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庆军  唐福林 《北京医学》2001,23(4):217-219
目的:研究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特点,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7例SLE合并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病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CSF)变化和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隐脑多于SLE患者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时出现,起病隐匿、进展慢,临床及CSF系列生化检查呈非特异,易误诊为狼疮脑病或结核性脑膜炎,CSF真菌培养或涂片镜检发现隐球菌是确诊的关键。对以两性霉素B为主的抗真菌治疗反应较好,有效率100%,结论:早期诊断和有效抗隐球菌治疗可显著改善SLE合并隐脑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简称隐脑)患者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地我院1990年1月-2001年6月期间确诊的隐脑患者进行临床回顾分析,结果:隐脑患者以中青年为多见,51.5%患者既往有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等疾病,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主要以头痛、发热和恶心呕吐为主,误诊率达72.7%,主要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和脑肿瘤等。治疗以二性霉素B(AMB)联用5-氟胞嘧啶(5-FC)或氟康唑(Flu)等为主。病死率39.4%,结论:隐脑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极易误诊。提高对本病临床认识水平,反复多次脑脊液(CSF),涂片墨汁染色和真菌培养,开展免疫学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关键。ABM联合5-FC或Flu仍是隐脑的主要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26例隐脑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8.5%的患者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 73.1%患者无基础疾病,80%以上的患者有头痛、发热、呕吐,65.3%患者颅内压明显增高,69.2%患者脑脊液糖含量明显降低。21例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AMB)联合5-FC治疗后肾、肝功能损害及低钾血症的发生比率分别为49.8%、39.4%、34.2%;总有效率为61.9%。结论 隐脑以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常见,其特征表现为头痛、颅内压明显增高,脑脊液糖含量明显降低,AMB治疗不良反应多,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防治AMB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提高疗效。 [关键词] 隐球菌,新型 脑膜炎 隐球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机体在不同健康状态下患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例平素身体健康,无任何临床疾病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有不同临床疾病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两组患者皆多表现头痛、发热、颈部强直等症状体征,但观察组多表现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剧烈头痛,颅内压力>2.94kPa者与脑脊液白细胞>5×108/L者所占比例较大,死亡率低.结论 在机体健康状态较好情况下患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多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剧烈头痛,颅内压力显著增高和脑脊液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死亡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程昭昭  任明山 《安徽医学》2008,29(6):692-694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CNM)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对19例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患者中绝大多数(79%)亚急性起病,12例均无基础疾病,头痛、呕吐、颅高压和脑膜刺激征为其共有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和体征。确诊需病原学,18例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1例脑脊液培养阳性。19例患者中2例未经治疗自动出院,17例接受二性霉素B脂质体(AmB脂质体)和氟康唑(FCZ)治疗,其中6例联合5-Fc。痊愈7例,好转4例,死亡6例。结论CNM临床特征无特异性,确诊需病原学。尽早诊断及早期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积极控制颅高压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研究对象9例患者均为临床确诊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其中男7例,女2例,发病年龄13~68岁,其中7例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曾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例,结核性胸膜炎1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M)死亡原因并讨论降低死亡的对策。方法对我院1965~2005年确诊为隐球菌脑膜炎84例中住院期间死亡40例(47.6%)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主要症状体征依次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发热、瞳孔不等大、视乳头水肿以及意识障碍。(2)脑脊液改变:颅内压增高39例中〉3.92kPa24例(61.5%);墨汁涂片,32/34例阳性(94.1%):隐球菌培养16/19例阳性(84.2%)。(3)用两性霉素B或大蒜液治疗。少数病例加用5-氟胞嘧啶或氟康唑。结论抓住主要症状体征和脑脊液检查,及时明确诊断。尽快使用足量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或氟康唑联合治疗,多途径给药。可减少不良反应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以肺部为主的播散性隐球菌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确诊为隐球菌病且非HI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23例以肺部为主的播散性隐球菌病患者中,肺外常见累及部位包括颅内8例(脑膜7例、脑实质1例)、皮肤8例、血液1例、咽喉1例、肋骨1例、心脏1例、血液+颅内1例、颅内+皮肤1例、腰部+血液1例。累及颅内患者大多以发热伴头痛起病;累及皮肤患者表现为湿疹、游走性皮肤结节等;累及心脏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心力衰竭和肺部感染;累及腰部患者以腰痛起病。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理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包括脑脊液涂片或培养、血或组织培养)、血或脑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查。14例病理学检查阳性患者中,微生物学检查阳性11例,血或脑脊液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查阳性14例。胸部CT表现为单发结节3例(左肺1例、右肺2例),多发结节7例(双肺均有),团块或斑片影10例(双肺均有)。单用药物治疗10例,手术联合药物治疗13例。死亡6例。结论非HIV感染患者以肺部为主的播散性隐球菌病病变主要累及颅内、皮肤和血液,因病变累及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简称隐脑)系非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临床少见,病死率较高。我科自2004年-2005年底共收治隐脑病人3例,采用了脑脊液(CSF)置换疗法两性霉素B(Am-B)药物治疗,以及结合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结核性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鉴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的临床、脑脊液及影象学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种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脑脊液及颅脑CT资料。结果:TBM多以急性起病(71.2%)为主,发热在38.5℃以上,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而氯化物降低。CNM则亚急性起病,进展性头痛,发热在38.5℃以下,视乳头水肿伴有出血,脑脊液压力高而葡萄糖含量明显下降;两种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颅脑CT表现有一定的差别。结论:根据起病形式,临床特征,结合脑脊液及颅脑CT检查可以初步对两种脑膜炎进行鉴别,确诊有待于病原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林正豪  田贤先 《右江医学》2001,29(6):482-483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脑 )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3例隐脑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颅内高压症状及脑膜刺激征阳性是隐脑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9例 ( 6 9.2 3% )有过误诊 ,所有病例经脑脊液墨汁涂片检出隐球菌而确诊。结论 :隐脑病人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易被误诊 ,脑脊液病原学检查是临床上确诊隐脑的唯一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林芳辉  刘玲丽  粱锋 《海南医学》2011,22(16):102-103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脑脊液中新型隐球菌的检出率,防止漏诊和误诊.方法 脑脊液常规检查采用细胞计数板直接观察、墨汁染色涂片和真菌培养.结果 25例隐脑患者脑脊液常规检查中细胞计数板直接观察发现疑似隐球菌20例,经墨汁染色涂片发现22例,真菌培养出25例.结论 三种检查方法如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及早...  相似文献   

