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目的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探讨MK-801对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影响。方法对出生后14d和28d正常和MK-801处理的大鼠进行F-VEP检查。结果正常组大鼠生后28d和14d相比较,F-VEP主波的潜伏期缩短、振幅增高(P〈0.05);MK-801处理大鼠与同天龄正常组大鼠相比较,F-VEP主波的潜伏期较长(P〈0.05)。结论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MK-801影响了大鼠F-VEP的经验依赖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年龄和视觉经验对大鼠视皮层突触功能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鼠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视皮层Ⅱ-Ⅲ层神经元的电学特性变化及其与大鼠生理年龄及视觉经验的关系,探索视皮层经验依赖性可塑性的突触和细胞机制。方法制备0~25 d龄大鼠视皮层脑片,利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记录Ⅱ-Ⅲ层神经元的突触后电流(Post synaptic currents ,PSCs)。结果①随着大鼠天龄增大,无反应型PSCs迅速减少,P0-5d组、P6~10d组与P11~25d组之间相差非常显著(P<0.01),而各组内无显著差异。多突触型PSCs随天龄增大逐渐增多。②细胞的静息电位、输入阻抗、PSCs峰值、10%~90%上升及下降时间、半波宽随大鼠天龄增大呈规律性变化,各组差异主要体现在P0~5d组与其它组之间(P<0.05),而P11~14d组与P15~25d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①视皮层细胞的静息电位、输入阻抗、PSCs反映不同发育阶段视皮层突触功能特性。②视皮层突触的形成是一个程序化过程,年龄和视觉经验共同参与突触成熟,但在正常大鼠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年龄可能是决定性因素,而睁眼后形觉刺激参与突触修饰、稳定和固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探讨双眼形觉剥夺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单位1(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1,NR1)的影响。方法对出生后14、21和28 d龄正常、双眼形觉剥夺和去除剥夺大鼠视皮层脑片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正常组大鼠睁眼后,视皮层NR1阳性神经元的相对密度随天龄增加而逐渐减小(P<0.05),双眼形觉剥夺和去除剥夺组大鼠视皮层的这一相对密度亦随天龄增加而逐渐减小(P<0.05)。结论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大鼠视皮层神经元NR1的表达呈年龄依赖性变化,不受双眼形觉剥夺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3组不同发育阶段正常Long Evans大鼠的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的异同,探索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波形在视觉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随机抽取不同发育阶段的Long Evarts大鼠50只,分成3组。每组大鼠用乙醚麻醉,使用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采集其F-VEP。结果 未睁眼组未记录到大鼠明显的VEP波形,睁眼后可记录到大鼠F—VEP波形,但成年组和幼年组F-VEP主波(Pmax)的潜伏期和振幅有显著性差异,成年组与幼年组Long Evans大鼠相比,F-VEP主波(Pmax)的潜伏期缩短、振幅减小。结论 随着发育,LongEvans大鼠F-VEP主波(Pmax)的潜伏期缩短、振幅减小。F—VEP对大鼠视觉发育阶段的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斜视性弱视大鼠在视觉发育可塑关键期早中末期以及成年后视觉发育情况及可塑性的存留程度。方法13日龄SD大鼠共40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正常组(N)20只,斜视性弱视组 (MS)20只; MS组所有大鼠行单侧眼外直肌切除术,建立斜视性弱视大鼠模型。每一组分别在视觉发育关键期早期(P25),中期(P35),末期(P45)以及成年后(P120)取材。取材前做F-VEP检测,黑箱饲养24小时,曝光半小时处理后经左心室主动脉灌注固定取材,切取各组大鼠脑组织视皮质17区,应用c-fos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比较单眼斜视弱视大鼠与正常大鼠视皮质光刺激诱导c-fos蛋白表达的阳性神经元的差异。结果 各年龄组斜视组大鼠斜视眼N1P1、P1N2振幅与未剥夺眼相比大幅下降(P<0.05);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早期和中期单眼斜视弱视大鼠与正常大鼠视皮质内光刺激诱导c-fos蛋白表达的阳性神经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末和成年后单眼斜视弱视大鼠较正常大鼠视皮质光刺激诱导c-fos蛋白表达的阳性神经元多(P<0.05)。结论 c-fos蛋白在成年弱视大鼠视皮质内神经元的表达增加,提示已过视觉发育敏感期成年弱视大鼠的视皮质神经元仍存留一定程度的视觉可塑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探讨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细胞类型与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反应的关系.