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胃气损伤的量化评分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探讨肝衰竭患者胃气损伤与预后的关系。方法:①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病例队列随访研究,观察136例肝衰竭患者入院起1、3、6个月的胃气损伤评分和血清生化学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生存状况;②根据食欲减退程度、腹胀程度、胃气上逆程度、腹泻程度、乏力程度、神色、营养状况、舌苔望诊等8项指标制订胃气评估量表,进行信度检验;制订具有中医特色的肝衰竭预后判断模型,并与MELD模型进行对照。结果:①该胃气评估量表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②胃气损伤评分与MELD评分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23,P<0.01。同时肝衰竭死亡组与存活组之间胃气1评分、MELD1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意义;③胃气1模型作为死亡风险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3,P=0.001。当胃气损伤评分为11分时,其预测死亡风险的灵敏度为62%,特异性为60%。结论:该胃气评估量表简便实用,经内在信度检验,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胃气损伤评分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该胃气评估量表及中医预测模型可预测肝衰竭疾病近期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气定量评估在脓毒症肝衰竭/肝衰竭前期的预测效能.方法 纳入脓毒症患者86例,进行肝功能胃气定量评估、MELD评分、CTCAE分级,同时进行危重症评分包括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评分;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归纳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为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辨证施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观察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68例,对其症状体征进行聚类分析,归纳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结果 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治疗前的主要证型为湿热蕴结、热毒炽盛、肝郁脾虚、脾胃积热及肝脾血瘀证,随着病情的发展,“湿”证、“热”证渐退,本虚突显,主要证型演变为肝肾阴虚、气血瘀阻及肝郁脾虚证.结论 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是一个逐步进展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中医证候特点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肝衰竭患者疾病转归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肝衰竭患者资料,搜集年龄、性别、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PT)、肌酐、甲胎蛋白(AFP)及并发症情况,分析这些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好转与恶化患者之间的总胆红素、肌酐、凝血酶原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不同预后患者钠紊乱发生率、钾紊乱发生率、并发症数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而肝硬化病史、年龄、AFP、性别、自发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肝性脑病Ⅰ~Ⅱ度与Ⅲ~Ⅳ度患者的转归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经过筛选,得到2个与预后具有独立相关性的指标:总胆红素和并发症数量。结论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肌酐、钠紊乱、钾紊乱以及并发症的数目与肝衰竭的预后相关,可评价疾病转归。血清总胆红素、并发症的数目为肝衰竭独立的预后判断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50例,通过中医四诊判断中医证候,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湿证、气虚证所占比例均为100%,高于瘀、热、血虚、阴虚、阳虚证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基础的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虚证为主所占比例65.7%,高于慢乙肝基础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均有湿证和气虚证。发展至肝硬化基础所致者,证候分布以虚证为主,治疗上更应强调扶正补虚。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阐述HBV-ACLF并发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从而为中医药诊治HBV-ACLF继发细菌感染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制定统一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信息采集表。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了307例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研究所住院的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筛选出主要的中医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然后按照有无合并细菌感染分为合并细菌感染组与未合并细菌感染组,比较两组的主要中医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的分布特征,从而得出HBV-ACLF并发细菌感染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结果:与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比,合并细菌感染患者腹胀、便溏、舌质紫暗、腹露青筋、皮下瘀斑瘀点、舌边齿痕明显增多;与合并细菌感染患者比,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为身目鲜黄、舌苔黄腻、口干明显增多(P<0.05,P<0.01)。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以兼夹证候为主(93.6%),且多兼夹脾虚证(81.6%);而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以单一证候为主(53.5%),且多为湿热证(51.9%);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兼夹证候中又以虚实夹杂证为主(94.4%),且明显高于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虚实夹杂证(58.9%)。结论:HBV-ACLF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以湿热症状体征为主,随着合并细菌感染后,脾虚血瘀症状体征逐渐加重;HBV-ACLF并细菌感染患者以脾虚血瘀兼夹证候为主,而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以湿热单一证候为主。  相似文献   

7.
王芬  何华亮 《北京中医药》2010,29(10):756-757
概述郭志红对"胃气"概念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分别从胃气为本、护胃养生及临床应用体会三方面具体阐述"保胃气"的指导思想及临床意义.在临证过程中,郭教授强调步步顾护胃气,而其关键之处是消耗最少量的元气去正确治疗疾病,即利用最少的正气去消除全部的邪气,最终达到人体阴阳平和的目的 ,保证药有所依,病有所治;同时认为<伤寒论>中保胃气思想是指导我们养生、防病的基石,为临证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8.
2006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肝衰竭诊疗指南》(简称《指南》),将肝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肝衰竭(SALF)、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和慢性肝衰竭(CLF)四类。慢性肝衰竭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静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或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相似文献   

9.
10.
