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型肝炎甲胎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 16 2例重型肝炎甲胎蛋白 (AFP)的变化 ,探讨甲胎蛋白水平与病情演变、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正常值 <2 5mg/L ,下同 ) ,入院时、住院期间每周及出院时各一次 ,取其最高值作为统计数据 ,并动态观测其变化。结果 :(1)AFP高水平组 94例 ,存活 5 8例 ,存活率 6 1 70 % ;低水平组 6 8例 ,存活2 4例 ,存活率 35 2 9%。两组 χ2 =11 0 1,P <0 .0 1。 (2 )高水平组值 (x±s) (2 87 6 +43 3) ;低水平组值 (x±s)(10 3 4 +2 9 3) ,t=11.0 0 ,P <0 0 1。结论 :重型肝炎如甲胎蛋白呈高水平 ,说明其肝细胞再生活跃 ,预后相对转好 ,反映重型肝炎高水平的甲胎蛋白及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之一 ,在临床上与PTA、Chol等有同样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3.
重型肝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 4 0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结果显示 ,血清AFP呈高水平者 ( >4 0 0μg/L)预后良好 ;血清AFP呈低水平者 (≤ 4 10 0 μg/L)常病情恶化。提示观察血清AFP的水平变化对判断重型肝炎的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观察组116例重型肝炎患者均为我院2001—2007年的住院病人,年龄8~68岁,平均45.8岁。其中急性重型肝炎1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45例,慢性重型肝炎60例,均有病毒学指标,临床或病理确诊为重型肝炎。诊断标准依据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 (AFP)含量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96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AFP含量检测。结果 AFP异常率高达 86.3 %。急性重型肝炎AFP阳性率明显低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 ,P均 <0 .0 1。 96例中存活 69例 ,AFP值为 2 5 3± 83 .2 4μg/L ,死亡 2 7例 ,AFP值为 3 8± 2 1.3 6μg/L ,两者AFP值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t=19.85 ,P <0 .0 0 1。结论 重型肝炎部分患者AFP值升高 ,以亚急性、慢性增高最常见 ,是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重型肝炎甲胎蛋白的变化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与重型肝炎预后的关系,进一步了解重型肝炎患者AFP的变化。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AFP值。结果 AFP随肝功能的好转,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回升而逐渐下降。结论 排除肝癌外,反映重型肝炎高水平的AFP及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甲胎蛋白(AF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12例重症肝炎病人AFP水平及其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12例重症肝炎中,急性重症肝炎18例,亚急性重症肝炎19例,慢性重症肝炎75例。其中47例AFP<20μg/L(A组),死亡40例,治愈好转7例;24例20μg/L≤AFP<100μg/L(B组),死亡16例,治愈好转8例;22例100μg/L≤AFP<400μg/L(C组),死亡6例,治愈好转16例。19例AFP≥400μg/L(D组),死亡4例,治愈好转15例。A组与B组、C组与D组总死亡率元显著差异(P>0.05),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间总死亡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5--P<0.01)。结论:AFP水平与重症肝炎的预后有关,可作为判断重症肝炎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甲胎蛋白 (AFP)是临床上用来检测原发性肝癌的常用指标 ,但非癌性肝病患者AFP也可一过性增高 ,重型肝炎患者AFP增高 ,说明肝再生良好。为观察AFP对重型肝炎疗效及预后的判定 ,我们对我院 1 998年 1月—2 0 0 1年 1 2月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 1 5例 ,治疗前后均检测AFP ,现对有关临床资料及化验结果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患者 ,其中男 1 2例 ,女3例 ,年龄 3 2岁~ 78岁 ,平均 49.5岁。肝炎病毒标志分型 :1 3例乙型肝炎病毒 ,1例为乙、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 ,1例为乙、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其中…  相似文献   

9.
张艳红  王慧卿  张涛 《河北医学》2001,7(4):374-375
重型病毒性肝炎 (包括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 ) ,是临床上危重疾病 ,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方法 ,病死率在 70 %左右 ,本人去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科进修学习 ,对近 3年重肝病例做回顾性分析 ,发现重肝病人血清中 AFP(甲胎蛋白 )较高的预后比较好 ,相反 ,AFP较低者预后差 ,结果如下 :1 病例选择根据 1995年全国传染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将我科 1998年 1月 1日至 2 0 0 0年 12月 31日住院病人 ,诊断为急性重型肝炎 6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 3例 ,和慢性重型肝炎 18例 ,共 2 7例。男 2 2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4 4 .7( 2 7…  相似文献   

