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131I标记的Rituximab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以及对荷人Raji细胞移植瘤裸鼠的放射免疫治疗效果,为放射免疫导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人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裸鼠皮下接种Raji细胞成瘤,IO-DO-GEN法将131I标记于Rituximab,将细胞分为131I-Rituximab组、单纯抗体组、单纯核素组及空白对照组4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Raji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取30只成瘤裸鼠随机分成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及单纯抗体组、单纯核素组、空白对照组6组,进行裸鼠的放射免疫治疗研究。每周测量裸鼠荷瘤大小1次,4周后处死裸鼠,取瘤称重,常规病理分析。结果:131I-Rituximab组凋亡率高于其他各组;131I-Rituximab组细胞周期发生变化,大部分被阻滞在G2期。裸鼠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肿瘤生长减慢,肿瘤生长抑制率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性,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治疗有效。结论:131I-Rituximab能够诱导Raji细胞凋亡并调控细胞周期,而且可特异性地定位于肿瘤组织,发挥放射免疫导向治疗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131Ⅰ标记的Rituximab对CD20表达阳性的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为放射免疫导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IODO-GEN法对Rituximab进行131Ⅰ标记,以MTT比色法测定131Ⅰ-Rituximab、131Ⅰ和Rituximab对Raji细胞的剂量效应曲线,并根据剂量效应曲线选取合适的剂量,以131Ⅰ-Rimximab、131Ⅰ及Rituximab作用于CD20阳性的Ramos RA-1细胞、Raji细胞以及CD20阴性的Molt-4细胞,根据细胞存活率的变化,评价131Ⅰ-Rituximab、131Ⅰ及Rituximab对上述细胞的杀伤作用.Gimesa染色观察核分裂指数(MI值)等指标评价131Ⅰ-Rituximab对Raji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131Ⅰ-Rituximab对Raji细胞的杀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选取60μCi/ml作为疗效实验的作用剂量,131Ⅰ-Rituximab组的细胞抑制率显著高于Rituximab组(P<0.05).Raji细胞在131Ⅰ-Rimximab、131Ⅰ、Rituximab作用96h后的细胞抑制率,与同等条件下的Ramos(RA-1)细胞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同等条件下的Molt-4细胞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④131Ⅰ-Rituximab的MI值最低,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131Ⅰ-Rituximab可特异性杀伤CD20表达阳性的肿瘤细胞.为放射免疫治疗CD20阳性的B细胞淋巴瘤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131 I标记的Rituximab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以及对荷人Raji细胞移植瘤裸鼠的放射免疫治疗效果,为放射免疫导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人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裸鼠皮下接种Raji细胞成瘤,IODO-GEN法将^131 I标记于Rituximab,将细胞分为^131 I—Rituximab组、单纯抗体组、单纯核素组及空白对照组4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Raji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取30只成瘤裸鼠随机分成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及单纯抗体组、单纯核素组、空白对照组6组,进行裸鼠的放射免疫治疗研究。每周测量裸鼠荷瘤大小1次,4周后处死裸鼠,取瘤称重,常规病理分析。结果:^131 I.Rituximab组凋亡率高于其他各组;^131 I—Rituximab组细胞周期发生变化,大部分被阻滞在G2期。裸鼠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肿瘤生长减慢,肿瘤生长抑制率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性,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治疗有效。结论:^131 I—Rituximab能够诱导Raji细胞凋亡并调控细胞周期,而且可特异性地定位于肿瘤组织,发挥放射免疫导向治疗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131I标记Rituximab及131I-Rituximab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进行放射免疫导向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氯胺-T法制备131I-Rituximab,采用CCK-8法观察131I-Rituximab对Raji细胞的抑制作用,对照组为131I、Rituximab组。结果:131I-Rituximab标记率在92%以上,放化学纯度达98%以上。CCK-8法表明131I-Rituximab对Raji细胞的抑瘤率与131I组和Rituximab组的抑瘤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提示131I-Rituximab对人B细胞淋巴瘤的放射免疫导向治疗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B细胞淋巴瘤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B细胞淋巴瘤(BCL)是一组包含多种不同,临床表现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肿瘤。根据分子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低生长比率BCL和高生长比率BCL。低生长比率BCL的发病主要为凋亡调控异常致使细胞凋亡受抑,而并无明显的细胞增殖异常。与此相反,高增长比率BCL是因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癌基因异常(如Bcl-6和c-myc)致细胞增殖增加所致。