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梅毒病期与IL-17和IL-2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收集到的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患者血清中的IL-17和IL-23水平。结果:共检测18例早期梅毒,18例晚期梅毒及12例正常对照血清。早期梅毒组和晚期梅毒组IL-17分别为(12.723±8.547)ng/L和(18.757±10.607)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3水平分别为(9.049±7.301)ng/L和(13.603±7.694)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晚期梅毒患者IL-17和IL-2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5.766±2.153)ng/L和(2.756±1.843)ng/L](均P<0.05)。结论:梅毒患者血清中的IL-17和IL-23表达水平与病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慢性荨麻疹(CU)患者血清中IL-35及IL-17的表达。方法: 病例组60例,根据荨麻疹活动性评分标准评价疾病严重程度,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ELISA法检测CU患者与对照血清中IL-35和IL-17的水平,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U患者组血清IL-35水平为46.73±17.19ng/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73.78±25.51ng/L(P<0.05);CU组IL-17表达水平为18.03±8.88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3.29ng/L(P<0.05)。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与IL-35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IL-17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IL-35和IL-17可能与CU的发病及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早期梅毒患者血清IL-37和IL-38的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40例早期梅毒患者和180例正常对照血清IL-37、IL-38的表达水平。结果:早期梅毒患者血清中IL-37和IL-38的中位数分别为14.15 pg/m L和12.21 pg/m L,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1.76 pg/m L和17.09 p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结论: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清中IL-37和IL-38降低,可能与梅毒患者细胞免疫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早期梅毒患者血清IL-27、IL-33水平。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接诊的80例早期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效果将其分为梅毒血清转阴组和梅毒治疗无效组两组,每组各40人,然后再选择40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对三组患者的血清RPR滴度进行检测;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三组患者的血清IL-27和血清IL-33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其在治疗前后的不同以及各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梅毒血清转阴组以及梅毒治疗无效组的血清RPR滴度均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三组患者的血清IL-27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后,梅毒血清转阴组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血清IL-27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而梅毒治疗无效组患者的IL-27水平变化明显(P0.05);治疗前,梅毒血清转阴组和梅毒治疗无效组两组患者的血清IL-33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的血清IL-33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梅毒治疗无效组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血清IL-33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梅毒血清转阴组患者的IL-33水平变化明显。结论:在患者的血清中,IL-27及IL-33均参与患者机体对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应答,其中IL-27水平对于机体清除梅毒螺旋体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对于早期的梅毒患者,在患者体内有较高水平的IL-27,则其血清RPR转阴可能性更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IL-17/IL-23炎症轴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CSU )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并比较158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121例健康者血清中IL-17、IL-23的表达水平;同时用自体血清皮肤实验(ASST)将CSU患者分成ASST(+)和ASST(-)两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中IL-17、IL-23的表达水平。结果:CSU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较正常对照组表达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13.02、3.87,P值均<0.01),ASST(+)的CSU患者血清中IL-17、IL-23水平较ASST(-)的CSU患者表达升高(t值分别为8.36、4.96,P值均<0.01)。结论:IL-17/IL-23炎症轴在CSU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可影响患者的自身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6.