中医证候实质研究的现状与思考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魁武  王阶 《中医药学刊》2003,21(9):1494-1495,1542
证候实质研究其目的是为了用相对客观监测指标对证做出定量诊断,并以此为中介物,实现中、西两种医学本质上的交汇与融合。几十年来,分别从不同角度在五脏证、阴阳证、寒热证实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却发现根据各个局部的结果并不能找到某个或某一组对于某一个证非常特异的客观指标,反而发现许多指标在不同病的同一证中的变化趋势是不一样的,而在不同证候中又存在着共同的病理状态。反思这些研究成果.其原因应归结于证候实质研究中存在着弱特异性这一特征,而弱特异性主要源于中医证候所隐含的多态性和同态性。通过这些思考,认为单纯用直观、线性的方法去把中医证候和西医理化指标进行一对一的对应,已经不能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只有综合运用现代研究成果,从多方面着手、努力探索中医证候的实质:1.围绕中医的临床实践,遵循标准化、规范化的有关要求,对中医理论概念进行规范。2.继承发掘古代文献精华内容与当代专家的系统调研相结合。3.采用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4.积极合理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1.
张五洲  杨英豪 《中医杂志》2001,42(2):122-123
《伤寒论》自诞生以来,即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誉其为“方书之祖”,强调“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笔者谨就《伤寒论》证候的确立原则谈一点粗浅看法。证就是证候,与症不同,症多指单个症状,证则代表着一系列的症状、体征,实质上是一个包含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内容的综合性概念。辨证论治的目的不是解除某个症状,其手段不是完全针对特异性病因进行治疗,而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反应性达到治疗目的。那么,《伤寒论》是根据什么原则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症状、体征联系起来,形成不同的证候呢?实际上仲景用以确定证候的是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经络、脏腑、营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Hb)及贫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CHF患者临床资料,每月对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历时2年,获取终点事件(全因死亡)的发生及其时间。绘制ROC曲线建立CHF患者Hb及红细胞分组标准,并对2组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讨其对CHF患者的预后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CHF合并贫血的相关指标。结果 409例CHF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为28.6%,分析取得Hb切值为110.5 g/L;根据切值分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得出Hb低值组的CHF患者远期预后较差(P=0.002);气虚证与贫血具有相关性(P0.05)。CHF患者的贫血程度与性别、RBC计数、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与年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肌酐、尿素氮、LVEF值、高血压呈负相关(P0.05)。结论 Hb低于110.5 g/L的CHF患者2年死亡率高,气虚对贫血有促进作用,随着年龄、肌酐、尿素氮、转氨酶、胆红素指标的升高,Hb浓度、低密度脂蛋白及LVEF值降低,贫血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湿热发黄证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不同分期(早、中和晚期)的人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轮廓分析,分析其相关性与差异,并从中筛选具有差异性的小分子代谢物,即生物标志物。方法湿热发黄证HBV-ACLF样本27例,其中早期14例,中期6例,晚期7例,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技术检测3个不同分期血清样本中的小分子代谢产物,通过Data Analysis和Mzmine软件进行色谱峰识别后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找出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共筛选出8个生物标志物;湿热发黄证之HBV-ACLF患者早、中、晚期之间具有明显的代谢组学差异,小分子代谢物也发生了显著性变化。结论影响湿热发黄证HBV-ACLF不同分期的生物标志物种类有视黄醇维生素类物质、前列腺素类物质、环氧脂肪酸、甾体类激素、甘油三酯类物质、甘油双酯类物质、磷脂酰乙醇胺类物质、甲状腺素葡萄糖苷酸。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展过程中的严重阶段,是影响患者的病死率及预后直接因素。有关AECOPD患者预后风险因素的报道及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对目前影响AECOPD预后的风险因素从患者个人情况及既往疾病情况、临床症状、生存质量、肺功能、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证候等方面做一概述,为优化临床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GOLD2017综合评估与证候分布规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18年1月期间COPD稳定期患者共189例,调查其一般资料并进行GOLD2017分级,统计分析COPD稳定期GOLD2017分级与证候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189例患者13种证候,以虚证居多。虚证类证候以肺肾气虚(17. 96%)和肺脾肾气虚(15. 87%)最多,实证类证候以痰瘀阻肺(15. 87%)、血瘀证(13. 47%)和痰湿阻肺(12. 57%)最多。肺气虚证患者CAT较低、m MRC较低,急性发作次数少,综合评估分布于各组;肺脾气虚证患者CAT增高、m MRC增高,急性发作次数相对增多,综合评估主要分布于B组和D组;肺肾气虚、肺脾肾气虚、阳虚水泛证患者CAT高、m MRC高,急性发作次数多,综合评估主要分布于D组;肺肾气阴两虚患者CAT高、急性发作次数多,虽然m MRC相对肺脾气虚稍低,但综合评估主要分布于D组。