13.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除参考临床表现的某些特点外。最后确诊要以脑脊液中找到病原菌为依据。由于新型隐球菌的抗原性较低,血清学检查的特异性不高。我院自1965年7月至1979年10月共收治本病28例,现对本病进行分析讨论。一、一般资料:男12例,女16例。年龄最小者4.5岁,最大者65岁,以10~30岁最多。急性起病者(7~10天)5例,亚急性起病者(10~20天)6例,慢性起病者(3周以上)17例。  相似文献   

14.
隐球菌性脑膜炎7例临床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对7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起病3例,亚急性或慢性起病4例。发热4例,头痛5例,抽搐2例,意识改变2例,脑疝1例,脑膜刺激症阳性7例,视乳头水肿1例。7例脑脊液检查均异常,脑脊液培养出隐球菌4例,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5例。头颅CT或MRI异常4例。7例均使用两性霉素或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治愈4例,好转2例,死亡1例。结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反复发热及间歇性头痛为主,无特异性体征。确诊依赖于脑脊液墨汁染色及病原培养。两性霉素B或脂质体两性霉素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隐球菌性脑膜炎为首发症状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对5例AIDS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一般情况、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AIDS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以头痛、恶心呕吐、发热为主要症状入院,亚急性发病。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均<5.0×109/L,淋巴细胞计数均≤1.0×109/L;2例患者脑脊液中总细胞数>1 000×106/L,5例患者脑脊液压力均增高,1例蛋白质含量增高,氯化物均正常,2例患者葡萄糖<2.5 mmol/L;脑脊液涂片均可见大量隐球菌。影像学检查多数患者未见异常。5例患者中2例采用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或伏立康唑联合治疗,症状缓解后转院继续治疗,2例主动放弃治疗,1例因脑疝死亡。结论 AIDS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以头痛、恶心呕吐、发热为主要症状,脑脊液涂片是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直接诊断依据,影像学检查诊断意义不大,采用抗真菌联合治疗效果较好。应提高医院实验室诊断技术水平,做好AIDS宣传教育工作,为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患者头痛,伴有低热、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表现.腰椎穿刺检查提示有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呈现明显的“三高一低”,病原学检查发现隐球菌和相关抗体.影像学发现有脑膜增强反应和脑实质内的局限性炎性病灶.具备上述条件即可诊断.对于疑似病例,强调病原学的多次反复检验,以提高病菌检出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7.
陈恩斌 《中国热带医学》2012,(4):430-431,F0003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为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内脏真菌病。肺隐球菌病如其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其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常常难以及时做出诊断,易漏诊或误诊为肺癌、肺结核、肺吸虫等其它肺部疾病,  相似文献   

18.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为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内脏真菌病.肺隐球菌病如其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其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常常难以及时做出诊断,易漏诊或误诊为肺癌、肺结核、肺吸虫等其它肺部疾病,最终确诊常需送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9.
脑脊液动物接种确诊培养阴性的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脑脊液墨汁涂片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及乳胶凝集实验).而其确诊的标准除了脑脊液涂片发现酵母菌外,还须真菌培养阳性,且鉴定为新生隐球菌1.2.在临床中碰到涂片和乳胶凝集阳性而培养却阴性的患者时,虽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但缺乏菌种鉴定上的依据,做出肯定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有时只能进行诊断性治疗.我们利用动物接种的方法确诊了1例镜检阳性而长期培养阴性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13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为首发的艾滋病(AIDS)进行临床分析,有助于引起公众对艾滋病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关系的重视,以利于及时发现、确诊艾滋病.方法:对13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住院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18例,其中13例被确诊为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T细胞亚群检测13例,CD4<100/mm3 11例,CD4 101~200/mm3 2例,CD4<100/mm3占84.6%,平均CD4 36.8/mm3,13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好转2例,恶化6例,因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死亡5例,死亡率38.4%.结论:艾滋病患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情重,预后差,免疫力低下是引发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因素,脑脊液病原学检查结果是诊断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依据,诊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病人应常行HIV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