Th17是新近发现的CD4+T细胞亚群,分泌IL-17介导组织炎症,与Th1、Th2同属于前炎性Th细胞.TGF-β、IL-6、IL-1β、IL-23刺激天然CD4+T细胞表达ROR-γt分化为Th17.IL-23诱导Th17分泌IL-17,IL-27抑制Th17分化,Th1细胞与Th17细胞分化增生有着密切关系.目前已发现Th17在人类自身免疫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阻断病理性免疫反应中的关键性的细胞因子,逆转Th17/Th1极化,能够改善自身免疫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IL-23、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水平与尖锐湿疣(CA)患者发病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将某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2例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初发以及复发情况进行分组,将初发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IFN-γ、IL-18和IL-13在早期梅毒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方法:采用DAbS-ELISA法检测50例早期梅毒患者和52例健康人血清IFN-γ、IL-18和 IL-13水平.结果:早期梅毒组IFN-γ、IL-18和IL-1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一期梅毒组IFN-γ、IL-18水平高于二期、早期潜伏梅毒组和对照组(均P<0.05),二期梅毒组IL-13水平高于一期梅毒组和对照组(P<0.01),低于早期潜伏梅毒组(P<0.05);RPR试验滴度与IFN-γ、IL-18和IL-13不相关(P>0.05);IFN-γ和IL-13负相关(P<0.05),IFN-γ和IL-18正相关(P<0.01),IL-18和IL-13不相关(P>0.05).结论:早期梅毒血清IFN-γ、IL-18和IL-13的变化可能是导致早期梅毒发生Th1/Th2免疫应答失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IFN-γ,IL-10与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形成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IFN-γ,IL-10与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IFN-γ,IL-10浓度,同时以20例经治疗后血清反应阴性梅毒患者及20例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结果与经治疗后血清反应阴性梅毒患者及健康献血者相比,梅毒血清固定患者IFN-γ水平较低而IL-10水平较高;血清反应阴性梅毒患者与健康献血者,IFN-γ及IL-10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固定的形成可能与Th1/Th2比例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n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献血者各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3水平,并分析它们与病情、病程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19.3±8.1)pg/mL]、IL-23水平[(28.9±11.1)pg/mL]均高于对照组[(8.6±5.7)pg/mL,(10.9±6.2)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2、7.72,P值均<0.0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IL-17、IL-23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9、r=0.75,P值均<0.01),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23、r=0.24,P值均>0.05),IL-17与IL-23呈正相关关系(r=0.81,P<0.01)。结论:IL-17、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理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L-23/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基底细胞癌(BCC)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35例BCC组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IL-17、IL-22及IL-23的表达水平。结果IL-17在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IL-17在基底细胞癌组织细胞和肿瘤间质细胞胞质中均有表达。IL-23在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IL-23主要在基底细胞癌组织细胞胞质表达,部分位于肿瘤间质细胞胞质中。IL-22在基底细胞癌和正常皮肤组织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细胞癌中IL-17和IL-23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IL-23/Th17相关细胞因子可能参与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发展。IL-23可能通过诱导Th17细胞的发育和增殖,促进IL-17分泌并在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Th17是能够分泌白介素17的T细胞亚群,在机体防御微生物感染和介导免疫炎症性损伤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莱姆病及梅毒是由不同螺旋体亚型导致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研究显示,在不同病期莱姆病及梅毒患者的皮损、组织液和外周血中Th17有显著差异,Th17活化是莱姆病性关节炎的重要发病因素,同时也参与了二期梅毒的急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IL-17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Th17细胞、IL-17在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h17细胞在C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CA患者及24例对照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例,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IL.17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外周血中IL.17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CA患者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例为(0.89±0.15)%,健康对照组为(O.02±0.04)%,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5,P〈0.05);CA组患者外周血中IL-17的蛋白水平为0.90ng/L,高于对照组的0.16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79,P〈0.05);CA组患者外周血中IL-17mRNA的表达量为(16.78±23.19)×10^-4,对照组IL-17mRNA的表达量为(8.54±6.10)×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结论:CA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例升高,其细胞因子IL-17的表达同样存在异常,提示Th17细胞可能在CA的发病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白芍总苷联合NB-UVB治疗中重度银屑病的疗效及对血清IL-17、IL-23及皮损蛋白酶活化受体2(PRA-2)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来我院皮肤科就诊的中重度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NB-UVB组、白芍总苷组、白芍总苷联合NB-UVB组.治疗3个月,计算PASI评分.ELISA法...  相似文献   

15.