方法 对出生后14~28 d龄正常大鼠进行视皮层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分别采用神经药理学方法分离和记录谷氨酸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EPSCs)以及γ-氨基丁酸(galnma-aminobutyric acid,GABAA)受体介导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IPSCs),并进行神经元细胞内标记、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的NMDA受体介导的EPSCs峰值、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及NMDA/谷氨酸电流比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锥体细胞GABAA受体介导的IPSCs下降时间较颗粒细胞的短(P<0.05),而峰值和上升时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GABAA受体在大鼠视皮层不同神经元的突触传递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而NMDA受体在不同神经元的突触传递中具有同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硫酸软骨素酶ABC对严重脊髓损伤(SCI)大鼠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脊髓横断伤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损伤组25只和治疗组25只。治疗组给予硫酸软骨素酶ABC髓鞘浸润治疗。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观察脊髓CSPGs的表达;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Western-blot方法观察脊髓GFAP的表达。结果 SCI后星形胶质细胞明显活化增殖,CSPGs和GFAP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脊髓CSPGs和GFAP的表达均较损伤组减少,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软骨素酶ABC能够裂解CSPGs,改善SCI区的微环境,改善GFAP蛋白的表达,是修复SCI,促进神经再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Wistar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变化情况,为损伤后治疗时间及疗程的确定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建立大鼠视神经不完全损伤模型,记录正常及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F-VEP潜伏期和振幅.结果 正常大鼠F-VEP波形稳定,P1潜伏期为(60.18±1.33)ms,振幅为(15.15±1.91)μV.视神经损伤后的大鼠F-VEP潜伏时延长、波幅降低.结论 F-VEP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可客观反映出视神经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斜视性弱视大鼠在视觉发育可塑关键期早中末期以及成年后视觉发育情况及可塑性的存留程度。方法13日龄SD大鼠共40只,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N)20只,斜视性弱视组(MS)20只;MS组所有大鼠行单侧眼外直肌切除术,建立斜视性弱视大鼠模型。每组分别在视觉发育关键期早期(P25),中期(P35),末期(P45)以及成年后(P120)取材。取材前做F—VEP检测,黑箱饲养24h,曝光0.5h处理后经左心室主动脉灌注固定取材,切取各组大鼠脑组织视皮质17区,应用c—fos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比较单眼斜视弱视大鼠与正常大鼠视皮质光刺激诱导c—fos蛋白表达的阳性神经元的差异。结果各年龄组斜视组大鼠斜视眼N1P1、P1N2振幅与未剥夺眼相比大幅下降(P〈0.05);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早期和中期单眼斜视弱视大鼠与正常大鼠视皮质内光刺激诱导c—fos蛋白表达的阳性神经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末和成年后单眼斜视弱视大鼠较正常大鼠视皮质光刺激诱导c—fos蛋白表达的阳性神经元多(P〈0.05)。结论c—los蛋白在成年弱视大鼠视皮质内神经元的表达增加,提示已过视觉发育敏感期成年弱视大鼠的视皮质神经元仍存留一定程度的视觉可塑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双眼形觉剥夺性弱视成年大鼠光照刺激诱导视皮质神经元c-fos表迭情况,探讨已过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的弱视大鼠视皮质内视觉可塑性的存留程度.方法 14日龄SD大鼠共21只,随机分为无光照弱视组8只、光照弱视组8只和正常对照组5只,弱视组行双侧眼睑缝合术建立双眼形觉剥夺性弱视模型.饲养至100日龄后光照弱视组和对照组暴露于外界光线中0.5 h,无光照弱视组不接触光线.取材后采用Nissl染色法及电镜观察3组视皮质神经元的形态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f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①弱视组视皮质神经元比正常组体积变小:②超微结构显示:弱视组视皮质出现早期类凋亡改变的神经元;③光照弱视组视皮质内Ⅱ~Ⅳ层各层中c-fos免疫刚性神经元密度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 双眼形觉剥夺性弱视成年大鼠视皮质经光照刺激诱导c-fos表达增加,提示已过视觉发育敏感期成年大鼠的视皮质仍存留一定程度的视觉可塑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软骨素酶ABC(ChABC)对大鼠脊髓横断损伤(SCI)后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SCI+ChABC),对照组(SCI+NS)及正常组。采用T2-8脊髓完全横断模型,术后2周和10周脊髓标本分别行OBT、GFAP、NSE及NF免疫组化染色,术后1、2、3、4、5、6、8、10周进行行为学评分。结果行为学评分,术后3周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疤痕中OBT和GFAP染色低于对照组(P〈0.05),GFAP和NF染色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hABC能有效降低损伤部位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的活性,从而促进SCI大鼠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和轴突的再生。  相似文献   

12.