10.
许望 《海南医学》2010,21(22):30-31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和空腹血糖水平对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8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AFP和空腹血糖检测值,分别以血糖水平、AFP水平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评价它们的临床意义。结果 180例患者中48例AFP〈20μg/L和26例低血糖患者死亡率分别为79.17%(38/48)和76.92%(20/26),均高于其他AFP值和其他血糖值患者(P〈0.05)。结论测定空腹血糖和AFP对于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值的变化与 MELD评分对其预后的评估效果。方法选择慢性 HBV 感染后重型肝炎患者82例,检测其血清 AFP 并对其进行 MELD评分,随访90 d 并比较血清 AFP 值与 MELD 评分对预后的评估效果。结果MELD≤19分的患者存活率高于MELD≥20分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AFP >200μg/L 的患者存活率高于 AFP <200μg/L 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ELD 评分分级和 AFP 分级与患者的存活率有关(P <0.05)。结论AFP 对慢性HBV 感染后重型肝炎预后判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甲胎蛋白(AFP)是在胚胎时期胎儿肝细胞内合成的一种特殊蛋白,临床上常作为原发性肝癌的检测指标;在急、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AFP也可升高。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们测定了112例重症肝炎患者的AFP,以探讨其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2例重型肝炎患者,男87例、女25例;年龄18~71岁,平均42.3岁;均符合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重型肝炎诊断标准[1]。其中急性18例、亚急性19例、慢性75例;甲型肝炎3例、乙型肝炎78例、戊型肝炎21例、甲乙型重叠感染3例、乙戊型重叠感染7例。所有病例均予促肝细胞生长素、白蛋白…  相似文献   

13.
血清甲胎蛋白(AFP)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时明显升高,阳性率可高达70%-90%,因此作为其常用的诊断指标。我们在治疗重型肝炎时发现,AFP的阳性率亦较高,可达64.7%,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朱新功 《右江医学》2007,35(5):530-531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脂酶(CHE)和甲胎蛋白(AFP)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将7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分为死亡组(37例)与好转组(39例),比较两组间CHE和AFP的差异。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好转组CHE和AFP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且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CHE和AFP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甲胎蛋白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方法选择慢性重型肝炎患者83例,检测甲胎蛋白及按MELD系统进行评分,比较甲胎蛋白和MELD评分值与存活率的关系。结果MELD评分值≤19分者的存活率高于MELD评分≥20分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评分<10分与10~19分者、20~29分者与≥30分者的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胎蛋白<200μg·L~(-1)患者的存活率低于甲胎蛋白200~500μg·L~(-1)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MELD评分和甲胎蛋白测定,在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血清甲胎蛋白和胆碱脂酶水平对重型肝炎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通过分析慢乙肝、慢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之间甲胎蛋白、胆碱脂酶的差异,以及重型肝炎患者好转组与死亡组之间甲胎蛋白、胆碱脂酶的差异,评价甲胎蛋白、胆碱脂酶对重型肝炎诊断以及预后的价值。结果慢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胆碱脂酶水平明显低于慢乙肝患者的水平;慢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甲胎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慢乙肝患者的水平;重型肝炎患者好转组甲胎蛋白、胆碱脂酶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水平。结论血清甲胎蛋白、胆碱脂酶对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程度具有重要的判断价值,对肝脏疾病的预后估计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皋 《西部医学》2008,20(5):1060-1062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患者甲胎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重肝患者77例分为两组,分别对患者在疾病早期、缓解期和恶化期甲胎蛋白(AFP)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结果早期好转组(45例)与恶化组(32例)间:AF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FP与PTA、TBIL、ALT相关性均不明确。整个病程中AFP变化与病情缓解程度一致,病情越轻,AFP越高,与文献中的PTA、TBIL、ALT变化趋势相同,AFP与PTA、TBIL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重肝甲胎蛋白变化对早期诊断可能无帮助,但可用于重肝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重症肝炎甲胎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胎蛋白在临床工作中用于诊断和筛查原发性肝癌,但有关其与重症肝炎预后关系的报道较少。现将重症肝炎60例的甲胎蛋白(AFP)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均来源于本院2000年~2006年住院患者,其中急性重症肝炎9例,亚急性重症肝炎7例,慢性重症肝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治疗对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76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A组)及对照组40例(B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A组同时给予血浆置换术联合大黄煎剂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外周静脉血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AFP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周后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1),其中A组改善更显著(P〈0.05或P〈0.01);两组血清AFP含量治疗2周后均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其中A组改善更明显(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6%,对照组为5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1,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治疗能促进重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生长,提高AFP水平,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型肝炎血清甲胎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证实促肝细胞生长素对重型肝炎肝细胞再生的促进作用,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作为考核肝细胞再生指标的价值,作者对25例重型肝炎,在综合措施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观察AFP含量的变化,统计分析病死率,ALT及BiT复常时间,并与未采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的25例重型肝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7天,14天,21天AFP含量对比,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期对比,P均<0.01。治疗组病死率、ALT和BiT复常时间对比,P分别<0.05、<0.01、<0.01。结论认为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型肝炎确有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AFP作为考核重型肝炎肝细胞再生客观指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