部分低或高增长比率BCL均可获得另外的分子异常,主要为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剂异常,从而进展为高度侵袭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加味四君子汤体外诱导淋巴瘤Raji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加味四君子汤作用于Raji细胞,MTT比色法分析细胞增殖情况,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RT-PCR检测Bax、Bcl-2 m RNA的表达。结果 1加味四君子汤对Raji细胞的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细胞凋亡;3流式分析显示加味四君子汤作用Raji细胞72 h后可显著诱导细胞凋亡;4 RT-PCR显示,Bcl-2 m RNA的表达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而下降,而Bax m RNA表达增加。结论加味四君子汤能有效地诱导Raji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Bax基因表达增加及Bcl-2基因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次声治疗对人B淋巴瘤细胞株Raji细胞的影响.方法 Raji细胞分为次声组和对照组.以hfrasound 8TM次声治疗仪作为处理因素,分别处理15、30、60、90、120min.对照组关闭次卢治疗仪电源,余同次声组.各组细胞经相应时间的次声处理或对照处理后培养24,48 h后m采用MTT法测试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各次声组的OD值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各组总体无显著差异(P>0.05);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经次声处理后培养24 h的Raji突起明显变短、凹陷变浅,细胞表面突起和微绒毛减少或变短明显,细胞表面光滑.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示,次声组细胞表面微绒毛有明显减少,细胞核呈均质化,胞质呈出芽脱落.结论 本实验采用的次声处理(次声信号声强级均小于90 dB)对Raji细胞的生长及凋亡影响不明显:但改变细胞膜的突起,可对细胞膜的超微结构产生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卡介苗(BCG)是否能感染人B细胞及观察感染后对细胞的影响。方法 人B细胞系Raji细胞与BCG共培养, 4、12和24h后分别用共聚焦及透射电镜观察Raji细胞对BCG的结合和摄取情况,用CCK-8法检测细胞毒性,流式Annexin Ⅴ-PI双标法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情况。结果 培养4、12和24h后,感染了BCG的细胞比例分别为12.4%±2.0%, 23.8%±5.1%, 25.2%±4.8%。 BCG感染可引起细胞毒性,4h后Raji细胞存活率为75.5%±8.8%,12h后细胞存活率降至51.0%±5.3%,24h后细胞存活率仅为21.6%±4.2%,而感染灭活BCG的细胞存活率均在95%以上。进一步用流式检测凋亡坏死发现,与未感染细胞相比,Raji细胞感染BCG后凋亡,坏死均有所增加,以凋亡增加为主。结论 BCG可以感染人B细胞并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组蛋白甲基化酶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的3种抑制剂(UNC1999、DZNep及GSK343)对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Raji细胞的影响。  方法  PCR扩增EZH2基因16(Y641)和18(A677)外显子,Sanger测序检测其突变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正常成年人淋巴细胞及Raji细胞EZH2的表达;使用不同浓度的UNC1999、DZNep及GSK343处理Raji细胞,CCK-8技术检测Raji细胞的生存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Raji细胞的凋亡情况和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处理后EZH2及H3K27 me3的表达。  结果  Sanger测序显示Raji细胞不携带EZH2基因Y641和A677突变位点。Western blot显示,相比正常成年人淋巴细胞,Raji细胞EZH2蛋白高表达。CCK-8法结果显示UNC1999、DZNep及GSK343对Raji细胞均有抑制生存的作用,DZNep抑制能力最弱。流式细胞术凋亡检测显示UNC1999、DZNep及GSK343促进Raji细胞的凋亡,UNC1999作用强于GSK343与DZNep;3种抑制剂均阻滞Raji细胞于G1/G0期,UNC1999组细胞周期阻滞最显著。Western blot显示UNC1999和GSK343抑制EZH2组蛋白甲基化酶的活性,降低H3K27 me3的表达。  结论  EZH2抑制剂可通过降低H3K27 me3的表达抑制Raji细胞生存,促进细胞凋亡,改变细胞周期。UNC1999作用效果优于GSK343及DZNep,且EZH2抑制剂对Raji细胞的作用不依赖于EZH2的突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柔红霉素对人B细胞淋巴瘤OCI-LY7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阐明柔红霉素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耐药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OCI-LY7细胞分为0、0.1、1.0和10.0 mg·L-1柔红霉素组。采用MTT法检测各组OCI-LY7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OCI-LY7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OCI-LY7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和survivin表达水平。