5组实证类患者虽然CAT、m MRC,急性发作次数,各有不同,总体以痰湿阻肺、痰热壅肺证较低,痰瘀阻肺、血瘀证、痰热瘀肺证较高,但综合评估都主要集中在D组;兼夹血瘀的患者明显在各类评估中高于兼夹痰湿、痰热的患者;痰热壅肺证患者综合评估差异不明显。结论:肺气虚贯穿于COPD稳定期的始终,症状相对较少,风险小,预后相对较好,但亦会出现明显加重趋势;肺脾气虚证患者症状较多,急性加重次数相对较多,提示风险相对较高,如不积极控制预后不佳;肺肾气虚、肺脾肾气虚、阳虚水泛、肺肾气阴两虚证患者患者病情重,风险高,预后不佳;脾气虚、肾气虚是影响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因素。兼夹痰湿、血瘀、热邪各类实邪的患者,都有临床症状加重、呼吸困难程度加重、急性发作增多的趋势,患者病情重,风险高,预后不佳;血瘀是影响病情严重程度的主要兼夹因素;痰热壅肺证病情严重程度不明显,有可能是患者病情加重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是人体感染HIV而致的一种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征,传染性极强,死亡率极高。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强弱在艾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代名医李东垣倡导"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强调疾病的防治以调理脾胃为要,时刻注意顾护胃气,对艾滋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7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病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规律,为其分类及规范化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7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发病与症状调查,采用积分记录,分析证候分布规律。结果:中老年人为发病主要人群。输血史为本病的高危因素,感染后易转为慢性化。中老年人多表现为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青年人多表现为脾气亏虚证。结论:慢性丙型肝炎的中医基础证型有肝肾阴虚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主要表现为阴虚、脾虚、肝郁。  相似文献   

18.
肝衰竭(LF)作为一种肝细胞严重损害及肝脏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高死亡率、高发病率与高医疗资源耗竭呈现出三重叠加,成为阻碍人类健康的重大疑难重症。深入研究其疾病发生的核心因素及补充治疗手段以提高LF生存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LF发病机制复杂,线粒体是肝细胞内较敏感的细胞器之一,作为细胞内能量代谢的中心环节,已有大量研究显示,在LF中,肝细胞内线粒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改变,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在LF疾病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线粒体呼吸链障碍、线粒体DNA损伤、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衡及线粒体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交织成网络,构成一个复杂而统一的整体,成为影响LF病程进展的关键节点。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着力于研究能够通过调节肝脏线粒体功能,防治LF的药物。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LF防治中不断有新的突破,诸多研究证实了中医药可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来发挥防治LF的效用,其作用效果可概括为减轻肝细胞损伤、抑制肝细胞死亡及促进肝细胞再生3个方面,以有效代偿肝功能,促进肝实质质量与功能的恢复。该文对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LF与线粒体的关系及中医药领域干预线粒体功能防治LF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近20年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总结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候要素、证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入选文献22篇,合计病例1975例,包括10个证候要素,所占比例大于20%的证候要素是:气虚、阳虚、血瘀、阴虚、水饮,其中气虚995例(55.43%),阳虚704例(39.22%),血瘀558例(31.09%),阴虚468例(26.07%),水饮407例(22.67%);证候类型共计24种,所占比例大于10%的是:阳虚271例(15.10%)、气阴两虚256例(14.26%)、阳虚水泛250例(13.93%)、气虚血瘀217例(12.09%);气(阳)虚兼瘀血和/或水饮涵盖已检出的9个证候类型,包含病例1060例(59.05%),气阴两虚兼血瘀和/或水停涵盖5个证候类型,涉及病例360例(20.06%),结论:气阳亏虚、气阴两虚是心力衰竭的两大本虚证候类型,血瘀和水饮是两大标实兼证,把握气(阳)虚兼瘀血和/或水停、气阴两虚兼血瘀和/或水停两大本虚标实复合证候类型,有利于中医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更好应用。  相似文献   

20.
证候实质研究其目的是为了用相对客观监测指标对证做出定量诊断 ,并以此为中介物 ,实现中、西两种医学本质上的交汇与融合。几十年来 ,分别从不同角度在五脏证、阴阳证、寒热证实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 ,却发现根据各个局部的结果并不能找到某个或某一组对于某一个证非常特异的客观指标 ,反而发现许多指标在不同病的同一证中的变化趋势是不一样的 ,而在不同证候中又存在着共同的病理状态。反思这些研究成果 ,其原因应归结于证候实质研究中存在着弱特异性这一特征 ,而弱特异性主要源于中医证候所隐含的多态性和同态性。通过这些思考 ,认为单纯用直观、线性的方法去把中医证候和西医理化指标进行一对一的对应 ,已经不能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只有综合运用现代研究成果 ,从多方面着手、努力探索中医证候的实质 :1.围绕中医的临床实践 ,遵循标准化、规范化的有关要求 ,对中医理论概念进行规范。 2 .继承发掘古代文献精华内容与当代专家的系统调研相结合。 3.采用临床流行病学 /DME方法 ,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4 .积极合理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