闪光ERG和闪光VEP检查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本前行闪光视网膜电流团(flashelectroretinogram,F-ERG)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visualevokednotential,F-VEP)修查对白内障水后视力预测的可靠性。方法白内障患者本前用眼科电生理记录仪检查F-ERG,F-VEP,白内障术后3~6mo检查患者的最佳视力,用直线相关及t检验分析闪光ERG和闪光VEP与本后视力的关系。结果F-ERG的a、b波振幅与术后视力均呈正直线相关关系。F-VEP的5b、5c波潜伏时与本后视力均呈负直线相关关系;第5子波振幅与本后视力呈正直线相关关系。结论白内障术前联合检查F-ERG和F-VEP可以预测患者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13.
14.
视电生理检查在白内障患者视觉功能预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癔症性视功能障碍是大脑皮质束受强烈精神刺激引起的视觉皮质中枢机能失调,可引起视功能障碍.癔症性视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多样,较难判断,易误诊和漏诊.该文报道了4例癔症性视功能障碍病例,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行为观察及雾化试验等检查明确诊断,采取暗示性治疗后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论暴盲     
暴盲是指眼外观端好、视力急剧下降的眼病,最早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暴盲包含现代医学多种眼底疾病.彭清华于1989年明确提出对暴盲病名进行分化,分为视衣脱落暴盲、目衄暴盲、脉络阻滞暴盲、目系炎性暴盲和目系外伤暴盲5种病名;1999年又将其分为络阻暴盲、目衄暴盲、络损暴盲、火郁暴盲、视衣脱离5种;2003年出版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在彭清华对暴盲分类的基础上,将其分为络阻暴盲、络损暴盲、目系暴盲和视衣脱离4种.就古今医家对暴盲的病因及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癔症性视功能障碍是大脑皮质束受强烈精神刺激引起的视觉皮质中枢机能失调,可引起视功能障碍。癔症性视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多样,较难判断,易误诊和漏诊。该文报道了4例癔症性视功能障碍病例,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行为观察及雾化试验等检查明确诊断,采取暗示性治疗后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可视吸痰系统的离体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可视吸痰系统进行离体肺、气管内吸痰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在离体猪肺、气管的不同部位注入浓度为1.5%、3.0%的模拟痰液,吸痰的进入通道分别为咽喉插入吸痰、气管插管吸痰及气管切开吸痰,根据吸痰方式,将实验猪分为传统吸痰组(采用传统吸痰系统进行标准吸痰操作,n=40)及可视吸痰组(采用可视吸痰系统进行标准吸痰操作,n=40),吸痰时间为15s,设定吸痰负压为-200mm Hg。对两组的吸痰量进行比较。结果用1.5%浓度的模拟痰液进行试验,可视吸痰组采用咽喉插入吸痰、气管插管吸痰及气管切开吸痰的吸痰量分别为(6.91±0.49)、(7.27±0.71)及(6.59±0.88)g,传统吸痰组的吸痰量分别为(5.28±0.64)、(6.39±0.91)及(5.98±1.38)g;用3.0%模拟痰液进行试验,可视吸痰组采用咽喉插入吸痰、气管插管吸痰及气管切开吸痰的吸痰量分别为(6.37±1.15)、(7.98±0.97)及(7.35±1.79)g,传统吸痰组的吸痰量分别为(5.64±1.29)、(6.19±1.05)及(6.90±1.25)g;可视吸痰组与传统吸痰组的吸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吸痰系统的吸痰效率比传统吸痰系统高,且更易操作,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CACG)患者术后眼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后视力和视野的变化,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眼科住院的、已行手术治疗,且眼压控制在21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的PCACG患者40例54眼,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26眼和对照组20例28眼。对照组术后应用维生素B12注射液50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川芎嗪注射液160 mg加入体积分数5%的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视力、视野变化。视野指标包括平均光敏感度(MS)和平均缺损(MD)。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视力26眼中有效14眼,无效12眼,有效率53.8%;对照组视力28眼中有效2眼,无效26眼,有效率7.1%。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11,P=0.003)。治疗组治疗后MS、MD[(19.09±0.74)、(8.19±0.75)dB]较治疗前[(23.53±0.62)、(6.73±0.63)dB]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7、3.57,P<0.05);对照组治疗后MS、MD[(18.64±0.83)、(8.76±0.84)dB]较治疗前[(19.18±0.72)、(8.32±0.82)dB]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0.32,P>0.05);2组患者治疗后MS、M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4、3.21,P<0.05)。结论川芎嗪可以明显改善PCACG术后眼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患者的视力和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