后续实验分为对照组、柔红霉素组、柔红霉素+空载体组和柔红霉素+survivin组,按照上述方法检测survivin过表达后各组OCI-LY7细胞存活率、凋亡率和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0 mg·L-1组比较,处理48 h后0.1、1.0和10.0 mg·L-1柔红霉素组OCI-LY7细胞存活率和细胞中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而细胞凋亡率和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及Bax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柔红霉素组OCI-LY7细胞存活率和细胞中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细胞凋亡率和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柔红霉素组比较,柔红霉素+survivin组OCI-LY7细胞存活率和细胞中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细胞凋亡率和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柔红霉素可诱导OCI-LY7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survivin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旨在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挽救化疗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DLBC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8年10月至2009年11月使用利妥昔单抗共治疗69例复发难治DLBCL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9例,中位年龄51.5岁(17-82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并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常用挽救化疗,化疗方案主要包括EPOCH、ICE、DHAP、GEMOX及GDP等.27例在初治时曾使用过利妥昔单抗,其余则在复发难治时与联合挽救化疗首次联合使用.结果 69例患者中有64例可以评价疗效,5例未进行疗效评价.总体客观有效率为73.4%(47/64),完全缓解率为45.3%(29/47).13例患者在挽救方案获得缓解后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超大剂量化疗(AHSCT/HDT);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乏力及胃肠道反应.与利妥昔单抗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寒战、发热和乏力.随访截止至2009年11月13日,中位随访40.6(3.7~179.9)月,有28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2例死于Ⅳ度骨髓抑制并严重感染,其余患者仍健在.中位生存时间为51.6月(3.7~179.9),第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62%和37%.初治未使用利妥昔单抗患者的生存期较初治曾使用利妥昔单抗组的患者长,两组的第1、3年生存率分别为97.4%,73.5%和83.1%,42.8%(P=0.001).GCB型较非GCB型复发难治DLBCL有明显生存优势,5年生存率分别为42.3%和21.4%(P=0.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挽救化疗治疗DLBCL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阳性调控区Ⅰ蛋白(PRDM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和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根据CD10、BCL6和IRF4的表达将8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分为生发中心和非生发中心型,显微切割联合RT-PCR和W estern杂交方法检测患者PRDM1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对CHOP和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R-CHOP)治疗后生存期的影响;利用半定量RT-PCR和W estern杂交观察PRDM1在B细胞淋巴瘤Namalwa细胞株中表达和美罗华、阿霉素以及美罗华联合阿霉素对其表达的影响,利用ELISA方法观察PRDM1表达与NF-κB活性的关系。统计分析软件SAS 8.2,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RDM1存在α和β两种亚型,显著表达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亚型的肿瘤细胞(73.5%比38.8%,39.4%比6.1%;P=0.0020和P=0.0009),而PRDM1β在CHOP方案治疗的非生发中心型患者中与短生存期相关,但在R-CHOP方案治疗组中未显示相关性;Namalwa细胞株中表达PRDM1β,美罗华和美罗华联合阿霉素均能够抑制PRDM1β表达,同时伴随NF-κB的失活。结论:PRDM1显著表达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亚型中,PRDM1β可能与疾病的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PRDM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和预后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阳性调控区Ⅰ蛋白(PRDM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和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根据CD10、BCL6和IRF4的表达将8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分为生发中心和非生发中心型,显微切割联合RT-PCR和W estern杂交方法检测患者PRDM1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对CHOP和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R-CHOP)治疗后生存期的影响;利用半定量RT-PCR和W estern杂交观察PRDM1在B细胞淋巴瘤Namalwa细胞株中表达和美罗华、阿霉素以及美罗华联合阿霉素对其表达的影响,利用ELISA方法观察PRDM1表达与NF-κB活性的关系。统计分析软件SAS 8.2,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RDM1存在α和β两种亚型,显著表达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亚型的肿瘤细胞(73.5%比38.8%,39.4%比6.1%;P=0.0020和P=0.0009),而PRDM1β在CHOP方案治疗的非生发中心型患者中与短生存期相关,但在R-CHOP方案治疗组中未显示相关性;Namalwa细胞株中表达PRDM1β,美罗华和美罗华联合阿霉素均能够抑制PRDM1β表达,同时伴随NF-κB的失活...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Many studies on periostin have focused on its role in tumors and vascular reconstruction.However,the effect of periostin on stem cell function remains unclear.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n...  相似文献   

15.
