日本血吸虫种下分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昆明系小白鼠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前2h,4组口服低剂量吡喹酮(吡20mg/kg或吡50mg/kg),并被动免疫转移抗日本血吸虫单抗(McAb14或McAb24),其减虫率分别为45.40%(McAb14+吡20mg/kg)、44.15%(McAb14+吡50mg/kg)、45.74%(McAb24+吡20mg/kg)和65.87%(McAb24+吡50mg/kg),均高于2组被动免疫转移单抗组的减虫率[29.88%(McAb14)、40.01%(McAb24)]和2组单剂吡喹酮组的减虫率[13.85%(吡20mg/kg)、31.50%(吡50mg/kg)]。实验结果提示,单抗协同吡喹酮,可提高减虫率,对预防日本血吸虫病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日本血吸虫病所致肝纤维化化疗后转归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观察日本血吸虫所致肝纤维化患者经有效病原学治疗后,肝纤维化的转归。方法对379例经粪孵确诊的病例采用超声检测评价肝脏纤维化程度,从中随机抽取50例作为对照组,329例作为实验组,实验组给予首次吡喹酮40mg/kg顿服普治,并于每年6月及12月两次复查,阳性者12例进行复治,连续治疗3年,对照组在首次及每年12月均给予安慰剂治疗。超声检测于每年6月及12月各检测1次,治疗及超声检测均采用双盲法。结果  相似文献   

16.
南京血吸虫感染兔尿液中的虫卵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和计数南京血吸虫(Schistosoma nanjingi)感染兔尿液中的虫卵和孵出的毛蚴。方法兔感染s.natotngi尾蚴1000条,75d后解剖,取出膀胱,观察和取出膀胱表面静脉丛中血吸虫,观察和计数膀胱内尿液中的血吸虫卵,尿液水洗后孵化及计数毛蚴。结果 膀胱表面静脉丛中取出血吸虫14对(28条),膀胱中尿液发现虫卵18840只,卵壳表面有很小的颗粒状附着物,兔尿中有变性卵和变黑卵。尿液水洗后孵化,共孵出毛蚴874只,占虫卵总数的4.6%。结论 S.nanjingi与S.japonicum不同,兔感染S.nanjingi后,尿液中有很多血吸虫卵,且能孵出毛蚴。  相似文献   

17.
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病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阐明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感染宿主免疫病理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在吡喹酮治疗后肝组织内可溶性虫卵抗原 ( SEA)及抗体水平和虫卵肉芽肿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 5wk,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减虫率为 98.3% ,平均肝重量和体积均显著减小 ,治愈小鼠的肝表面结节明显减少 ,组织内沉积的虫卵已钙化 ,部分虫卵肉芽肿已呈纤维疤痕样改变 ,对照组肝内仍可见慢性和少量急性虫卵肉芽肿。治疗组肝组织内抗原水平下降 ,而其抗体水平不受影响 ,肝内虫卵肉芽肿的平均直径和面积均较对照组显著缩小 ( P<0 .0 1)。结论 :吡喹酮治疗可使肝组织内 SEA水平下降 ,从而抑制了虫卵肉芽肿的病变 ,但不能逆转已形成的虫卵肉芽肿病变。  相似文献   

18.
云南大山区感染性钉螺季节消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云南大山区感染性钉螺的季节变化规律。方法:在云南省巍山县高原峡谷型流行区选择两片独立而相邻的自然环境为观察区,逐月调查土表、土层钉螺和感染性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大山区全年均可查见感染性钉螺,夏季钉螺感染率较低,秋季则明显升高,以后呈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翌年雨季仍有感染性钉螺存活。感染性螺以土表分布为主,土层内仅占少数。结论:5至6月田间放牧的牛粪污染是产生感染性钉螺的主要原因;提示在春耕栽插之前进行人畜同步化疗可减少感染性钉螺密度;如果改春季查螺为秋季查螺可减少感染性螺点的遗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