银屑病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理复杂,不易根治。除先天遗传性的因素外,银屑病的发病因素主要是获得性免疫系统及先天性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由各类免疫细胞调控形成的细胞因子免疫环路在银屑病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IL-23/IL-17/IL-36免疫环路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从树突状细胞活化与免疫失衡、树突状细胞源性的IL-23与Th17细胞分化、Th17细胞源性的IL-17与银屑病皮肤炎症、角质形成细胞源性的IL-36与正反馈环形成4个环节综述了IL-23/IL-17/IL-36免疫环路在银屑病发病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并从IL-23相关抑制剂、IL-17相关抑制剂及IL-36相关抑制剂3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外IL-23/IL-17/IL-36免疫环路的靶向药物研究现状。最后提出同时针对IL-23/IL-17/IL-36免疫环路中的多靶点干预可能是下一代生物制剂开发的热点。为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及相关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患者CD4+T淋巴细胞、皮损组织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以及其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例CA患者CD4+T淋巴细胞、皮损组织中及血清IL-17、IFN-γ的水平,并与20名正常人作比较。结果 CA患者CD4+T淋巴细胞中IL-17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水平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皮损组织中IL-17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同样IFN-γ水平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中IFN-γ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IL-17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引起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IFN-γ、IL-17在CA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22的水平与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9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17和IL-22的水平,并以1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的水平21.255(37.181)pg/mL高于正常对照组的7.464(29.880)pg/mL,IL-22的水平56.970(42.720)pg/mL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0.943(62.120)pg/mL,进展期组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水平30.884(41.433)pg/mL高于静止期组患者的14.225(22.831)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止期组银屑病患者血清IL-22水平56.974(64.394)pg/mL高于进展期组患者的52.876(43.015)p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7和IL-22水平与PASI评分结果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22水平上调,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但其与PASI评分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外周血IL-17和IL-22在玫瑰糠疹患者中的水平。方法:采取酶联免疫(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45例玫瑰糠疹急性期患者、45例恢复期患者和45名健康人外周血中IL-17和IL-22的水平。结果:玫瑰糠疹急性期、恢复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IL-17浓度分别为45.08±14.34 pg/mL,29.34±11.88 pg/mL,15.51±8.79 pg/mL;IL-22浓度分别为85.43±20.01 pg/mL,61.26±10.37 pg/mL,50.54±13.28 pg/mL。三组IL-17和IL-2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玫瑰糠疹急性期及恢复期患者均存在IL-17和IL-22的表达异常,该疾病可能存在Th17细胞亚群失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因子与梅毒发生、发展有关,且认为细胞因子在梅毒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1,2]。为了探讨二期梅毒患者血清白介素12(IL-12)和白介素10(IL-10)在梅毒病程中的变化及其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对50例二期梅毒患者和50例健康献血者血清IL-12和IL-10进行了对比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白鲜皮对湿疹模型小鼠血清IL-10、IL-17和IL-22的作用效果和机制。方法: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均给予2,4-二硝基氯苯诱导和激发造成小鼠湿疹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0.025%地塞米松洗剂和不同浓度(0、1%、3%、5%)白鲜皮提取液进行干预处理,测量激发前后耳中部厚度差、左右耳重量差及测定血清IL-10、IL-17和IL-22值变化,进行干预后评估。结果:不同浓度白鲜皮提取液均可明显降低小鼠的耳厚度和重量差,同时升高小鼠血清IL-10含量,但仅中高浓度组可显著降低IL-17和IL-22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高浓度白鲜皮提取液组与0.025%地塞米松洗剂组在小鼠的耳厚度差和重量差及IL-10、IL-17和IL-22含量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中低浓度白鲜皮提取液组在耳厚度差和重量差及IL-17和IL-22含量值明显高于0.025%地塞米松洗剂组,血清IL-10含量明显低于0.025%地塞米松洗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白鲜皮提取液均可改善湿疹模型小鼠的皮肤损害,而高浓度的白鲜皮提取液与0.025%地塞米松洗剂效果相当;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炎症因子IL-17和IL-22、上调IL-10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