组合免疫球蛋白基因片段诱发抗淋巴瘤的体液免疫反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Lin N  Zhu P  Zhang X  Dong Y  Ren Y  Wang Y  Li W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1):766-770
目的 用含表达不同抗原决定簇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第1家族(IgHV1)质粒诱发小鼠抗Namalwa淋巴瘤细胞的免疫反应,探索制备通用型核酸疫苗的可能。方法 用RT-PCR分别扩增Namalwa细胞、正常足月新生儿脐带血和成人外周血标本中的IgHV1基因片段,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0中;将Namalwa细胞的IgHV1质粒(Na-IgHV1)、混合含有Namalwa细胞IgHV1的1-4个抗原决定簇的正常人IgHV1的6种质粒(IgHV1-mix)和空pcDNA3.0质粒分别免疫动物;采用Western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3组小鼠抗体产生的情况。结果 IgHV1-mix组和Na-IgHV1组均能诱导出抗Namalwa淋巴瘤细胞特异的免疫反应,诱导产生的抗体能识别存在于Namalwa细胞表面的天然构象的抗原决定簇,两组诱导的抗体均从第4周开始检出,第6周达到高峰,第8周开始下降,抗体滴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组合的IgHV的真核表达质粒有可能作为具有同一IgHV家族基因重排的淋巴瘤的通用型核酸疫苗。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ce of serum cold agglutinin can be the initial presentation of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 Conditions with persistent cold agglutinins are a spectrum of diseases that vary from benign lymphoproliferation of the "autoimmune-like chronic cold agglutinin disease" to malignant lymphoma. We report a case of a 72-year-old woman who presented with severe anaemia, hepatosplenomegaly and episodes of peripheral haemagglutination precipitated by cold exposure. The haemoglobin was 5.6 g/dL with a cold agglutinin titer of 1:256 at 4 degrees C and 1:8 at room temperature (30 degrees C). The cold agglutinin showed anti-I specificity and kappa light chain restriction. Peripheral blood showed atypical lymphoid cells with a B-cell immunophenotype. Immunoglobulin gene rearrangement study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showed an amplified band at 100 bp, consistent with a clonal proliferation of B-lymphocytes. We believe that our patient had cold antibody haemolytic anaemia as the initial presentation of a low-grade non-Hodgkin's lymphoma. The association of cold antibody haemolytic anaemia with low-grade B-cell lymphoma is unusual.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96例CD20阳性的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分为CHOP联合组和CHOP组,CHOP联合组采用利妥昔单抗与CHOP方案联合治疗,CHOP组只采用CHOP化疗方案。应用4个疗程后评价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CHOP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90.0%,高于CHOP组的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率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HOP联合组1年、3年、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81.6%、61.2%、26.5%,总生存率(OS)为89.8%、65.3%、30.6%,均明显高于CHOP组,两组1年、3年、5年的PFS和O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利妥昔单抗与CHOP方案联合治疗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和远期生存质量,且不因联合化疗而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克隆大鼠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ell lymphoma 6 protein,Bcl6)基因,构建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pEGFP-Bcl6,初步探讨大鼠Bcl6转录因子在大鼠肝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首先提取大鼠肝脏总RNA,经反转录和巢式PCR扩增Bcl6编码区的CDS序列后,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构建并鉴定pEGFP-Bcl6重组质粒;然后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大鼠肝细胞BRL-3A中,利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印迹的方法检测其表达;最后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转染融合表达质粒后肝细胞的凋亡及应用MTT法检测肝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通过PCR法和测序法鉴定重组质粒pEGFP-Bcl6构建成功,通过实时定量PCR法和蛋白印迹法鉴定重组质粒瞬转成功,通过流式细胞术证实Bcl6具有抑制肝细胞凋亡的功能,通过MTT法证实Bcl6具有促进肝细胞增殖的功能。结论:成功克隆了大鼠Bcl6基因,构建了Bcl6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在大鼠肝细胞中初步证明Bcl6具有促进肝细胞增殖和抑制凋亡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